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十一月 15, 2007

房价为何又创新高?

大家还是赶快买房吧,中央压制房价的政策已经是黔驴技穷,可能接下来中宣部就要来教育市民高房价是完全合理的,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经历的,改革需要代价。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15/07

房价为何又创新高?

2007-11-15 晶报

    国家发改委昨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70个城市10月房价创下05年以来最大单月涨幅,较上年同期上涨9.5%。

    这说明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作用不大,并且也难以对日后的房价产生根本影响,也教育了投资者,观望不等于市道衰退。原因在于,增加开发商与投资者的信贷成本等都是治标之策,而未触及土地与货币、税收三大核心。

    9月末出台的房贷新政意在加大投资者的成本,而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10月联合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抑制外资流入房地产,在于减少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流入:从今年12月1日起,外资将不再被鼓励进入内地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更为严厉的是,为了防止外资直接或通过中介炒房,外资进入二手房交易市场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的途径也将受到全面限制。

    限制资金目的是抑制房地产投资,将追逐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投资热钱驱逐出去。但结果并不乐观,提高融资成本不能改变人民币升值与土地与人口矛盾之下的房地产升值预期;我国2001年以后房地产价格逐年高涨,抑制房地产业的国际热钱出台太晚,滞后于现实发展。事实上,早期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外资大多获得了100%以上的利润,远远高于成熟市场3%至5%的回报率。以往抑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并未有显著效果,漏洞之多让人对今后政策效果存疑。

    2006年7月,六部委就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禁止投资者以境外直接持有中国物业的方式投资中国房地产,堵住外资以股权投资直接向国内投资。同时规定境外人士只有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超过1年,才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但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但一纸禁令难挡外资热情,更不能反映上海购买力,以上海为例,统计数据以上海户籍居民收入为依托,而购买中高档住宅为主的境外和省外人士没有收入其中,这部分购买力所购上海住宅面积占总销售面积的20-30%。国际投行报告不仅在出台关于中国房地产未来趋势的报告,针对中国各类房地产的海外基金也层出不穷。

    国土资源部日前新出四招打击囤地:要求实行"净地"出让,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规定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这些亦新亦旧的招数在市场中并不是抑制地价的针对性招数,加大闲置土的处置力度是老办法,每宗土地的开发时间以往有规定,但受制于拆迁、生熟地等制约条件,无法落实到位,至于净地出让与控制单宗土地规模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先期投入成本,恐怕也非地方政府所乐见。

    我们看到的是相反的情况,在招拍挂中一些地方政府实行了新办法:一是没有推出土地的长远规划,每次推地间隔很长时间,使房地产商无法形成明确的预期,只能加入抢地行列,以免发生地荒;二是实行土地出让新规则,如媒体报道上海有关部门10月份发布《关于调整住宅类用地挂牌现场竞价规则的通知》,现场竞价采取竞买人书面报价的方式进行。即由竞买人当场书面填写现场报价单,以密封的形式交予。之后,相关工作人员会在当场拆封报价,并采取"价高者得"的原则。如果有出价相同者,再次履行一遍现场竞价的程序,直至有人胜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最高报价低于该幅用地底价的,现场竞价就会终止。这种竞标法实际上是采用了博弈理论,使开发商为了拿地只能一次性地报出高价。 至于房价低洼地区的城市以地价批地给开发商,希望振兴本地楼市,甚至为推高地价以雇佣公司进行假竞标之事,更是屡有曝光。近两个季度,土地价格增速超过房价涨幅。

    从资金到土地,我们都看到了抑制与推高房价的两股力量,而后一种力量由于直接接市场地气,显然更为凶悍,更为本质。以目前的土地出让与房地产融资模式,除非使保障型住房和限价房占据60%以上的份额,或者推出物业税、或者进行土地的根本变革,否则房地产很难下降。

    目前房价上涨与观望情绪并存,说明目前的政策只略微触及心理层面而未触及构成房价的制度性因素。虽然上海等地10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滑至10%到30%,新房成交量下滑30%,但这是政策消化期的正常现象。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消化期过后就是报复性反弹期。在此期间如果按照规划大量推出限价房与保障性住房,有可能拉低房价的平均增幅,但商品房价格仍然会上涨,按照人民币升值幅度,房地产作为人民币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两到三年较大的增长空间。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过度挤压资本市场泡沫会让银行垮台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15/07

过度挤压资本市场泡沫会让银行垮台

2007-11-16 每日经济新闻

    我们已经为金融机构的抢救运动买了一次单,如果中国经济下降,或者银行资金利用率持续低靡,纳税人就得准备为银行再次买单。

    目前通货膨胀预期上升,是货币政策实际扩张的结果,而不是货币紧缩政策不收效。目前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导致货币发行量过大,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构成通胀的成本之一就是以前的不良贷款。

    仅举一例。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对应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政策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最新结果,已于2007年1月下旬出炉。1999年成立的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过去7年间,共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万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这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但我们不能忽视成本。在接收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全额账面价值支付成本,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6041亿元央行再贷款,还有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8110亿元金融债。这8110亿元金融债由国家财政担保。资产管理公司回收的现金只能支付收购成本的利息。而这一万多亿的资金是实实在在在帐面上的,只能靠发行货币消化。

    金融机构走出去业绩不佳。据统计,中国大型银行在海外的税前收益率低于3%,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资贷危机中损失上百亿美元。另外,自中投公司6月份入股以来,黑石股价下跌了近20%;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7月入股的巴克莱银行,股价下跌了36%,两者合计损失在80亿美元以上。有关官员隐讳地承认投资操之过急,并且逐步以更为稳妥的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保护自己。

    今年前三季度,具有可比性的五家上市银行公布的利润增长率80.4%。上市收益几何?看看美国银行投资中国建设银行的潜在回报超过300亿美元就可见一斑,美国银行计划本季入账160亿美元。除美国银行外,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及美林亦作出类似的中资银行股投资,在近日国企股升浪中大赚一笔。国内未能沾光的其他银行则难有此幸运,几十家银行在排队等待上市。

    作为政府继续注资的另一种形式,11月13日,光大银行董事会批准了汇金公司以每股人民币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约200亿股新发行的股份。伴随着汇金的进入,光大银行的注册资本将由82亿元增加到282亿元,相应的股权也由82亿股增加到282亿股,此次汇金综合成本实际投入约400亿。汇金的抢救说白了就是政府的抢救,政府的资金只能惠及少数金融机构。

    不管是否由政府抢救,银行的主要改革与增值之道是上市。而银行中间业务的大比例上升也多亏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撑。目前,13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国内商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利润1344亿元,同比增长57%,而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与拨备上升也得益于成功的直接融资。除了利息收入之外,占利润10%到20%的中间业务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所提供的管理费等。

    如果强行压制资本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将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撑,以下几个消息对银行业都不是利好。

    中国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在逐步下降。到目前为止的出口退税下调与利率上升政策被企业的生产率所抵销。Song-Yi Kim和高路易(Louis Kuijs)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过去几年中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2002至2006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1.5%。但目前这一趋势有放缓的迹象,工业口出厂价格与出口价格产品在小步而稳定地提高。根据商务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系列报告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降为12.4%。央行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

    目前施行的压低房价的政策如果收效对银行将是致命一击。如果房价下降30%,根据钟伟先生的判断银行将增加1万亿的坏帐,而此前安永曾发表一个"错误数据"是9000亿元,两者相差不远。银行应该祈祷房价上涨,这样他们潜伏在水底的庞大的房贷才不会显山露水。

    继纳税人之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再次成为银行救护神。从种咱迹象来看,几乎可以肯定明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将扩大、人民币将加快升值。目前政府在为此做准备,打压股指的行为只是一次中间战役,压低资产价格是资金准备金融战的重要一步,但过犹不及,如果资本市场下挫至4900点左右的临界点,资本市场雪崩,另一场以印刷纸币为主要手段的买单就不可避免。

注:又到周末,朋友们周末愉快!
    有时提出要换大字,很抱歉,我选用的四号字,如果三号字您曾抱怨太大,找不到3.5号的字。
    另外,关于昨天深圳银行取现金设门槛的文章,有朋友质疑。我当然知道央行不对外营业,但这一决策是他们做的,央行深圳市支行"指导"的,他们得对此负责。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