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二月 12, 2006

还是跟无耻有关 (按摩乳)

 
我昨天写的《谁比谁无耻》,马上有人作出了反应,一位叫“雅荻”的网友写了这么一篇《支持陈凯歌起诉胡戈,但跟“无耻”无关》。该文从法律角度论述如果陈凯歌打这场官司的话,胡戈必输无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中的第四项“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的确,从法律角度来讲,胡戈一点道理都没有。虽然我大学学的法律,虽然我毕业后都把法律无私地奉还给我的每一个老师,但是,法律的最基本问题我还是很清楚的,我之所以绕开法律不谈,不是想误导大家以一个法盲的角色去支持胡戈,而是想更清楚看清陈凯歌的本质。

在拍完《小强历险记》之后,我跟大家说,如果有人告我们侵权,一告一个准儿,因为我们在电影中用的6首歌曲和一个抢劫银行的片断都是没有经过授权的。同样,《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没有经过陈凯歌许可,废话,他能许可吗?

给公民普及法律很重要,但是看清楚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的险恶用心也一样重要。

问题的焦点在于,陈凯歌为什么要告胡戈?

第一,老太太挑柿子,拣软的捏。如果说胡戈侵犯了他的著作权,陈凯歌以此为由状告胡戈,法律上讲非常正确,胡戈输定了。那么,我要问,那些做盗版的他为什么不告?这些做盗版的可能给陈凯歌带来的是更直接的经济损失,很显然,他告不起,也不敢告,告一个盗版商?你陈凯歌不想混了?就算你告了,这里面的成本有多高,他是清楚的。所以,他避重就轻,告一个胡戈,一介书生,没有任何背景,几乎是像我们拍电影一样――零成本。而且必胜无疑,他多有能耐啊!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胡戈用《无极》改编成一个讽刺张艺谋的短片,陈凯歌还会去告他吗?还会像今天这样穷凶极恶吗?当然不会,他甚至会暗自发笑;或者说,胡戈用《无极》改编成歌颂和谐社会的短片,陈凯歌还会去告他么?不会。所以,现在就比较清楚了,陈凯歌穷凶极恶,是因为《馒头》的篡改让他有些无地自容,可是,他偏偏不能以侵犯名誉权的理由起诉。明明是他的名誉权受到侵犯,可就是不能起诉。所以,《馒头》让陈凯歌更为恼火的是他名誉上的权利。

第二,陈凯歌明白,如果以侵犯名誉权的理由起诉,这官司的胜算未必十拿九稳,那么,为何不以侵犯著作权的理由起诉呢,反正目的只有一个,置人于死地,效果一样,还理直气壮,还能抽身而退,声东的目的是为了击西。这才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家都知道,《馒头》给陈凯歌在权利上造成的“伤害”,是名誉权伤害的更大还是著作权伤害的更大?傻逼都知道,陈凯歌更知道。

绕了一圈,虽然这貌似是个法律问题,但仍然跟无耻有关。

所以,人民必须支持胡戈。...

http://lydon.yculblog.com/post.1098143.html

究竟是谁“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评《公益时报》主编被撤职事件

>
> 作者:杨玉圣(学术批评网主持人)
>

>
> 《公益时报》主编陈杰人先生因为在该报2006年2月7日发表批评“中国政府网”英
> 文版有关教育方面存在的大量错误的深度报道文章――《高校教师“炮轰”中国政府网
> 英文版》(记者:程芬)而被撤职。陈主编被撤职的主要理由,在8日该社名为“办报
> 思路和导向出现严重错误”的“批斗会”上,据说“报社领导指出,有关批评政府网英
> 文翻译错误的报道,已经被上级勒令从网上撤下,国务院办公厅还因此致电《公益时
> 报》主管部门――民政部,称该报道‘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1]
>
> 新闻从业人士,若因言而获罪,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像《公益时报》
> 这样,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政府网”的一篇客观中立、实事求是的深度报道,居
> 然被上纲上线为“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影响”,可谓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
> 首先,我善意地怀疑:这里“报社领导”转达的所谓“国务院办公厅”之说,可能
> 是夸大其辞。想想看,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办公厅”,举国之
> 下,四海之内,千头万绪,日理万机,怎么可能闲来无聊到关注小小的《公益时报》的
> 这样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报道文字?
>
> 其次,基于上述揣度,我不大相信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办公厅”会把手深
> 得这么长。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在该“办公厅”工作的个别人(比如主管“中国政府
> 网”的某负责人),打着“国务院办公厅”的大旗,仗势压人?现在的世道做事,说来
> 也真是奇怪得很:不是下公文,甚至连任何书面文字都不留下,只是来一个电话,口头
> 转达,到头来,空口一说,查无实据。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这是存在巨大的证据黑洞
> 的。
>
> 再次,还有一种可能,因为“中国政府网”的直接维护者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属分支
> 机构,因此也不能排除该网站的工作人员狐假虎威,以该办公厅的名号直接打个电话给
> 《公益时报》的主管部门。
>
> 最后,退一步,哪怕确实是国务院办公厅“致电《公益时报》主管部门――民政
> 部”,那么所谓该“报道‘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的说法就站得住脚吗?回答
> 是否定的。
>
> 第一,《公益时报》发表的深度报道――《高校教师“炮轰”中国政府网英文
> 版》,其主要内容是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黄卫峰博士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
> 中《中国教育工作发展状况》中存在的低级错误、汉语思维影响、语法错误、词态错
> 误、定冠词使用不当、标点符号不妥等毛病。黄博士认为:中国政府网存在“许多死
> 译、硬译的情况,中式英语现象严重;英语语法问题不少;句式单调,不符合英语注重
> 变化的特点;没有从篇章的角度进行处理,结果出现大量表达累赘的情况,句与句之间
> 的衔接也不够。”因此,有关译文“不能算合格”。”
>
> 事实上,“中国政府网”的英文表达问题,远比一般人想像得还要严重。比如,从
> “政治正确”的立场看,译文中有多个句子以china作主语,但里面的统计数字实际上
> 只限于中国大陆,这实际上将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排除在
> china之外。[2]如果说“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那么“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
> 形象”的,难道不正是“中国政府网”吗?这能迁罪于无辜的《公益时报》及其主编陈
> 杰人先生吗?举一个浅显的例子:一个病人得了不治之绝症,但一直感觉良好,请问能
> 怪罪确诊了此症的医院、大夫及其院长吗?
>
> 第二,黄卫峰教授的批评是以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做基础的。还在2月2日,黄博士
> 即在学术批评网发表了长篇评论《对外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评“中国政府网”英文
> 网页中的表达问题》。黄教授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公民,对中国政府
> 增加执政透明度感到由衷高兴。身为高校英语教师,对中国政府网站中的英语网页极为
> 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对外形象。由于前段时间发现国内许多著名大学的英语网页存
> 在严重的英语表达问题,因此对于政府英语网页是否存在同样问题感到担心。笔者发
> 现,政府英语网页中的翻译问题不容乐观,其中在Education部分中就发现了近百处错
> 误。现将其中部分问题提出来,希望引起关部门重视,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无论
> 是从公民还是学者的角度说,这都是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负责任的立场。也正因为这
> 样,“中国政府网”编辑2月10日在写给黄教授的信中表示:“十分感谢您对中国政府
> 网英文版的关心和支持。您所指出的83处问题,我们一一进行了核对,其中35处确属必
> 改的错误,我们即进行了修改。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不够细心所
> 致,现向您及所有网民致歉。其余48处,我们又专门请教了有关英文专家,认为您的意
> 见有道理,但现在还不好说是错误,需作进一步研究。”
>
> 第三,我注意到,整篇《高校教师“炮轰”中国政府网英文版》的报道,除了黄教
> 授的评论外,还有瑞典政府官员乌冷、法国欧洲科学院院士格里博达、国家行政学院院
> 教授汪玉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汪佳娜、新华网总裁及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等的正
> 面肯定与良好评价。除了标题中用了打双引号的“炮轰”字样稍嫌扎眼外,整篇报道的
> 格调是平和认真、与人为善的。如果说是批评,也是理性的批评、善意的批评、建设性
> 的批评。
>
> 第四,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批评,但也一定要搞清楚:批评“中国政府网”,并非
> 意味着批评“中国政府”。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政府网”和“中国政府”是截然不同
> 的两个法律主体。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存在的大量问题,恰恰是为了维护“中国
> 政府的影响”。把一项恰恰是维护“中国政府影响”的益举,歪曲、定性为“严重影响
> 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这不是强词夺理、颠倒黑白、强加的莫须有之罪名吗?
>
> 第五,胡温中国政府一再倡导建设法治政府、和谐社会、三个代表,无论是新闻监
> 督还是学术批评,即使是政府,也不是不可以批评的。因为言论自由,是《中华人民共
> 和国宪法》所明文规定、并为宪法所明确保障的公民的基本人权。包括批评政府在内的
> 新闻监督,恰好是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的体现和要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闻监督
> 与批评不是“严重影响”而是正面维护了“中国政府的形象”。[3]
>
> 注释:
> [1]详见陈杰人:《无聊的游戏卑劣的伎俩――就本人被解除《公益时报》主编职
> 务并遭总编辑刘佑平恶意中伤事件告天下书》,学术批评网2006年2月10日。
> [2]黄卫峰在《对外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网页中的表达
> 问题》最新修订稿中指出:“译文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即有好几个句子是以
> china作主语,但实际上里面的统计数字都是只限于中国大陆,这样会给人抓住把柄,
> 等于把香港、澳门、台湾排除在china之外。建议相关句子全部改为被动语态,不提
> china,因为读者都知道这些统计数字仅限于中国大陆。”见学术批评网2006年2月2
> 日。
> [3]至于《公益时报》社有关负责人,敢做而不敢当,闻风丧胆(2月7日傍晚6点30
> 分左右,该报总编辑刘佑平急匆匆对陈杰人说:“老陈,不得了了,出大事了,民政部
> 办公厅一位副主任在部里坐镇,要求将批评政府网这篇稿子从报社网站撤下,不撤下,
> 他就不能下班。”杰人回忆说:“看上去万分焦急的刘佑平告诉我,事情之所以这样,
> 是国务院办公厅‘对稿子很生气’,因为‘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已经打电话
> 责令民政部督促报社撤稿。……为了落实民政部的指示,刘佑平总编辑严令已经下班回
> 家的报社网络编辑从位于市郊清华大学的家中‘尽快赶回报社删稿’,速度‘越快越好
> ’。‘老兄,这是天大的事情啊,开不得玩笑的,部里领导在等着要结果呢!’刘佑平
> 说。)。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报社在最快的时间内免去陈杰人的主编职务,以
> “应对上头可能的追查”。杰人称之为“自宫”,可谓再形象不过的了。
> 来源:独立中文笔会网http://www.chinesepen.org/ (博讯 boxun.com)
>
>
> ----------------------------------------------------------------------------
> ----
>
>
>
>

谁比谁无耻? (按摩乳)

 
陈凯歌已经起诉胡戈!

如果新浪网上的这条新闻不是假新闻的话,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电影界最无耻的一个举动。人们也许看到了,当陈凯歌这些年一直拍不出一部能超越《霸王别姬》的电影,并屡屡遭到媒体的质疑时,这个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他着急啊,于是,他处心积虑,用2.5亿的投资,希望能换回他的名声和地位,证明陈凯歌这个名字不是浪得虚名,所以,在他看来,《无极》完美无瑕,一尘不染,不能容得任何人的挑剔。在影片上映之前,有人问他这部电影的票房可能不好时,他居然暴怒了。

鲁迅在《立论》里写的那个故事,在陈凯歌身上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来了,一个有如此心态的人,容不得已个普通观众拿他去开玩笑,你们觉得他能导出好电影吗?他说:“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他是在说胡戈还是在说自己?我看了一下新浪网上网民的留言,这一次,网民出奇的意见一致,这是新浪网自创办以来网民意见最一致的讨论,这说明了什么?人民支持胡戈。

恶搞之风的兴起,恰恰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厌恶,对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之无奈,中国人够可怜的了,一年只能看到几部国产电影,没有任何选择,对主流文化中的虚假、恶俗感到无奈,但是,人们没有话语权,这种无奈的结果就是他们只能用解构的方式去“糟蹋”建构好的东西。北京奥运吉祥物结果出来后,连设计者韩美林都感到无奈,老百姓更无奈,你们凭什么设计出那么难看的吉祥物?我不欢迎“你丫挺”的还欢迎谁?

当《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来后,它标志着民众的解构艺术达到一个新高度,活该你陈凯歌该倒霉,不拿你解构拿谁解构。我留意了这个视频文件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的反应,它让人们感到兴奋,甚至让人们感到解气。为什么?因为那些被骗到电影院里看《无极》的人很多感到很失望,你说一个公司的白领、一个餐馆服务员、一个公交车售票员看完之后感觉有上当的嫌疑,他们会怎么办?他们又能怎么办?他们没有任何办法。而如果他们看到《馒头》之后,心中的恶气会消除一些,心里会稍微平衡一些,老百姓还有什么更高的需求么?没了,他们仅仅是需要那一声发自肺腑的“哈哈大笑”,就够了。这么低的要求你陈凯歌都不允许,你以为你是谁?说实话,当一个人看了《无极》,不管是捧它还是扁它都已无任何意义,那些话都无法改变事实,而对于更多没有话语权的人来说,总有解构的权利吧。

不知道在美国的陈凯歌是否看过《惊声尖笑》,它对前恐怖片的解构让人看起来饶有兴致。不知道在美国的陈凯歌是否知道一个叫阿尔·扬科维奇的家伙,他专门以篡改别人的歌曲为己任,把那些最流行的歌曲填上歌词,出成唱片,让人哭笑不得。陈先生,您知道吗?包括美国的天皇天后级别的巨星都伸长了脖子等着扬科维奇去解构他们的歌曲,觉得那是一种光荣。而您对一个手无寸铁却把您给挠痒痒了的胡戈起诉,看来您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痛了,没有痛觉得艺术家还能创作艺术吗?

照理说,米哈伊·罗姆应该起诉以崔永元为代表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因为他们把《列宁在十月》这么一部伟大的影片糟改成那个样子,是对列宁同志的不尊重,是对社会主义的不尊重,您陈凯歌跟列宁比,是否更伟大呢?

我也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而且我相信,这句话将成为2006年最有代表性的“声音”。...

http://lydon.yculblog.com/post.1097024.html

美国策划以闪电战打击伊朗 潜艇轰炸机两手准备


>
>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对伊朗核设施发
> 动闪电攻击。据称,作为阻止伊朗核计划的最后一个选择,该计划考虑以潜艇发射远程
> 导弹,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摧毁性打击。
>
>
>   据悉,美国国防部总指挥部和战略指挥部的专家们正在进行确定目标、评估弹
> 药装载量和后勤安排等工作。他们向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接负责。
>
>   五角大楼的一位高级幕僚称:“这不只是一次标准的军事意外准备,最近几个
> 月里,它一直以高得多的紧急程度在进行中。”
>
>   报道称,如果美国对伊朗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可能引起英国方面的不满,后
> 者担心攻击会触发中东地区的混乱,并导致对西方的报复,而伊朗的核能力未必因此削
> 弱。但伊朗核机密的持续披露和内贾德对以色列的公开威胁,使得华盛顿必须重新评估
> 军事行动的意义。美国最有可能采取的攻击方式是由远程b2轰炸机进行空中打击。轰炸
> 机可能从密苏里州出发,在空中进行燃料补给。
>
>   布什政府最近命令增加其三叉戟式核潜艇上的常规导弹装备,如果准备及时,
> 这些导弹可能也会发挥作用。美国方面相信,尽管伊朗对其核设施掩盖良好,并附加了
> 防空设施,这些空袭也会严重打击其核设施。
>
>   美国主战派中的代表包括共和党议员麦坚和民主党参议员李伯曼,据报道,布
> 什将最多有两年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对伊朗动武,因为这是伊朗方面可能获得核弹技术的
> 最短时间。
>
>   昨天,德黑兰民众在庆祝1979年革命的同时,宣称“核技术是我们不可剥夺的
> 权利”,并表示对内贾德总统可能退出《不扩散条约》说法的支持。
>
>
> ---
> Posted via news://freenews.netfront.net
> Complaints to news@netfront.net

李登辉藉书谈政治 指信赖是民主社会基础


前总统李登辉今天在台北国际书展举行签书
> 会并和读者对谈,虽然避谈国内政治,但他仍借着日裔美藉作家福山所著的「诚信」一
> 书,提出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是信赖,领袖要有信仰,愿意放弃权力,不能看新闻做
> 事,不要迷信魅力;如果没有「TRUST」,将无法立足。
>
> 李登辉下午到国际书展世贸一馆会场参加活动,随后到多个展区参观,看到有趣
> 的书他还兴致盎然地翻阅,也随手买了几本书。
>
> 爱读书的李登辉小学四年级时,从央求父亲以半个月薪水买了一套儿童百科全
> 书,他说,这套书很贵,他一个字都不舍得漏掉,如果他现在累积了一点知识,就是因
> 为这套书的帮助。他也自承,年轻的时候也看过很多恋爱小说。
>
> 李登辉说,他爱读书与他天性喜欢思考有关,例如他常想到贫富不均以及人的存
> 在等问题,加上家里只有父母亲和他三个人,且父亲担任警察,经常调动,常搬家的他
> 没有朋友相伴,生活孤单,只好买书、看书,或是看着窗外作画。
>
> 博览群书的李登辉从小就有计划地开书单念书,他认为影响他最重要的三本书是
> 歌德晚年完成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衣裳哲学」、仓田
> 百三所写的戏曲「出家人及其弟子」,启蒙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书中内容他迄今留
> 在心中,不会忘记。
>
> 李登辉说,与他自己有关的书籍他最喜欢的是「台湾的主张」一书,这是本评论
> 书籍,却能在日本畅销十五万册,在台出版后卖出五十万本,也翻译成英文、西班牙
> 文、俄文、法文等,相当不容易。
>
> 最近群策会出版了一本阐述李登辉建构台湾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口袋书「新时代的
> 台湾人」,则是李登辉认为近期最得意的一本着作。
>
> 李登辉说,她和孙女李坤仪最近讨论到日裔美籍作家福山的著作「诚信」。他也
> 藉此书谈到信赖和道德观,国家要给人民信赖感的重要性,现在台湾最欠缺的就是价值
> 观,如果没有「TRUST」,将无法立足。
>
> 他也说,领导人要有信仰、愿意放弃权力等条件,不要迷信魅力,像国民党主席
> 马英九不要认为自己漂亮,魅力今天存在,明天就可能消失。
>
> 李登辉谈到和孙女讨论读书,却也让李坤仪当初念英国政经学院金融管理,因为
> 不喜欢到银行实习时所做的电话催收工作,因而改念行销的事曝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