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七月 24, 2007

警惕大量注水美元掠夺式贱买我国资产



丛亚平 2007年4月

目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一种怪现象: 一方面,大量注水美元挤进国内大肆购买我国被严重低估的实物资产和产业,另一方面,国内的资金却被挤出国外承受许多风险和损失。这种补贴发达国家而不利自己的政策应尽快转变

 (小标题)大量注水美元挤进国内狂捞廉价资产

 在目前国际资本已大量注水、严重泡沫化,而我国人民币又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大量外汇从明的暗的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中国,加剧了中国资金面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懂得,在此情况下即便我们不给外资任何优惠,外资都会打破头地想挤进中国(一进来就升值5-7%,加上国内到处都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实物资产),而我们面对全球资金泛滥,国内外汇和内资已多到成灾的情况下,仍然采用20多年前资金紧缺时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针,继续以优惠政策引进大量外资,(黑体起)助长了美国等外国资本拿大量注水的美元来抢购中国廉价的实业资产和金融资产,使我国经济和国民财富受到重大损失,并不断增加我国的经济风险(黑体止)。

 而另一方面,我们花了巨大代价和成本引进外资,却让我国的大量资金和外汇被迫挤到海外去买收益极低的美国国债(加上美元贬值,实际是亏损),或去国际市场高价采购、高价并购,而许多国内企业走出去后纷纷亏损,因为人民币一换成外汇先贬值5%-7%,加上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企业的实力很难和跨国公司较量,外国又不像我们给外资许多优惠政策,相反不少国家对外资实行"次国民待遇",致使我许多企业在外经营亏多盈少。这样的结果是,让自己受尽损失,让外资占尽便宜。

 

 国内大量资产被严重低估贱价出售

 更严重的是,我国大量资产长期以来是被严重低估的,尤其是国有资产被低估幅度更大。这就使外资在并购中得到了更大的盈利空间由于中国的土地不是私有化,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使我国的整体实业资产的价值也被严重低估。还有不少省份领导甚至白送土地,或以行政命令逼迫企业以低价卖给外资。加上我们许多国有资产按净资产卖,导致国有资产更被严重低估,这些现象在金融领域也同样存在。

 近些年我国国有资产出售上存在重大制度性缺陷,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估值严重偏低,社会公众几十年辛苦积累的财富大量流失到外国资本和国内少数个人手里。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价格不能低于企业净资产"的规定,将最低底线作为国有资产交易的定价标准(而国际上只有对新成立的小企业和快破产的企业才按净资产算),净资产只是一个财务概念,不能代表整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尤其是对于名牌企业更是如此。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基本未予计入:一些名牌企业和龙头企业(如"徐工"、"双汇"、"南孚""娃哈哈"等)的无形资产价值很高,如名牌效应、专有技术、市场网络等,每个企业仅无形资产就值十几亿、几十亿,然而在许多外资收购案中并未将无形资产的价值算在内。

 二是帐面固定资产在折旧后消失。过去的算法是帐面固定资产为折旧后的净资产,这导致实物资产价值严重低估,如:一栋20年的办公大楼或厂房,折旧年限是20年,则在20年后帐面上便找不到这栋办公楼,然而这办公楼或厂房仍是有价值的、存在的,却在出售时完全没有计在内。加上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即使是按现值仍有很大低估。

 三、未将企业应有的未来盈利空间计算在内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按企业的"依贝塔值"(EBITDA值)(即企业的税、息、折旧前的利润合计)再乘以一个系数,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根据。行业不同,系数不同,如机械行业的价值评估系数大约为EBITDA812倍。而只有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才以"净资产"作为估价依据。而我们许多企业出售时仅按EBITDA值出售而并未乘以几倍的系数,导致国有资产成倍的流失。

 四、许多企业在出售中未将拥有土地的实际价值计入资产,即使有的企业计入了,也仅按八九十年代划拨土地的象征性收费价格计入,使企业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一些收购者在购买企业时其实眼睛盯的也正是这能带来巨大升值空间的肥肉,然而这块却没有计入

 五、未将国企与一般企业的不同制度成本算在内。国企利润(除垄断行业外)比民企利润低的原因之一是国企老职工难解雇等用工制度障碍使国企员工成本普遍高于用工制度灵活的民营企业,因而降低了国企的账面利润,降低了企业资本值。因而按原先国企的账面利润计算出售价格是扭曲的估值,一旦转手到民营企业利润立刻上升。因此在出售国企时,应当遵守资本市场的规则,按照真正实行"资本雇佣劳动"时的企业利润来估算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真正价值。

六、未将特许经营权和包含着国家信誉、众多网络资源、名牌效应等给予充分估值,使我国大量金融股权被廉价出售。例如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国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股权,都是以一、两元的价格卖给了外资,在短短一、两年价格就暴涨到五、六元甚至26元、40多元。许多外资的金融股投入仅一两年、两三年就收回成本,有的甚至一年就挣了几倍。

 这些因素的综合后果是,我国的现有资产、尤其是国有资产被严重低估,贱价出卖,而且送走廉价出售带有普遍性。这造成了我国大量的资产、财富被外资廉价买走,美方获得暴利(例如美国高盛在中国一两年内获利高达900%),而我国则蒙受重大损失。可以说,近10多年来,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到外资企业和国内少数人手里的不下几千亿!无怪乎一些专家痛心地表示:这么多年来,让外资以大量注了水的美元以极端的低廉价格抢购我们的实物资产和实体产业,尤其是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卖的越多,损失越大!而且更糟糕的是,往往向外资出售的还不是经营亏损的包袱企业,却净捡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企业、好企业贱价卖给外资,这样的损失更是巨大无比!

 目前,众多强势外资大兵压境,合纵连横式的兼并我实体产业,以大量泡沫化的美元对国内众多企业形成围剿和�并。对于外资来讲,中国市场是一个需要战略抢占的阵地。就连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40个并购顾问和投资银行公司、5年间完成1000多宗并购交易的MAI,也首次将年会放在中国举行,研究的就是今后怎样在中国并购更多的企业。中国现在成了外资最看好的"世纪大金矿"。

 

 不该进行违反经济规律的反向操作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2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多,一方面加剧了欧美等国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指责和争端,而且还造成外汇贬值带来的我国财富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过多,还迫使央行不得不放出更多的人民币,推动国内资金进一步过剩和泛滥,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和投资过热。

 其实,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加上国内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市场,我国即使不给外资以任何优惠政策,外资都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挤进中国。而现在我们仍然不改各种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为追求GDP表面数字,给予外资各种优惠和方便,更加助长了外资和热钱的汹涌流进,各跨国公司还通过在中国的分公司,利用贸易渠道高进低出把大量热钱带进中国。

 外资一进来就升值5-7%(以后可能更多),加上在股市和房市的大幅套利,以及廉价收购我国优质产业和金融资产,使流进我国的外资获得了许多暴利。这进一步促进了外资和热钱的流入热情。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用高成本、高优惠、高代价引进大量外资的同时,自己的资金却被挤出国外,进行成功概率很低的投资和收购(我国相当多的境外收购案效益都不理想,例如联想、TCL、海尔等,这还是国内著名企业,其他实力一般的企业出去后命运可想而知) 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而美元的持续贬值几乎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把国内的大量挣钱机会让给外资,而我们自己的资金和辛苦蓄积的财富却在不断地损失和补贴美国。

 这样违反经济规律和国家利益的反向操作是不可取的,其中浅显的道理连一般民众都知道。例如,政府和金融机构为让我国外汇储备能有所降低,采取各种措施推动QDII ,劝导老百姓买QDII等外汇金融产品投资海外,但怎么推动也没有多少人买,因为连老百姓都知道,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一出境就意味着5-7%的损失,这一损失意味着至少要在境外投资获取超过15-20%的利润才值得投资,而这在境外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因此老百姓不买这个帐,QDII怎么推,也没有多少老百姓买。现在连全球的人都知道最大的获利机会在中国,外资纷纷要挤进中国来"淘金"。可以想见,连拥有巨大技术优势和经营能力优势的外资都觉得,在中国的营利空间比在国际其他地方大的多,而中国人的国际经营能力、经验和手段、体制等与跨国公司比都不占优势,因此资金流到外边,亏损的风险比获利的机会大得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企业都不要出去,而是说除了确实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出于自身的需要走出去以外,国家没有必要因为外汇储备多了而不管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行政力量硬把不太会水的企业逼到国际海洋中去受淹,也不必成立什么外汇投资公司进行投资风险和损失风险大于收益的硬性操作;而是应该改变目前的政策,改变以超国民待遇招商引资,或廉价出售企业、出售股权,或海外上市等做法,换回大量注水的、不断贬值的美元,以高昂的代价不断累积着过多的外汇储备。而应减少出售我实业和实物资产,减少外资的流入。 

 总之,现在这个市场是"钱比货多",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多到成灾的情况下,廉价出售我国优质国企换美元更是一种错误。在外汇储备太多、资金泡沫泛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国家应该推动的不是拿好企业去换不断贬值的外汇,而是应该相反,借目前资金充裕的机会推动国内企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能给本国带来产业升级的优质企业,推动这些企业科技创新,培养出更多的、持久的利润源、税收源。

 相反,如果我们仍然允许把许多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廉价卖给外资,让许多重要行业都被外资收购和控制,那么我国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扼杀,经济将产生严重的对外依赖性,我国经济的长远竞争力将明显下降,一旦经济波动发生还将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丛亚平)

听统计局局长的话(转载)

(看来又是一个邱晓华!)
http://brianguan0305.spaces.live.com/Blog/cns!ADAB95F75F19966E!695.entry

昨天晚上经济频道统计局长谢伏瞻来做客访谈。一开始我的兴致很高,后来越听越不对味了。 他居然说,预期房价今后还是上涨的,而且这是世界趋势,而且早买比晚买好。没错,上涨是没错,但是上涨如此之快应该不是世界趋势。别人20年翻一番,中国2年翻一番甚至1年翻两番就不是世界趋势了吧!!!???而且比较一下国外房价和月收入的比率,再看看我们的。超出10倍绝不是危言耸听。 记得前不久看过一片报道,一个开发商出来揭示内幕,让人震惊。房子20%是成本(质量好的房子),40%是开发商利润,40%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盖章签字需要孝敬的费用(一般一桌饭不上5位数人家不肯动,还要安排旅游度假,国内的?那算是旅游吗,最好是火星月球一月游)

Posted in conan新日记 ( 2 links from 2 sites)

人民日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林毅夫

 
http://blog.eastmoney.com/hatek,467152.html

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投资"潮涌现象"与宏观治理理论创新  林毅夫   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产能过剩、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是现有宏观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的。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对于我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宏观治理功能,利用政府可控制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投资、消费、信贷、储蓄、就业决策,以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经济周期波动等。   目前的宏观经济理论分为新古典和凯恩斯两个主要流派。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价格的灵活调整能够使经济中的信贷、投资、消费、储蓄等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均衡,从而使经济趋向于稳定。例如,当投资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增多时,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经济过热。此时,资金市场会因为信贷求大于供而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抑制投资冲动,另一方面会刺激储蓄,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从而使信贷市场恢复均衡;同时,储蓄增加意味着当前消费减少,会抵消投资需求的增加,使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均衡。对消费、信贷等其他变量的外来冲击,也会经由市场的类似调整而使经济恢复均衡。所以,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治理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政府不应该为了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指导。   凯恩斯则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为前提的,如果经济严重失衡,它就会不适用。比如,当产能严重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出现通货紧缩,因而缺乏好的投资机会时,只要贷款要还,不管利率多低都难以刺激企业进行投资。而且,产能严重过剩必然使企业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破产,不仅失业率会增加,而且未失业的劳动者对就业安全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下降,此时不管利率多低,消费者都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也就是说,利率下降并不能刺激当前消费。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这时应强调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以积极的赤字财政直接创造投资和消费,这样才能启动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使国民经济恢复正常运行。   理论的适用范围受制于其假设前提和所应用对象的条件。新古典和凯恩斯这两种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提出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对发达国家政府发挥宏观治理职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我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有明显的局限性。   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特点,决定了会不断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并导致经济频繁波动,也决定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发达国家的一个特征是其产业发展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前沿。对国民经济中下一个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企业的看法会不同,很难形成社会共识,政府也不可能比企业有更准确的信息。因此,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理论,自然以这样的情况为暗含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讲,政府对企业投资和产业升级的最好管理方式,是让企业凭自己的分析来判断新产业方向和选择投资项目。在众多投资中,少数企业的项目会成功,多数企业的项目会失败。发达国家正是靠那些经过市场筛选、事后证明成功的少数企业的投资项目,推动一批新产业的出现,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以,在发达国家,政府除了维持物价稳定以及经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不应该制定产业政策,不应该干预企业投资。   在极少数情况下,发达国家也有可能出现违背这种暗含前提的情形,众多企业同时看好某个相同的产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此时,企业的投资就会出现"潮涌现象"――像浪潮般涌向这个产业。在投资前,每个企业都确信这个投资项目是获利极高的好项目,于是大量资金投向这个项目,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过度投资。等这些投资完成后,产能出现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跌,投资回报远低于当初预期,大量企业因此而破产,甚至导致银行坏账激增、股市暴跌,触发金融危机,出现经济萧条。   这种对某一新的有前景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通常是很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而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频繁出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较低部位,其经济发展是在世界产业链内部,沿着现有各种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台阶,由低向高不断升级的过程。由于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产业升级中,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因而企业对哪个产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很容易"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在发达国家偶然出现的"潮涌现象",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出现。在每一波开始出现时,每个企业对其投资都有很高的回报预期,金融机构也会认为是好项目而竞相给予资金支持。此时,靠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市场利率不足以打消企业的投资冲动,也难以抑制金融机构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支持热情。然而,等到企业投资完成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市场价格下跌、大量企业亏损破产、银行呆坏账急剧上升的严重后果。如果政府遵循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不对企业投资进行指导,完全依靠市场利率的升降来调节投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的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进而出现频繁的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学文献中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确实比发达国家大而且频繁。   既然投资的"潮涌现象"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那么,理论上就不能漠视它的存在。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并非像发达国家那样是属于不确定的事件,而是企业和政府都可以事先有相当准确的信息和判断,而且政府对整个经济中的投资、信贷总量、国内外市场需求等信息的掌握比个别企业和金融机构更有优势,因而,政府应该利用这种总量信息优势,制定产业政策,对市场准入和银行信贷制定标准,并监督检查这些标准的实施;同时,适时发布投资规模、信贷总量和市场需求情况的信息,让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整个经济现在的投资和未来供给总体情况的变化,避免"潮涌现象"在产业升级时过度发生。所以,主张限制政府宏观治理职能的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并不适用于像我国这样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才能以产业、金融、投资管理政策来更好地指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行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可能隐藏很大风险。治理产能过剩、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创新。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时,凯恩斯理论也不完全适用。按照凯恩斯理论,此时政府应该实行赤字财政刺激消费和投资。这类旨在增加国内就业和消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执行得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现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疲软,产业升级的空间仍然很大,下一轮新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还会继续发生。虽然新一轮产业投资的热潮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投资拉动的较快增长,促使投资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产能过剩部门产品价格下跌而缓解通缩压力,总体就业率和企业盈利率都会因此而有所上升,但等这新一轮投资完成时,这个新的产业又会加入产能过剩的行列,整个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更趋严重。此时,若又依靠下一轮新的产业潮涌投资来缓解通缩压力,就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一轮轮潮涌投资所积累的过剩产能和银行呆坏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可能诱发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不过,在大的危机爆发前,国民经济很可能呈现较快的增长和较低的通胀率,从新古典理论来看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态,因而容易使人们对集中于某一产业的过热投资疏于警惕,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到危机爆发时再来治理,就会付出极高代价。   在现有产业存在产能过剩而新产业投资又出现"潮涌现象"时,政府在运用货币政策时会面临两难选择:贷款利率和储蓄利率同时提高,即使能够抑制投资冲动,却会降低消费需求,从而使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如果仅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高储蓄利率,则会使利差扩大,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会更高,投资者可以得到的资金更多,也就是说提高利率后投资可能反而增加。所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产业的产能已经过剩、经济中又存在许多新的产业可以升级时,政府需要组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消化现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同时也要运用金融和产业政策等,防范新的一轮投资"潮涌现象",这样才能避免国民经济的过度波动以至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理应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来弥补国内资本之不足。而且,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当发达国家进行产业升级时,其企业也有以直接投资方式将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的积极性。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应该有盈余。同时,由于投资"潮涌现象"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长期处于多数产业产能过剩的状态中。国内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则必然带来出口长期大于进口,进而导致经常账户也长期出现大量盈余,而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所认为的在资本账户有盈余时,经常账户应该有赤字。   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长期出现双盈余,外汇储备的积累会很快,汇率将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升值固然可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升值压力,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关于汇率升值将使国内外经济恢复均衡的判断不同,汇率升值将减少产能过剩部门的出口,同时增加进口替代部门的进口,使进口替代部门的产能也出现过剩,结果产能过剩将更趋严重。这不仅可能导致过剩部门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出现更多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形,甚至诱发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加剧,物价水平下跌的结果将抵消掉汇率升值的效果,使进出口产品的比价恢复到汇率升值前的水平,最终的情况是国内的一轮价格调整完成后,经常账户盈余依然会很大。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应以明确的政策信号稳定货币升值预期,并将升值的幅度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而釜底抽薪之策则是防范投资"潮涌现象",避免过度的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现。

(转一篇左派要看的) 中国人在美国:怎么都不像老美那么舒坦

 
htt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p=1153931#1153931

作者: Diamondhorse
  (转一篇左派要看的) 中国人在美国:怎么都不像老美那么舒坦时间: 2007-7-24 周二, 上午9:26 (GMT 8)

  中国青年报    2007-07-23 08:38:09
 
    咱们有些同胞看到美国好的一面,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美国生活。且不说中国人到美国签证不容易,就是有机会踏上了北美,活得也不可能像老美那么舒坦,尤其初来乍到时更是麻烦不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中国外地人到北京,尽管北京各方面比他老家强多了,但他能觉得北京是自己的家吗?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第一类是留学生。他们年轻,英语好,适应能力强,应该说在美国的发展前景看好,最终多半选
 择在美国工作。但是,许多国人可能不知道,留学生的生活比国内大学生辛苦多了 ――煮一餐饭菜吃上一两天是"家常便饭",经常加班为"老板"做试验,甚至连寒暑假也不例外。好在他们经过两年到5年的奋斗,可望"苦尽甘来",进入美国中产阶层指日可待。我的中学同学吴卫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进入华尔街工作13年,现在已是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收入应该不菲。但加入美国籍的他依然觉得真正融入美国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认为英语、工作以及和美国人相处都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认同感和个人在这个社会的归属感。比如下班后与美国同事上酒吧,他们讲的很多历史典故、英文小说、名人逸事、流行文化等,他常常都没听过。久而久之,在工作之余,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选择与同胞聚在一起。这些在美国的白领中国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希望能找到家的感觉和社会对他们价值的认同,而这在以白种人为主的美国社会里很不容易。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ABC),因为从小接触美国文化,他们在文化的认同感上没什么问题,但他们也不容易找到归属感,毕竟他们的皮肤是黄色的。
 
   第二类是访问学者,就像我这样的。他们一般在国内读了学位,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然后出国深造。这些人年纪不小,一般都在三四十岁左右,拖家带口的。到了美国后,他们往往陷入两难选择: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选择留在美国,但不得不放弃在国内原有的事业基础。在美国从头开始创业,对于中年人来说谈何容易?于是,经过一番权衡,多数访问学者如期回国了,少数留了下来。我注意到,留下来的访问学者中,头发花白的不少,他们的年龄看上去通常比国内同龄人要大些。最令他们烦恼的是,在拿到绿卡之前,不敢轻易回国探亲,因为一回国,签证官很可能以"移民倾向"拒绝给回美签证,那么等待许久的绿卡就可能泡汤。所以,他们不得不忍受和父母亲人分离的痛苦,要是在国内的父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更是进退两难。我认识在这里当访问学者的国内某大学博士,出国当博士后8年了,至今还没有拿到绿卡。前两年,他父亲突然去世,家里人知道他不可能回来,就一直瞒着他,半年后他才知道,已经是后悔莫及。
 
   第三类是偷渡客,以我的福建老乡居多。美国华人中流传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怕美国,美国怕长乐。"说的就是大量偷渡到美国的福州长乐人。现在的纽约唐人街几乎成了福州的"飞地",在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福州话,其次是普通话,再次是广东话,很少有人说英语。偷渡客到了美国后,基本上在华人餐馆打 "黑工"――或当帮厨,或当服务员,或送外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晚上好多人挤在地下室居住。他们英文电视看不懂,毫无生活乐趣可言。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然后转合法身份。为了达到在美国合法居留的目的,他们往往花钱请律师,向美国当局申请所谓的"政治庇护"。这样,他们赚的钱,除了偿还巨额的偷渡费(据说现在的行情是5万美元左右)外,还要付高昂的律师费(一两万美元),刚开始那几年一般剩不了几个银子。许多国内乡亲只看到偷渡客七八年甚至十多年后取得合法身份,初次回国时摆出的那副"衣锦还乡"的派头以及他们在老家盖的小洋楼,却不知道他们在外面吃尽了苦头。你完全可以把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质量和内地到沿海打工的民工相比拟,只是他们每小时赚的钱是国内的几倍罢了。我有个表哥,他原先在长乐某银行当科长,年纪轻轻,权力不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他偷渡来美,先替人打工,后自己开餐馆。由于他的文化程度和见识都比一般的偷渡客高出许多,所以事业很快上了台阶,现在他已拥有3处房产。虽然已是家财万贯,可他每天还得围着餐馆转,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他感慨地说,如果在国内有好的工作,实在没有必要出来。
 
   第四类是移民,也就是通过正常途径到美国永久定居的中国人。这些人除了极少数"杰出人才"(比如顶尖的科学家、世界冠军、著名电影演员等)外,多数是由于亲属关系来美团聚的。我的初中同学王耘就属于这种情况。出国前,她在福建省一家报社当记者,不论是写稿还是拉广告,样样在行,因而颇受报社领导器重。因为先生在美国,为了家庭的圆满幸福,已过而立之年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移居美国。王耘告诉我,"来美国8年多的酸甜苦辣,不是国内亲朋好友能够想象得到的"。

《温故》复活,《民间》死了!(无语)

 
http://www1.vankeweekly.com/blog/鬼头鬼脑/archive/2007/07/24/85421.html

  我虽然不是《温故》的忠实读者,听到《温故》复活的消息,还是又惊喜又意外。但并未因此产生什么幻想,今天在网上看到《民间》停刊的消息,愤慨、无言、麻木,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却没有感到任何意外。就像山西黑窑事件曝光之后,鄢烈山、林达、景凯旋等先生纷纷表示不震惊。是啊,在无奇不有的中国,我们早已见多识广,碰到《民间》停刊、山西黑窑这种事件,就大惊小怪,不是无知,就是矫情。如果哪一天没有了这种事件,我倒有些震惊了。
  《民间》是由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通讯,没有公开发行,主要是赠阅。这是大陆为数不多的即使自费我也愿意订阅的定期出版物。它主要致力于公民精神的培育,每年出版春夏秋冬四期,还曾出版一期特辑《公民课堂》,试图建设一座"纸上的民间书院",分为公民理论系、公民视野系、公民历史系,"公民教员"有贺卫方、李昌平、梁晓燕、杨东平、高耀洁、钱钢等。2006年冬季号"编者的话",以这么一句结束:"当你打开本刊的时候,2007年的新春已在招手。《民间》将和你一起,继续前行!"没想到2007年的炎热夏天,是一个严寒季节!
  最近高调推出的"6·25讲话"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外增加了社会建设。既然如此,《民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为何不让它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