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九月 22, 2009

上海买经适房至少15年收入

随着上海闵行区《经济适用房分配管理试点方案》公布,上海首 批经适房价格可能按照周边房产3个月平均价格的6至6.5折来计算。按照此前规定的申请条件——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以下,一套处于上海边远地区 的经济适用房将至少相当于家庭15年收入,超过此前重庆提出的“6.5年收入买1套房” 的标准一倍还多。

  作为上海首批经济适用房试点区域,闵行区经济适用房的分配管理试点将于今年10月启动。该方案存在区属和市属两种经济适用房。闵行区自身的经济房选址在“翔


泰苑”小区,包括翔泰苑和君莲新城两个小区在内,共筹措了11万平方米的储备房源,挑选了80平方米以下的可做经适房房源的500余套住房。而在今年年底前,首批房源的摇号、登记以及后续轮候工作将基本完成。

  按照定价方案,该区经适房价格将以小区周边普通商品房最 近3个月销售价格的平均价为基础,并以6至6.5折的价格出售。市场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周边公寓的房价都在1万左右,以一套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的经适房 为例,如果按照6―6.5折计算的话,那么就是6500元左右,总价40万左右,而申购者只需支付10万元左右的首付款即可入住。

  虽然10万元的门槛很低,但由于上海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略严,40万的总价仍让符合资格的购房者难以承受。

  此前,上海市房地产局曾公布:申请经济适用房必须具有上 海常住户口7年以上,户籍在申请区5年以上,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以下,可支配财产7万元以下。据此测 算,40万总价仍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15倍左右。这不仅超过了国际上通常的3-6倍的“房价收入比”。也超过了此前重庆提出的“6.5年收入买1套房”的 标准一倍还多。

  更麻烦的是,目前的经济适用房申请方案可能陷入“能买的 买不起,买得起的不能买”的两难僵局。有银行业者告诉记者,以总价40万贷款30万计算,即使按照3.88%的最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则每月按揭还款也有 1411元,仍然超过了申请人2300元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不符合贷款要求;若是家庭月收入超过2800元,银行虽然可以放贷,但他却不符合申请条件 了。此外,首付10万元也和此前规定的“可支配财产7万元以下”不符。为此,银行可能需要为经济适用房作出特别优惠政策。

  对此,闵行区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价格体系仍属于初步构想,目前也正在论证。“能否在10月实施仍需市里相关部门调研、批准,也不排除相关部门对这套方案做出调整的可能性。”

       经适房申请不应是“猴子捞月”

  和许多地产商所鼓吹的“经济适用房先天不足”的观点不同,笔者坚持认为,参照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模式所设立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住房保障办法,但在具体政策规划中,有关部门仍需精心规划,审慎执行,以免经适房申请方案成为“猴子捞月”式的闹剧。

  “越符合标准越无力买房”是目前大多数地区


经济适用房的焦点问题。此前,在云南昆明的子君村经济适用房小区,一期共5300套经济适用房仅有 2578户交了订金,由于不允许公积金贷款,有近半低收入家庭放弃购房。为获得申购资格,这些低收入家庭绞尽脑汁、四处奔走,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而此次上海的经济适用房申请方案中所规定的40-50万 元,又与此前确定的2300元月收入相矛盾。如果严格按照要求,合格申请者只能是那些拥有不多不少7万元存款,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2300元以下的狭 窄人群,唯此才有力承担每月1500月左右的月供。不难想象,部分低收入家庭将以私人借款、共同购买形式凑满40-50万元的购房款,并由此引发经适房的 产权问题。

  诚然,从地方政府“卖地”和房地产商“卖房”的角度出 发:经济适用房数量卖得越少越好,价格卖得越高越好,申请条件越严越好,申请方案越“玄乎 ”越好。对此,我们不禁要大声呼吁:人民群众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适用房,而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水中月”和“镜中花”。(张若斌)

ZT 耶鲁大学校长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 嘲讽中国高教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淘股吧]

对 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 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 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 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中 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 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 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 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 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

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他 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 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甚至说“红色中国没有一所真正 的大学”。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