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八月 09, 2007

鸦片和大麻

 
http://kaieconblog.spaces.live.com/Blog/cns!B4C829CC97B9EDD8!3436.entry

前几天,我跟一个英国人聊起了大麻的事情。这个英国人很直接的告诉我,他抽过大麻,在他需要灵感的时候。根据这位英国人说,也根据我平时的道听途说,大麻不像很多其它毒品,不太容易造成上瘾,换句话说大麻是一种能让人High但是副作用却比别的毒品要小的毒品。事实上,我知道在美国的大学生中间,大麻是相当有市场的。哈佛广场就有卖大麻的,如果你想去买的话。(大麻是否会造成上瘾,请听医生的,我这里的信息完全不作准,我说的只是通常的说法,但通常的说法很有可能错的。另外,不要因为大麻不会上瘾,就去尝试。) ? 我当时问了这个英国人一个问题:我说有人说如果大麻是合法的,那么很多更毒,更猛的毒品很可能就不会被开发出来,即使有使用的人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你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英国人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 我今天早上又想起了这件事情,我觉得肯定有人应该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开始查文献。严格的说,我不是在查文献,因为我知道波士顿大学以前的经济系主任,现在在哈佛当高级讲师的Jeff Miron(这个人辞去了BU的终身教职,到哈佛当一个没有终身教职的讲师,很是有趣。我的观察是,他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向美国最好的学生宣扬他的自由主义观点,所以他做了这个选择)是个毒品合法化的强烈支持者,他一定写过相关的东西。于是,我找到一篇,和我想了解的事情并不一样,但是却是关于中国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 他其实想证明这么一个观点,毒品的合法化未必会造成毒品使用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是需要证据的,而这种证据是非常难收集的。Jeff Miron找到了一件也许可以检验他想法的事情:鸦片和鸦片战争。有两件事情使得Jeff Miron可以做这个研究。第一,中国的很多鸦片是东印度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保留了完整的出口记录,因此东印度公司出口到中国的鸦片数量可以被相对准确的估计。第二,中国经历了鸦片从非法到合法的过程,在英国人的枪炮和压力下。直到读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南京条约》签订终结,虽然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似乎也是因为鸦片,但是《南京条约》里清政府并没有在鸦片的事情上让步,似乎是道光皇帝非常强硬的坚持鸦片不可以合法化。因此,中国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在中国仍然是非法的。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的时候,里面也没有直接关于鸦片的条款。不过在《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最终在英国人的压力下,同意鸦片合法化,但是对进口鸦片征收关税,税率大约是8%。 ? 从Jeff Miron提供的数据看来,从1820年前后开始,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鸦片出口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轨迹,由于很长时间里鸦片在中国是非法的(不许进口,也不许吸食。当然,这中间的执行很可能是相当差的,林则徐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因此这些鸦片一般都是用走私的方式进入中国的。Jeff Miron的故事很简单(在指出了各种可能性他的故事有可能是错的,以及即使故事是对的也未必具有一般性之后,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The Opium Wars, Opium Legalization, and Opium Consumption in China):如果鸦片的合法化会导致鸦片消费的增加,那么应该可以观察到东印度公司像中国出口鸦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更精确的说,用更快的增速增长。比如说,过去是每年增长10%,在鸦片合法化之后,增速应该加快,比如说15%。不过实际的数据是,中国的鸦片合法化之后,东印度公司鸦片出口的增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鸦片的价格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Jeff Miron认为这也许可以被认为是鸦片合法化没有对中国的鸦片需求造成明显的影响的一个证据。
 值得指出的是,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鸦片出口在1880年前后到达顶峰,之后就开始迅速下降,不知道这里面的故事是什么。?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6481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是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来源:中文幽默王

没想到竟然心虚到了这种程度--草庵居士

(上海7月份还下过冰雹,自然现象)
http://www.bokerb.com/user/caoan/archives/2007/16825.html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今天看新闻,结果又发现了奇怪的事情。中国人的语言真的奇妙无穷。北京下雪,这很正常,但在某机构的文报道中,却坚称北京没有下雪:"专家经过会商认定,较大的雨滴在快速下降时遇到空气阻力发生破碎,形成白色的水花,不排除有人将破碎的雨滴误认为雪花。图片中的白点应该是水花,而不是雪花。"更为有趣的是,该文章最后称: 伏天飘雪这样的消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7月底,有媒体报道东三环长虹桥附近飘雪。市气象台呼吁市民应该相信科学,不要随意猜测。
 
 "相信科学,不要随意猜测"。

技术官僚-郭凯

 
http://kaieconblog.spaces.live.com/Blog/cns!B4C829CC97B9EDD8!3431.entry

今天,联储为我们9个夏季在联储做论文的博士生举行一个简单的招待会,我们9个人中,5个外国人(中国,印度,韩国,土耳其,西班牙),4个美国人。没想到,全部5个Board的成员(用人民银行对比就是全部的行长们),加上货币事务,研究和统计以及国际金融三个司的司长副司长们全都来了。所以是九个对十几个,相当让人出汗。 ? 伯南克进来之后,就对我们说:大家介绍一下吧。第一个人就说,我是xxx,在哪个学校读书,导师是谁,我做的论文是关于xxxx的。这时候,第二个人已经开始准备介绍自己了,伯南克问话了:你具体说说怎么做的?那个人简单的回答了一下。没想到,那个不是伯南克要的,他想知道更具体的。那个人犹豫了一下之后,终于决定用最学术的语言把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说了一下,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白部分。接下来竟然是简单的讨论,这些行长们和司局长们简单的交流了一下,那个人回答了一些问题。 ? 所以这个招待会接下来的部分,几乎相当于一个学术面试,每个人三分钟陈述自己做了什么,然后在场的人讨论一下。很明显,从第二个人开始,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用最学术的语言在说话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最快的把自己的研究说清楚。我只能说,我们的听众是相当专业的。我们9个人做的方向差别相当大,我们自己平常交流的时候,相互听懂彼此的东西有时候都有点费劲,但是很显然,我们的听众中的大部分人能够在大部分时间听懂我们说的东西,因为他们参与讨论。 ? 其实,当时在那个房间里面,论学历,最低的就是我们这9个博士还没有毕业的人了。联储的5个Board的成员中,两个是MIT的经济系博士,一个是哈佛的经济系博士,一个是哈佛的法学院的法学博士(JD),一个是密歇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这中间有三个人曾经是大学教授,伯南克是普林斯顿的教授,米什金是斯坦福的教授,Kroszner是芝加哥的教授。换句话说,联储的领导层是个地地道道的完全由技术官僚组成的领导层,这5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有过华尔街的经历。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这就是现实。我们只是在联储短暂停留,无法知道联储里具体的工作。但是,从我日常的观察看来,这里的人的核心工作就是:数据,数据,数据。似乎所有核心的人员都在分析数据,做预测或者做模型。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严格想把货币政策当作一件科学来做的地方,虽然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离真正的科学还很有距离。 ? 现在说点花絮吧: ? 不知道为什么,我见到伯南克一点都不紧张。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过去见过他,当他还是大学教授的时候。所以,我今天讲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说: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中国见过,还有你儿子。他当然是不记得了。不过,他打了个圆场。他说,我跟你老板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合用一个办公室,你知道吗?他现在还下棋吗?我说:我老板说他自己已经完全忘记怎么下棋了。伯南克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当年,他蒙着眼睛同时跟我们五个人一起下棋,我们都没办法赢他。米什金接嘴说:跟当年比,估计只能这么说了。我只知道我老板在幡然醒悟决定做一个经济学家之前,是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但是我不知道他还有这等功夫。后来我去查了一下,跟5个人蒙着眼睛下棋根本不算什么,他最高的记录是蒙着眼睛,完全不看棋盘,同时下26盘旗,而且那一年他才15岁。 ? 我跟米什金后来聊了一会。我问他,你们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的时候吵架吗?争论激烈吗?他说:好的货币政策是没有太多让人觉得兴奋的地方的,如果一天到晚都在争论,那肯定是货币政策出问题了。现在开会,就很像看帆船比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可能只有几十秒中是让你兴奋的,其它的时间都平淡无奇,但是这是好的货币政策的体现。 ? 我最后跟联储的二号,副主席Kohn聊了一会。你大概很难想象联储这样的地方充斥着各个国家的人。从我们9个博士的构成大概也能看出一点点来,外国人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人的数量。所以我主要问Kohn的就是关于联储对外国人的政策。我说,这么多的外国人在这里工作,联储究竟对外国人什么态度?Kohn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他说多年以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外国人和美国人一模一样,现在外国人还没法接触联储机密的资料(我后来问了他联储什么资料是机密的,他说主要是联储的内部预测以及酝酿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比如说底下的工作人员草拟的各种内部政策建议),还有联储作为监管当局拥有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商业机密,但是这些资料的保密期限也就是5年,5年后公众就可以查阅了。)但是他觉得没有理由对外国人做出太多的限制,所以他说联储还在像对外国人更加宽松的方向努力。 ? 最后,请本博客在SOHU的读者注意,请不要和Kanlee这个人辩论了,这样我的版面可以安静一点。他想说什么就让他说吧,对于一个能说出以下言论的人,你能指望吵赢他吗?
第一,我是论证希克斯不过是二流经济学者 (Hicks是诺贝尔奖得主) ? 哈耶克不过二流经济学家(又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 哈耶克只看到了自由精神,却没有看到自由背后,支撑整个西方国家政治和社会正常运转的衡平精神,说明其法学造诣十分浅薄。当然,他的经济学造诣也是少的可怜。(看来国计学家Kanlee对法律造诣也很深) ? 博弈论,其实不是经济学范畴,就是个应用数学工具而已,属于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别浪费了你的时间,最后数学弄得不像数学,经济学不像经济学。(一句话,把博弈论干掉了) ? 最后好心劝你一句,制度经济学基本上是shit,不要浪费了你的大好青春。(一句话把制度经济学也干掉了) ? 告诉你,什么woodford,巴罗,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货币经济学家在中国,而不是什么woodford,巴罗。最大的悲哀不是中国大部分人的货币经济学知识陈旧,悲哀的是你不懂任何一个人说的意思,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学术思想。
货币内生理论也有致命缺陷,这里不想跟你多说。你想知道,就谦虚点,向我虚心求教。(世界上最好的货币经济学家,Kanlee?) ? 真的忍不住要彻底地骂你了。这样一篇白痴文章也敢拿来说是什么最新成果。偶老早就发了比这高明一万倍的文章。(发在哪里了?水木社区Kanlee当版主的地方?)?

孔圣人与丧家狗――透视当下中国的孔子之争/刘晓波

>
> BBC chinese.com
>
> 孔圣人与丧家狗--透视当下中国的孔子之争
>
> 学者点评
>
> 刘晓波
>
> 中国人热炒大国崛起,由经济崛起发展为文化崛起,由满世界撒钱到软实力输出。
> 在国内,央视"百家讲坛"掀起"读孔热";在海外,中共投资大建"孔子学院 ";海
> 内外的相互呼应,形成愈演愈烈的孔子热。在这种热潮的背后,我看到的不是古典
> 文化的复兴,而是崇圣传统的复活,更是官方主导的极端民族主义的一部分。
>
> 在2001年上海APEC非正式峰会上,前党魁江泽民穿了"唐装",一时间"唐装"风靡全
> 中国;今年,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发出倡议书,呼吁政府把"汉服"定为北京奥
> 运开幕式上的礼服;中国召开"二00四文化高峰论坛",许嘉璐、王蒙、杨振宁、季
> 羡林等名流领衔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号召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传统的核心价值;
> 近年来,以蒋庆为代表的一群中年"新儒家"提倡所谓"王道政治",主张"儒教"治
> 国,呼吁政府用行政手段推广"少儿读经运动",把儒教作为官方钦定的意识形态,
> 将《四书》、《五经》教育作为基础课,甚至要求政府给予"儒教协会"以税收的特权;
> 十博士生公开号召抵制"圣诞节",让中国人找回一以贯之的辟邪教的传统,呼吁政
> 府动用行政权力驱逐基督教。
>
> 与此同时,开办国学院、国学班和国学大师讲坛,开通国学短信,百名学者开通"
> 国学博客圈",央视的"百家讲台"提供了大众传媒平台,邀请众多文化人开讲中国
> 古代经典和朝代历史,让传统文化由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不断地制造出文化热点。
>
>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人开始玩起祭祖游戏,从"祭黄帝"到"祭孔",从国内公祭黄帝
> 和孔子发展为全球华人联合祭孔,而且祭祖的排场越来越华丽,造势越来越夸张。
> 《2005中国曲阜孔子国际文化节祭孔大典祭文》,肃然民族主义和盛世福音的双重
> 奏:"小康初成,大同在梦。欣逢盛世,强国威风"。
>
> 最近一年,"于丹热"风靡全国,她对孔子任意而浅薄的解读为传统热注入通俗化的
> 精神麻醉剂--无论遭遇到什么,都不要向外抱怨,而要专注内心,就能随遇而安。
>
> 正当在"孔子热"持续升温之时,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出
> 版,以考据功夫对孔圣人进行了"祛魅"式还原。但他立即招来儒家卫道士的围攻,
> 甚至是恼羞成怒的谩骂。呵斥为"愤青"者有之,判定为"末世论"者有之,甚至有人
> 还没有读过李零的书就将其斥为"垃圾"。--仅仅因为李零读《论语》的书名为"丧家狗"。
>
> 其实,李零的"丧家狗"之说,不过是还原了春秋时代的知识分子找不到用武之地的
> 惶惶然状态,"丧家狗"的发明者也并非李零,而是孔子自己。孔子周游列国跑官,
> 颠沛流离十四载却一无所获,他在极度失望中愤愤地感慨到:"天下莫能容!""惶
> 惶然犹丧家之犬!"
>
> 然而,在有着悠久崇圣传统的中国,古今的卫道士眼中,孔子是不容质疑的圣人,
> 是历代帝王之师,孔子说的每句话都是治国醒世的箴言,最夸张的说法就是"半部
> 《论语》治天下"。说句糙话:孔子既然已经成圣,那就放个屁都沉甸甸、香喷喷。
> 所以,孔子自称"丧家之犬"是圣人遗训,饱含着种种治国育人的微言大义,而李零
> 称孔子是"丧家狗"就是大逆不道。
>
>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孔子之命运,犹如得不到权力垂青的丧家之犬,那么,汉武帝
> 钦定"独尊儒术"之后,孔老二变成孔夫子,丧家犬遗骸就变成了皇家祖庙里镀金偶
> 像,进而变成维护皇权独裁制度的看门狗。知识人及其思想统统变成权力的婢女,
> 正如司马迁所言的"娼优所蓄"。
>
> 在我看来,中国的崇圣传统堪称最大的文化造假工程,由历代帝王和御用文人共同
> 建造。被历代帝王和大儒们"封圣"的孔子,已经远离真实的孔子,堪称最大的假冒
> 伪劣品。那些崇圣者已经迷失到分不清家常话和微言大义的区别。《论语》开篇的"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家常话,有什么微
> 言大义,犯得着浪费那么智慧注释了两千多年,至今还在注释。
>
> 其实,认真读读先秦诸子就会发现,被尊为圣人孔子,实为先秦诸子中最平庸的道
> 德说教者。与庄子相比,孔子没有超逸、飘飞、潇洒以及想象力的奇伟瑰丽、语言
> 的汪洋恣肆,没有脱俗的哲学智慧和横溢的文学才华,更没有对人类悲剧的清醒意
> 识。与孟子相比,孔子缺少男子汉的气魄、恢弘和达观,更缺少在权力面前的自
> 尊,缺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平民关怀;与韩非子相比,孔子虚伪、狡
> 诈,没有韩非子的直率、犀利和反讽的才华;与墨子相比,孔子没有以平等为理想
> 的民粹主义的道德自律,没有具有形式特征的逻辑头脑。孔子所说的一切,缺少大
> 智慧而只有小聪明,极端功利、圆滑,既无审美的灵性和哲理的深邃,也无人格的
> 高贵和心胸的旷达。他先是四处跑官,失败后就当道德教主,他的好为人师以及"
> 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恰恰是狂妄而浅薄的人格所致。他那种"盛世则入,乱世则
> 隐"的聪明的处世之道,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可悲的是,正是这个最圆
> 滑最功利最世故最无担当精神和受难情怀的孔子,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圣人和楷
> 模。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圣人,有什么样的圣人就只能塑造什么样的民
> 族,中国人的全部奴性皆源于此,这种文化上的遗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
> 显然,李零先生读《论语》的真意,一是剥去历代儒家赋予孔子的虚幻圣贤之皮,二
> 是告诫知识分子必须与权力保持距离,以维持知识、思想和学术的独立性。否则的
> 话,今天的中国知识人,仍然象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或毛泽东时代的郭沫若一样,无
> 法摆脱甘当他人走狗的命运。区别只在于,无人赏识时如同"丧家之犬",得到垂青
> 时犹如中彩的"看门狗"。
>
>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剧,还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是汉武帝的"罢
> 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学说,把靠暴力建立和维系的帝制秩
> 序描绘为天道的体现,"天不变道亦不变"作为帝制合法性的本体论根据,为人间皇
> 权的永存提供了宇宙论证明,为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披上了一件怀柔的仁治外衣。帝
> 王们当然看得出来这件外衣的劝诱作用,遂确立为独尊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主流
> 读书人安身立命的"道统",也就是如何变成"好奴才"的传统。正如毛泽东对知识人
> 的定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 对于当代中国的知识人来说,首要的责任并非维护一种靠独裁权力支撑的崇圣传
> 统,而是摆脱附在权力皮上之毛的地位,承续自五四以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
> 格"的新传统。
>
> 本栏发表的纯属学者专家自己的意见,并不代表BBC的立场。欢迎就本文的观点发
> 表评论。
>
> BBC中文网报道
> http://news.bbc.co.uk/go/pr/fr/-/chinese/simp/hi/newsid_6900000/newsid_6900500/6900585.stm

>
> 已打印 2007/07/16 09:46:26 GMT
>
> (c) BBC MMVII
>

从太湖水到济南雨:言论自由不可阻挡

>
> 从太湖水到济南雨:言论自由不可阻挡
>
> 作者:易尧 文章来源:议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6
>
> 前一段时期,太湖爆发大面积蓝藻,致使城市饮用水遭到污染,一时间,高价的矿
> 泉水奇货可居,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都出现了空前的困扰。但这个没有任何一个官
> 员站出来承担责任。倒是无锡市居民丁某采用发手机短信形式,称"太湖水致癌物
> 超标200倍"时,当局的家丁们重视了,说他散布谣言,引起社会恐慌,涉嫌扰乱公
> 共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他作出行政拘
> 留10天的决定。无独有偶,7月24日,济南当地媒体报道,济南暴雨受灾后,网友
> "红钻帝国"因为发帖"内容有明显的唬人噱头,营造了暴雨过后的恐怖气氛,里面
> 有灾害造成多少人死亡的虚假信息"而遭举报,警方对其进行了治安拘留。依据的
> 同样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我就不明白,网民把致癌物超标的水不能喝的
> 消息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把暴雨淹死人的消息发到论坛上,这人之常情的事怎么
> 就违法了?如果这也违法,那么这个法也太不是法了,是恶法,是伪法,是违法的
> 法,因为它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践踏得体无完肤,法律所
> 应有的尊严在警察和官僚的霸权前一瞬间被剥蚀殆尽。
>
> 对此,《南方都市报》引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的话指出,散布谣言扰乱公共
> 秩序应与传播小道消息区分开来,后者不属于违法行为。前者属于结果犯罪,不单
> 单要有基本散布谣言的行为,如果不造成后果,则不违法。造成的客观结果是有具
> 体指标的,比如造成人心惶惶,抢购,秩序混乱,大家不敢出门等等。对于网上发
> 帖的行为,还要看这个帖子有多少人看到,有多大的影响面。比如被广泛转载,就
> 证明大家对这个消息感兴趣,也是衡量社会危害性的指标,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发
> 帖,比如政府已经辟谣,还在发帖,这也是一个衡量指标,不能笼统地看待这一行
> 为。教授的说法很理性,不过政府的辟谣显然已没有谁相信了。因为新闻封锁,舆
> 论渠道不畅通,政府的公信力在自我摧残中沦为了负数,所以人们对政府公报往往
> 是嗤之以鼻,宁愿听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众所周知的前卫生部长周文康信誓旦
> 旦地保证北京没有非典,结果后患无穷。可这构成了犯罪的行为却没有哪个警察去
> 拘捕他。原因是他只危害了老百姓,对官僚集团的利益没有造成损失。
>
> 老百姓不是傻子,一直以来,天灾不断,人祸不息,地沟油、大便臭豆腐、二甘醇
> 超标的牙膏、大头奶粉、黑心鸭蛋、黑心烧烤到黑心燕窝等黑心食品充斥着大小街
> 头,这些都从来没有官员去管理表态,更没有警察的雷厉风行。而民众讨论灾难的
> 真相,发表些个人的感慨和彼此间的劝诫就让他们风声鹤唳了。这也真是奇闻!由
> 此可以想见,老百姓对天灾人祸进行交流讨论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却也是引起的
> 是当权者的不安和恐慌的导火索。环境破坏,民生艰难,天怒人怨。而不断占据垄
> 断媒体的版面发表浮夸的言论来破坏法律和侵犯人权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贪
> 得无厌,一边吹嘘自己如何维护社会利益顾不上休息,一边却为自己的亲属、二奶
> 以及行贿追随的走狗争取到不顾民众死活所能得到的可耻特权,欺行霸市、扒房拆
> 屋、挪用医疗社保救灾的物资和钱款。用专政对付自由,用遮蔽对付透明,用横蛮
> 对付申诉,用卑鄙的暗箱操作和谎言代替代替公共舆论,他们时时刻刻害怕民众的
> 呼声会揭穿他们丑恶虚伪的面容,以及渺小或腐败的秘密。这是一些卑鄙的家伙,
> 他们把欺世盗名的荣誉吹成一个个瞒天过海的泡泡,从来就经不起半点风吹雨打。
>
> 《国语》中有史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诫说,老百姓的生活已不能承受
> 了。然而,厉王不是想着解决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如让老百姓能住得上房子,吃得
> 起猪肉。却是怒气冲天,使用卫巫监听老百姓哪个说了他的坏话,发现一个就杀一
> 个。弄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结果不出三年,就政权崩溃了,落得个流放的
> 下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历经千年的教训竟从来没有被哪个当权者吸取过。
> 从焚书坑儒到文化革命,再从太湖的水到济南的雨,他们懂得,为了欺骗或奴役民
> 众,必须预先把那些有可能把民众从严重昏睡状态中唤醒过来的书籍和言论进行堵
> 截,并迫使那些敢仗义执言的记者和作家闭口不言,现在的情形是哪怕一条手机短
> 信或网络论坛的跟帖也草木皆兵,如同战争一样,为了夺取公共舆论的营垒,他们
> 想方设法地要杀死那些站在公众利益哨所前的人。
>
> 阻止民众行使宪法赋予的自由言论和出版,最堂皇的理由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 1946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国民党小集团可以统治全国、为所欲为
> 的"安定"就是全中国人民的祸乱,因为他们的统治"安定"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五
> 以上的老百姓就更会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事做、没有书读、没有说话的自
> 由、没有走路的自由、没有住家的自由。"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少数
> 人的独裁,因此它的政策与办法,就是内战、特务、屠杀、逮捕、抓壮丁、加重赋
> 税、滥发钞票,等等,因此,它使中国极端混乱,它使人民极端痛苦。而拨乱反治
> 的办法就是停止内战和废止一党独裁专政。
>
> 那个时候,老百姓相信了共产党,帮助它建立了政权。但人们很快发现,原先做大
> 旗高高扬起的自由突然间被弃之如敝履。饱受侵害和压榨的民众即使发出一些正当
> 的要求和埋怨也就此被认为是诬陷或散布谣言,甚至栽以煽动颠覆的罪名。而来自
> 党报党刊和CCTV的弥天大谎一以贯之地口无遮拦,哪怕把灾区人们的流离失所说成
> 像过年一样也无从追究。民众除了愤怒,只能无可奈何地凄然一笑。
>
> 专制制度的流弊和罪恶,使得一切指责和流言蜚语都显得真实可信!因此,把避过
> 盖世太保们的屏蔽和检查而传到大众的视线的文字和图片当作事实真相,这是很自
> 然的事。拘押任何一个谈论事实真相的作家、记者和网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罪恶。
> 这不仅掩饰不了你们的愚蠢、渎职、不学无术、阴险狡诈和腐化堕落,反更昭然若
> 揭。历史早已经证明,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更是不可阻挡的,而言论和出版的自由
> 乃是埋葬专制政治的坟墓,因为它能让人们有效地分辨出什么是谎言和欺骗,什么
> 是正义和美德。
>
> 2007.7.28

中国通胀的政治风险/梁京

>
> 梁京:中国通胀的政治风险
>
> 作者:梁京
>
>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一大转折就是从高增长低通胀转向高增
> 长高通胀。中国当局起初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试图玩弄统计数字来自欺,但最近他
> 们终于认识到,继续这样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非常危险。7月26日,胡锦涛召开
> 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严令地方政府不得擅
> 自提价,也不得随意干预市场价格的上涨,颇令地方政府"左右为难"。
>
> 大陆最高当局对此次涨价风潮神经高度紧张,是有充分道理的。中国自改革以来两
> 次大的通货膨胀,都给最高当局带来很大的政治压力和风险,1988年的通胀更是导
> 致赵紫阳下台的重要因素。1994年的通胀,朱熔基为了平息城市居民的不满,采取
> 了一系列牺牲农民利益的反市场化措施,所谓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不仅浪
> 费了大量财政和金融资源,而且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极不利的深远影响。朱熔
> 基之所以没有为此付出个人的政治代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政策得到城市居
> 民的支持,而六四后农民在高层已完全失去了代言人。
>
> 此次再度由食品价格推动的涨价风潮,将给现在的中共高层带来多大的政治压力和
> 风险?在享受了多年高增长低通胀之后,中国对高通胀的承受能力究竟是增强了还
> 是更加脆弱?这两个问题显然已出现在所有熟悉中国改革过程的人的头脑中。表面
> 上看,中国人均收入水准今非昔比,国家的财力更是空前雄厚,更重要的是,这些
> 年来政府一直在进行所谓"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大大小小的国有企业都换了一幅
> "现代企业制度"的面孔,如果以这些现象来判断,中国承受通胀,尤其是食品价格
> 推动的通胀的能力应该是大大增强了。但是,了解中国经济底细的人都清楚,高通
> 胀,尤其是食品和基本消费品价格为主的价格飞涨,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政治风险。
>
> 这首先是因为,对基本消费品价格极其敏感的穷人的数量和比例,都大大增加了。
> 八十和九十年代,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对食品价格并不敏感,敏感的主要是城市居
> 民,不少城里人虽然手捧铁饭碗,但还是要"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们
> 对共产党的不满原因很多,食品涨价只不过给了他们一个发泄的藉口。现在的情况
> 大不相同了,有两亿农民进了城,几千万国企工人下了岗,还有几千万农民失去了
> 土地,而与此同时,一批人借所谓"改制",借所谓"土地开发"大发横财。在两极分
> 化的收入分配格局下,简单地牺牲农民利益来缓解通胀的政治压力已不可能奏效。
>
> 麻烦就在于,这些年来,政府的钱虽然越来越多,但正经的本事并没有提高。地方
> 政府更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借机搜刮民脂民膏。前不久,某县政府就借猪肉涨价,
> 学朱熔基当年的办法,在本县实行猪肉专营,实际上是把好处给了自己的人,结果
> 是引发全县屠户和肉贩子的集体抗议。兰州市政府干预牛肉面的价格,则导致牛肉
> 面品质全面下降。地方政府利令智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越来越成为中央政府
> 的心腹大患,正因如此,才会出台那个紧急通知,禁止地方政府擅自干预市场。
>
> 那么,这一轮通货膨胀究竟会不会引发全面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呢?决定这个问题的
> 关键,并不在地方政府,而是中央政府的所谓宏观调控,如果在信贷和汇率管理方
> 面出了大纰漏,使中国经济从高增长高膨胀,发展为低增长高膨胀,那才是中国领
> 导人最大的噩梦。所以中国领导人绝不敢把增长的速度放慢,但这样一来,许多重
> 大的社会改革,将只能再次让位于失衡的疯狂增长。
>
>
>

Fw: 这场争论事关大局:创新或毁灭

(这场争论个人感觉和中国自己研发支线飞机有点类似,本人现在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发展民族产业与全球化的矛盾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 这场争论事关大局:创新或毁灭
> 作者:陈光
>
> � 仅在数年前,中国人在铁路运行车辆方面还有一点自豪感,因为绝大多数的车厢和车头都是自己造的,是国产的。但仅仅几年过后,一连串的噩耗传来,国产高速列车项目统统下马,与此同时,铁道部却发起了一次次的火车大提速。这就让人纳闷,自己研发的机车都下马了,哪来的新机车让铁路提速?原来铁道部来了个大进口,所有所谓D字头子弹头动车组机车都是进口货。今年4月21日,高速列车D12次列车连续三次晚点,工作人员称制动不灵,但却修理不好,原因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只有人家才知道设计背景和故障原因。外国的机车可以出毛病,而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机车螺丝松动了一点就要停运,薄此厚彼,今天的铁道部究竟怎么了?
> ��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中,一封来自原科技部科技干部局局长金履忠、名为"铁道部丢失了自主创新优良传统"的汇报材料,令人惊讶。
> ��
> ��据金履忠的汇报材料,详细披露了近年国产高速列车研究的系列不幸遭遇:我国铁道部实际从1993年就开始通过系统合作和国际合作研究高速铁路机车。1999至2003年,先后成功研制出"蓝箭"、"先锋"、"中华之星"、"长白山"等型号的高速列车;"奥星"、"天梭"等高速电力机车;"西部之光"、"DF8CJ"等内燃机车。但由于铁道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决策,这些机车在国内市场化过程受阻,基本全军覆灭,具体情况是:
> ��
> ��  1.八列"蓝箭"高速动车组,经广深线运营数年,技术已经成熟。沈大线(沈阳至大连)新订了四列,经前任铁道部领导认可、并支付了预付款后,2003年却遭到现铁道部无端的封杀,致使价值数千万元的配套进口部件(国有资产)至今还被废弃在库房,订单被取消。
> ��
> ��  2."先锋号"高速动车组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不但完成了研制和运行考核,还按程序通过了国家验收。在有望小批量投产、供进一步提速运营时,被铁道部压制,无限期封存。
> ��
> ��  3."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在通过了全面型式试验和秦沈客运专线上50多万公里的运行考核后,2005年年初即将遭遇象"先锋号"那样被封杀的命运时,由于52名院士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真实情况,2005年8月"中华之星"才又投入试运营。但是,2006年8月,在完成了29万多公里载客考核后,再次被无限期封存的命运。
> ��
> ��  4."长白山"高速动车组2003年研制完成即被就地封存。2005年用来进行了2次"提速200公里/小时综合试验"(目的是考核新线路并非考核车辆),在成渝线做试验时,由于媒体正面报道了自主研制的高速列车,触犯了铁道部某些领导的忌讳,立即再被封存至今。
> ��
> ��  5."奥星"高速电力机车,2005年在完成100万公里运行考核后,既不允许继续使用,也不允许回厂拆解研究,现停在郑州机务段任凭风雨侵蚀。
> ��
> ��  6."天梭"高速电力机车,运行了10万公里,现停在郑州机务段。
> ��
> ��  7."西部之光"内燃机车,完成了30万公里运行考核,现停在资阳工厂。
> ��
> ��  8.DF8CJ型内燃机车,完成了15万公里运行考核,现停在戚墅堰工厂。
> ��
> ��  金履忠对"中华之星"的遭遇最为惋惜,据介绍,"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是原国家计委安排的重点产业化项目,投资1.3亿,由12个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共同完成,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动力集中技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很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同要求列车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通过运行考核、并达到年产15列的产业化能力。全部完成原国家计委的要求后,由于铁道部有关领导施压,2005年7月北京阶段验收总结会上,迫使参与鉴定的专家和研制单位代表把"中华之星"定性在160公里/小时下运营。在这个速度下,"中华之星"载客安全运营了29万多公里后进行检修。检修中,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又以"发现了某螺栓松动"为由,取消了它的运营资格。
> ��
> ��  金履忠认为,当初实验时,限定这些高速列车只许跑160公里/小时速度,铁道部是有明确意图的,就是为进口2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的高速列车制造借口,使国内自主研究高速列车止步即将开盘的高速铁路市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华之星"动力车的前身,即同为200公里/小时的电力机车"奥星"号,早在2004年就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至2006年底已运行了上百万公里,且经历了摄氏零下50℃的严寒考验,其间虽也暴露了一些技术问题,但都能很快解决。2006年,"奥星"又获两台订单,并成为哈萨克国家铁路百年纪念邮票的形象代表。金履忠想不通的是:外国都相信我国制造的机车可靠,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后的"中华之星",我们自己为什么反而不用?这究竟是依据什么作出的决策?
> ��
> ��  金履忠的另一个痛来自"雪域神州"号内燃机车,本来,这一型号的机车是专为青藏铁路设计的,已经完成运行考核,情况良好。可铁道部2003年突然决定进口机车。甚至在采购招标时,不允许国产机车单独投标,只能作为外国公司的附属公司参与。结果GE公司原装的内燃机车中标。
> ��
> ��  其实,"雪域神州"在平原和高原的功率都比GE大。据实验,在最高海拔即5072米处,GE的功率还达不到要求的2700KW。GE车虽有某些优点厂,但价格比"雪域神州"贵一倍,性价比不如"雪域神州";在运行工程,CE车还发生过制动器失灵、柴油机连杆断裂等重大事故;并不比"雪域神州"可靠。
> ��
> ��  金履忠由此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铁道部作为政府采购重大装备,理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购国产设备。为什么不许国内企业平等地参与投标? 为什么性价比远优于GE的"雪域神州"得不到铁道部
> 的扶持,却去支持GE机车?此外,"中华之星"只因发现有螺栓松动,就被铁道部"枪毙",不许投入营运;GE车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故,为什么却可以在青藏线正式营运?铁道部为什么如此宠爱外国公司?他直斥这些现象是"咄咄怪事"。
> ��
> ��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铁道部的主要领导同志,急于想在我国的几大干线尽快实现铁路客运的高速化,造成轰动效应,因而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自主创新的方针,结果事与愿违。
> ��  大量实践证明,铁路客运的现代化、高速化,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靠买是买不来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的多、人口少得多的韩国、西班牙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国人口这样多,国土面积这样大,能够买来一个铁路客运的高速化吗?
> ��
> �� 如果不汲取以往其它产业的教训,高铁搞不好又会陷入到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尴尬境地。高速列车大量从国外进口,不但会巨额消耗我国的外汇资源,还将国内的研究机构排斥在整个技术进程之外,让国内研究机构失去与其同生共长的可能性,如果这一态势长期持续,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都可能下滑为国外企业的配套车间。
> ��
> �� 更多专业人士担心,按照这样的合作模式,高速铁路完全可能再现我国汽车业遭遇的发展陷阱----在"以市场换技术"20年之后,中国依然没有诞生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巨头。而中国汽车市场,已在全球位居第二,中外合资的汽车厂商在这个市场呼风唤雨,大赚特赚,但上汽、一汽等"国家队",依然需要通过收购国外二、三流厂商的技术平台和知识产权,来开发自己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