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二月 02, 2009

养老金改革不宜以财政减负为目的


  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而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近日新华网报道)

  据报道,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可见政府财政负担的确不轻。然而,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是为了社会公平。

   国家的富强并不在于国家财力多么充盈,而恰恰决定于老百姓的经济和收入水平,"藏富于民"早已是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既然如此,为何一提到抹平企业事业 单位的养老差距,就非要以"降低事业单位养老费"的方式,而不以"提升企业养老金"的途径来求解呢?况且,既然财政不堪重负了,为何作为财政供养人的公务 员薪资、养老不降反升,而事业单位的退休费却必须大幅下降呢?

  当前养老保障有三级:第一级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退休金和退休之前 没太大的差别。第二级是企业员工,退休后就在劳动保障部门拿劳保工资。第三级就是个体户和众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多数个体户以 及农民并不能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养老保障。以减轻财政负担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一旦真正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看似是公平了一点, 但这种公平只是降低了事业单位养老水平,而公务员依然高高处于第一养老等级。养老保障的公平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反矛盾将更加激烈。

   作为2009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重点之一,事业单位养老金需要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不能简单地以减轻财政负担为目的,而是应解决当前养老保障水 平不平等这个社会不公问题。而要解决养老保障水平不平等这个社会不公问题,就有必要尽快推行公务员养老金改革,改革方案就不能缺少"征求意见和民众参与" 的程序。只有像新医改方案一样广泛地征求民意,保证养老金改革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不掉链子,才可能让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甚至是社会全体纳税成员,都拥 有处于相同理想水平的养老保障。

新华网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应当考虑时机


  新华社高级记者 倪小林 作者文集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势在必行,这不是一个问题。可是五省市即将推行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消息传出后,社会反响如此之大,除了公平公正问题不容忽视,更主要是这项改革推行时机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春节期间,广东省进行此项试点的消息就在网上传开 了,媒体报道已经详细到哪一类人能拿多少钱,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热潮已经出现等等。紧接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对媒体发表讲话,证实了事业单 位养老金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向企业养老金办法靠拢,也就是把已有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合二为一。而其中引发人们关注和联想最多的是养老金数 量将会是多少?是企业向事业单位靠?还是事业单位向现在的企业靠?因为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金数量上的确有差异,正是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高于企业的养老 金,人们才把我国养老金制度称为"双轨制"。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其实并非什么新闻,早在去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对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过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 展试点。同时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 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而且在当时的会议上还确定了一些改革原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先行试点,积累 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这一消息同时 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过。可见,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不是一个刚刚才出台,并匆匆忙忙推出的方案。

  为何,此刻再议社会反响如此之大?恐 怕关键是去年初和今年初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全球金融危机在去年初还没有显露出对于各国经济如此大的杀伤力,人们对于经济的不确定性的感受也完全 不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目前资产价格、商品价格以及人力资本价格都是在下跌,价格是失真还是扭曲,还是回归也有待观察。虽然,我国经济比全球其 他地区要好,但是受到牵连的程度,至今并未见底。更何况,扩大内需不断加力,银根一再放松,其今后的物价走向也有待观察。假如说去年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没 有引起人们太大注意,与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关注度有直接原因。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承受度和经济放缓的时候大不一样。在 目前经济要过难关,需要全民齐心协力,更需要共担风险。养老金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这个群体每个人的未来生活状况,此刻就匆匆确定以某种标准来 定数量,一不合适,二也不科学。

  任何一项改革,尤其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的改革,择其合适的时机至关重要。改革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出发 点是对的,减轻财政负担的愿望也是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达成社会各界的认同,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因为不是最佳时机,还将出现很多后遗症,为真正推 行更大范围的养老金制度制造新的麻烦或阻力。养老金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因为与参与者利益相关,假如仅从解决财政负担单方面考虑,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况且,从去年定下来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目标来看,并非像向最近有关人士描述的那么简单,只是一个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接轨的问题。近日,广东省权威机 构出面解释,这项改革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并非只是把事业单位养老金拉下与企业一样。笔者认为,这与养老金积累、领取以及人们分批进 入退休的规律有关,所以一个单纯的接轨说,并非科学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在人们普遍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利益已经受到波及的时候,这样简单定的标准更不 合适。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因时因地推进,需要循序渐进推进,而且还应该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倪小林)

  在这场持续已久的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博弈中,最终国家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推开了这扇关闭已久的利益之窗。虽然助推这次开窗的力量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民意,而是来自财政的日趋吃紧,但开启国家公民"养老金公平"这一课,无疑具有重要的破冰意义

   在我看来,光拿事业单位人员开刀客观上至少会在其心理上导致三重不公:机关事业人员虽有职责分工不同但本质上一样是纳税人花钱购买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 的"仆人",要说财政不堪重负机关事业单位皆有"减负"之份,改革光动事业单位人员而机关公务员巍然不动显然有失公允。>全文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指向制度公平。这种制度公平的根本要求,就是国民化,亦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该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全文
(责任编辑: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