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茅台事件:混乱的国企管理逻辑
方军商业日记 2007年5月21日 茅台事件:混乱的国企管理逻辑 国酒茅台无人不晓,再加之茅台是这一轮股市中的热门股,它的前总经理乔洪被双规事件因而备受关注。这一事件,再次从多个方面显示出国企混乱的管理逻辑。 第一,国企管理者是企业家,还是官员?乔洪在就任贵州茅台总经理之前,是贵州省轻工厅副厅长,从官员任上转任企业管理者,逻辑上并无问题。这次乔洪涉嫌犯罪,贵州对他的处理方式却牵扯到他是官员还是企业家的问题:几天之内,贵州先将他调离茅台就任贵州省国资委副主任,然后再对他进行调查。官方的说法是,这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对其调查给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 第二,国企管理,应遵循它是经济实体的逻辑,还是遵循它是政府部门的逻辑?如果国企按政府部门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按官员的方式对管理者进行调动。但如果国企是经济实体(特别是上市公司),那么,对管理者的变动,应当通过代表股东权益的董事会来进行,至少在程序上应该如此。几年前,在香港上市的国内电信公司高层管理者在各公司董事会决议之前轮调换防,也是没把国企视为经济实体。 第三是个法律问题,在未被定罪前,犯罪嫌疑人应被视为有罪?如果乔洪是官员,按惯例采取双规是常见做法。但如果把他看作一个"人",在他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他在法律上应该算是无罪的。当然,如果大股东认为企业管理者有问题,通过经济实体应遵循的程序罢免他的职位那是股东的权利。国企管理者是企业家还是官员的问题在定罪问题上也牵扯重大:如果他是企业家,收受回扣只是小问题;如果他是公职人员,收受回扣则是贿赂、腐败问题。 几十年来,让国有企业管理者落马的逻辑在乔洪身上也再次体现:可以让企业亏损上亿,最多仕途受影响;但金额很小的经济问题,也足以让人毙命。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把他们当公职人员,而非企业管理者。 我以为,政企不分,再加上随时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指控,使得大多数国企必然毫无希望。但真正的问题还不在国企有没有希望(虽然理论上它中间有我们每个人的一份),真正的问题是,这种混乱的国企管理逻辑对整个企业界、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伤害至深。
(C)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了解固然重要,了解却不理解则毫无意义。方军商业日记(BDAILY),每周一至周五出版,与你一起理解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相关链接: 新浪专题:原贵州茅台总经理被调查 《大败局II》,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注:就管理部门所说这样做是"体现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国酒茅台和证券市场的悉心呵护,也是政府维护广大股民切身利益负责任的表现"更是荒唐,政府应该做的是站在公正立场上及时披露信息。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