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五月 28, 2007

美国人的储蓄水平真那么低吗?

 
2007年05月28日20:09
如果你相信政府公布的数据,那么美国的个人储蓄的确在大幅下滑: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下降,到2001年时降至70年来的低点,继而到2005年时更变成了负数,之后每况愈下。看上去简直就要大难临头。如果美国人真的入不敷出,那他们就无法存下养老钱,更谈不上积攒些应付急用的钱了。

然而,考察一下应急资金的情况不禁让人想知道美国人真正的个人储蓄情况。家庭净置产(即资产减去债务)从没像现在这么高,而且,在个人储蓄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还在继续增长。如果不储蓄又如何能变得越来越有钱呢?看来,目前对个人存款的的定义得改改了。事实上,考察一种更广义的指标我们会发现,美国人的储蓄不仅不是负数,而且在2004年时已升至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且在2006年之前一直保持在接近这个水平。

为什么我们的结果与官方结论如此不同呢?其中奥秘就在于,人们各种形式的储蓄流向了官方数据不统计的项目。随着派息降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那些本该派发给股东的现金被企业用于投资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及品牌、专利、许可等无形资产。

这两类投资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公司股价,因此它们也增加了投资者的家庭资产。截至2006年底,股票在家庭资产值所占比例达到了30%。而在政府统计的个人储蓄数据中,这部分内容却大都没有得到反映。

在企业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投资中,后者不仅数额巨大,而且还在继续上升。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巴鲁•列弗(Baruch Lev)曾就这一问题有过大量论述,他把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称做"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推动力"。然而,除电脑软件方面的开支,这类投资都未被纳入政府的统计,甚至连涵盖范围更广的全国收入帐户也未计入这些项目。

最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储蓄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一种自动代扣方式进行,它无需存款人有意识的参与。年轻一代或许并没有继承他们父母那辈人的节约美德,他们能在存款方面小有成绩可能要得益于制度给他们帮的忙,让他们有能力成为股东和房屋所有者。

根据我们对个人储蓄更宽泛的定义,2006年美国个人储蓄非但没有出现负值,反而创下了名义总值的新记录,达到2.66万亿美元。此外,在对部分数据进行调整后发现,过去七年间美国家庭实际平均存款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在2004年时达到23,800美元的最高值,2006年是23,250美元。

每年的存款总额数据主要依据两大来源计算得出。一个是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商务部下属负责全美收入帐户的机构)定时发布的私人储蓄总额。该数据涵盖了所有私人存款,但不包括金额可观的海外存款。比如2006年储蓄总额为2.66万亿美元,其中私人投资额为1.72万亿美元。

这一数据反映出私人储蓄对企业的厂房及设备投资的贡献。反过来,这些投资又带动了上市企业和私人持股公司股价的上升──上文我们曾提到,截至2006年底,企业股票在家庭净资产中所占比例约为30%。

除股票外,私人存款总额还包括在新建住房及修葺现有住房方面的投资,而修葺有助于推高现有房屋的资产净值。这类住房投资远远超过了BEA通过传统统计手段计算得出的房屋所有者的个人储蓄水平。2006年底时,房屋所有者拥有的房产净值约占其家庭资产净值的20%。

电脑软件支出是私人存款总额所涵盖的涉及无形资产的一个主要领域。BEA从90年代起就将这种投资形式纳入其全国收入帐户。

经济学家早就意识到,诸如处方药专利、书籍文章版权、软件许可权、品牌、商标、商业机密、独特组织结构等无形资产远比有形资产蕴含更多价值。但无形资产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们和有形资产一样,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

无形资产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投资形式,对它重视不足已成为个人储蓄被低估的重要原因。BEA经济学家瑞恩斯多夫(Reinsdorf)希望人们对此予以重视,在研究90年代末期生产力提高的真实动力时,既要考虑到家庭净资产的增长,也不能忽视实际个人储蓄的变化。

他指出,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生产力的提高不仅要靠对厂房和设备进行投资,无形资产的投资同样重要。另外,在解释家庭净资产增加的原因时,需充分扩大对个人储蓄的传统定义范围。

我们从上面可以学到什么呢?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是吗?

越南国会实行竞争性直选意义重大

 
http://www.reportweek.com/2007/05/blog-post_28.html

  越南国会实行竞争性直选意义重大

  张达

  在中国人吵吵要不要实行民主、怎样实行民主的2007年5月,经济体制改革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越南悄悄地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再次超越中国,迈出大步。20号,越南登记选民通过直接选举,从875名候选人中选出500名国会代表,完成了第12届国会代表选举。875名候选人中,非越共党员超过百人,其中30人是自我提名的候选人。在选举模式上,当局提倡竞选,要求候选人会见选民,向选民说明当选后的行动计划。从5月3日到16日,875名候选人在182个选区会见选民并进行了选举造势活动。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和现任国会主席阮富仲分别带头会见选民。越南媒体报道,在南部西宁省高台庙选区,一名候选人一次就会见了2186个选民,创下了单次会见选民的最高纪录。越南有关当局还表示,希望无党派人士能在第12届国会中占据超过10%席位。

  越南此次国会选举采用的是多数代表制中的中选区制,每个选区从4到5名候选人中选出2到3名代表。全国总起来看,差额比例为百分之七十五,虽然不能算充分放开的或者说充分竞争的选举,但是这个差额比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算是首屈一指了。尤其重要的,直接选举使每个登记选民一旦有话要对最高民意机关说,他就可以直接找到他的代表人。竞争性直接选举,已经接触到了民主的本来含义,从程序上接近了民主的最低标准。

  越南总人口8312万,此次登记选民有50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投票,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在候选人确定方面,为了防止政党负责人个人意志支配选举,候选人由祖国阵线(越南的统一战线组织)和选举委员会共同决定。越南国会是越南具有立宪和立法权力的唯一机关,每届任期5年,制定内外基本政策和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确定国家机器组成和公民社会关系和活动的主要规则。过去,越南国会也有"橡皮图章"的恶名,后来越南法律规定国会代表有直接质询官员的权力,越南普通百姓也开始在电视上看到代表与官员面对面探讨问题乃至质询。据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越南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平克斯表示,近年来,越南国会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出日益积极的作用。越南的国会代表开始更加积极地质询政府官员,并且对于政府各机关提交的法律草案进行认真的评估。

  越南近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频频出招,开始引起国际社会注意。2006年2月3日,越共中央公布了将在晚些时候召开的越共十大政治报告草案,请人民公开提意见。那份报告中就包含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此举导致越南全国的媒体都卷入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大辩论。十大会议上,总书记实行差额选举,同时接受中央委员等等职务的自荐,比如有人自己提出来想当中央委员,或者要当部长,只要竞选成功或通过了有关考察,便可任职。今年1月15日至24日越共召开十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多项重要决议。其中,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引人注目。它提出大幅度精简党和国家机关,越共中央当时存在的11个部委只保留6个,其他5个部委予以撤销或整合。当时6个中央系统直属机关党委整合成两个党委。全会还确定第12届国会选举的原则和日期。3月中旬,越南总理阮晋勇签署颁布一项法令,要求国会代表与政府高级官员最早4月起申报财产,以打击越来越严重的腐败行为。法令要求政府官员与国会代表公布他们的收入、房地产、海外资产、账户及其他个人财物。

  2007年5月23日于北京

  作者张达简介:独立撰稿人、民主问题民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年硕士班毕业,前人民日报编辑。电子邮件:  davidzhd(at)263.net    davidzhd(at)126.com

今日感慨:保持应试教育很好 袁岳

 
http://blog.sina.com.cn/u/489548eb01000a6b

5月21日与中欧教育交流基金的贾险峰博士沟通国际教育交流的故事。在国际教育中,我想是有很多人推崇欧美的那类素质教育的,注重技能也注重人文素养,这样就凸显我们的应试教育很不人道也很没有用。欧美的那些东西说起来很好,经历起来也很好,但是我却认为未必是中国中小学与大学本科真正应该学的(研究生以上可学的多点),因为真的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学,我觉得中国的学生怎么学也学不过欧美的学生,最多是他们的半拉子徒弟。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有很多不讲素质,不讲人道的地方,但是正是这种近似"牲口式"的教育方式才使我们的学生的很多基础技能超越同一级别的欧美学生,从总体来说,也使我们有可能培养出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就凭现在学校老师的素质,就凭现在学校的体制,要不搞应试式教育,学生素质绝对更差(现在搞了一些素质教育,也许能够感觉一点学生的素质比以前差了一些,我也不太相信这些老师领导能教出什么素质),而校园腐败也许更烈。
    我感到问题的关键出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阶段学校的应试教育与校外的爱好发展相结合,学生在校就是走应试教育的路线但这个路线仅限于学校学习时间,而校外空间则要发展学生自己的爱好而不是学校的超级作业和家长的想当然学习项目安排(家长绝对要为把学生的校外时间学校化安排负首要的责任),要让学生承受艰巨的被动学习的任务同时有可以向往的自由爱好空间,从而实现被动拓展与主动发展的结合;另一个是发展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集中式教育,真正让他们有解决问题哪怕是小问题的能力,而不要那种大而无当的虚头巴脑的忽悠人用的所谓大主题、大课题(不能在小的问题上成为专业的小的知识的分子,就很难真正在大的问题成为能解决问题的大的知识的分子)。
    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是在一种紧逼包括应试的学习模式中形成的,这个是中国人作为劳动力、科学家与专业人士的核心人文竞争力之一,当然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想象力与被体制意识形态化,所以我的主张是要有这种划一的紧逼机制,让大家到狗急跳墙的程度,那样才能使得我们以非常速度、非常密度、非常力度、非常量度学习天文地理、语文数学,同时也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有一定自由支配度的业余生活时间。我们小的时候,其实升学的机会比现在还少,课堂教学绝对也是应试的,但是也不是不能忍受,最向往的就是下课以后可以看自己喜爱的小说、调皮打架玩游戏、看电影与做自己得意的手工比如弹弓,那种感觉对于应试也不是那么厌恶,而父母的作业监督与其他课外活动的干预也很少,所以压力是有的,但是世界还是美好的。当然也许那只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安排,现在的小孩子难道不喜欢那样的安排样式么?我相信,当完全没有了应试,情况很可能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更糟。
 
 本日场景:在浙江嘉兴点评其城市商业潜力,尤其点出其发展现在服务业在发展资技密配、商务服务、高端移民化社区和非大众化区域文化上的注意点。晚在上海交大沟通《新锐的创业意识》,这是高校职业巡讲大概第十八场。
 
本日小诗
 
南湖
 
虽然是初次相见,
却仿佛是悠久的等候。
宁静的水面,
有我亲切的源头。
每片细小的浮萍,
我都愿与她们开心地应酬。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蛤炒蛋
    用活蛤蛎半斤,在热水中煮沸一分钟,取出蛎肉晾干。打鸡蛋四个搅拌匀,将香菜三两切碎,与蛎肉一同调入蛋中。起油锅,大火至油沸,倒入蛋液,趁热快炒,三分后,至蛋菜蛎肉成细碎金黄状出锅。

科技进步的速度 一五一十部落

 
http://www.my1510.com/article.php?4b2e9ef3f0c89c9e

前两天看到关于IBM生产的新的电脑芯片Power6已经可以提供高达4.7G的主频。

这样的消息对于一般的电脑使用者来说可能并不能引起什么兴趣。但是对于苹果电脑的使用者以及爱好者来说这可是个让人欢喜让人优的话题。用一句苹果爱好者的经典言语"孩子死了,奶来了!"

原来苹果的电脑一直使用的IBM的POWER系列电脑芯片,苹果的高端笔记本电脑也叫做Power Book系列。但是由于IBM POWER系列的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没有Intel的X86系列芯片的更新速度快。所以明显苹果的电脑的更新速度不够基于Intel芯片的电脑更新速度快。于是苹果转换了芯片,开发并全线推出基于Intel X86架构的芯片的各种电脑。笔记本电脑型号为:MacBook系列 和MacBook Pro系列用以替换原来的iBook系列和PowerBook系列。

但是苹果和IBM离婚之后,IBM有了新产品。并且貌似新产品在性能上还优于Intel。接下来苹果该怎么办?回归、前进还是两条腿走路?将来的一切目前还不得而知,一切似乎都取决于乔布斯的大脑袋了。

不管情况如何,归根结底作为最终消费者我们能花更少的价钱买到更好的产品就好

河内内部整合开始 纵横周刊


越南中组委正式成立,政治局新人胡德越获得实惠。[文/研究员 Julie]
上周,越共党组织机构改革开始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明确。中组委举行了政治内卫部和中
组委合并决定的公布会议。伴随机构重组所进行的越共内部北方势力与改革派之间的政治资
源分配整合将引人关注。
越南政府、越共新一轮机构改革始于1月的越共十届四中全会中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的决定。鉴于政府机构改革牵涉方面较广,四中全会决定机构改革将从越共机关开始, 而政
府机构重组留待下一个政府任期后才开始实施。按计划,越共中央现有的11个部委将保留6个部委,即中央组委会、中央
思想文化部、民运部、中央检查委员会、对外部和中央办公厅。其他5个机构将予以撤销并整合。现有的6个中央系统直属
机关党委将整合成两个党委。
此次越共机构改革涉及的部门是越共中央内部政治保卫部和越共中央组织委员会,均归属于传统河内北方势力控制的要
害机关之一。重组采取直接将内部政治保卫部合并进入中央组委会的方式。新任政治局委员、胡德越出任中央组委会首脑,他成功合并了中央内部政治保卫部部长、中央机关第一号部分党委书记范文寿(Pham Van Tho)的政治资源。这使得6 部委
的政治势力划分进一步清晰:政治局成员将可通过整合6 部委资源来进行政治较力,而新任政治局人物可通过收编越共部
委资源来巩固势力。这宗合并的正式公布是既去年11 月以来,阮明哲、阮晋勇将中央检查委员会收归旗下,范光毅掌握中
央思想文化部后又一宗具有实质意义的收编。尽管足协主席出身,以科教文卫干部晋身政治局的胡德越是否具有控制传统的
越共组织机关的能力,仍无法得到确实考证。但胡德越在代表河内传统势力进行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却可预期。

印度21岁的电脑天才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225

桌子上的照片展示着苏哈斯会见印度总统卡拉姆的情景  公司高管极为年轻
14岁那年,印度电脑天才苏哈斯・戈皮纳思就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从那以来,他已经成为印度兴旺发达的IT业中最为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现年21岁的他运转着一家跨国企业,雇用着400名雇员,员工年龄平均21岁,他们与全球各地的200名客户展开业务。美国一公司去年出资1亿美元要求持有其大部分股权,但苏哈斯不肯答应。
世界最年轻首席执行官
对于儿子苏哈斯,母亲卡拉一直很担心。他吃得太少,睡得也太少。她很着急地说:"这样子是不健康的。今天他躺在沙发上,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然后在8点钟就去了办公室。"而现在苏哈斯回家吃中饭来了。他家离办公室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他笑着说:"我母亲曾坚决要求我的工作地点必须是在一个不用开车也很方便到达的地方。"
苏哈斯现在是"全球解决方案(Globals Inc.)"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之一。该公司为客户设计网站和开发软件,在世界各地雇用了400名员工,如今已经成为印度的一个国家性偶像。堪称印度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林姆卡纪录大全"将苏哈斯列为"世界最年轻首席执行官"。印度政治家更将他视为国民楷模:看看这些年轻人有多么大的成就!
1亿美元也不卖"小宝宝"
苏哈斯本来可以开着豪华的大轿车出行。他也可以住进高级公寓,或者给父母在郊区的上流社区购买一栋别墅。但他们一家现在住的是一栋中等规模的房子;他开的也是一辆小型的轿车;他使用的手机也并不时髦;穿的也不是什么名牌服装。
2005年,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家投资公司开价1亿美元,要求持有"全球解决方案"的大部分股权。但在商议了好几个月之后,苏哈斯还是拒绝了。对于拒绝的理由,他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卖掉我的'小宝宝'呢?"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中南部班加罗尔城出现了第一批网吧,其中有一家就开到了他家隔壁。他回忆说:"哥哥希雷亚斯带我去了那里,我被它迷住了。互联网从此改变了我的生活。"他当时每一分钟都泡在网上。
他自己学会了如何建网站。说起这事,他母亲卡拉现在语气中仍然明显带有不满,她说:"他当时把他手里的每一个卢比(印度货币单位)都花在网吧里。"苏哈斯也承认说:"在那以前,我一直是个好学生。在发现互联网之后,我的成绩就很一般了。"
为全世界印度人建论坛
1998年,在他还只有13岁时,苏哈斯创建了自己的首个网站"酷印度"。他回忆说:"我当时想为全世界的印度人提供一个论坛来发布公共事务,交流有关外出下馆子的信息,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该网站人气兴旺,结果还吸引了巴基斯坦的黑客。他们攻击了"酷印度",将网站的标识换成了"酷巴基斯坦"。苏哈斯回忆说:"那种经历真是可怕。"他最后放弃了这个网站。
这时美国硅谷的英才猎头们已经听说了苏哈斯的不凡身手。有一家名叫"网络解决方案"的公司邀请他前往其位于加州圣何塞市的总部。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和踏出印度国境。他说:"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他们本来还愿意为我支付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费用。"不过他并没有接受。"我能为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为另一家公司做呢?"
年龄太小只好海外注册
就是在这时候,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企业家。他当时还只有14岁。
不过这一决定面临着多方面的阻力。他的父母敦促他要完成学业,学点实际的东西,然后还有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一诱惑。印度的法律也对他构成一种障碍―――――至少要有18岁才能自己开公司。
苏哈斯没法干等上4年。他玩了个手法:邀请3位朋友一道,将他的这家公司在加州圣何塞进行网上注册。
但直至今天,他还对未能在班加罗尔开设公司而感到遗憾。印度最重要的一些政要如今知道了这位年轻人。他甚至还获得了一次与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私下交谈的机会。苏哈斯说:"我那次告诉他说,印度法律对于开办公司者在年龄方面的限制,应当予以废除。"卡拉姆当时许诺支持他,但迄今为止什么都没改变。
构成障碍的也并不只是法律。许多潜在的客户在知道自己的生意伙伴还只有14岁时,都取消了订单。他回忆说:"许多人并不怎么拿我当回事。"
他的大多数雇员也和他一样年轻:平均年龄21岁,最年长的是一名26岁的成人,最小的才12岁。苏哈斯还无法将后者雇用为一名全职员工―――――那样就属于非法使用童工。"但我们给了他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苏哈斯说,"他有时候会为我们设计网页。"
该公司在班加罗尔的员工月薪为540―675美元,这在印度是算不错了,但远远少于该公司在西方各国的分公司雇员们1485美元的月薪。"对于我们来说,为"全球解决方案"工作并不是为了钱,"负责财务管理的22岁的加亚思里・库马尔说,"这儿的氛围和乐趣显得更重要得多。这儿没有任何等级制度。"
200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全球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各地积累了200名客户,在11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公司约6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他们尤其善于发现竞争未饱和市场。比如说,他们为各个学校开发了一款软件产品,这是一种班级电子注册系统,能让老师们轻松登记分数,记录学生考勤,让家长们核验孩子是否去上课了。印度政府对这一主意无比兴奋,他们近日与"全球解决方案"签订合同,要在1000座学校里使用这一软件。
边忙工作边读大学
苏哈斯的父亲戈皮纳思曾经是印度国防部的一名科学家,他如今承认说,儿子过去7年间所做的种种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很为儿子自豪,不过直到现在也没对他甩手不管。"对于我们来说,他拿个文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位父亲说,"在印度,受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
苏哈斯已经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工作之外,他现在正在班加罗尔学习工程学。不过他还真不容易找到时间来学习,因为要去德国参加一次大会,他不得不放弃了一次考试,而要重新获得考试机会,就得等到一年之后。在大学里,苏哈斯听取各种讲座,偶而也亲自开开讲座,前来听讲座的人往往比他大上数十岁。
苏哈斯说他有时候觉得自己未能像大多数朋友一样好好享受年轻时光。他们可以去看电影,而他却坐在电脑面前工作。还有一件事情也让他不快:"我的同学们叫我'先生',用手机为我拍照,或者向我索要签名,这让我很苦恼。"
他摇了摇头说:"我从来就不想当什么明星。" 
来源:现代快

全球劳工运动?!

 
http://kgblogger.spaces.live.com/Blog/cns!DC7527391FEBCC9B!3598.entry

?全球劳工运动?!

美国劳工组织(乃至世界范围的劳工组织)近来对中国劳工利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直接介入了中国劳动合法法草案的讨论,强烈支持这一立法。我在上周的《华尔街时报》一篇文章中看到了有关评论介绍。美国劳工组织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劳工利益与美国劳工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美国劳工组织过去并不关心中国劳工组织与运动,在现在则应该积极介入。提高中国劳工组织的利益,在长久上也将能提高美国劳工的利益。这个事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重大意义。上周五,美国两大工会之一的Change to Win在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与中国劳工与劳工进行了接触。
这意味着,美国劳工组织充分地认识到,在中国劳工利益上,美国劳工是一个重要的stakeholder(利益悠关者)。当然,美国劳工对中国劳工利益与运动的支持并不是出于什么简单的工人阶级情谊,而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量。这一计算很简单: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与制造生产上的重大优势,来自与其廉价劳工。这种廉价劳工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其落后的劳工保护与福利。这种现状降低了在中国的劳动成本,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与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一方面,中国的产品成本低,卖出的价格更低,竞争力强,另一方面,外国的资本也愿意流入中国,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工,赚取更高利润。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得以自由流动("footloose"),流向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从而为资本所有者获得更高的回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发展,实现了重大进步:劳工/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面前争取到了大量的劳工保护与福利,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没有激化,而是基本被平息。资本主义找到了对付劳工的办法。在美国,劳工/工会也在福特主义以及冷战时代,被正式纳入到现有体系内,工会不再去对抗资本主义这个大的制度,而是转而支持现有体制(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工会在反对苏联・共产主义的事业中的支持,对工会作出巨大让步)。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大概不能简单地说资产阶级战胜了无产阶级,或者说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这种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情景,而应该说,资本与劳工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妥协。资本主义制度被保存下来,但是一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之间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产生了。在欧陆,福利主义国家更成为主要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时代那种简单的阶级斗争与对立不复存在。工人阶级逐步成为了国家的中产阶级。
然而,这种制度安排仍然局限在一种相对的封闭的政治与经济体内。所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资源与利益分配,是被设定在一个给定的经济体内,并没有把自由贸易与全球化考虑进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与资本流动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重新把劳工在资本面前置于不利地位,并使资本获得史无前例的力量,甚至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时的力量。资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劳工保护最低,福利待遇最低,对资本的限制最少的国家。比方说,在德国开设公司,需要满足大量当地的劳工保护法规,比方说工厂就不能随意解雇员工。公司治理更要将劳工利益充分考虑进来。公司工会直接在董事会中拥有投票权,参与公司管理。如果资本能够自由流动,那么资本所有者自然会把资本投放到那些没有那么多复杂规定与限制的国家中从事生产。
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劳工面临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强烈竞争。人们随时考虑自己的工作机会会不会被一个来自中国或印度的工人所代替。许多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大行裁员,将工作机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大的历史趋势中,发达国家的工会角色日益尴尬。如果工会对其所在公司施加压力,增加劳工福利,那么公司可以宣称降低工资福利与待遇是面临国际竞争的必须,如果公司不这么做,听从工会提出工资福利的要求,那么只会使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无法和同行竞争,最终造成更多的裁员。或者公司可以根本不予理会,直接裁员,将工作机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那些工会与劳工运动尚落后的国家。如果一个产业内的公司都这么做的话,那么就给尚未这么做的公司施加重大压力。
这样,发达国家工人与工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要么降低自己的工资待遇,要么直接裁员。在对抗资本面前,劳工的力量变得非常地弱。而如果发达国家的劳工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则使劳工利益与待遇要不断向后倒退,以和发展中国家看齐,似乎则使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劳工运动的成果一点一点被放弃,退回从前。
回到美国劳工组织在中国劳工利益与劳工保护立法上的考虑。如果中国能加强劳工保护,给予劳工更好的福利待遇与保护,工人的实际工资也就更高,劳动成本更昂贵。这样,自然相对减少了中国劳工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减少了美国劳工面对的压力。与其说这反映了什么工人阶级间的国际主义情谊,不如说其反映了美国工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量,
一言蔽之,就是要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待遇,增加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成本,进而减少美国劳工面对的降低工资与待遇的压力,减少美国工厂把工作机会转向中国的动力。
这里,人们是不是又要自然联想想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宣言》中"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呢。
在所谓的后福特、全球化时代,国际劳工要对抗自由流动的国际资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结合起来。劳工组织与运动要跨越国境,使各个国家与社会的劳工福利、待遇、保护法规与政策逐渐的趋于一致(converge)。我想,在一个所谓的"完美世界"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是同一样的劳工成本、劳动法规,没有任何的差别待遇。因此,中国的工人和美国的工人待遇一样,劳动法一样,福利待遇一样。资本在选择中国和美国之间并无差别的。那会是一个经过不知多少年才能达到的未来目标。
从经济学上看,这似乎可能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尽管是很远远的未来。但在短期,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国家之间劳动成本相差悬殊,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而使立法在国际范围内趋于一致,则要必须通过政治(political economy)这一关。比方说,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的政府,完全有可能通过降低劳动福利待遇、削弱工会、降低税收等办法,去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吸引国际资本,
在当代以西法利亚式主权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中,要使立法、法规趋于一致是极其困难的。国际劳工运动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在实践中遥遥无期。
我更认为,一个未来的新的体系――如果可能发生的话――会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福特主义/福利国家体系:国际劳工与国际资本在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中找到一个利益与资源分配的机制。换言之,过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劳工与资本的关系,那一套再分配与福利机制,将被拓展到全球。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体制仍将被保留。或者我们可以说那是一种类似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东西。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漫长到无法作出任何实际估算的过程。
回到中国的现实。中国政府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历史选择?显而易见,劳工的利益是要保护的。福利待遇是必须增加的。但这么做的话,又有可能削弱中国的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中,在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下,这种办法,对整个国内的工人群体在短期与长期内是究竟是好是坏,大概会引来无数争执、分歧。
而美国的劳工组织必将促进中国劳工利益与劳工保护政策、立法作为一个新的重要议程。他们将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再由国会与政府对中国施加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