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十一月 06, 2007

温家宝访俄 美国对华软硬兼施

温家宝访俄 美国对华软硬兼施

  (2007-11-07)

  亚洲时报报道,因为美俄战略矛盾日益显现,中国似乎正成为得益者。近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俄罗斯,美国方面似乎也颇为关注。一方面,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同一时间访华;另一方面,美国海军也将进行拦截和摧毁来袭导弹的演练。

  温家宝这次访俄,正好是中共十七大刚闭幕后不多久的时间,在时机上,温家宝选择俄罗斯作为其于十七大后首次外访的重点国家之一,似乎正好反映出北京对中俄关系的重视。可圈可点的是,在赴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前夕,温家宝接受俄罗斯俄通-塔斯社和国际文传电讯社负责人的采访时,也曾表示,中俄两国关系现在"是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温总又断言,中俄关系未来"是处在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也于11月4 日至6日访问北京。盖茨这次到中国大送中国高帽,他公开表示"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主导力量",这句说话如果让跟中国争夺亚太盟主地位的日本听到,肯定会不舒服。在这次访问,美中又敲定开通军事热线,美中之间的军事互动升格,对日本来说也很难说是太好的消息。

  在台湾问题方面,五角大楼也放软身段,给足中国面子。美国军闻社在盖茨抵达北京后所发出的第一篇报道,不寻常地引述美国总统布什的话说:"美国反对台湾这个岛国独立(the United States is against independence for the island nation)。"该报道把这句话作为一个背景资料,但之前却是从未听过布什有这么的公开表述。但当然,布什把台湾形容为"岛国",似乎也是故意留下了一道伏笔。

  一方面,美国尽量使用怀柔政策;但另一方面,美国似乎也是用了一招暗中示警。在盖茨结束访华回国后,美国方面立即发布消息指出,美国导弹防御局计划于本周再次在太平洋举行导弹拦截实验,海军"宙斯盾"系统将首次试图近乎同时拦截和摧毁两枚来袭目标导弹。据指出,目标导弹将从6日从位于夏威夷可爱岛的巴金沙滩太平洋导弹发射基地发射升空。一艘日本驱逐舰将加入探测和跟踪来袭目标导弹的实验。

  分析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在外交方面有两大挑战,一是美俄关系,二是美国跟穆斯林世界的关系,而这两大挑战将于置于高于中美潜在矛盾之上。美国跟穆斯林的矛盾是一个大课题,因篇幅所限,这里只略谈一下美俄之间的各种微妙情结。

  美俄关系在1989年前苏联解体后,确实有过一段颇长的蜜月期。可是,在俄罗斯方面看,虽然莫斯科当时通力跟华府合作,甚至在市场改革上接受了"震荡疗法",但俄方感到,美国待俄罗斯实在没有太大诚意:美国利用这一时机在东欧大力扩张北约地盘,而近年中亚地区一个接一个的颜色革命,也让俄罗斯感到不满。

  这些新仇之外,原来还有旧恨。在历史上,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已替欧洲大陆消了两次灾:一次是他们在十三到十四世纪实质上替欧洲人抵御了蒙古人的入侵,另一次是他们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跟土耳其的奥特曼帝国浴血奋战;这还不算俄罗斯在二战时期跟盟军合作对抗轴心国。因此,俄罗斯方面认为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欧洲方面实在是"恩将仇报"。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再次成为美俄潜在矛盾的间接得益者。但必须指出,中国跟美国以及中国跟俄罗斯之间,也有不少潜在冲突。只是,在技术层面上说,这些潜在冲突似乎暂仍无碍中国利用她的微妙战略地位争取其战略利益。

刘亚洲:“二把手”刘少奇   

  

按:

本文转自博友丹顶鹤的博客,供诸君茶余饭后打发时光.

 

(此文被访者是一位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长达四十年之久的老同志)
断代史不断。通史不通。史学家多半是第二流文学家,第三流思想家。他们居然没有发现这个可怕的规律:中国官场上,"二把手"从来是悲哀的。
翻翻中国通史,丞相很少有好下场的。"伴君如伴虎"这个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相信在很大程度上是丞相们总结出来的。这是他们血泪的控诉。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发展到中国共产党手里,这个规律变得更加颠扑不破。
今天我不说别人,就说刘少奇。他是"二把手"里的好榜样。张国焘叛变革命后,躲在香港骂遍了共产党的领袖们。骂到刘少奇时,他说:"刘少奇是毛泽东的'功狗'。"
他说得不错。毛泽东之所以有今天,刘少奇的功劳最大。
红军长征到延安后,记得有一回看戏,演的是唐僧取经的内容。毛泽东突然对身边的一个民主人士说:"唐僧西天取经谁最坚定?唐僧。谁最动摇?猪八戒。"接着他指着坐在他左边只隔一个座位的张国焘,说:"他就是长征路上的猪八戒。"张国焘闻言大怒,哐啷一下站起来,向剧场外走去,骂了句:"无耻。"毛泽东面不改色。我又听见哐啷一声响,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的人拔地而起。是刘少奇。他对张国焘厉声道:"你住嘴!"
满场大员,无一人拔刀相助,连毛泽东本人都未拔刀,刘少奇却慷慨拔刀了。就今天晚上的事情单独来看,我隐隐觉得刘少奇有点过分了。不错张国焘是骂人了,可毛泽东也骂人了,而且出击在先。张国焘的嘴薄如纸,毛泽东的嘴比纸薄。刘少奇怎么就一个鱼跃跳到毛泽东的队列中呢?
赖刘少奇鼎力支援,毛泽东狂胜张国焘。张国焘见势不妙,夹起尾巴逃跑了。今天来看,张国焘真是聪明的一休。虽说最后他以八十岁高龄在加拿大多伦多养老院中病死,但总比刘少奇死得漂亮多了,也温情多了。
还比刘少奇多活十岁。
刘少奇最伟大的功劳在于从事了一项发明创造。他提出了"毛泽东思想"。
一九四五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七大",刘少奇在会上热辣辣地夸奖毛泽东。他做了几次报告,次次都是嘴巴上盛开喇叭花。有一次报告,他总共一百零五次提到毛泽东的名字。这是我统计的。当时我在台下,十分注意地看台上的领袖们的表情。他们均在点头,周恩来、任弼时点得很轻,充其量能算颔首而已。林彪点得冲动而激烈,象小鸡啄米一般。令我奇怪的是,毛泽东也和他们一样点头。他脸上挂着自信的笑。他放任自流地听凭别人歌唱自己。
刘少奇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被他表扬了绝不下一百次,如果加上"毛泽东思想"就更不计其数了。他几次脱离报告,去解释那个刚被分娩出来的字眼。每到这时,他的声音都会提高八度。念稿时他还稍有结巴,这时却流利如水。他一次一次地用手劈开胸前的空气,他特别激动。当他最后一次作解释,说出了那句在以后被千万次重复的名言时,他的声音嘶哑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已经用他的思想把我们全民族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掌声雷动,几乎要掀翻杨家岭大礼堂的天灵盖。"毛泽东思想"是刘少奇这个母亲生出来的。这个婴孩一出世就注定要万岁的。今天,毛泽东已无言,刘少奇亦无言,但毛泽东思想仍在喋喋不休地发言。我们用它斗天,斗地,斗别人。别人也用它斗我们。谁上台谁就自己宣布掌握了它;谁下台谁就被别人宣布背叛了它。上台下台,车轮咕辘辘转,只有它岿然不动。
    毛泽东首先应当感谢刘少奇。他也确实这么作了,他不止一次对别人说:"经过延安整风,我结识了几个亲密的朋友。有刘少奇、陈伯达、胡乔木、高岗、陆定一、彭真。还有周扬。"刘少奇赫然排在第一位。
刘少奇为毛泽东立了大功。毛泽东论功行赏,回报极为丰盛:毛泽东准备把这个国家交给他。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问毛泽东谁是他的接班人。毛说:"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
刘少奇即将得到一个国了,当然是春风得意。大喜。他居功了,居功者总是气焰万丈。我在许多场合下都听见他说这样的话:"七大以前,没有树立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就拼命树。七大以后,觉得不提大家也知道了,就不树了。"完全把这样神圣的使命当成自己的事。想树就树,不想树就不树。居功至此,焉得不败?既然树了,就得一树到底。在这条死胡同里是没有退路的。
进入六十年代后,刘少奇愈发意气昂扬。特别是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失败,被逼退二线,由他接任共和国主席时,他也变成一颗暖烘烘的太阳。他当主席的第二天,我看到了套红的《人民日报》。他和毛泽东的照片并排耸立在第一版上。他还和毛泽东露着一样的微笑。是那种帝王般尊贵的笑。这叫我不免叹息了。这种时刻你应当绷紧脸才对。尽管你心花怒放也应当强迫自己严肃,作谦虚谨慎状。你怎么那么快就学会了领袖式的笑呢?他被功劳冲昏了头脑。"功高震主",是历代功臣们用脑浆写的格言,被他忽略。于是他也只好象历代功臣们一样,脑浆涂地了。
毛泽东,一代英主,怎能容许身边睡着这么一个咄咄逼人的"二把手"。他对刘少奇的态度转变了。一九六五年夏天,戴高乐派特使马尔洛访华,与毛泽东会见时,他又谈到接班人问题。毛泽东说:"象戴高乐和我这样的人,是没有接班人的。"
会见时我不在场,但谈话记录首先送到秘书局。我一看见这句话,就知道战斗的号角已吹响。几个月后,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给刘少奇送来了死亡。他猝不及防,毛泽东已把他牢牢锁在瞄准镜中许久,他完全无所知。文化革命一开始,我就被派到专门审查刘少奇问题的特别小组工作,直到他死才回原单位。我对他的心态了如指掌。
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刘少奇一有空就在毛泽东住宅左近走来走去。他想见毛泽东。毛泽东一直躲着不见他。毛泽东仿佛理亏。否则为什么惧如虎?我想象得出刘少奇要对毛泽东说什么。后来他终于见了毛泽东一次,第一句话就说:"我辞去《毛泽东选集》编委主任这一职务……"
毛泽东低着头拼命抽烟,象哑巴了。第二天,近万名革命小将杀进中南海,将刘少奇揪去批斗。他挨了打。批斗会结束时,几名大汉狂暴地按头扭手,强迫他跪在黑压压的人群前。他被打翻在地。
不久,他失去自由。这段时间他只做一件事:学习《毛泽东选集》。他没日没夜地捧着那本书在读。他以前读它时,意得志满,底气十足。戴着老花镜,慈祥得象奶奶,白发梳理得滑溜溜。现在读它,情形截然不同。宁静已死,心潮难平,白发象鸡窝,胸部起伏剧烈。翻书时手颤抖得厉害。有好几次,我见他读着读着,眼泪无声无息地流出来,和鼻涕掺在一块坠落,他竟不去擦,眼泪鼻涕涂在书上。
此后,批判升级。他被打得遍体鳞伤。革命小将把他拖进拖出,象拖死狗。但他还是不低头。我知道,支撑他的是心中那股气,他不服。他怎能服?他立了天大的功却受了天大的苦,这岂非天大的冤?但他终得咽下这口气。记得是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他挨完批斗回来,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他还得到消息:他的大儿子死了。他对我说:"你替我给主席捎句话……我离开北京,和爱人孩子去延安种地。去老家也行……我愿意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呵,你终于气顺了。你在哀求。你彻底认错。你投降。我看得出来,现在你只求保命了。
不幸你是幼稚的。你怎知道当你病得要死,不给你治,而八届十二中全会要召开了,却派人给你治病,不让你死,"给全会留活靶子"?你怎知道今天,十二中全会已开过二十天,开除你出党的决议还瞒着你,而偏偏要十一月二十四日您七十岁生日那辉煌的一天再对你宣布?这一切,都让你死。可笑你还哀求什么去种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哪一寸容得下你?
啊,功臣,我心里叹道。千古悲剧的功臣,无依无靠的功臣,孤独凄凉的功臣,晚节不忠的功臣,你在重复着孙膑、伍子胥已演过的剧目。你们都想感动上帝。石头会被感动,而人是不会的。
他被剥夺了一切。死时他是裸体的,连裤头都没有。他的死亡卡片上这样写着:
姓名:刘卫煌  职业:无业  死因:病死

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1/6/07

我看格林斯潘的自传有点中毒了。已经很少有捧上一本书就舍不得放下的情形了,这本书就有点让我舍不得放下,虽然我还是强有力的遏制了自己阅读的愿望,免得耽误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当然,这也许只是我个人的口味问题,我一直爱读人物传记,然后这本书又会报料如此多的政经大事,非常满足我的"窥视"心理。

我是从书的第三章开始读的,前两章应该是格林斯潘个人成长的经历。到了第三章,那一章的标题是"经济学遇上政治"(Economics Meets Politics),说的是从约翰逊总统时代到卡特当选总统这段时间,其间,他曾做过尼克松的竞选顾问,之后又成为了福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是尼克松任命的,但是在他被参议院确认为主席的当晚,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宣布辞职)。

书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我昨晚花了半个小时讲给了谷主听,所以今天没有兴趣再写一遍了。这里只想说一个小插曲:

福特当总统的第一年,经济从尼克松时期的衰退中强劲复苏,最猛的时候增长率折合年率高达9%,但是到了第二年,经济增长率又迅速回落,到了只有2%。格林斯潘对此的判断是:这并不足为虑。他说,现代经济非常复杂,有很多个部分组成,并不会像一个机器一样,一开电门,大家都走。而是会走走停停,有时候快,有时候慢。而那时那刻,经济就处于这么一个暂停的状态(economic pause)。他判断,不用做什么,过不了多久,经济又会回到复苏的轨迹上去。这件事情在白宫内部得到了共识之后,白宫的发言人就原话不动的告诉了媒体,说我们现在只是处于一个经济暂停中(economic pause),很快事情就会变好。

但媒体和公众对这个"经济暂停"这个词的解读可不一样,他们的解读是,白宫承认经济政策失败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福特总统受到了来自国会和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要求政府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福特虽然顶住了不少压力,但是这也让他失去了选举,以微弱的劣势输给了卡特。当然,格林斯潘当时的判断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经济确实在稍稍暂停之后又重新开始增长,可是输了的选举就是输了。

他说,福特也许只是运气不好,谁让他这个现任总统偏偏在选举的时候碰上这么一个"暂停"呢?

我对这件事情看的饶有兴趣。原因是,那个时候,格林斯潘的语言似乎还更偏向于一个经济学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到了后来,已经没有人能听懂格林斯潘到底在说什么了,那个时候即便格林斯潘还是拥有一个经济学家的脑子,他已经开始用政治家的方式开始说话了。讲实话和受欢迎,根本就是两件事情。1975年的时候,格林斯潘的坦诚和白宫的坦诚,也许恰恰是犯了政治错误。

不知道格林斯潘是不是从这件事情中学会了说话不能说得太透,要会打太极拳。作为公众,我不知道究竟是政治家就是不喜欢说实话,还是政治家被公众逼得必须得不说实话。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美国之音 温家宝访俄 能源分歧笼阴影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聯合網報@blogger♥ by ♥联合网报♥ on 11/6/07

能源合作是中国总理温家宝本星期访问俄罗斯的主要议题。由于俄罗斯和中国在能源合作方面出现众多分歧,俄罗斯主要石油公司威胁未来可能停止向中国供应原油,给温加宝的访问投上阴影。温家宝这次是否能说服俄国方面签署通向中国的分岔支线石油管道协议也是媒体和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

  中国总理温家宝星期一抵达莫斯科,开始访问俄罗斯。主要负责向中国出口俄罗斯原油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稍早前表示,该公司打算修改以前同中国签署的供油协议,大幅度提高向中国出口的原油价格。

  中国在两年前曾向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了60亿美元的资金,用来帮助俄罗斯石油公司购买目前正在监狱中服刑的俄国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控制的尤克斯石油公司的主要资产。中国在关键时刻提供的帮助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能成功收购尤克斯主要资产并,顺利成为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这60亿美元的资金也成为中国能以优惠价格购买俄罗斯原油的预付款,中国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的这份购油协议期限到2010年结束。

  俄罗斯能源市场分析师乌沙乔夫说,两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很大,俄罗斯石油公司现在提出修改供油协议协议也有它的逻辑。乌沙乔夫说:"现在来看,两年前签署的那份供油协议的条件对罗斯石油公司很不利。因为最近两年,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20%到25%,在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俄罗斯石油公司很自然地想修改过去的合同,提高向中国出口的原油价格。"

  但俄罗斯石油公司想修改供油合同的提议没有获得中国的同意。为了温家宝这次访俄作准备,俄罗斯政府副总理朱可夫1个月前曾访问了北京。朱可夫透露,俄罗斯石油公司十分不满意目前以较低的价格向中国出口原油。俄罗斯石油公司方面甚至威胁,在供油合同到期后,将中断向中国出口原油。

  在原油价格上无法达成一致使俄罗斯兴建通向中国的分岔支线石油管道项目的前景变得非常不明朗。俄罗斯媒体报道,温家宝这次访俄将签署十多个经贸协议,但这些协议可能不包括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丁诺到中国边境的分岔支线油管协议。离中俄边境仅仅有70公里远的斯科沃罗丁诺是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第一期工程的终点。中国已经承诺提供兴建这条分岔油管的建设费用,但双方至今无法签署兴建这条分岔油管的政府间协议。俄国副总理朱可夫透露,中方要求在分岔油管协议中写入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的细节条件,但俄方认为,这些条款应该由两国的能源公司协商,不应包括在政府协议之中。

  在兴建通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问题上,俄罗斯同中国的合作至今毫无进展。俄罗斯希望以向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的价格标准向中国出售天然气。但中国认为,中国目前只能接受以每1千立方米100到120美元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另外在今年年初俄罗斯大幅度提高向中国出售的电能价格后,中国停止了俄罗斯进口电能。

  虽然双方能源合作遇到一系列困难,温家宝这次访问中,他将同俄方讨论太空领域的合作。俄中双边企业家理事会的俄方会长吉多夫说:"双方正在积极讨论太空领域合作,这主要涉及联合探索月球。虽然双方的联合探月计划还没有制订,但这项计划正变得越来越成熟。有非常大的可能,俄罗斯同中国将共同探索月球。

  在温家宝这次访问中,双方还将讨论俄罗斯同中国的贸易逆差、核能合作以及中国出口俄国商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温家宝还将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年活动的闭幕仪式。(作者:白桦)

俄新社 带有亚洲面孔的新秩序

11月初,俄罗斯"中国年"将在莫斯科隆重闭幕。从经济角度考虑,俄中友谊有些偏颇:中国并不隐讳,他们对俄罗斯感兴趣的原因首先是,俄罗斯是中国的原料供应国和产品销售市场,对此俄罗斯也不表示异议。第二届俄中高级经济论坛11月6日将在莫斯科举行。两国政府和实业界代表将探讨如何使两国互利双赢。中国的兴趣显而易见,综合考虑——俄罗斯对中国有兴趣,是因为中国逐步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有种种理由支持这种观点。10月底,著名金融专家罗杰斯宣布,他希望沽空自己的美元资产,转而购买人民币。他说:"我不认为今后10年有谁会使人民币受损。人民币有可能升值2—3倍。我对美国的情况却非常悲观。"

  这还不是对美国经济不信任的最初说法。在美国排名第二的富翁巴菲特前几年就宣布,不投资美元是他的重要战略之一。另外,今年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大公司中,中国的蓝筹股占了5家,美国只占3家。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增速发展。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技术附加值消费品生产国,去年,中国新身世界第二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国。中国不是头一个选择这种发展模式的经济实体。出口型经济已成为日本、新加坡、泰国、台湾和香港成功约保证。曾几何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在不违反西方知识产权规则的情况下,利用廉价劳动力,迅速模仿西方竞争对手的技术和工艺设计,生产出比竞争对手便宜几倍的产品。很快,西方公司认为,全部放弃本土生产,把工厂迁到亚洲国家对自己更为有利。

  与其相比,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广: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门的五分之一。中国有几亿极廉价并颇守纪律的劳动大军。弱势人民币的政策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优势。稳定的、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的人民币汇率有利于给投资者形成到中国投资非常安全的印象。

 对此,欧洲及其大洋彼岸的监护人会作出怎样的反响?目前,美国经济的年增幅为3.9%,欧盟的年增幅为2.9%。但"老欧洲"和"新欧洲"正备受人口老龄化及退休和社会保障开支日益增大的困扰。这些开支在2010—2015年间达到峰值。怀疑论者预言,到时候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生活水平会下降。另外,如今亚洲才是世界工业生产中心,而美国的主导地位只是建立在非常复杂的、不断需要资金支持的金融系统之上。因此,美国的负债越来越多。去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为8360亿美元、国债超过8万亿美元。

  中国将经济增幅保持在10%左右。现在中国关心的是降低增幅,而不是提高增速,以避免经济过热。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今后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增加两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将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实际上已经主导着全球经济生活。据统计,本世纪初,亚太地区占世界贸易额的50%。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0%。在2001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有人提出一个想法,认为该考虑用本地区货币取代美元了。人们还为新货币设想了一个名字——"亚元",这并非偶然。

  实际上,亚洲悄然暗示着,美国主宰亚太地区的时代已接近尾声。同时,"显然在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亚洲出现了新的主宰。有人预测,未来20年也许不是上面提到的"亚元",而是人民币将成为亚洲通用货币。(作者:俄新社经济观察家弗拉德·格林克维奇)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温总谈宏观调控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闾丘露薇 ROSE GARDEN by 闾丘露薇 on 11/5/07

 

昨天晚上,温总请我们到他的房间,以下是他回应外界关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以及政府换届人事变动的回应:

 

 Q1我们非常关心宏观调控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但是也有人认为下的药还不够重,比如房价上涨,出现资产泡沫,对此你如何看?

 

温总:十六大以后的这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为平稳的五年,增长速度在百分之十,而且每年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同时呢,煤电油运的供求基本平衡,经济效益较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五年的财政收入要增长一倍以上  ,单是今年预计财政增收就将达到一万一千亿,总计超过五万亿。我们看这五年的经济,要从大的结构看,首先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农业得到了加强,由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的政策,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今年总产可能超过一万亿斤。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另外从地区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的幅度比较大,这恰恰是地区平衡发展的需要。在这五年,我们大胆的推进了改革,三家主要的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另外两家的改革方案正在筹备当中,很快就可以出台。即使在04年,粮食供求矛盾发生紧张的时候,我们大胆的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其他像企业改革,我们推进了资本预算制度,对外开放,加入wto后五年过渡期结束了,我们全部兑现了我们所作的承诺。其实,大家都承认这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是一大亮点,如果说经济发展的好,而宏观调控不力,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当然,我们非常清醒,清楚地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有忧患意识,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有些是国内和国际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不是简单的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就是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要大胆的创新,不仅技术上创新,体制和机制上也要创新。第二,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特别要重视扩大内需,把内需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继续调整城乡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整个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平衡和可持续,第三,搞好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指标提出来,是十一五计划提出来的,这在中国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制约性的指标,就是必须完成的,我们自己给自己压,加大了压力,五年内要使单位gdp的能耗降低百分之四,五年累计百分之二十。污染物的排放量,每年降低百分二,五年降低百分之十。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艰巨,但是我们的手段够坚决的了,我们今年光是销毁小电厂就达到了一千万千瓦。小煤矿上万座,第四,就是要进一步改善民生。你们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是涉及民生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十六大以后的五年,我们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作了不少的工作。我真希望,有机会带你们一起到农村走一走。农村取消了长达两千六百年的农业税,农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九年义务制教育。所谓真正意义,就是不单单免除学杂费,还要免除书本费。对于寄宿生的困难学生,还要给与补助。农村设计了低保制度,涉及两千三百万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五年做的工作。我们必须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从而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这样大量存在的问题。还有,我们每年要解决九百万到一千万人的就业,有近二亿的农民到城里打工,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医疗问题,我们正在制定一个全面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明年人代会可以提出来。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开始进行工作,比如现在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覆盖面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参保资金每人五十元,其中政府拿四十元,明年我们将覆盖百分之百,参保资金将达到每人一百元,政府拿八十元。在城市是分两部分人,一部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职工有医疗保险,一部分是没有医疗保险的,包括一老一小一残。我们建立了城市的医疗保障制度,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参保金额不同,但政府要拿出钱来。我知道,医疗改革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在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把医疗改革做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和政府有这个决心。把这件事情做好。房改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实事求是讲,意见也比较多。如果说成绩,那末这些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居住条件和住房面积大大改善。但是相应人们的需求也提高了。我们确实应该设计一个好的住房制度,今年我们在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在解决住房问题上,政府应该干什麽,市场应该干什麽。因此我就考虑到政府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无房户,缺房户,以及外来打工人的住处,这就需要建立廉租房制度,因此我们下决心拿出49亿,来专门建廉租房,许多专家说,这步棋可能走对了。当然我知道,住房改革不仅是廉租房,也包括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要强调积累和节约使用土地。教育方面,方才农村的我谈了,实际上还有一个数字你们不知道,过去职业教育加上高等教育全部的助学金只有18亿,而今年我们增加到200亿,明年到350亿。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可以拿到助学金,大约每人1600块,而且很多都是农村来的孩子。第五个问题,解决经济上所有的问题,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也就是说,要发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我们还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所以今天你们提到这个问题,我也看到香港的一些报章在议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她全面地讲一讲。因为作为主管十三亿人民生活和建设的政府,应该从全局着眼。应该从整个人民的利益着眼,。应该对人民负责。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那颗赤诚的心,而且要继续做下去。

 

Q2外界担心,由于政府换届,财金官员换班是否会影响政策的落实

 

温总:本届政府的任期时到明年三月份,到十一届人大选举产生新的政府,我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就是本届政府要善始尽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我相信新一届政府会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特别会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什麽,因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人民的意愿,人民的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才是政策连续性的最主要方面,对此我有足够的信心。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