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多到大学去听讲座 袁岳
曾在哈佛的时候,听本学院院长讲到哈佛的社会贡献,其中一项就是哈佛的讲座是公开的,理论上来说,每一位哈佛所在的剑桥镇上的居民都可以跑去校园听讲座。有一次我还真遇到一位街坊,他大约60来岁的样子,他说他搬来此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免费去哈佛听若干的讲座,这些讲座既有政要名流的,也有巨富大腕的。
我的大学时代就是在南京大学的很多讲座里面度过的,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改革家温元凯做讲座时候的那种轰动场面,也还记得去听高分子讲座时候的郁闷,因为基本听不懂。而今如果你漫步在许多大学校园,都可以看到学校里有许多的公开讲座,这些讲座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基础和不同背景的讲演者。当然有不少讲座学校组织与传播得广,参与者也积极;而另一些则可能因组织不力或参与者不够热烈而颇尴尬。我今年已经在20所大学完成的彩虹职业讲座,大半参与者的数量还可以,大约在300-1000人之间,但也在湖北工业大学遇到一回,居然现场来者寥寥,而且设备也推迟半天才可用,讲者与听者都难免很失望。顺便说一句,那些有热心同学所在的学生社团(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蓝图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主办的讲座现场通常比学校部门例行公事组织的活动,从气氛到秩序都要好得多。
我个人认为,大学校长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在弄钱帮助学校发展之外,为学校争取足够的多元化的教学与讲座资源,来使得大学UNIVERSITY配得UNIVERSAL的标准,这个我想也是当日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做得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现在学校课程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时候,讲座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见识水平与改善师生学习质量的机会,好不容易请一次讲者,有的还要花费一些费用,就应该充分地、好好地利用好;而同学们呢,也要尽量把自己的富余时间多放一些到讲座上来扩展知识面――能请来做讲座的大半也是有那么点儿造诣或名堂的主儿。而我也觉得,如果站在从社会上已经工作的人的角度来说,经常抽点业余时间去大学����,听听讲座,多少学习新知识的皮毛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对于很多年轻的工作白领或蓝领而言,工作后就知道自己所知甚少,那么带着问题去听听各种讲座,知道一些新知新识,甚至还能结交一些良师益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本日场景:用一天时间给我们广州同事参与式地分享深度访问技术、新研究模式与健康指数。天虽热,分享得很好。
本日小诗
我乡
我的眼色飞扬,
仿佛搭上小鸟的翅膀。
但美丽的峰巅,
从来不是我的向往。
一个浅浅的岛湾,
就可以收藏我一生的梦想。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葱烤鲫鱼
三两重鲫鱼四条,刮洗净后抹盐少许,放在姜片热油中两面炸至微黄起锅放入盆中。香葱半斤放入余油中,再加骨汤酌量,老抽与食盐砂糖酌量,醋少许。放入鱼,水汁没至鱼身半,大火烧开,并接小火烧二十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