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三月 31, 2009

俞可平:想用民生替代民主?错误思维!


文章提交者:自由武力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最新一期的《半月谈》撰文《关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个关系》。文章指出,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民 主和民生是中华振兴和共和国腾飞的两翼,不可偏废。文章称,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正前所未有地增强,尤其体现在经济上:西方的发达国家都指望着中国能有更好的 表现,为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做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既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如果能有效地克服这场危机,中国的 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文章提出,要克服经济危机,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偏颇的问题,以为其他就不重要了。民生重要,经济重要,是不是社会和谐不重要?民主政治不重要?如果那样的话,很有可能会犯大错误!文章称,危机就是契机,不光是指经济发展的契机,也是政治、社会发展的契机,危机通常考验政治,也迫使政府做一些突破性的改革。
    
    文章分析了关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个关系:
    民主与法治:
    
    从 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和法律对 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若没有法治,公民的民主权利就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有可能破坏社 会稳定,民主进程就有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任何个人和任何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 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一种法治,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才能真正实行。因此,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说有民主就无法治,要法治就不能要民主,这是危言耸听。    
    民主与集中:
    
    通 常把民主与集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一种“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民主与集中是 同一个政治过程中两个各不相同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可见,民主与集中作为两个环节,是从政治过程的意义上说的。但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不是一种政治 过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指的是“人民的统治”。任何一种国家制度都需要权威,需要集中,需要秩序,需要服从。民主制度也不例外,民主政治同样需要 权威和集中。因而,无论从国家制度的意义上说,还是从政治过程的意义上说,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以为讲民主就是否定集中,或者要集中就没有民主,都是极大的误解。    
    民主与民生:
    
    中 共十七大既突出强调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又高度重视民主,把人民民主视作社会主义的生命。改善民生与发展民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 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既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不能认为重视民主就势必忽视民生,或相反,强调民生就势必轻视民 主。民主与民生并不相互排斥,民主促进民生,民生需要民主。对于单个的公民来说,经济权益与政治权益都是其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改善民生 也好,发展民主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民主和民生是中华振兴和共和国腾飞的两翼,不可偏废。以发 展民生,去替代民主,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转载者注:这也许是至今最高级别官员公开认同普世价值!):
    
    民 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普遍价值,有着共同的要素。但是,由于实现民主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 同时期可能极不相同,因而,世界各国的民主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特征。例如,民主需要选举、分权、监督、参与、协商、法治,这是其普遍性的一面。但选 举、分权、监督、参与、协商、法治可以有许多形式,仅就公民的选举而言,就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比例代表制与多数代表制,记名投票与无记名投票,等等, 这是民主的特殊性。民主制是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不能只看到民主是一种普遍价值,有其共同要素和形式,就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模式,以民主的普遍性否 定民主的特殊性;反之,同样不能只看到民主的特殊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就认为根本不存在民主的普遍性,以民主的特殊性去否定民主的普遍 性,认为中国的民主与其他国家的民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把民主当作西方国家的专利,简单地否定民主的普遍性,正像简单地否定民主的特殊性一样,都是有害的偏见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
    
    民 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政治过程。真正的民主,应当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和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理论上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主进行分类, 比如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还有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事实上,不管对民主怎么分 类,如果从环节上看,两个环节最重要,这两个环节彼此不能缺失。第一个环节是民主选举。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可人民对国家的统治一般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间 接的。间接统治就离不开选举。人类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另外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代替选举的形式,把最能代表人民利益并真正对人民负责的官员选出来。第二个环节 就是决策,这里面包含了协商民主。当一个官员被选举出来后,一定要有一套制度来制约他的权力,让他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利益相关者及有 关专家的意见。可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处于政治过程的不同环节,它们不能相互取代。那种认为中国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西方的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观点,是对民主的无知。    
    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
    
    严 格地说,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或主权在民,其本义只能是人民的民主。但民主可以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群体,例如政党领域和社会领域,于是便有政党民主、 社会民主、精英民主、阶级民主等说法。由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是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道路。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如果 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政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权力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没有党内的民主,就意味着没有核心权力层的民主。同时必须清醒地看 到,“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这一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因此,以人民民主去否定党内民主,或以党内民主去否定人民民主,都是对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曲解。
    
    文章强调,之所以要把人民民主当作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因为民主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谢国忠:现在出现牛市概率为零 炒股亏钱活该


2009-03-30  上海壹周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采访到谢国忠很不易,因为他非常忙。电视节目、论坛会议、专栏分析……北京、香港、深圳、福州、广州,家住上海的谢国忠每个月2/3时间不在上海。

  准确预测亚洲金融风暴声名鹊起后,谢国忠一直很活跃,唱空楼市看空股市,成为“乌鸦”经济学家。当美国次贷问题引爆全球经济危机,他一度不受待见的预警言论再次被应验。现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比摩根大通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更有影响力。

  3月25日下午,西康路上的香啡缤。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经济学家谢国忠。他坐在靠窗位置,身前是IBM笔记本,专注处理邮件,黑色双肩背包放在一边。格子衬衣、休闲夹克、标志性的复古圆框眼镜,谢国忠毫不起眼,与店里其他闲坐的商务人士没什么不同。

  采访开始,他小心地用塑料保护膜盖住键盘合上电脑。“只谈经济,不谈个人。”谢国忠强调,这是他接受采访的前提条件。“我做人物志不适合。”曾经,电话那头的谢国忠音量不大,可当谈到熟悉的楼市股市宏观经济,他却抑扬顿挫掷地有声,一如既往观点鲜明,敢说敢论。

  楼市:中国有大泡沫,回暖不是两三年

  新《土地管理法(修订意见稿)》正在省级国土系统内部征求意见。最受关注的当属住宅70年使用权大限到期后,“无偿自动续期”变成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动续期”。很多准购房者本能地一缩头,按住付款的手。谢国忠倒不认为此举对房产市场会有多大负面影响,“香港也是土地续期使用要付费,只有美国这样土地完全私有的地方才不用续期费。对新房没什么影响,比较旧的二手房会受影响。”

  “房价下跌远没见底”

   地产商是否就此放慢开发速度?谢国忠提高音调:“开发商早减缓开发了。”他一向坚持中国楼市有泡沫,还是“大泡沫”。从房价和工资比看,“美国次贷危机 最泡沫时,每平方米房价与月工资相当,香港2:1的比例算高了。中国大陆现在大概在三四倍。不是说非得跟美国一样,但这个比例肯定过高。”

   “上海现在大概有1年的住房销售存量,完全供大于求,房价怎么不跌?市中心也一样。我有朋友住华府天地,空置率六成,小区会所都没人。”谢国忠说,浦东 世贸滨江,最高时卖6万元/平方米,现在只要3万,但还是贵。“一套房子600万元,租金每天2元/平方米,200平方米的房子,年租金收益不过 14万元多,多少年收回成本?”租金是否涨?谢国忠一摆手,很肯定“不会”。

  “老外现在都撤回国了。经济不好,削减成本。韩元贬值厉害,韩国人走了很多;日本公司的家属都回国。你去新天地看看,现在晚上人少了好多。”谢国忠说,相较重庆、深圳等地,上海的情况还不算最糟。

  3月,上海楼市成交量大增,有“小阳春”之势,楼市回暖说渐起。但谢国忠不以为然,“不过是前一段挤压的刚性需求爆发,之后成交量马上会萎缩。”他判断楼价会一波一波下降,伴随下降,也会阶段性呈现交易量增长。“但房价会一波波往下走,熬不过的。”谢国忠强调。

  房价何时见底?谢国忠回答:“起码五六年。”他说,普通楼市泡沫挤压到回暖都要五六年时间,更何况“中国楼市有大泡沫”?上海前一次楼市低迷也持续了5年。

  “买房要买‘三好房’”

  要不要出手买房?何时出手?谢国忠说,“你得自己判断。”

  “自己最喜欢的房子并且是价格最低,做到两全其美比较难。”他建议购房者花至少6个月来看房,比较之后再做决定,“把你要买这个房子的理由一条条写下来,充分了就买。”

  “买房要买‘三好房’,地段好、质量好、价格好。”谢国忠的标准很明确。

  地段好,就是要靠轨道。“上海未来会不断扩张,现在将近2000万人,以后3000万至4000万,你得用发展眼光看地段,但轨道是关键,不可能只靠私家车解决出行。”

  质量好,就是得房率高,开发商可靠。“面积你得自己量。”谢国忠建议远离有政府背景的开发商,容易有猫腻。

  价钱好,这条看个人。“想要最低点买到房子跟股市抄底一样不现实。需要你自己理性思考承受能力。”他说。

    股市:现在出现牛市概率为零

  唱空楼市,接下去轮到股市。到3月24日,沪深股市已7连阳,沪指重返2300点,一派牛市在眼前的吉兆。谢国忠呵呵笑了两声,说道:“怎么可能?现在出现牛市的概率为零。”整个经济情况不利的因素下,谈论牛市就是个笑话。

  2008年1月,谢国忠称A股2500点是合理点数。“现在2500点以下,但经济形势完全不同。我说2500点合理的时候,沪指6000点。现在2000多点还是虚高。”谢国忠分析,无论是市盈率或市净率,目前的A股都远远高于全球水平。

  谢国忠说,“美国股市1929年大崩盘,花了20年恢复;韩国股市现在的点位比20年前还低,日本也是。但他们的GDP早不是20年前的水平了。”

  “现在炒股,亏钱活该”

   “现在政府在撑,有人在炒,很多人又痴了,幻想牛市就要来了。”谢国忠重重地吐出几个字,“跌不透。”他描述“永远跌不透”:大跌之后,人们走了,可有 人拿锣鼓敲了几下,大家就回来了;再跌,又走了,偏偏还有人拿着杯子敲了几下,人们又糊里糊涂转身了……“手痒,心痒,有点闲钱就按捺不住。”对于纷纷跟 进的小散们,谢国忠有点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现在炒股,亏钱活该。”

  谢国忠的犀利很刺耳,股民不爱听。他苦笑,“中国医生对绝症患者采取不说的态度。不告诉他,他就能活得长,一旦告诉他就会死得更快。”

  他说:“要向犹太人学,学理性。”不理性,就甭想挣钱。谢国忠举了大家最熟悉的股神巴菲特为例,“巴菲特4000万美金在手里,可以等几年,有耐心,非常理性。”手痒心痒怎么挣钱?“你炒股还不如买房呢!”谢国忠最后说。

  消费:拉动内需不是信心问题

   炒股、买房,似乎都不是可靠的投资方式。那中国百姓的钱该做点什么投资呢?最新地方债发行启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新疆和安徽首先获批发行30 亿和40亿地方债。其利率通过市场化招标确定,注定利率和风险成正比。“地方债发行不解决根本问题。”谢国忠断言。他说1万亿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下降,更多 预算外下降,根本不是30亿或40亿地方债能填补的。更重要的是,“发债你得看地方的未来,不是谁穷谁发债。”买不买?谢国忠甩手,“你得看清楚风险,自 己判断该地区今后发展。”

  “中国储蓄率不高”

   老百姓的钱似乎只有走储蓄存款这条路了。对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中国高储蓄率,是否雪上加霜?谢国忠摇头,“中国30%的储蓄率并不高。”对于中国的储蓄 率,各方统计数据大不相同,国泰君安数据最高,称2007年达到51%,IMF最低,称2005年为24.3%。谢国忠的数据比较中庸。

  “日本1970年代时,储蓄率就跟中国现在差不多,也有30%。”谢国忠觉得中国百姓需要这样的储蓄率,“我们不可能实现欧美那样的医疗保障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现在也出问题,无法负担了,中国人还是需要为看病等做好准备。”谢国忠坦承。

   在他看来,将国人不消费归结为储蓄率高属无稽之谈。“拉动消费、拉动内需不是信心问题,”谢国忠说,“关键还是钱和财富问题。”在他看来,只有藏富于 民,才能真正拉动消费。“中国劳动力收入占GDP比重很小,大约在12%,而且还要有下降趋势。欧美高达40%-50%。提高收入比重,老百姓才有钱消 费。发消费券之类,这点点钱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发100元券,觉得能提高信心,拉动1000元消费,事实上拉动效果甚微,就因为这不是信心问题。”

  谢国忠依旧坚持那个被多位经济学家讥笑义气多过专业的建议——全民分股,将国有企业股票分给老百姓。“百姓分红,有钱了,就去消费;回头推动生产,企业效益提高,分红更多;良性循环。”谢国忠不觉得有问题。

    危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制度才能渡过

  全民分股是谢国忠开给中国走出危机的药方之一。对于市场经济规律性的低潮,谢国忠认为中国没时间等市场自己康复。“政府不干预,不救市,也能走出危机,但时间会非常长,可能20年,但中国等不起这20年。”谢国忠面色凝重。

   中国目前一个工作的人大概养0.6个不工作的,当1个人养1个或者更多时,高速发展成奢望。“中国还有20年的时间窗口,20年后不会有现在的高增长。 ”谢国忠说,韩国人均GDP走到2万美元到顶了,日本4万美元就到头了,中国目前3000美元,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走到多高亦未可知。唯一确定的是,时间 不等人。

  “拆东墙补西墙没用”

  “只有从根本上变革制度才能渡过危机。”谢国忠很坚决。他说,1998年房改和加入WTO都是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首先要解决汇率问题。“汇率要浮动,货币自由兑换。 ”谢国忠对大量外储并不担心,也不赞成张维迎“分外储”的观点。胡锦涛主席即将参加4月1日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很多人担心中国会继续增持美国国债。而 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房债,加剧美元贬值,让中国更被动。“中国因为顺差巨大,所以有外储,汇率得跟美元挂钩。”谢国忠觉得持美国国债也是不得已。

   他建议,“已有的保值,未来不再增加。”已有的外储,不妨撤离债市,转投基金,依旧是美元资产。“购买标普500指数基金(ETF)。事实证明指数基金 走得比大部分基金好,选不好股票,不如买指数基金,对冲美元贬值。”至于什么点位何时进场,谢国忠说需要决策者好好考虑。未来不增加外汇储备,就得增加内需,消除贸易顺差。“没了顺差,汇率就能与美元脱钩。”

  拉动内需,谢国忠的建议是“减税”和“全民分股”。“我国企业增值税最高达到17%,国外在11%-12%,降低企业税,相当于增加员工收入。 ”对于全民分股,不但经济学家觉得悬,老百姓也觉得悬。谢国忠却说,“因为老百姓觉得那是政府的企业。事实上,国企就是全民的企业,全民持股有何不可?官员们最终会意识到这点。”谢国忠认为现在很多官员做的还是维持工作,“拆东墙补西墙,没用。必须跳出盒子想问题。”

  谢国忠的最后一招是城市化。“搞超大型城市。全国建30个超大城市,让农民进城,房子降价,让他们能有地方住。一旦大量人口定居,现代服务经济就会形成,不用政府现在考虑好给他们什么工作,市场经济会自动找到位置。”谢国忠回到制度,“好的制度形成,每个人都会有最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