70's

星期五, 五月 18, 2007

Fw: 李湘花29万买北大硕士文凭

李湘花29万买北大硕士文凭

我一向觉得娱乐圈的明星未必看得上"大学"这块招牌,这大约是科班而在读硕士的赵薇反而被非正规艺术院校出身的范冰冰瞧不起的原因;再就是北漂代表人物"傻根"、"超级女声"、"好男儿"、"红楼梦中人"等草根明星的崛起,也为"大学"与"明星"之间的纽带关系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想想也是的,当明星又不是做官,学而优则演,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戏演,赚不赚得到钱,是不是这个道理?

然而李湘是个例外,现在虽身为娱乐主持明星,当年却是以大学生身份出道的,在此后的职业生涯还总能和大学扯上关系。以去年为例,闹完离婚后不久,就跑到某大学做起了客座教授,泪洒课堂的表现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甚是惹眼;此后又曝出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丑闻"。读书、深造、进修、充电于职业人而言是好事啊,怎么会用上"丑闻"一词来形容之呢?这可不是我说的,有人爆料称:所谓北大读硕士,不过是花费29万元走的一个过场,要不她咋只读一年就能毕业呢??

这样的传闻流传甚广,我也无法得到当事人方面的确认或是否定,只好记录下来,供大家讨论吧。假如29万能买一个北京大学的硕士文凭,我都想买一个!可是北大一定不会卖给我,由此可见,李湘在教育口的人面有多熟了,路子有多宽(北京话说"野")了……

有人说了,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不足为凭,不足为信。我也觉得是,一件两件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客座教授与北大硕士,不过是巧合而已,不小心都跟大学沾上了边……

巧合这回事,可一可二不可三。这第三件事来得太快了。5月20日,李湘资助的"孤儿"杨阳将在首都剧场主演话剧《美丽城市的孤儿》,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对记者披露了自己16岁流浪到北京,而李湘资助他上学的事。李湘说,"我托朋友帮他联系上了一所大学,现在他在读新闻采编。"

不服不行啊!上大学于我们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可在神通广大的李大小姐嘴里,就是这么简单容易,方便快捷,简直比上趟厨房下碗鸡蛋面还容易些……

李湘在大学人面熟、路子野,这话不错吧?

Fw: 毛主席语录

"中国人把结婚叫做红喜事,死人叫做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中国人很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亲分裂出小孩来,是个突变,是喜事。一个人分裂出两个、三个,甚至八个、十个,像航空母舰一样……新事物的发生、变化、灭亡,老百姓都叫喜事。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一方面哭鼻子,一方面又觉得是喜事,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两千多岁了,就很不妙!"

毛主席嘴里的"左"和"右"

"什么叫左倾?什么叫右倾?好像妇女生娃娃,七个月就压出来,就是左了。过了九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

毛主席嘴里的原子弹

即便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来说,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来说,算不了什么。

毛主席对帝国主义的奉告

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毛主席谈战争与和平

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我们有人民的支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对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人们说比挑女婿还严。如果美帝国主义要再打,我们就跟它再打下去。

毛主席的自我评价

"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山尧山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

毛主席谈王明

中国第一次王明路线搞了四年,对中国革命的损失最大。王明现在在莫斯科养病,我们还要选他当中央委员。他是我们党的教员,是教授,无价之宝,用钱都买不到的。他教育了全党不能走他的路线。第二次是抗日战争的时候。王明是可以直接见斯大林的,他能讲俄文,很会捧斯大林。斯大林派他回国来。过去他搞"左"倾,这次则搞右倾。在和国民党合作中,他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一切都服从国民党。他提出了六大纲领,推翻我们党中央的十大纲领,反对建立抗日根据地,不要自己有军队,认为有了蒋介石,天下就太平了。我们纠正了这个错误。蒋介石也"帮助"我们纠正了错误。王明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蒋介石则是"一个耳光,赶出大门"。蒋介石是中国最大的教员,教育了全国人民,教育了我们全体党员。他用机关枪上课,王明则用嘴上课。

毛主席谈反对大国主义

到现在还有人怀疑我们社会主义建不成功,说我们是假共产党,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些人吃完饭,睡完觉,就在那里宣传,说什么中国党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中国建不成社会主义,要建成那才怪呢!看吧,中国也许要变成一个帝国主义,除了美、英、法帝国主义以外,又出现了第四个帝国主义----中国!现在中国没有工业,没有资本,可是过一百年以后,那才厉害呢!成吉思汗复活,欧洲又要吃亏,也许要打到南斯拉夫去!要防范"黄祸"呀!绝不会如此!中国党是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认为,侵略就是犯罪,我们不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在国际上,我们反对大国主义。我们工业虽少,但总算是大国,所以就有些人把尾巴翘起来。我们就告诉这些人"不要翘尾巴,要夹紧尾巴做人"。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常常教育我"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很对,现在我就时常对同志们讲。

毛主席谈中国人的谦虚

现在中国人有谦虚的态度,愿意向别人学习,这也是有原因的,我们没有本钱:一、我们原先没有马列主义,这是学别人的;二、我们没有十月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三十二年以后才在一九四九年取得革命胜利的;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四、我们没有工业化,主要是农业和破破烂烂的手工业。因此,就是有人想翘尾巴,也没有本钱,顶多翘一两公尺。但是我们要预防将来,十年、二十年以后就危险了,四十年、五十年以后就更危险了。……中国过几十年在工业化后,翘尾巴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你们回去以后,请告诉你们的下一代,将来中国如果翘尾巴,翘到一万公尺以上,就批评它。要监督中国,要全世界都来监督中国。那个时候我就不在了,去找马克思开代表大会了。

毛主席谈斯大林

我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说对他就不怎么样。我不太喜欢看他的著作,只看过《论列宁主义基础》、批判托洛茨基的一篇长文章、《胜利冲昏头脑》等。他写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我更不爱看。他和列宁不同,列宁是把心给别人,平等待人,而斯大林则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我见到他以后就更不高兴了,在莫斯科的时候和他吵得很厉害。斯大林有脾气,有时冲动起来,讲一些不大适当的话。我曾写过一些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一共三篇[23]:一篇是在延安庆祝他六十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的祝词,第三篇是他死后《真理报》要我写的。我向来不愿祝贺人家,也不愿人家祝贺我。但到莫斯科去祝寿,不歌颂他,还能骂他不成?他死后,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而我们也要支持苏联,就写了那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不是对斯大林个人的,而是对苏联党的。延安的那篇文章,我抛掉了个人感情,把他当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那篇文章还比较有生气,其他两篇不是出于内心意愿,而是出于需要。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矛盾的,感情上不愿写,但理智上不这样不行。

毛主席谈群众来信

我国很少有人公开批评我,我的缺点和错误人们都原谅。因为我们总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我们虽然也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但是人民觉得我们做的好事总比坏事多,因此人民就多予歌颂,少予批评。这样就造成偶像,有人批评我,大家就反对他,说是不尊重领袖。我和中央其他同志平均每天都能收到三百封信,其中总有几封信是批评我们的,但这都不署名,或署假名。他们并不怕我整他,而是怕周围的人整他。

毛主席谈自己

你们提到的《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制造任何东西都要有原料,也要有工厂。但我已不是一个好工厂了,旧了,要改良,要重新装备,像英国的工厂需要改装一样。我老了,不能唱主角了只能跑龙套。你们看,这次党代表大会上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

毛主席谈中国的前途

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将来这种状况会改变的,可是这已不是我这一辈的事,也不是我儿子一辈的事。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是要看发展的。中国也可能犯错误,也可能腐化,由现在较好的阶段发展到不好的阶段,然后又由不好的阶段发展到较好的阶段。当然即便不好总不会像蒋介石时代那样黑暗,是辩证的,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曲折地发展下去。

中国外长:请不要将奥运会泛政治化

 
http://timeweekly.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34653&PostID=9660182&idWriter=0&Key=0

����
��������Friday, May. 18, 2007 ����By AP/ANITA CHANG��������本周五,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Yang Jiechi )表示:不要将北京的奥运会泛政治化,不要试图将奥运会与苏丹达福尔危机或者其他事情联系起来,这些举动注定是要失败的!��������今天,杨洁篪会见了英国外交部长Margaret Beckett,在会上杨洁篪表示:"很多人试图将奥运会政治化,他们的目标永远不会成功!"��������因为在苏丹达福尔危机中,中国没有积极地利用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而进行解决,中国领导层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自从2003年以来,苏丹达福尔地区已经有超过200000人被杀害,当地的反叛组织拿起了武器,对抗阿拉伯人控制的苏丹政府,以此来反抗数十年来苏丹政府对于当地非洲裔人的歧视。��������近几个星期以来,为了让中国出面制止达福尔暴乱危机,很多组织利用奥运会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试图以此来达到让中国政府出面的目的。��������上周,美国众议院的一些议员给中国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如果中国不改变对苏丹的政策,那么,北京奥运会很可能会变成中国人的一个灾难,甚至超过中国政府的想象!��������就在最近刚举行的法国大选中,法国的政客们也呼吁对奥运会进行联合抵制;美国女演员Mia Farrow也呼吁联合抵制北京奥运会,以此来逼迫中国政府改变对苏丹的政策,为停止达福尔的暴力行为多出力。��������中国,一个在联合国具有否决权的安理会成员国。苏丹将近三分之二的出口石油是中国购买的;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武器、出口军用飞机。中国没有经过苏丹人民的同意,就否决了联合国向苏丹达福尔地区派遣维和部队的提议。��������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这些地区的人民心连心。我们希望苏丹达福尔地区的事情能够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附录:杨洁篪外长与英国外交大臣举行会谈 (外交部官方新闻网)��������
��������2007年5月18日,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钓鱼台国宾馆与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举行了会谈。 ��������  杨洁篪积极评价中英在双边及多边事务中的良好合作。他说,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35周年和香港政权顺利交接10周年,中方愿以此为契机,与英方一道,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对话,做好双边关系互动小组工作,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彼此关切,推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  贝克特说,当前英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强有力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成功开展了对话与互利合作。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将一如既往为推动英中全面合作而努力。英国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在谈到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时,杨洁篪说,对话和平等协商是妥善解决达问题的正确有效途径。在当前形势下,各方应平衡推进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双轨"战略,逐步落实安南方案。中国一直在为妥善解决达问题而努力,愿继续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达尔富尔地区早日实现和平与稳定。��������  贝克特表示,英方愿与中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保持沟通。��������  双方还就联合国改革、非洲发展、伊拉克、伊朗核、欧盟一体化进程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两国外长还共同会见了记者

高举博客实名大旗,引导和谐社会共建

 
http://www.blogcn.com/User11/muja/blog/59285965.html

博客实名就是好啊就是好!!
在投过一个票后,我要专程在博客上来赞美博客实名制。
它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博客实名将会给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怎样的好处吧:
1、写博客的人全实名了,就方便了国家机器的检查,以后出门带身份证是不够的,要把博客地址带上,警察白白可以现场登入该地址,然后核对该博主昨天前天的动向,对其合理不合理的行为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可以分流出一部分警力,专门就蹲在网上,查博主的动向即可,这样,既为国家节省了资源(网络博客专职检查员的工作既然不用冒生命危险,其报酬就可以相应削减,减少国家财政负担,甚至于可以更廉价地雇用博主作兼职监督其他的博主,咦,你在说什么?监视?呸,不要说得这么庸俗,这是协助维护国家治安);
2、既然考虑到常年有专家的监督(我都说了不是监视,当然也不是监控,你一大好公民怕人家监控作甚),所以博主在写博时定然会更加思前想后,更加考虑周详,更加一碗水端平,更加四平八稳,更加心平气和,更加斟字酌句,这样,势必培养出广大的博客作者们的优秀的完满思维能力,考虑细节能力,谁也不得罪的能力,不妄议我朝时政的能力,遵纪守法的能力,八股文章能力(八股文章好哇,凭一手优秀的八股文能力,

国外论坛上关于lost讨论,本人英语不好,有错误的地方请指正

 
http://forcode.pdx.cn/blog/diary,840211.html

1关于数字
 
 在迷失的第二季中,在天鹅舱的电脑中,每隔108分钟,数字4.8.15.16.23.42就要被输入一次(4 + 8 + 15 + 16 +  23 +
 42 = 108). 如果这些数字没有被及时输入,则计数器会变成一系列像形文字,但是在这些符号出现之前,及时输入,计时器又会从108
 开始倒数。天鹅舱的管理员每540天后轮换,这就是说,每组管理员需要输入这组数字至少7200次
 
 这组数字来自与 Valenzetti
 等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据说这个数学式子预示了人类的灭亡,而达摩机构的任务是改变这一系列人类灭亡的参数,就是说,他们至少要改变其中的一个数字(听起来挺玄)
 
 剧集里有不少地方这些数字单个出现,我们先说说他们一起出现的地方
 
 1,danielle的纸条上,这些数字和等式一共写了7遍
 2.精神病院的lenoard和曾经和他同时在北约军队里服役的Sam.Toomey最初是在太平洋某个地点听到这些数字的。
 3.Hurley用这些数字赢得了彩票
 4。danielle是跟踪这些数字的时候来到这个岛上的
 5。当hurley赶飞机的时候,他的车子坏了,速度指示器显示是从16到15到8然后到4的,仪表板显示温度为23度,里程表显示42km
 6,hurley在机场经过6个橄榄球的拉拉队员,而这6个女孩的制服上正是这6个数字
 7,在天鹅舱的入口处有这些数字
 8.desmod注射的药品上有这组数字
 9。LAPD警察的车牌(谁能告诉我lapd是什么)
 10,claire在给婴儿注射的药品瓶子上有这些数字
 单个数字出现的地方的帖子很多就不说了
 
 同时这组数字似乎还牵涉到宗教问题
 建造那些神秘工程舱的组织叫做达摩组织,达摩这个词意思实际上是道德责任的意思,108这个数字对于佛教和印度教来说是十分神秘的数字,
 Namaste和其他反复出现的一些理论也都是出自这些宗教的传统,对于佛教徒来说,人有108条罪,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庆祝新年的时候要敲108下钟,同时也可能是佛教徒的佛珠上会有108颗珠子的缘故,而印度教的神据说每个神有108个名字(不懂,不是1008罗汉吧)
 
 在数学上这六个数字总和为108,乘积为7418880(,这组数字好像是由什么
 Shaw-Basho 多项式得来(抱歉我实在搞不懂这个式子是做什么的)
 
 另外通过对这六个数字使用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说:
 boon在19 (42-23) 集发生了事故
 boon死在20(16+4)集,同时在这一集claire的baby诞生
 而这些都绝对不止是巧合
 在danielle的纸条上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4 8 15 16 23 42
 
 其中第二行的8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8个位置上
 同理,
 第三行的15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15个位置上
 第三行的16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16个位置上
 第四行的23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23个位置上
 第七行的42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42个位置上
 除了4以外其他数字至少有一次
 所以可以用数字表达为
 
 n1 = 4 (为常数)
 n2 = 6*k2 + 2
 n3 = 6*k3 + 3
 n4 = 6*k4 + 4
 n5 = 6*k5 + 5
 n6 = 6*k6 + 6
 
 
 其中
 k2 = 1
 k3 = 2
 k4 = 2
 k5 = 3
 k6 = 6,
 
 另外这些数字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特殊的含义
 1.比如说4在韩国和中国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中文发音为"死",所以有些电梯的4楼用"F"代替"4"
 2,4。8。16都是二进制数字
 
 3,08/15在德语里表示普通或是无聊
 
 4.08/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军标准步枪代号
 
 5.23 is in several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number of the "Illuminati"  (see
 also Mindfuck). It is claimed to appear all over history(汗,这句狂看不懂)
 
 6.德国有个叫"23"的电影
 
 7.8/15是北朝鲜的独立日,同时韩国有一种软饮料叫"815 soda"
 
 8.42 is of course the famous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from the book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大概是说42出自那本著名的书吧,反正看不懂)
 
 后面不高兴翻了,好像也没什么太多的信息,大家将就看吧
 
 Fox Mulder from X-Files (1993-1998) has one of them as an apartment number
 and 23 and 42 appear throughout the show. As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ce fiction series prior to Lost, and had influence on a
 number of writers within the genre (and the show, in turn, was influenced by
 the Illuminati and Hitchhiker's).
 All the Numbers are retired Yankee jersey numbers. (Note: While Jersey 42
 was not retired specifically by the Yankees, 42 was retired across the
 league on April 15, 1997 to honor Jackie Robinson.) The other numbers: 4 -
 Lou Gehrig, 8 - Yogi Berra and Bill Dickey, 15 - Thurman Munson, 16 - Whitey
 Ford, 23 - Don Mattingly. Of special note is Munson, who died in a plane
 crash. And despite the baseball-wide retirement of 42 for Robinson, the
 Yankees' star closing pitcher, Mariano Rivera, continues to wear 42 under a
 grandfather clause because he was using it before 1997. Damon Lindelof and
 Carlton Cuse are both baseball fans, from their comments in the Official
 Lost Podcasts.
 Alias predated the show, but is by the same creators, with overlap of cast
 and crew, which would explain the Numbers' appearance there as Easter Eggs.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
 http://4renminbi.com/edubt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1关于数字在迷失的第二季中,在天鹅舱的电脑中,每隔108分钟,数字4.8.15.16.23.42就要被输入一次(4 + 8 + 15 + 16 +  23 + 42 = 108). 如果这些数字没有被及时输入,则计数器会变成一系列像形文字,但是在这些符号出现之前,及时输入,计时器又会从108 开始倒数。天鹅舱的管理员每540天后轮换,这就是说,每组管理员需要输入这组数字至少7200次这组数字来自与 Valenzetti 等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据说这个数学式子预示了人类的灭亡,而达摩机构的任务是改变这一系列人类灭亡的参数,就是说,他们至少要改变其中的一个数字(听起来挺玄)
 剧集里有不少地方这些数字单个出现,我们先说说他们一起出现的地方1,danielle的纸条上,这些数字和等式一共写了7遍2.精神病院的lenoard和曾经和他同时在北约军队里服役的Sam.Toomey最初是在太平洋某个地点听到这些数字的。3.Hurley用这些数字赢得了彩票4。danielle是跟踪这些数字的时候来到这个岛上的5。当hurley赶飞机的时候,他的车子坏了,速度指示器显示是从16到15到8然后到4的,仪表板显示温度为23度,里程表显示42km
 6,hurley在机场经过6个橄榄球的拉拉队员,而这6个女孩的制服上正是这6个数字7,在天鹅舱的入口处有这些数字8.desmod注射的药品上有这组数字9。LAPD警察的车牌(谁能告诉我lapd是什么)10,claire在给婴儿注射的药品瓶子上有这些数字单个数字出现的地方的帖子很多就不说了同时这组数字似乎还牵涉到宗教问题建造那些神秘工程舱的组织叫做达摩组织,达摩这个词意思实际上是道德责任的意思,108这个数字对于佛教和印度教来说是十分神秘的数字, Namaste和其他反复出现的一些理论也都是出自这些宗教的传统,对于佛教徒来说,人有108条罪,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庆祝新年的时候要敲108下钟,同时也可能是佛教徒的佛珠上会有108颗珠子的缘故,而印度教的神据说每个神有108个名字(不懂,不是1008罗汉吧)
 在数学上这六个数字总和为108,乘积为7418880(,这组数字好像是由什么Shaw-Basho 多项式得来(抱歉我实在搞不懂这个式子是做什么的)另外通过对这六个数字使用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比如说:boon在19 (42-23) 集发生了事故boon死在20(16+4)集,同时在这一集claire的baby诞生而这些都绝对不止是巧合在danielle的纸条上
 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4 8 15 16 23 42 其中第二行的8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8个位置上同理,第三行的15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15个位置上第三行的16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16个位置上
 第四行的23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23个位置上第七行的42处于整个数字群的第42个位置上除了4以外其他数字至少有一次所以可以用数字表达为n1 = 4 (为常数)n2 = 6*k2 + 2n3 = 6*k3 + 3n4 = 6*k4 + 4n5 = 6*k5 + 5n6 = 6*k6 + 6其中k2 = 1k3 = 2
 k4 = 2k5 = 3k6 = 6,另外这些数字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特殊的含义1.比如说4在韩国和中国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中文发音为"死",所以有些电梯的4楼用"F"代替"4"2,4。8。16都是二进制数字3,08/15在德语里表示普通或是无聊4.08/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军标准步枪代号5.23 is in several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number of the "Illuminati"  (see also Mindfuck). It is claimed to appear all over history(汗,这句狂看不懂)
 6.德国有个叫"23"的电影7.8/15是北朝鲜的独立日,同时韩国有一种软饮料叫"815 soda"8.42 is of course the famous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from the book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大概是说42出自那本著名的书吧,反正看不懂)
 后面不高兴翻了,好像也没什么太多的信息,大家将就看吧 Fox Mulder from X-Files (1993-1998) has one of them as an apartment number and 23 and 42 appear throughout the show. As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ce fiction series prior to Lost, and had influence on a number of writers within the genre (and the show, in turn, was influenced by the Illuminati and Hitchhiker's).
 All the Numbers are retired Yankee jersey numbers. (Note: While Jersey 42 was not retired specifically by the Yankees, 42 was retired across the league on April 15, 1997 to honor Jackie Robinson.) The other numbers: 4 - Lou Gehrig, 8 - Yogi Berra and Bill Dickey, 15 - Thurman Munson, 16 - Whitey Ford, 23 - Don Mattingly. Of special note is Munson, who died in a plane crash. And despite the baseball-wide retirement of 42 for Robinson, the Yankees' star closing pitcher, Mariano Rivera, continues to wear 42 under a grandfather clause because he was using it before 1997. Damon Lindelof and Carlton Cuse are both baseball fans, from their comments in the Official Lost Podcasts.
 Alias predated the show, but is by the same creators, with overlap of cast and crew, which would explain the Numbers' appearance there as Easter Eggs.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订阅本博客: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教育网BT下载博客http://4renminbi.com/edubt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Fw:Palm Treo 755p 第一手试用报告


 
Palm Treo 755p第一手试用报告之一

在长久的等待之后,3天前Palm公司终于推出了最新款的Treo 755p手机,但尽管与Palm Treo 700p间隔一年之久,但这款Treo 755p却并未能够满足爱好者的心理预期,相反的是,Treo 755p的改进相当有限。下面就跟随我们的步伐,来浏览其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首先看身材,Treo 755p要比Treo 700p薄一些而且轻一些,755p的厚度仅为0.8英寸,合公制20毫米,而后者的厚度则为0.9英寸,合公制23毫米;755p的重量为5.6盎司,合公制159克,而700p的重量则为6.4盎司,合公制181克。另外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Treo 755p终于取消了采用Palm OS的Treo设备的那颗难看的外置天线,而那些采用Windows OS的Treo手机早就取消了外置天线。除此之外,Treo 755p将SD卡插槽替换成为一个miniSD卡插槽,顺应了掌上设备趋向小型化的趋势。

而在软件方面,Treo 755p采用了与此前设备版本一致的Palm OS v5.4.9操作系统。而硬件方面的相同之处也不少,屏幕分辨率同样为320x320像素,无线方面同样支持EV-DO Rev 0,而并未改为Rev A,包括蓝牙规格也相同,依然停留在1.2版本,而并未升级为更加先进的蓝牙2.0。另外,摄像头也同为130万像素,电池一样,处理器也同为312MHz的Xscale,就连RAM容量也同为128MB。

 

Palm Treo 755p第一手试用报告之二

 

在外观方面,除了取消了烦人的外置天线,Treo 755p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改变。755p的机身外壳与700p的非常相似,不过755p把SD卡插槽和红外线端口移到了机身左侧,这样的设计让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握住设备。

我们看到新手机预装了方便的Google Maps,但从美国本土的用户角度上讲,可能新手机上最激动人心的免费软件莫过于Sprint IM了,这事一个由Thumbspeed所推出的,可以媲美Yahoo Messenger和MSN Messenger的即时通讯软件,登录和使用都非常方便。

在简单的使用之后,在文章的末尾要给出我们的结论:如果你已经拥有了Treo 700p,那么就不要动换机的念头了,因为新手机的改进很小,不值得你为其花费一部新手机的价钱――除非你格外、格外痛恨700p的外置天线;而如果你现在仍然在使用着Treo 650或者Treo 600,那么你真的应该升级了,755p是值得老用户掏腰包的。

博客实名制带来的几个问题

 
http://www.cnbeta.com/article.php?sid=26820

要点:
博客实名制导致言路不通
博客实名制容易泄漏隐私
博客实名制将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
博客实名制使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
博客实名制将催生新的匿名表达形式
博客实名制将引发新的网络秩序混乱
博客实名制将会扼制中国本地博客的发展空间
博客实名制并不能治理网络环

一张剪报上看出的历史 24小时在线博客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5420630.html

【史海钩沉――23】     近日翻看自存旧籍,见1983年的一条旧闻剪报:
    最近,在古城西安出现了一家由青年作者开办的文学书店。    书店名为"天籁书屋",是青年业余作者田夫(按:本人时用笔名)于今年七月一日开办的。书店本着优先为文学青年服务的宗旨,专营中外文学,社会科学书籍,兼办预订、租借等业务。十余平方米的书店每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在书店开办过程中,作协西安分会给予了大力支持,著名作家秦牧在西安讲学期间,闻讯为书店做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题词。 [转自《中国青年报》"'天籁书屋'文学青年办文学书店"]
     1983年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的这条消息,在现在看起来就很蹊跷了。是谁做这样一件商业就值得团中央机关报做如此关注?但是,在那个无产阶级专政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的年代,在那个无产阶级的舆论宣传阵地绝不能被掌握在私人手里的大政治背景下,这件事情就真的是非同寻常事了。后来的事实亦证明了这点。全国所见私人书店仅有三二家,如黄宗英分别在北京和深圳蛇口创办的"都乐书屋";另一北京女孩在礼士路一带开办了个人图书沙龙,后因"政治沙龙"嫌疑被取缔……中国的图书贩售在那时是属严重的政治事情,也难怪,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物事,岂能与政治脱离干系?终于,天籁书屋在轰轰烈烈完成了它的六年寿命后,于1989年被迫关张,算起来看,是属短命。邓小平的一场言论,化成为书店里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满目间就只是那浅黄底色封面,大红宋体书名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央有令(那时这些事情属文化部、公安部管辖)外国小说重新开始由文化部一本本审核,尤其是美国小说一律禁止出版。一时间,中国的图书市场,落得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政治事件的发生归罪于"书",思想活跃亦归罪于"书"。令人不得不记起一千多年前的那场"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尚书〉序》]之事……

手机中的电话机 槽边往事

 
http://www.hecaitou.com/?p=1826

两天前,我花了人民币430元,购入了一款黑莓7230。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这一款。那么,就请看一眼我目前的手机全家福好了。看出来没有?它们和它们的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矮而宽。放在我的一只熊掌里,大小刚刚合适。事实上,我的HP感觉还是小了点,按键的时候尤其是触摸屏幕的时候,总是容易出错。而黑莓7230刚好,我可以单手也可以双手操作,滚轮设计活像是鼠标,我非常适应。
很多Blackberry粉丝说黑莓是最考验人类智商的一款手机,我觉得着太夸张了。任何产品,只要有说明书,都不难掌握,这一点可以从国外层出不穷的后院组装原子弹事件就能看出来。黑莓的设计初衷并非是为了手机一族,而是为了电子商务一族,误打误撞成名,怕是厂商都始料未及。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使用黑莓最大的困难无非是上网,但是只要是ROM刷到351以上,那么可以在TCP选项里直接设置APN,不见得有多难。而且,在中国这种对GPRS收费昂贵,WIFI只在机场宾馆存在的国度,手机上网目前意义不大。至少对我意义不大,因为我自己有三台电脑,上厕所都可以保证无间断上网。
对于我来说,黑莓手机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我就满意了:
1、接听电话
 2、收发短信
黑莓的确做到了,语音清晰,通话质量不错,待机时间长到恐怖,而且低辐射。短信曾经是个问题,因为要解决输入法。现在国内的黑莓机都已经刷过ROM,预装了拼音、五笔、仓颉和繁体拼音输入法,用起来很方便。这就是我需要的手机,
我不需要它是手机里的CD机
 我不需要它是手机里的照相机
 我不需要它是手机里的收音机
 我不需要它是手机里的游戏机
 我不需要它是手机里的战斗鸡
 我只是想要一台电话机而已。
我的手机只需要能打电话,收发短信,最好还能收发邮件,那么就已经很完美了。而在市面上,最便宜的手机也在400元以上。手机变成了某种时尚,某种身份象征,这是我所无法理解的事情。在我看来,手机应该可以选装,一个功能模块100元。我需要电话、短信和邮件,那么就是300块。我不反对有奢华的手机存在,但是,厂家也应该让我这样喜欢简单的家伙有所选择。我选择的黑莓7230是430元,而在广州,这个价格甚至只是200出头。所以,我在购买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根本不担心买回来会不会用,或者水货究竟有多水的问题。因为我的想法很简单:花400块钱买一个电子玩具,还能要求什么?
世界上有人花16万买一台包金镶钻的手机,但是这种机器过不了两年也会被淘汰。也有人花两万购买一陀野生的碳的同素异型体,而且号称必须要过0.2克拉才有收藏价值,但是我有生以来在中国就没见过二手钻石市场。所以,也应该有我这样的人,他只愿意花400元购买手机中的电话机

打破一元性论述? 香港文化 纵横周刊


八卦文化的盛行,使香港年轻一代思想闭塞、视野狭隘,价值取向也逐渐偏向传媒式的哗众
取宠。[文/研究员 严飞]
已有38 年历史的香港中文大学刊物《中大学生报》,这几日因其"情色"版"露骨谈性"
事件,在香港纷纷扬扬地掀起了一场情色大辩论。
《中大学生报》自去年12 月创立"情色"版后,在最近两期的内容上,不仅涉及口交、性
虐待等大胆题目,还发放自制的问卷,在中大学生中调查诸如"你会不会幻想过同阿爸阿妈兄
弟姊妹做爱"、"你最想同什么动物做爱"等问题,一下惹起全港公众哗然。
面对大众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学生报的主编坚拒道歉,并抗议校方打压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随后又向全港市民发
表公开声明,反驳情色版的成立,是"抗拒现今香港社会论述性的单元,打破一元性论述,解放遭这论述压迫的弱势者",是
"批判现今社会单线、扭曲的情欲想象,营造开阔讨论情与欲望的空间"。
从积极的一面说来,事件发生之后,中大校方并未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封杀,整个社会也提供了各种空间,让支持和
反对的两派声音得以展开充分讨论。《中大学生报》在声明信的基础之上,也组织了两场公开辩论――"性,我们如何表述"、
"言论空间的底线:多元与尊重",邀请公众参与。《中大学生报》挑战权贵的勇气,以及大众讨论问题的自由和开放,正是
香港社会"多元性"论述的体现。
但单单就事情本身而言,《中大学生报》的情色版,则错位得离谱。讨论性或任何社会禁忌没有问题,打破一元性论述
也没有问题,问题是以什么态度,以什么方法去解构情欲空间。如果是站在一个低层次的角度,在跨越基本的道德底线之后,
又标榜高层次的学术性表达,用"批判"包装低俗,则不仅难以令人信服,更是无知和反智。
民主社会中,言论自由、编辑自由是核心价值之一,但自由被滥用,则会演化为民主的负荷。《中大学生报》的编辑在
高唱言论与编辑自由的同时,却忽略了基本的新闻操守与责任承担。情色专版的设立,理应将"性"这样的敏感话题,放置于
香港华洋文化的背景之下,进行严肃而理智的反思,结果却退化成由探讨"性"变作分享"性经验",以及对各种性爱行为进行
大段的细节描绘。这就完全偏离了一份报章该有的素质,罔顾读者的感受,用一种不被社会接纳的方法去讨论不被社会接受
的内容。
举例来说,问卷调查中被最多人讨伐的题目,是问读者"你会不会幻想过同阿爸阿妈兄弟姊妹做爱",然后全文刊登了一
名学生的回复,描述偷看父母进行性爱的过程,和当下感想云云。这种题目和答案的论述重点,如果是以学术的姿态谈性,
则应该集中于人们获得性知识的动机、渠道及影响,而非流于病态地叙述偷窥的过程;如果是以新闻的敏感谈性,则应将其
作为反思香港性教育缺乏而色情文化泛滥的一个案例和机会,再去深入探究产生这种情况的社会根源,而非做成单纯的色情
描写。
讽刺的是,在《中大学生报》自我辩护的声明中,如此编排的本意,却是希望反思僵化的性表达对香港人带来的束缚,
打破香港的一元性论述。他们的错误,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错误,更是思维方式的错误:在逾越新闻职业操守后,又将自己
放到道德殉难者的位置,用类似"此举实乃推动社会进步"之类的逻辑维护自己的错误。
从公开信来看,《中大学生报》的"批判"所指,乃是认为现今香港社会对性的论述,是一元的;于是,为了抗拒一元,
便要建立起多元的论述氛围。如果这是他们的本意,应该值得鼓励,但他们又没有进一步作出解释,以支持其立论:香港社
会对性的一元想象,所指为何?为何这种一元是不好的?为何多元便是好的?是不是香港社会愈多不同的性想象便愈好?是
不是多元性论述就等同于"乱伦"、"人兽交"?是不是增加了这些想象,香港社会对性的认识就不再单线和扭曲?否则,这样
一份声明,则只是空口说白话,给人留下堆彻高深词汇自我辩解、纯粹为反抗而反抗的印象。再从情色版的实际内容来看,
不仅与《中大学生报》所谓的"打破一元性论述"背道而驰,更陷入一种偏执的单一色情论述之中,反映出《中大学生报》的
编辑,在思考问题时的片面、单面和表面。
这种思维意识的养成,似乎脱离不开香港媒体大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八卦文化、风月版块的盛行,使得在此文化下
成长起来的香港年轻一代,思想闭塞、视野狭隘,价值取向也逐渐偏向传媒式的哗众取宠。早几年在香港校园就流行过这样
一个笑话,最受香港大学生欢迎的是《一本便利》或《便利》之类的八卦媒体,大学生不知时事政治如何,却对明星们的性闻逸事了如指掌。《便利》成为香港大学生的品味轴心与标准,去评价其他刊物的可读性与素质,这次《中大学生报》冒出一个情色专版,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澳门:渐失平衡


民众并未从经济迅速的增长中受惠,分配不均的问题十分严重。[文/实习研究员 Galene]
澳门近年经济形势大好,去年人均生产总值达22 万7508 澳门元,首次超过香港;今年
第一季度博彩收入超过一百八十亿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5%。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
央政府2003 年以来实行的内地居民自由行政策――去年内地游客占访澳旅客总量的一半,
各赌场里满目内地赌客的面孔。澳门和另一个前殖民地香港一样,经济对内地的依赖程度正
日益加深。
在繁荣的景象中,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澳门六个工会却组织了了一次示威游行,过程中参与者因路线问题与警方发生
激烈冲突,以致警方出动警棍、铁马乃至胡椒喷雾控制局势,拘捕了四名示威者,并称廿五名警员受伤。离奇的是,在美副
将大马路,有警员为阻止酿成踩踏事故朝天鸣枪五响,其中一枪的流弹打中三百米外三角花园处一名驾电单车男子的锁骨。
鸣枪此举引起各界强烈批评,发起游行的团体负责人称本次游行为"双输","但警方输得更惨"。也有人怀疑这是当局刻
意安排,目的是将视线从游行反映的矛盾本身转移到警方的不当行为上。
本次游行的主题是"反腐败、反黑工",抗议只照顾大财团利益的外劳和土地政策,旨在反贪污腐败、限制外劳和杜绝使
用黑工。大好的经济形势下,爆发这种警民冲突实际上是背后各种矛盾激化的表现。
民众对于经济迅速增长的普遍反应不是欢欣雀跃,相反,表现出谨慎的忧虑――他们认为自己并未从中受惠,因为伴随
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物价飞涨,尤其房价已经高得超出了普通市民的可承受范围,大部分人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分配不均
的问题十分严重。
澳门本岛空间狭小,人口却迅速增多(内地移民占增长的主要部分),土地资源更显珍贵。利益集中的地方必有腐败似
乎成了华人政府的黑色定律,不久前事发的前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涉嫌严重贪污案,罪名之一就是接受贿赂,在土地转让
中牟取非法利益。不少澳门人认为,贪污腐败现象在回归之后变得更严重了。
外劳问题更经常被澳门人挂在嘴边。这次游行号称"反黑工",其实限制外劳的要求占了重要地位。澳门历来对本地劳工
实行保护政策,招聘时优先考虑本地人,同一工种本地人薪酬可达外劳的两倍或以上,加上经济发展带来建筑业、博彩业等
方面的大量工作机会。然而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外资赌场(金沙、永利等)为节约成本,以较低的工资大量从中国内地及
东南亚招聘工人。建筑业的情况也相类似。于是乎,本地劳工,尤其是中年非技术工人的就业开始变得困难。这次游行的组
织者就是工会。他们要求限制输入外劳,保证本地人充分就业。
现时澳门居民月收入中位数为约7300 澳门元,基层工人则只有4000 左右,就业压力更是为分配不均造成的不满火上
加油,游行中甚至有参与者直接将矛头对准政府高层,要求特首下台。对于游行的诉求,在澳的一些内地员工纯属小题大作,
澳门人在政策保护下不思进取且要求过高,竞争力自然比不上外劳。
游行已经过去,城中除了加添五一黄金周的游客,节奏一如以往。澳门与香港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她悠闲的节拍,人们
做事总是从容不迫,现在我疑心,这种从容会否因为生存压力加大而逐渐消失。

东西左派的历史性握手(德国) 纵横周刊

两党的合并短期内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不过新左派内部的融合问题将会影响这个政党的未
来。 [文/研究员 王涛]
一个新左派政党3 月25 日在德国诞生了:一方脱胎于前东德社会主义统一党的民主社
会主义党,另一方是前社民党主席拉方丹领导的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联盟。两党在多特蒙德
的党代会分别以高票通过联合声明,宣告两党合并的成功。6 月16 日合并后的左派党将在柏
林举行成立大会。这个新左派政党真如两党宣称的那样将以新的面貌示人,成为德国政坛上
异军突起的力量吗?合并后政党的人员组成和领导层结构都不会有大的改变,新左派还将沿着前东西德的界限在内部存留两
党质的区别。
合并后的新左派70000 名党员中85%来自于居西领导的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前东德地区左派党仍将保留民主社会主义
党实用主义的路线和方针。原社民党主席拉方丹领导下的传统左派工会分子以及一批托洛茨基主义者的加入不会改变新左派
的一贯作风,民主社会主义党看中拉方丹的正是他在西德地区的力量和声誉。
社会和政治历史的巨大分歧也将是两党进一步融合的巨大障碍。来自前东德的民主社会主义党近年来一直持续地进行社
会民主化的过程。这个以前东德政治精英为主的队伍在两德统一过程中成功地保障了原东德地区的利益,拥有东德四分之一
的选票,在很多基层行政区和一个联邦州执政。这也要求该党必须一定程度的放弃社会主义至上的原则,而是将目光投向社
会环境、经济发展、人口问题、地方财政以及移民问题等。
而拉方丹的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联盟则为体现布兰特时期的社会民主党政策而自豪,用财政赤字来缓和社会矛盾。拉方
丹出身于工会组织与资方的斗争中,他的原则与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实用政策相距甚远。他们反对妥协,反对劳动市场的改革,
反对压低工资的做法,这也是拉方丹从社民党退出另立山头的原因。他们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回归到社会民主党的本原中去,
即工人和工会运动。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反对意见往往是关注体制和财产问题。
两个在原则和实践分歧明显的政党之间的联合是不负责任的妥协,是两党在组成党团后形不成力量聚焦的产物。短期内,
两党的合并,新左派的形成将会吸引一些不满德国当今社会状况的选民的支持,一部分社会左派力量也会将之视为可以参与
政治讨论的机遇,不过新左派内部的融合问题将会影响这个政党的未来。意识形态、工人运动和实用主义的斗争将在2009
年的选举中爆发。09 年之后左派党的领导层将会有大的变动,谁能够为这个仍然拘囿于前东德地区的政党在西德摇旗呐喊
争取选民,将限制和决定左派党在全德范围内的地位和力量。

政府放权,地方大员粉墨登场


政府计划放权产品投资发展战略批准权限,越南行政改革将得以进入新一轮的省级区划改革
阶段,地方大员将在越南政治博弈中扮演更积极角色。 [文/研究员 Julie]
5 月4 日,越南总理阮晋勇颁布一系列关于越南国家管理分级和指令的指导意见。中央
政府将计划下放包括批准产品投资发展战略的权限给各部委。此举将为各地方大员获得更独
立的招商引资的权力提供充足的政治博弈空间。
阮晋勇要求各部门审核内务部提出的10 个有关分级领域的规定,其中包括允许部长、
省级和中央直辖市人委会主席等任命检察员,主动责成一些部长落实国家储备;允许部长批准产品发展战略。
越南实行四级区划,。目前越南全国有64 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5 个中央直辖市和59 个省。根据人口山区、平原分布
比例划分省份的方式,使得40 年来,越南的省级行政机构先后进行了9 次大的调整,名列世界范围内战后区域划分变化最
频繁的国家之一。河内、胡志明市以外的省级区域领袖基本不对国家政治起任何支配性作用。胡志明和河内占国家GDP 收
入一半以上,整个越南经济由两个中心城市作为驱动,缺乏区域性经济中心的状况,为越南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造成隐忧。
阮晋勇政府推行以产品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审批政策,意味着政府对省级行政区域联合行为的鼓励,这将促进具有真正意义上
的区域地方大员的产生。
随着越南国会主席阮仲富上月8 日至15 日,国家主席阮明哲本周二到周五完成就任新职务后的首次对华访问,越南中央
层面最高领导人至此全部完成了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出访,两国中央级别高层外交将转入平稳期。两国地方大员将开始成为
外交主导力量。4 月以来,我国云南省、广西省省长,以及越南谅山省省长、北部老街、河江、莱州、高平和谅山五省省长
代表团的互访具有参考意义。

Fw: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

 

作者 谢韬(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

  我们党在1956年12月完成了引为骄傲的"三大改造"之后,也迅速认识到了这是个错误,提出过我们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同志就说:"上海地下工厂同国营企业也是对立的。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袖子一长一短,扣子没有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做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两年,退却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足。我们保留了私营工商业职工250万人(工业160万,商业90万),俄国只保留了八、九万人。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定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汇编》[1953―1956年]第308页)

  这是我们认识到了但没有勇气实行的一项政策。这些对自己错误的反思还仅停留在嘴上,正确思想的火花一闪很快就熄灭了。现在我们要把我们当时认识到但没有勇气改正的错误改正过来,实行新经济政策。不要因噎废食。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惊呼:"大事不好,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了!"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近代的欧洲。没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社会主义永远是空想,永远是"大锅饭"的水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各种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一个高级新社会形态所需的各种要素的创造。"(《资本论》第一卷,1966年人民出版社第962页)

  如果把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和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比作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实验的话,后者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这样一个条件,而且连资本主义的萌芽都消灭了。正如辛子陵所说:"一场以消灭私有制为结局的革命,一种以排斥先进生产力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无论以什么堂皇的名义,都是没有前途的。"由此可见,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都是"左"倾修正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社会民主党人所作的那个实验,以瑞典模式为代表,影响了整个西方工业国家,改变人类历史的方向。我们要更加重视、更加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民主社会主义。

  其次,辛子陵这部书稿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所谓"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书稿《导言》里指出:

  没有什么"共产主义"大目标,这是一个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年提出来晚年抛弃了的命题。1847年10月恩格斯写了《共产主义原理》一文,勾画了这位27岁的青年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73岁时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发表谈话,否定了年轻时设计的未来社会模式。

  恩格斯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谈到,勃列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前苏联领导人的错误不在于放弃共产主义目标――一旦发现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自然应该放弃――而在于拿自己不再相信的理论继续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欺骗人民。一个带领人民前进的政党必须像恩格斯那样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作出调整,并郑重地告诉人民。

  设置终极奋斗目标是基督教的文化传统。相信耶稣基督降生后一千年,基督要复活,要在世界上建立天国。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从这里衍化而来,是基督教天国理念的现代版。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都相信,人类社会的进化不是无限连续,永无止境,而是要达成一个终极目标,完成一个社会形态。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和他的弟子马克思、恩格斯都违背了辩证法。对黑格尔而言,这是自由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则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成了乌托邦的旗帜。当伯恩施坦主张扎扎实实地改良社会,切切实实地为工人谋福利,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成了高举共产主义旗帜的列宁的敌人。

  建立天国的想法,表现了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类对具体地改善处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无奈,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情推向遥远的未来。所谓"共产主义"大目标在各个历史时代是不同的,是具体的,变化的。马克思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时候,不会想到人人需要一部电脑;恩格斯曾说人人都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就是共产主义了。我们在延安时代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拥有、所享受的物质文明,早已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想象,超过了他们所制定的共产主义标准。

  用所谓"长远利益"否定"当前利益",用未来共产主义天堂的幸福生活安抚人民,叫人民忍受现实的饥饿、贫穷和苦难,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欺骗人民的把戏。这一切都应该收场了。

  反"右派"以后仍然没有停止思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顾准说:"我对这个问题琢磨了很久,我的结论是,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所以,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进步。"

  我常常想,德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马克思,俄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列宁,就像我们比外国人更懂得孔夫子一样。为什么德国人扬弃了的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现实生活的部分,为什么俄国人抛弃了的列宁主义,我们要当作神物供奉着?当作旗帜高举着?

  民主社会主义剔除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空想成分,使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作为活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生根的马克思主义,是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高工资、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人既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是挑起阶级冲突,激化社会矛盾,而是把社会各阶级团结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中,调节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不是让有产者变成无产者,而是让无产者变成有产者;不是让富人变成穷人,而是让穷人变成富人。这是社会民主党人治理国家的总的思路。这个崭新的思路比我们曾经奉行的"阶级斗争"劫富济贫的思路高超百倍,前者是共同富裕,后者是共同贫穷。

  就在暴力社会主义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民主社会主义在西北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专制腐败也不是社会主义。普通民众的富裕和政府官员的廉洁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两大亮点。民主社会主义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辛子陵这部书稿从历史大视角回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为批了多年的所谓"修正主义"翻案,为民主社会主义正名,为中国共产党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变扫清了障碍。他指出,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经验对我们渡过难关、解决面临的棘手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瑞典虽是小国,瑞典社会民主党虽是小党,但它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它的经验具有普世价值,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民主宪政框架内,瑞典社民党依靠自己政策的正确,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以连选连任、长期执政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中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实现同向分化、共同富裕的经验;正确处理劳资关系,调动工人和企业家两个积极性,实现劳资双赢的经验;有效地防止特权阶层出现,杜绝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长期保持廉政的经验,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政、混合私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核心是民主。没有民主的保障,其它三项都会异化和变质。

  晚清以来,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有一条祖训:"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学工业,学科学,学教育,这是所谓"用"的部分;至于"体",即这一套体制,那是祖宗家法,不能变的。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套,是最好的政治体制,改进一下都不行。

  孙中山创立民国,有了宪法,有了国会,但蒋介石强调一个党,一个领袖,党在宪法国会之上,领袖在党之上,还是专制独裁。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好得很,决不学西方民主。一个制度好不好,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真民主和假民主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制度不能阻止把五十多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不能阻止公社化和大跃进的疯狂发动,当法西斯式的文化大革命废止宪法、停止议会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制度没有任何反抗。

  2004年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郑重昭告世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这些说法给中国的民主政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果实行了这个转变,我们的党就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就一定会赢得世界近百个国家民主社会党的欢迎,与欧洲各国及美国民主势力共建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就会成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同盟军。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将加强而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我们将举得更高,举得更有力。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开辟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航道。

  政治体制改革再也不能拖延了。我党我国如只在经济上改革开放,而不使政治体制改革紧紧跟上去,说重点的话,我们真可能重蹈蒋介石国民党在大陆走向灭亡的官僚资本主义道路。只有民主宪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政党贪污腐败问题,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的入党介绍人张友渔在1994年弥留之际曾对我说:"抗战胜利后,我们目睹国民党专制独裁贪污腐败,最终失尽人心丢掉政权。我们这些老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党也走上这样一条路。"当时相对唏嘘,并无良策。读了这一部书稿,兴奋之余,写下了上面一席话,算是执行张老的临终嘱托。耿耿救党之心,同志朋友亮察

让理论回归理论

 
韩咏红
  2月份的中国《炎黄春秋》月刊,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长文,文章公然挑战传统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强调瑞典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正统。此文一出,中国理论界的左派人士以及部分退休党政官员群起攻之,大有一种非把民主社会主义彻底驳倒不可的架式。

  民间的左派已召开过三场批判会,官方的公开反应倒是出奇冷淡,至今《炎黄春秋》依然刊行,连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也只在较不显眼的理论版刊登两篇相关的文章:一篇编辑部解答读者"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的短文,以及本周三以"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名义发表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面对改革派对传统共产主义的公然挑战,官方表现抽离,既不查封有关媒体,更不按惯例在《人民日报》上摆出旗帜鲜明捍卫正统理论的姿态,这种现象别说在文革时代或改革开放初期,即使在1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

  与其由此推测官方有意推动政改,不如说当局正逐渐将理论辩论和现实批评区别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辩不能再如从前般对政治造成巨大的波澜。当然,这种区别对待本身也是当局走向开明的一种表现。

  对执政者而言,任何政治上惩治或打压的动作,都是有成本的。当采取行动的成本高于不行动的成本时,执政者往往宁可按兵不动,这应该是当局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判断。改革开放进行了快30年,中国缔造了经济奇迹,市场经济体制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再挑起"姓资"、"姓社"的论争,对现实的意义和影响已经有限。

  近几个月来,最吸引中国民众眼球、而且牵动千万老百姓直接利益的课题不是意识形态的争辩,而是股市又上涨了多少,又回调得怎么样。本周三,就在《人民日报》第二篇长文论证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同一天,人民网版头打出的醒目新闻标题,是《数字中国:3899.18点是牛市小插曲还是泡沫警钟?》。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共对民间改革派与左派的论争的平静,或许反映出最高领导层本身已从心理上超越了意识形态,不愿意再纠缠于历史上的左右之争。

  将左右之争从中共执政合法性中剥离,卸下暴力革命理论的沉重包袱,这是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过程的一个必要过程。对中共来说,放任民间意识形态争论的最大风险在于,如果争论越演越烈,一些言论可能威胁到其执政合法性。因此,影射史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将属于禁区。而当局的新闻监管部门也会始终对影射史学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不过,估计改革派人士深谙个中的尺度,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踩踏这条"红线"。

  让学术回归学术,理论回归理论,现实属于现实。据路透社消息,中共当局内部已开会对《炎黄春秋》提出批评,却不准官员公开表达反对意见。据说,最高层还未针对这一问题明确表态。这种低调的处理,未必不是一种引导党内与理论界淡化意识形态论争的方法。

给国企职工加薪不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9xm

给国有企业职工加薪不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这是根据我昨天的文章与其提高工资不如放开竞争为东方早报的社论而改写的文章, 发表的时候有改变,请查看东方早报:国资委怎能假设国企职工工资低.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发出《关于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情况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涉及核查国有企业是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研究部分职工工资偏低增长缓慢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具体方法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以便"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这一《通知》的隐含假设是国有企业职工工资过低,因此无法分享国企成长的成果。但这一假设恐怕难以成立。对于国资委而言,对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有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有助于了解国企职工的具体情况,对于进一步的监管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调查结果未明之前,就已假定部分国企职工工资偏低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未免贸然。
 
 退一步说,即便国有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偏低,那也要看其是选择何种工资水平作为参照系。上月,中央党校一份名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的报告指出,在国企之间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相当突出。国企资产比较集中的27个主要行业,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倍数,从2002年的3.5倍扩大到2004年的6.4倍。也就是说当选择以高收入国企为参照时,部分职工的工资可能偏低。不过如果选择市场平均工资水平作为参照,国企职工的工资就要明显高出一大截了。当然也许部分国企职工的工资的确是比较低,但要做出这一判断,一来要看最终的调查结果,二来不能忽略国企职工暗地里的收入,或以物品或曰福利等名义的收入,尽管这些不直接进入账面工资,但其隐性的收入却非常高。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民营企业以及其他非国有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必须要面临风险,一旦企业倒闭将再无依靠。对比于国企下岗职工的待遇,那已经是相去甚远了。也就是说即便名义上调查的结果是部分国企职工的工资较低,但相比于市场平均工资依然是高,这也解释了会有为什么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除了选择公务员就是想进国有企业的现象。相比于民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正是因为"政府指导"而获得了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政企没有彻底分开的好处在于面对市场风险最终还有政府兜底,但在获得利益的时候却占尽便宜,在这种"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要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工资。国资委在假设上出了偏差。
 
 有意思的是,2006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审核工资与效益挂钩方案。对工资增长过快、工资水平过高的企业要实行下调,并且特别点名了铁道部、水利部、民航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也就是说,从认为国企工资高到工资低,从下调国企职工工资的基调到准备提高国企职工工资,时间还不足半年。其中的关键是国有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公。
 
 显而易见,垄断程度高的行业中国有企业职工其工资必然要高,而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国企职工的工资就相对要低。而造成这种畸形收入分配格局的根子,恰恰是因为"政企不分",行政还是在为国有企业撑保护伞所致。由于行政之手的干预,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却没有吸收相应的劳动力,导致原本因市场竞争可能被吸收的劳动力(包括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无处可去。而所谓要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只会强行将劳动力价格往下拉,导致原本可能有1000元的岗位现在拿不到1000元只能拿到最低工资,或者在1000元的水平上企业招纳更有能力的劳动力取代现有的劳动力,产生对现有劳动力的"挤出效应",造成下岗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在于政企不分,政府干预市场还过于随意,这不仅会扭曲市场信号,而且对于国有企业本身的长期发展而言,恐怕也不是利好消息。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要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10多年过去了,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第一条"政企分开"依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恐怕值得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自身认真反思的。 
update:更多讨论请转道
为什么有的国企工资高,有的国企工资低?

为什么有的国企工资高,有的国企工资低?

 
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9yj

为什么有的国企工资高,有的国企工资低?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未经许可,不可以任何方式使用。商业用途请联系:welfarelee@gmail.com
 
关于我的两篇文章1与其提高工资不如放开竞争 和 2给国企职工加薪不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引起了一些反响,其中有个叫[ 苦艾 ]的网友反复与我讨论,往来回复近1w多字,促使我更为深入思考国企薪资问题。在这里先道一声谢,没有他就不可能有这篇文章了。 
 
为什么有的国企工资高,有的国企工资低?
李华芳
 
 中央党校第40期省部级进修班一份课题报告提出,当前国企一般员工收入畸高畸低,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并建议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根治收入过高问题。这份题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的报告,课题组长是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何家成,其成员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等。
 
 这份报告指出在"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递增14.4%,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递增15.1%。而2003~2005年,央企员工的年平均工资递增16.8%,增长最快。这很容易解释,通常的解释是国企处于垄断地位,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没有道理工资不高,因为其占据的地位保证了其能获得较大的垄断利润。
 
 但现实中存在的情况是,国企之间职工工资差异很大。根据上面这份报告,在2005年,央企资产比较集中的27个主要行业,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倍数,从2002年的3.5倍扩大到2004年的6.4倍。最高的是服务业,平均工资7.2万元,最低的是纺织业,平均工资1.1万元。(这里没有计算隐性收入和各种福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导致低收入国企职工不满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高收入国企占据的领域其竞争程度比较低,垄断优势明显;而低收入国企所在的领域竞争相对而言比较充分,垄断优势不明显,造成了收入较低的情况。
 
 在2006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审核工资与效益挂钩方案。对工资增长过快、工资水平过高的企业要实行下调,并且特别点名了铁道部、水利部、民航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似乎也证实了上述判断,不同国企所在不同领域的竞争程度不同。
 
 但还有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即便是在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配额牌照招标竞拍等市场手段已经发挥一定作用的领域,国企甚至入不敷出员工大量下岗的情况下,依然有国企领导获得高薪,而普通员工尤其是非正式职工的收入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低"是指国企非正式职工的收入低(非正式职工包括劳务工、农民工,但主要是指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另一个"低"是指退休职工、下岗职工的收入低。也就是说,在国企领导与职工收入差距太大,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这意味着同时存在三种情况:1国有企业工资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增长率也快于非国有企业;2国有企业之间根据所在市场的垄断程度不同收入差距很大;3同一国有企业内部领导层与基层的收入差距很大。原因何在?
 
 实际上原因并不复杂。一切还是要从国企的性质说开去。在陈云和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的表述中,国有企业还被叫做全民所有制企业。按照周其仁的说法,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全民所有就变成了国有","全民所有"和"国有"之间有重大的差别。
 
 国有意味着一级代理,是代理全民的,而国家需要通过行政进行再代理,因为具体的行政工作总要有人去做,所以这些经营"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重任,就落到了国资委等行政部门的头上,再层层下包,已经不知道几级代理链了。由于这些代理并不是面向市场竞争而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因此这些合约更多是行政负责制,面向上级负责。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不可能真正承担市场风险,因为总是有所谓国家在背后兜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就会偏离市场。
 
 这会造成两种结果:首先是部分领域的行政垄断,攫取高额利润,与民争利,并且行政会有意设置障碍不让民营资本等进入这些领域;其次由于管理体系是按照行政搭建而非面向市场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的官僚作风,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率,在一些竞争较为充分的领域,低下的行政效率就表现为企业不景气或者亏损需要政府补贴,当然领导者还是照样拿高薪,而普通员工就收入微薄了。
 
 在国企改革的历史上,张维迎、周其仁等曾经为国企改革鼓与呼,这些国企改革的先行者,无非切中了一点要害,那就是国企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未明",管理自然也谈不上科学。因此必须要实行国企改革,推动国企向现代企业转变,变成"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但这一步最难处就是"政企分开",即便在法律上产权清楚了,企业要真正不受行政之手的干预依然困难。
 
 正是政企不分造成了国有企业普遍收入高于非国有企业,造成了国有企业垄断部门的高收入;也正是因为政企不分导致了无人真正负责,进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造成了国有企业有些部门的低收入,而领导安枕无忧拿到高工资。这些矛盾现象重重叠叠,容易使人雾里看花花了眼,但拨开迷雾,其关键就在于"政企不分"。
 
 真正的"政企分开"需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彻底在法律上明确产权所有者,切实保障产权的可执行性,而行政之手不能随便干预。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同时将政府行为纳入以法律为基础的体系之中,政府先要守法。从而将政府置于"守夜人"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看守市场运行的准则,监管并惩处破坏市场规矩者。而不是既当裁判又下场踢球。如此才能让国企真正面临市场进行竞争。也惟其如此,才能祛除所谓国企之间以及同一国企内部分配的极大不公,因为按照市场价格机制来激励的众人,总是容易体会价格机制与现有的国企体制下,哪一个制度是更为公平的制度。
 
 而在价格机制下竞争出来的结果,也会有差异,但这个时候,恐怕不会再有人争"为什么有人挣得多,有人挣得少"的问题了,因为价格机制是透明的,市场机制也是公平的,在此之下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中国女科学家当选美国院士 仍无国内院士头衔

 
http://forcode.pdx.cn/blog/diary,839505.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9:36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虎军
 
 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迄今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惟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名录(共11人)
 
 华罗庚: 1982年入选(已故)
 
 夏 鼐: 1984年入选(已故)
 
 谈家桢: 1985年入选
 
 冯德培: 1986年入选(已故)
 
 周光召: 1987年入选
 
 贾兰坡: 1994年入选(已故)
 
 陈 竺: 2003年入选
 
 白春礼: 2006年入选
 
 袁隆平: 2006年入选
 
 张启发: 2007年入选
 
 李爱珍: 2007年入选
 
 *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结果,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李爱珍这位老太太。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当5月1日晚9点15分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邮和电话,祝贺当选外籍院士时,我百感交加。"71岁的李爱珍后来在公开致谢信中说,
 "1863年,美国国内战争处于高峰之际,林肯总统签署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
 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不会低于本土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
 总裁卓以和(Alfred Y.
 Cho)告诉南方周末,"在某种程度上,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当选者必需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终生贡献。比如,去年当选的白春礼对中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有很大
 贡献。"
 
 除李爱珍以外,本年度还有一名新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科学家来自中国: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张启发的研究领域涉及转基因
 作物,国内媒体曾多次报道他的行踪和言论。
 
 相比之下,李爱珍这个名字对许多媒体来说比较陌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上了美国院士的她却一直未能当上中国院士。
 
 *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
 
 李爱珍1936年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1954年,李爱珍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复旦
 大学化学系。1958年,李爱珍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工作。
 
 1980年8月至1982年10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李爱珍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感谢恩师邹元�x院士不避风险,举荐她这个来自华侨世家的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从而打下在国际前沿领域做研究的基础。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爱珍去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过卓以和。卓以和在1968年发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
 
 据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介绍,分子束外延设备是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可以生长出微波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红外光电等器件所需要的核心的半导体材料,而这些器件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止出口这种设备。回国后不久,李爱珍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周均铭、半导体所的孔梅影等同行一道,自行研制分子束外延设备。
 
 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曾经随李爱珍参加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的上海微系统所工程师李存才说,由于所里缺乏必要的设备研发平台,他们只能将研发基地放在沈阳科学仪器厂。
 
 据李存才回忆,当时所里的分子束外延小组也就四五个人,在李爱珍的带领下,大家从1985年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曾经连续工作过四十多个小时。他们甚至一直干到小年夜,第二天早上才坐车回上海。
 
 1989年,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曾经赴俄罗斯参展。这种设备一共生产了三台,参与研制的三个研究所各一台。其中,上海微系统所的那一台设备至今仍未退役。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杜武青(Charles W.
 Tu)教授告诉南方周末:"中国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制造设备的材料纯度不够,这种设备生长出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纯度不如美国、欧
 洲和日本。但不管怎样,李爱珍在分子束外延这个科学和艺术领域培养出了很多科学人才。"
 
 *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
 
 冷战结束,西方解除了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出口限制。"我们自己搞出设备来以后,国外没有办法,只好解禁,反正再想对你保密也保不住了。"李存才对南方周末说。
 
 1994年,李爱珍亲自出面与国外厂商谈判,为所在实验室进口了性能更佳、运行更稳定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她的研究也得以提速。
 
 这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和卓以和等人宣布在世界上率先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这被视为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一次革命。
 
 自1995年起,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进行探索。她曾写道,工作于中远红外波段的激光器和探测器"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卓以和举例说,这种激光器可以灵敏地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各种气体,在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更不要说它对军事的影响"。
 
 五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这是她最突出的成果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王占国对南方周末说。
 
 
 卓以和强调,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材料制造相当困难,需要借助分子束外延,生长出500层以上的半导体薄膜,每层薄膜只有几个原子那么厚,"世界上
 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2005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5届院士大会上,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杜武青曾多次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访问,李爱珍研究组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的研究团队在电子器件,尤其是中红外量子阱激光器和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作出了持续贡献。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实至名归。"
 
 * 美国院士选举也出过问题*
 
 李爱珍六年前就退休了,但她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继续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和退休前一样,她每天都要去实验室。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假期的概念。
 
 曾在李爱珍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告诉南方周末,"很多研究人员是勤奋,她是拼命,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拼命。有个大年初一我打电话给李老师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李爱珍的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参与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为北京争取到2000年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几十年来,李老师一直非常关注国际上的科研动态,她确立的研究方向总也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非常有用的。"徐刚毅说。
 
 2007年5月9日下午,李爱珍参加了上海微系统所特意为她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举行的座谈会,随即又奔赴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
 
 在公开的致谢信中,李爱珍还特别感谢卓以和长期以来对她勇于挑战未知、攀登科学高峰的鼓励,以及极其严格的科学要求。
 
 今年70岁的卓以和早在1985年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同时也是美国科学院"临时提名委员会"成员。他说,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也曾出现过
 一些问题,比如新当选院士一度集中在类似贝尔实验室、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机构,"院士们有时会把票投给自己熟悉的候选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美国科学院成立了"临时提名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公正地审视哪些群体被院士选举所忽视。"例如,是不是来自美国北方的院士人数太多,来自南方的院士太少?"
 
 "到2006年时,外籍院士中有70人来自英国,35人来自法国,31人来自德国,28人来自日本,但只有9人来自中国。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
 里面的男女性别比也不平衡。如果让我从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挑选一位女性候选人,我肯定会推荐李爱珍,"卓以和说,"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
 她的确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原则和程序,该院不接受个人申请,通常只接受院士的正式提名,每年4月的院士大会上进行最终投票。
 
 * "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
 
 如今,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还不是中国的院士。
 
 李爱珍和当年参与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孔梅影、物理所研究员周均铭先后进入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但在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一位推荐李爱珍参与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他不便评价李爱珍为何未能当选中国的院士。杜武青听说过李爱珍未能当选中国院士的事情,"我对此感到疑惑,但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由于不熟悉中国的体系,也不敢妄加揣测。"
 
 2007年1月,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分别启动。预计5月公布有效院士候选人名单,年底前公布选举结果。
 
 入选美国科学院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不过,惟一的一对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曾对南方周末说,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
 
 
 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头衔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对院士评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文汇报》采访李爱珍时曾问,"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没评上个中国的院士,不难过么?"
 
 李爱珍则提到了这些年来她所获的帮助,没有科研平台和团队,没有科研经费,根本无法做出现在的工作,"没了实在的工作,哪里还能有什么荣誉呢?""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却不记得人家没给我什么。"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
 http://www.qixianglu.cn
 订阅本博客: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
 http://4renminbi.com/edubt
 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9:36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虎军
   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迄今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惟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名录(共11人)
   华罗庚: 1982年入选(已故)
   夏 鼐: 1984年入选(已故)
   谈家桢: 1985年入选
   冯德培: 1986年入选(已故)
   周光召: 1987年入选
   贾兰坡: 1994年入选(已故)
   陈 竺: 2003年入选
   白春礼: 2006年入选
   袁隆平: 2006年入选
   张启发: 2007年入选
   李爱珍: 2007年入选
   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结果,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李爱珍这位老太太。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当5月1日晚9点15分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邮和电话,祝贺当选外籍院士时,我百感交加。"71岁的李爱珍后来在公开致谢信中说,
 "1863年,美国国内战争处于高峰之际,林肯总统签署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
 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不会低于本土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
 总裁卓以和(Alfred Y.
 Cho)告诉南方周末,"在某种程度上,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当选者必需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终生贡献。比如,去年当选的白春礼对中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有很大
 贡献。"
   除李爱珍以外,本年度还有一名新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科学家来自中国: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张启发的研究领域涉及
 转基因作物,国内媒体曾多次报道他的行踪和言论。
   相比之下,李爱珍这个名字对许多媒体来说比较陌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上了美国院士的她却一直未能当上中国院士。
   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
   李爱珍1936年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1954年,李爱珍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
 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李爱珍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工作。
   1980年8月至1982年10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李爱珍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感谢恩师邹元�x院士不避风险,举荐她这个来自华侨世家的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从而打下在国际前沿领域做研究的基础。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爱珍去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过卓以和。卓以和在1968年发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
   据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介绍,分子束外延设备是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可以生长出微波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红外光电等器件所需要的核心的半导体材料,而这些器件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止出口这种设备。回国后不久,李爱珍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周均铭、半导体所的孔梅影等同行一道,自行研制分子束外延设备。
   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曾经随李爱珍参加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的上海微系统所工程师李存才说,由于所里缺乏必要的设备研发平台,他们只能将研发基地放在沈阳科学仪器厂。
   据李存才回忆,当时所里的分子束外延小组也就四五个人,在李爱珍的带领下,大家从1985年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曾经连续工作过四十多个小时。他们甚至一直干到小年夜,第二天早上才坐车回上海。
   1989年,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曾经赴俄罗斯参展。这种设备一共生产了三台,参与研制的三个研究所各一台。其中,上海微系统所的那一台设备至今仍未退役。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杜武青(Charles W.
 Tu)教授告诉南方周末:"中国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制造设备的材料纯度不够,这种设备生长出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纯度不如美国、欧
 洲和日本。但不管怎样,李爱珍在分子束外延这个科学和艺术领域培养出了很多科学人才。"
   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
   冷战结束,西方解除了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出口限制。"我们自己搞出设备来以后,国外没有办法,只好解禁,反正再想对你保密也保不住了。"李存才对南方周末说。
   1994年,李爱珍亲自出面与国外厂商谈判,为所在实验室进口了性能更佳、运行更稳定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她的研究也得以提速。
   这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和卓以和等人宣布在世界上率先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这被视为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一次革命。
   自1995年起,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进行探索。她曾写道,工作于中远红外波段的激光器和探测器"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卓以和举例说,这种激光器可以灵敏地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各种气体,在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更不要说它对军事的影响"。
   五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这是她最突出的成果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王占国对南方周末说。
   卓以和强调,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材料制造相当困难,需要借助分子束外延,生长出500层以上的半导体薄膜,每层薄膜只有几个原子那么厚,"世界上
 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2005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5届院士大会上,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杜武青曾多次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访问,李爱珍研究组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的研究团队在电子器件,尤其是中红外量子阱激光器和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作出了持续贡献。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实至名归。"
   美国院士选举也出过问题
   李爱珍六年前就退休了,但她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继续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和退休前一样,她每天都要去实验室。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假期的概念。
   曾在李爱珍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告诉南方周末,"很多研究人员是勤奋,她是拼命,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拼命。有个大年初一我打电话给李老师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李爱珍的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参与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为北京争取到2000年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几十年来,李老师一直非常关注国际上的科研动态,她确立的研究方向总也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非常有用的。"徐刚毅说。
   2007年5月9日下午,李爱珍参加了上海微系统所特意为她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举行的座谈会,随即又奔赴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
   在公开的致谢信中,李爱珍还特别感谢卓以和长期以来对她勇于挑战未知、攀登科学高峰的鼓励,以及极其严格的科学要求。
   今年70岁的卓以和早在1985年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同时也是美国科学院"临时提名委员会"成员。他说,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也曾出现过
 一些问题,比如新当选院士一度集中在类似贝尔实验室、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机构,"院士们有时会把票投给自己熟悉的候选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美国科学院成立了"临时提名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公正地审视哪些群体被院士选举所忽视。"例如,是不是来自美国北方的院士人数太多,来自南方的院士太少?"
   "到2006年时,外籍院士中有70人来自英国,35人来自法国,31人来自德国,28人来自日本,但只有9人来自中国。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
 里面的男女性别比也不平衡。如果让我从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挑选一位女性候选人,我肯定会推荐李爱珍,"卓以和说,"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
 她的确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原则和程序,该院不接受个人申请,通常只接受院士的正式提名,每年4月的院士大会上进行最终投票。
   "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
   如今,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还不是中国的院士。
   李爱珍和当年参与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孔梅影、物理所研究员周均铭先后进入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但在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一位推荐李爱珍参与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他不便评价李爱珍为何未能当选中国的院士。杜武青听说过李爱珍未能当选中国院士的事情,"我对此感到疑惑,但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由于不熟悉中国的体系,也不敢妄加揣测。"
   2007年1月,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分别启动。预计5月公布有效院士候选人名单,年底前公布选举结果。
   入选美国科学院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不过,惟一的一对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曾对南方周末说,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
   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头衔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对院士评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文汇报》采访李爱珍时曾问,"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没评上个中国的院士,不难过么?"
   李爱珍则提到了这些年来她所获的帮助,没有科研平台和团队,没有科研经费,根本无法做出现在的工作,"没了实在的工作,哪里还能有什么荣誉呢?""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却不记得人家没给我什么。"
  
  
  
  
  
  
  
  
  
 
 
    
     -- 最新奇有趣的新技术、科幻、社会学信息:http://www.qixianglu.cn订阅本博客: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教育网BT下载博客http://4renminbi.com/edubtforcode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大家都在看A片

 
http://www.meijumi.com/article.asp?id=850

作者:谜底

前阵子跟欧一起参加全校的口语大赛当评委,熬到深夜,还有幸被两个学生委员"护送"回家,呵呵,说白了本就是顺路。我们两个荡在前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跟那两个活泼的孩子聊天,聊到各自在某年某时期时看电影的情形,怎么突然那女孩子插入一句,问男孩子:"你们现在都在宿舍看A片的吧?"我俩顿时脊背僵硬了一下...

只听得男孩子答道:"是啊,现在很流行看American TV series啦。"

下一脚才迈了下去,放下心去,两人干笑一阵,直想擦下汗赶快到家不再受小妖虐待。

......

好像自《老友记》风行以来,美剧在国内之火直逼在本土上映的速度,以致于一些来到国内的英美留学生屡屡在剧情更新上来落后于我们。在当评委的5分种中场间,还跟坐后面计时的委员侃上了Doctor Grey,两人在短时间内用众多表情、加手势、加语言表达了对该剧剧情人物的好恶之情,然后在下一个选手进场瞬间转过身来回到评委and助手的姿态。不知道相差个5、6岁的我们两人,看完Grey各自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反正作为我来说,每集的结束,好像都带来些什么。

回想起自己最初跟外国文化的接轨应该是在小学了吧,捧着几本繁体字的一千零一夜,不晓得怎么啃的。中学时候借助精选集对各大家的一扫而光,好像一直到现在都还留着在多少场合下取出show下呢。知道什么全然为次,我的想法却由着从世界的东头飞到西头去,什么都看了,自然也就什么都take for granted 又对什么都不take for granted了。所以我发散性思维有因可循?呵呵,不管思维,反正我一天能有N种想法,好像观

博客实名制谈何容易

 
http://chinese.wsj.com/gb/20070517/chw150619.asp?source=rss

曾花费数月时间思考如何对博客严加管理的中国政府现在却退缩了,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在控制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