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十月 23, 2007

北邮教授阚凯力炮轰TD落后 建议中国采用WiMAX

 
国际电信联盟(ITU)宣布,批准WiMax成为ITU移动无线标准,即与WCDMA、CDMA2000和TD-SCDMA并列成为全球3G标准。

   【新民网・独家报道】10月18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宣布,批准WiMax成为ITU移动无线标准,即与WCDMA、CDMA2000和TD-SCDMA并列成为全球3G标准。

  10月23日,新民网连线了著名电信专家、北邮教授阚凯力,阚凯力向新民网表示,目前WiMax的固定版本是非常成熟的,我国已在国际上搞起了WiMAX,现在也在6个城市中搞无线城市试点。

  阚凯力称,与以前的3个3G标准相比较,WiMAX的带宽至少高两个数量级,而WiMAX的成本至少比其他3G标准低两个数量级。

  据新民网了解,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我国TD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有可能遭到WiMAX技术的挤压,但WiMAX技术在短期内不会被纳入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不会对国内的TD市场构成威胁,而阚凯力并不这种观点。

  阚凯力向新民网表示,WiMAX成为3G标准当然会对TD形成竞争,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优胜劣汰,由实践来检验真理。阚凯力称并没看出TD较之WiMAX有任何的优势,据他所知,没有运营商愿意选择TD标准。

  据新民网了解,中兴目前有三种3G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的研发,同时也在WiMAX有投入,中兴在美国市场已经获得了WiMAX订单,然而,WiMAX和TD-SCDMA因都处于TDD频段,势必形成某种潜在的竞争,中兴公司手机体系副总经理罗忠生对媒体表示,WiMAX和TD-SCDMA网络还都处在实验阶段,目前无法评价哪种标准的终端更成熟。

  据媒体报道,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执行副总裁陈伟栋则表示,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支持、推动TD产业的发展,设备运营商的投入有非常好的发展,目前的成果更加坚定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使TD获得成功的信心。

  而华为在07年北京通信展上的4G展区展出了包括WiMAX在内的解决方案,华为公司副总裁郭海卫表示,怎样能够用更高集成度、更高带宽服务能力的解决方案为运营商带来持续建网的低成本和丰富的增值业务是他们的核心思想。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也表示出希望有一个全球统一的802.16e移动WiMAX标准出台,据此,中国市场可以有步骤地推进WiMAX的应用。

  阚凯力向新民网表示,WiMAX成为3G标准以后,TD走向国际的困难会更多。阚凯力称"TD不走出去会更好,在中国都不应该搞TD"。

  阚凯力说,"为什么不用更好的更先进的技术呢?"他提倡中国应该支持WiMAX的发展。(新民网 姜燕)

韩国畅销书:我们要等待历史机会分裂中国

韩国人唯一的理由就是政治制度比我们先进,难道我们要为了这个一党专制的制度而搞得中国四分五裂吗?
[转贴 2007-10-24 01:05:54 ] 发表者: 货币战争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去年韩国出版新书《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其论点就是中国只是貌似强大,因为国家大民族多矛盾激发改朝换代频繁,而改朝换代的时候正是其国力低弱时期,并举例韩国历史上的扩张成功及清末民初时的外蒙独立,说明这是大国不可改变的历史命运。

该书一再宣称韩国的策略就是要继续耐心的等待这些历史时机的再次到来,而且今天韩国不仅生活比中国富裕政治制度也比中国先进,韩国的一位议员公开叫嚣,我们可以先要求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公投,要让我们的国外同胞回到韩民族的怀抱,还胡说"就像香港回归中国"。并警告若把高句丽让给了中国,成立所谓的韩满蒙为中心的东亚共同体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了。
  
  这本书后来成了去年韩国的最畅销住之一。可见韩国对中国的领土野心比日本更甚且到目前为止也更有效果。中国人不得不提高警惕以防南北统一后韩国人在我东北搞"民主自由"为借口的颠覆活动。

同理,韩国人今天竟凭渤海国灭亡几百年后明初朱元璋划给的大片土地中,其中北韩境内清津一代约1/20的渤海国故土,就说渤海国是韩国的历史。笑话,清末俄国扩张了大片中国领土,其中也有部分是原渤海国的故地,其面积比今天北韩境内清津一带要大得多,按照韩国人的逻辑,韩国在明初,俄国在清末都夺得了部分原渤海国的故地,渤海国是否也应该是俄国的历史去年韩国出版新书《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其论点就是中国只是貌似强大,因为国家大民族多矛盾激发改朝换代频繁,而改朝换代的时候正是其国力低弱时期,并举例韩国历史上的扩张成功及清末民初时的外蒙独立,说明这是大国不可改变的历史命运。

  我们今天重提中韩边界变迁的历史,为的是要从高句丽波海故地划入韩国的时间和土地的多少来揭露所谓的"高句丽是韩民族的根","渤海国是韩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毫无道理。并不是不承认这些变迁或企图借历史争议来改变现在的边界。事实上正是韩国人企图用这些争议妄想今后中国解体吞并满洲。
  
  日本从唐代就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但至今只拿去了中国属国琉球;可韩国从唐代到明代从中国本土要去12万平方公里土地,占韩国朝鲜今天共同领土的60%。韩国人的扩张谋略的确比日本人高明和实用有效。而且还得了便宜又卖乖"朝鲜民族最爱和平,也最无辜总是被侵略"。
  
  明末清初,朝鲜以为机会又来了,马上宣布不承认清朝并制定了所谓的"反清复明"军事计划,在鸭绿江畔大举囤兵20万企图故伎重演。但这时的满洲并不是元末明初是无暇照顾的边陲,而是攻打北京占领中原的大本营,异常坚固。朝鲜人才无从下手。

中国人名在英语中到底怎么读?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昨天中午,举世瞩目的十七大选举出的中央政治局九大常委与中外媒体见了面。英语现场口译翻译得相等不错。不过,翻译过程中,却有个最大瑕疵:九大常委的名字,被用洋腔不洋腔,洋调不洋调的方式给翻译成了英语。

对于全世界来说,中国共产党政治局这九大常委的名字,的确不是一般人的名字。如果是一般人的名字,读得准确与否,也没有什么,至少在影响力上,无所谓对错。但这九个人的名字,对于整个世界,都不意味着小事。当天的BBC,NBC,CNN等世界超级媒体,都关注着这九个人的名字。而这个时候,翻译按自己的想象,把他们的名字读成四声不像四声,三声不像三声的样子,的确很成问题。其实,把名字读成这副悲惨样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很多学英语的人,尤其是专业学英语者及其老师们,几乎个个恨不得把一切都说成英语腔调。但事实是,中国人的名字在英语中,就不应该读成洋腔洋调。

那么,中国人的名字在英语中究竟怎么读才对呢?

一句话,非常简单:是什么声音,就读成什么声音。如果老外们不会,就教给他们,其实,很多老外也会学。尤其在老外新闻媒体面前,更要一字一字地正确地把名字读出来,而不是像昨天英语口译那样的方式处理。

为什么要这么读?因为一,中国人的名字被用洋不洋中不中的腔调读出来,是不懂汉语四声发音的老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汉语怪调。二、中国人当翻译,则有必要不用洋不洋中不中的腔调,读中国人的名字,更有必要和义务,将正确的发音告诉老外。

老外们不能真正掌握汉语中的四声,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把我们的名字,用他们那半生不熟的腔调给读出来,只说明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种努力,只能算作达到部分正确的程度。我们则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将这种部分正确的腔调,崇洋媚外地翻版过来,并自以为自己的发音是沾了洋气。假如很不幸,因为自己的无知,把中国人的名字,按老外那半生不熟的发音给制造了出来,在小范围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见错误,应该可被理解地予以纠正。但在十七大九大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这种超级重大场合,还这样洋不洋中不中地把九个人的名字给读到英语中去,却是不可原谅的了。现场翻译不是洋人,是地道中国人。本可以把九个人的名字读得非常正确,但却故意读成那个样子,(将"胡锦涛"读成"呼今套"等)。如果这腔调出自洋人,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出自我们自己人,则太让人倒胃口,太过"假洋鬼子"。

其实,这些都属于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习的范畴。众所周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名字,包括全国地名,在翻译成英语时,已经统统被规定用标准的汉语拼音拼写出来。也就是说,要按照最准确记录汉字发音的汉语拼音写出来读出来。自然,昨天九常委的名字,也要因此用最标准汉语读出来,并用拼音写出来。只是还不能掌握汉语四声的老外们,并不能按没有标识几声发音的拼音,正确地把汉语中独有的四声,准确地发出声来。他们只按自己母语的理解,将汉语四声不四声三声不三声二声不二声一声不一声地发出来,形成所谓的洋腔洋调。学到一定程度的英语学习者们,却常常忽略或者干脆忘记了这一点,于是也洋腔洋调地跟着学舌起来。于是,出现了在那么重要的场合,将党的领导人的名字那么洋腔洋调地翻译到英语中去的事情。

事实上,台湾人倒更喜欢把人名等读成洋腔洋调。他们把"张"姓的拼音"zhang"写成"chang"。那个张爱玲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姓改成"Chang"的。她又给自己起了个英语名叫"Eileen",于是她的英语全名就叫"Eileen Chang"了。而大陆拼音成的"Zhang Ailing",则很有可能没有"Eileen Chang"那么有名了。不信,你可以到纯英文搜索引擎上试试。

再比如我的名字,也是一样。"张放"用汉语拼音写是"zhang fang",但如果不告诉老外怎么读的话,他们就会按他们的习惯,把我的名字读成"战犯",而不会是"张放"。那怎么办呢?我只有把自己的名字写成"zhong fong",他们才会读成"张放"。可是按这个拼音(当然并不正确)的发音,我的名字中文发音则要成"中风"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最标准的声音,把自己名字告诉老外才行。

或者"假洋鬼子"一把,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如Greg Zhang,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闪失了。当然,我们平头百姓的名字也无所谓对与错。按老外那种洋腔洋调,把自己的名字读给中国人听,如,"涨房","胀仿","脏纺"等,听着那么洋气,那么有洋味,说不定还会唬倒更多的中国人呢。

来源:张放


 
 
 
 

iPhone 中文输入终于登场

好像iphone还是太贵了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Engadget 瘾科技 by Andy Yang on 10/21/07

分类: ,


经过几个月来的努力,iPhone 一步步从根目录破解,到第三方软件,到 SIM 卡解锁,最后到接口全面中文化,iPhone 与我们中文地区是愈来愈近,只差最后一个遗憾:无法在 iPhone 里输入中文。其实不能输入中文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有了替代方案,像是 Safari 用 Web Input、通讯簿用 Outlook 输入后再同步、简讯用 ChinSMS 等等,但这些最终还是比不上完全通用的中文输入啊!于是,让我们为您带来:iCosta!

iCosta 目前只支持 1.0.x 版的软件(另外一个团队正在开发 1.1.1 用的中文输入),而且只有汉语拼音一种输入方式,但至少简体和繁体中文都能输入(繁体要多花一点时间选字),虽然慢一些,但总算是可以直接在 iPhone 上敲通讯簿啦!当然,如果它有像 ChinSMS 那么多的输入选择就好了...

 

阅读全文 | 邮件推荐 | 评论回复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货币战争》的正反作用

 

读者:简练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FT中文网编辑:

您好。

留意到贵刊最近也开始报道了《货币战争》此书。我个人是7月在香港书展上购得此书的。此前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但和大部分批评此书的人士一样,多为看了几页后就深感阴谋论论调的严重性而弃之一边――不过在香港购纸版之后,出于不看白不看的心理,我读完了整本书。对它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就历史部分而言,我不认为其精心构建的极品阴谋网有多少的可信度――尤其我不相信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也居然是这个惊天阴谋的一部分。

我更想指出的,是其理论有问题,其批评"债务货币"时所依据的一点无非是:央行买入国债并持有,以此为抵押发出货币,而国债之偿还的资金来源来自于政府税收,因此央行――如果它是私有的话,就等于享用了大量的全民税收。

这里混淆的概念在于:税收是什么,按照货币战争有关英格兰银行的描述,税收好像是以金币形式上缴国家并转付给英格兰银行。这显然有悖常理――金币作为商品货币受限于实际黄金产出,存量增长缓慢,若用以支付英格兰银行,显然难以持续。如果是以纸币形式支付税收,那么纸币本身又来自于中央银行,于是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显然又难以成立。

事实上,货币不过是一种既可流动作为交易媒介,又可贮藏作为一种资产维系价值的索取权凭证,它可以创造,并通过资本主义式的生产体系刺激生产的发展,前提是这种索取权不被滥造。

滥造者的历史例子有二,一类是前金融时代,很多不负责任的当政者利用政治权利乱造货币――从减低铸币成色到开动印钞机为政治行为或已经破产的政府信用融资,一类是当代金融时代,大量不从事实际生产和服务目的的货币以种种形式被创造出来,进行投机,用钱生钱――前者因为货币出路单一,立刻就蔓延到了实际社会中形成货币泛滥通货膨胀,后者因为货币可去出路多样化,如果没有蔓延到实际社会中,或实际社会中有其他途径压低消费价格,则不会引发通常经济学中所考察的通货膨胀,但它会引发资产的通货膨胀――而这正是2002-2006年为金融家们所津津乐道的Goldilock Economy: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品和中间品大量进口导致的低通货膨胀,和火热朝天的资产大牛市相互并存。

宋先生的书,其弊病和有用之处也就在于这两点。从历史及其理论依据来说,这是很多错的。书中很多立场多有矛盾之处。譬如说吧,书中欣赏的杰佛逊作为美国早年小农经济的代表人,其简单的small is beautiful理论显然难以支持工业化的需要;而汉密尔顿的美国主义"经济学",一个被从19世纪末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家简单斥之为"保护主义"的实践学说(它的确缺乏"严谨"的理论构建),恰恰在19世纪的美国经济起飞阶段大行其道,并被历史学家公认有重要的产业扶植作用;19世纪上半叶的杰克逊总统,其理论总体上是一团糟的,实践上相当不成功,在其执政后,破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运转良好的美国金融信用流转网络,使得很多美国企业不能进行必要的资金周转,却在书中简单的因为"反对银行家"而受到褒扬。

不过要说宋先生一点理论原则也没有,也不对,从整体上来看,赞成坚持黄金本位的人,他就立为正面人物,反对黄金本位的,他就立为反面人物。这在美国其实不乏其人,我在香港书展上又看到一本国外人士所写的《美元的堕落》,论调几乎和宋先生一模一样。只不过,宋先生还有点恻隐之心,称赞了一番北美独立战争以前北美人民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发明纸币参与流通,那本《美元的堕落》则干脆把大陆币也抓出来嘲笑一番。

所以无怪乎,这两本书,本来从反对当前滥用的金融体系制造泡沫来说,属于"左翼",但却都对20世纪的"最大右派"哈耶克表达了万分的崇敬,原因无它,因为哈耶克鼓吹100%黄金储备支持的货币+银行自由竞争发行银行券的货币体系(所谓"自由银行学派"――虽然在19世纪美国的狂野西部曾经有类似的政策,他们许诺的美好的政策结果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银行系统的自由竞争,就是骗子们的诈骗竞争)。

我们对比一下宋鸿兵和在Asian Times上定期发表文章的Henry C.K.Liu,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便明白《货币战争》中哪些是谬误哪些是值得参考的东西。

Henry Liu及其阵营的人,主张货币,以及金融行业,必须服从于实际生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引导――对某些行业低利率扶持,对某些行业则加以限制。金本位在他们那里,只是一种历史阶段性的产物,并不具有某种先天的优势或合法性,当金本位妨碍了实际经济的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将它废除;但如果货币体系无法无天,大量进行金融投机而不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在Henry的眼中也是不对的,也必须加以限制,所以Henry CK Liu一方面批评那些Gold Bug,比如杰克逊总统,另一方面也批评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而宋先生呢,既然凡是有违于金本位的一律都加以批判,那么那些主张放宽金锁链让货币体系弹性化的19世纪-20世纪早期的改革家们成了恶魔,当然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是罪恶滔天。歪打正着,两个缘由不同的理论,在当今的政策建议上走到了一起。

正因为如此,从实际效果上看,货币战争在中国,尤其是中国高层中的流行,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只是中国人在警醒的同时,要明白,实际原理并非是宋鸿兵所说的那么回事。

读者:简练

**************************************************************************************************************

"货币战争"一书可能刺激保守派

读者:cxz35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FT中文网编辑:

读了"《货币战争》的正反作用"一文,我认为正是因为中国深刻认识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时国内金融体制的薄弱等原因,因而中国才承诺在适当时放开人民币汇率,而不去管美国一再耍淫威。

因为目前的金融体制使投机盛行,所以才会有人通过货币手段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正因如此,长远来看,货币制度应该向区域货币体系(如欧元和正在进行的亚洲元)过渡,最终形成世界统一货币体系即世界元(当然作者推行金本位)。

人民币汇率放开有利于推进亚洲元,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前提是自己要准备好。 如果作者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的几年出版该书,对中国是一件大好事。

如今许多年过去,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步,较过去抗风险能力加强了,开始讨论能否放开汇率的时侯,该书出版了,并且还引入了"阴谋"一词,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也居然也是这个惊天阴谋的一部分。这显然会刺激国内的保守派和利益集团,极有可能加重中国全球化进程的难度。

当然作者的本意也许不是这样,看这本书的人应该仔细思考。

技术融合最终决定一切

wimax的加入对于td-scdma相信将带来更多的挑战。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史炜 by 史炜 on 10/22/07

  SOHU2007电信展专稿

 

                      技术融合最终决定一切         

       在现代技术商用化进程中,技术融合直接拉动产品的融合,这是政府和垄断性公司都无法阻止的。但是,与工业化时代不同,当前技术融合所实现的产品融合,并不意味着完全替代传统产品,而是在多元化文化消费习惯的作用下,市场产品更多地呈现新品绚丽多彩、传统产品怀旧古仆的情景。电视机可以认为是最具融合性的产品,今天,它已集传统电视、IT、互联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全球IPTV的发展,使电视充分利用IP技术,承载了海量的信息服务。在移动通信领域,手机的功能已由传统的话音演进为集话音、图片、视频、照像、摄像、互联网、大容量文字图片信息传输、游戏、录音、MP3、MP4、导航、语音识别、商务秘书、声控等多种技术与服务于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的照像功能并没有替代数码照相机,而数码相机也没有完全替代传统的手控相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是工业化时代难以想象的。

       我为什么要陈述上面一段话,根本目的有二:

       第一,是祝贺明天(10月23日)中国电信展在北京召开,同时也祝贺北美无线通信信息技术展在旧金山召开。我相信,在这两大国际展上,新的设备不会很多,最抢眼球的应属于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在全球徘徊于3G前后的时刻,聪明的电信公司已撇开标准之争,以及所谓标准带来的沉重负担,而致力于最新应用技术,特别是大融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北美电信展的主体是"移动信息技术与娱乐技术",听上去丝毫没有轰轰烈烈的气势,但仔细想一下,广大人民群众今天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轻松广泛健康娱乐的信息,而娱乐肯定是移动互联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娱乐进入百姓家庭靠什么,首先要靠技术集成,使多种应用技术集成在一个终端上,最终在消费价格上实现的是1+1+1+1+1+1<1或略大于1。所以,我更渴望在23日中国电信展上,中国的电信设备商华为、中兴、普天、大唐,以及那些中小设备商能展示出大量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和承受能力的应用技术与产品,也渴望看到电信运营商能够展示全新的应用平台,特别是统一标准并具有高融合能力的应用平台。

       遗憾的是我接受了北美移动通信展大会秘书长罗伯特先生的邀请,23-27日去旧金山参加那里举办的展会,但我相信,不论在旧金山还是在北京,2007年的秋末,那些清醒的CEO肯定义无反顾地开始由技术垄断向技术融合转变。

       第二,我想谈谈中国的3G。因为电信业内共识的理解是:3G曾给了中国很大的希望和动力,同时,3G又使中国电信公司陷入抬头望不见北斗星的迷茫境地。目前,中国3G的发展面临着WTO电信开放的压力,海外公司知识产权的威胁,中国运营商之间明争暗斗的窘迫及管理层的举棋不定,面临着围绕标准喋喋不休的争吵,面临着电信设备商的进退两难,等等诸多抓耳挠腮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更不要比看别人怎么狂怎么牛,更不要在标准上耗费更多的精力。中国的电信业要发展必须看清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易被忽略的道理,即:牛也好,狂也好,都要有市场托着,技术进步也好,技术融合也罢,同样也需要庞大市场托着。今天,世界上可以称得上足够大的市场没有几个,而可谓最大的只有中国。市场在,还担心什么,中国一百年不搞3G,电信照样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技术融合时代,再牛的跨国公司不与中国的应用市场融合,不与中国的技术融合,吃亏的绝不是中国,因为任何时候,融合都是对等的。

       可见,前两天信息产业部领导表态:"中国的3G没有时间表",或许也是为融合点灯铺路吧。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逻辑和谬误 郭凯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0/22/07

2001年的诺奖得主George Akerlof, 是一位一辈子都在和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战斗"的经济学家,他得奖也是因为他从一个角度推翻了市场万能的想法-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可能会是一个最坏的结果。这个理论的一个直接含义是,有些市场也许强制参与是更好的,比如说保险市场。不完全信息现在当然已经早已成为主流的东西,但在George Akerlof告诉我们不对称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之前,有多少人又能意识到,在条件稍微不同的时候,市场竟然有可能会导致这么坏的结果呢?

2006年,也是这位Akerlof,在他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时候,谈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中性定理。(学经济学的应该会知道,这是五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不学经济学的也许会发现,这五个定理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对的)

1.        消费和当前的收入水平没有关系(持久收入或者生命周期假说)

2.        投资决策和当前的利润水平或者现金流无关(Modigliani-Miller theorem的一个变化);

3.       货币政策不可能对失业有长期的影响(自然失业率)

4.       货币政策不可能系统性的平滑经济周期(理性预期)

5.       李嘉图等价(财政赤字或者盈余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Akerlof接下来说的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一点点经济学家已经习惯的理性预期的假设,那么这五个中性定理就都不成立了,而所得到的结论似乎看上去更符合我们的观察(数据)。

经济学对数学的倚重,让经济学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别的社会科学难以达到水平-经济学的逻辑大概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严密的,经济学里的定理在给定的条件下应该都是正确的。经济学的整个学科是高度整合的,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学科范式下分工协作和进行知识积累。

但我在看了Akerlof的文章之后,我更加坚信了我自己一直有的一个感觉,强大严密的逻辑会把假设上的错误放大很多倍,从而使得结论错的一塌糊涂。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吧,数学就像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但如果这支军队到了坏人手里(错的假设),那这支军队造成的破坏力也会是惊人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说应该少用数学,相反数学是保证逻辑不出错的重要工具。我只是在想,因为更习惯于使用数学这种强大的工具,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理论恐怕更要格外小心才对,特别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政策讨论的时候。"休克疗法"就是不仅把经济学的逻辑加在了俄罗斯头上,更把经济学的假设也加在了俄罗斯头上,但很显然,俄罗斯并不完全符合那些假设。

有不少人,很容易把逻辑的正确当作是理论的正确,这在做理论的时候无关紧要,但在应用的时候就会大相径庭了。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