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铮之死
树铮既自壮于西北,直、奉皆妒而惧,以树铮为晁错,竟互通声气,张帜曰清君侧。段祺瑞哂之。吴佩孚乃与南军媾和,撤防北上,此兵谏也。已而曹锟会督军团于 保定,厉兵秣马,宣言曰:"直军此番撤防,愿为扫除祸国殃民之安福系及倡乱卖国之徐树铮,对于先进泰斗、同气友军,则毫无恶感及敌对行为焉。"段祺瑞乃易 帜为定国军,召树铮回京为参谋长。不日,两军相接于京畿一带,定国军先胜两阵,树铮率东路军,自梁庄进至杨村。然段芝贵之西路军败于吴佩孚,张作霖亦出师 助敌,战事遂败。树铮与曾毓隽、段芝贵等八人避难于东交民巷日军营,前后九十余日,终匿于柳条箱中逃出,僻居上海英租界。此民国九年(1920年)事也。 翌年,外蒙古再度独立,国人皆无如何,树铮顿足慷慨,惟日诵唐诗、唱昆曲而已。
已而孙文遣陈炯明击败桂系,设大本营于桂林。树铮往访之,先会廖仲恺、汪精卫于广州,又与蒋介石同赴桂林。路经阳朔,或曰此处甲于桂林,何不 驻马一游。树铮曰:"余久慕其名,然国事日蹙,岂待淹迟。异日天下鼎定,必与诸君共游也。"既至桂林,孙文大悦曰:"又铮此来,慰我数年渴望焉。"欲拜为 参谋长,树铮固辞之。然同盟亦订立,盖由孙文北伐,奉军出关,卢永祥袭江苏。然陈炯明遽反孙文,奉军败于直军,计遂不成。树铮乃策反闽军王永泉部,偕许崇 智开府于延平,自称建国军政制置府总领。又攻福建督军李厚基于水口,大败之,入福州。奉孙文令,委林森为福建省长,王永泉为闽军总司令。永泉以树铮为患, 渐有猜意,树铮乃返上海,居南洋路。
已而卢永祥下野,所部杨化昭、张义纯等奉树铮为首,驻军华界。英人素忌皖系,竟拘树铮于租界。得唐绍仪、朱庆澜等人为奔走,孙文亦通电抗议, 租界乃令树铮出洋,非至利物浦不得下船。船至香港,港督司徒拔使人迎之下船,还其自由行动。盖船行之日,冯玉祥倒戈京师,囚曹锟,逐吴佩孚,迎段祺瑞为元 首,故树铮得释也。段执政召树铮,树铮以行囊已就,力辞不赴。执政无奈,委树铮考察各国政治专使。遂携家眷,游欧美日本诸国。各国知树铮收复外蒙之功,咸 以上宾待之,得见法、英、瑞士、意、义、德、苏、比、荷、美、日首相、达人,考察其政法军学制度。德人感树铮民国三年之事,待之尤为隆重,且赠以先进兵器 制造图纸若干。船行返沪,树铮甚自矜,欲着上将礼服登岸。朱佛定谏曰:"今将军以考察专使回国,专使文职也,故着常服为佳矣。"树铮不怿,勉从之。孙传芳 迎于岸上,共趋访张謇于南通。
已而得段执政电,以京师有乱象,令其暂缓进京。树铮甚轻此论,卒北上。甫下车,即赴执政府。甫见执政,泣下如雨,相对跪拜而拥。时执政为傀儡 耳,京城事不可为,树铮寓京一周,忽欲辞去,南下谋军旅之事。将行之日,段执政忽得一短笺,书云:"又铮不可行,行必死。"执政遽转送树铮,树铮哂之,以 为贼子敢尔耳,竟登专列。褚哲文携一连军马来,愿护送南下,树铮坚辞之。车遂发,是夜丑时至廊坊泊站。忽有不速之客,持张之江名贴,邀树铮下车与会。树铮 婉拒之。乃有兵士十余,蜂拥登车,裹挟树铮下车,至站外一里许,以乱枪射杀之。此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二月三十日凌晨事也。随行咸为拘押,翌日陆建 章公子承武至,慷慨演说,大言为父报仇云耳。时树铮尚陈尸于大雪中,张之江有部下段大洪者,曾为树铮学生,为具棺椁,运发北京。树铮卒归葬于萧县凤凰山之 原,此童年之游憩地也。树铮善诗文书法昆曲,有《视昔轩文》、《兜香阁诗》、《碧梦�词》传世。
论云:陆承武为托词而已。张之江为国术先驱,甚明武德,杀徐之意盖出于其主冯玉祥。传冯玉祥本欲以炸药炸毁其车,之江不忍为之,卒行狙杀,事 因是易泄。冯玉祥杀徐树铮者何?天下皆知为陆建章报仇,然此止其一也。树铮访欧,晤墨索里尼二,密订军火借款协议,皖系得更张,其势将不可挡。冯玉祥患 之,杀机亟速。且树铮纵横捭阖之间,每自以为是,以奉张为大敌,乃引直冯为友军,不知保密,斯事轻为冯玉祥所知。此吴禄贞之覆辙也。盖树铮其人,跋扈鹰 扬,不能自惜。冯玉祥则丘壑深沉,能虚以事人,待机而动。此君子之雄不能敌小人之智也。追怀其外蒙之功,本与左文襄辉映而卒夭者,国家之病者,英雄之命 也。悲夫!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树铮子道邻起诉冯玉祥于北碚法院,卒法院以杀人罪时效十五年已逾,不予追究。故斯事只待史论耳。
赞曰:彼鹰何苍,彼鸟何黄。英雄之命,奸雄之幸。天作高山,嗟尔仰瞻。盍得其类,保有其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