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五月 02, 2010

老照片中而今面临失传的古籍印刷和修复


    北京几百年的帝都历史,使得这块土地有大量的文化积淀。从明清开始,北京就是北方重要的书籍出版地。当时出版量发行量都很大。虽然经过岁月磨洗和文革巨 变,我们今天依然还容易见到过去时代北京出版的书籍。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北京的书籍修复装帧行业也十分发达。

    

    刻印佛经的刻经处。架子上都是排列整齐编号的经版。

    

古老的雕版印刷,细看能发现这块版雕的是经书的书名签。

在涂上墨的雕版上覆上纸,按压后就可以印出一页书,别以为这是个简单的事。墨的多少,按压的力道都有筋劲儿。

将印刷好的书页书口部分对齐,毛边略找一下

将印刷好的书页按照顺序排好

顺序排好后,将毛边切齐就可以装订了。传统装订方法有很多。照片里是经折装。

    粘好硬皮封面后,贴上书签。

    

刻经处内景,印刷经书的费用是寺庙向信众募集的

 

下面是中国古籍的几种装帧形式

传统书籍里比较常见的线装书

卷子装。卷轴书籍在唐代之前比较流行。至今我们也还是把书籍叫卷。比如:雄文五卷。照片上应是一卷抄本佛经。

这是书籍的另一种装帧方式:蝴蝶装。特点是字口朝内。从宋代开始此种装订方式开始流行。照片上应是一部明刻或影明刻本的话本小说评话类书。

一套书一般都不止一册,为了保护书,每套书都配有一个函套。中国北方和南方对多册书籍的包装是不同的。这是气候环境造成的。因南方潮湿,故而多用木质书夹板。而北方多用函套。对于多个函套凑起来的大部头书,一般还配有防虫的樟木书箱。

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能看到一部《钦定大清会典》装在一个木箱中。

 

接下来是关于书籍修复的一些照片

书铺南纸店当年都承接书籍修复工作。一册年代久远,虫吃鼠咬,脆黄掉渣的书,在修复者手中获得重生。流传久远的宋元古本,至今咱们还能看到,一是因为最初印刷时候纸墨精良。再就是历代对其保护和修复。

在一家书店内拍摄的,书店伙计展示了三本他们修复的书籍。这三本书开本都很大。一册是印谱,一册应该是写刻本文集。一册带有行书的序文。

伙计正给一册书钉眼,书脊上有线订的痕迹,说明这册书可能内页做了接背,重新打纸捻装订。

伙计在给一页书角磨圆的书溜口。即在书的背面粘补。看似简单,其用纸,浆糊都有严格要求,绝非外行可为。

溜好口的书页,还要在里面加上衬纸,衬纸天地都要比书页长一些,装订好后,能起到保护原有书页的作用

   这是在修补被蠹鱼咬得千疮百孔的书页,要用与原书页相同或接近的纸张一点点粘补,繁琐而缜密,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样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今,传统书籍的修复任务非常艰巨。这种要沉下心来默默无闻干一辈子的行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鲜有人能坚持下去的。这个行业面临断档,人才十分匮乏。

大跃进中的影像记忆

由毛泽东发起的“多快好省”“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中,全国一片浮夸之风。各式各样的“卫星”大放特放,亩产万斤和大搞高密植取得重大成果的革命口号响彻云霄。在这种错误的环境下,毛泽东异想天开的认为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中国带入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同时,全国在这一时期“除四害”运动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这场以杀灭麻雀为核心的运动,作为“大跃进”的序曲,在1958年6月农业放卫星,以及当年10 月号召开展“大炼钢铁”之后,迅速偃旗息鼓。被纳入了爱国卫生运动的轨迹,而爱国卫生运动从其最高潮的全民总动员,日益转变成日常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除 四害运动也日渐成为中小学生与"学工学农”相同的温馨 回忆。每年冬春季节,学生们被动员起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挖苍蝇蛹,到了春夏之际,学生们则人人手持苍蝇拍,去树林里拍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