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六月 03, 2007

一张六一出的新唱片

 
http://feeds.feedburner.com/~r/my1510/~3/121715770/article.php

据朋友博客,歌手云蓬在六一儿童节推出一张《中国孩子》专辑,这本专辑没有和任何公司签约,自产自销,周说,卖多少算多少。周是一个民间歌手,做音乐的后天条件并不能与那些成名歌星相比,但是这张专辑建议大家买来听听。
 
我也是刚刚在朋友博客上听到其中的一首歌,歌词比较震撼,悲凄悲凄的。这首歌的歌词如下,音乐自己在网上搜索,慢慢回味。

其中的一首歌词: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
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
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
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科技带来民主?一五一十部落

 
http://feeds.feedburner.com/~r/my1510/~3/121424212/article.php

晚上打开google reader,关于六一儿童节厦门人民散步的报道蜂拥而至。

最初对厦门px项目的了解,来自连岳的blog,那时网络上关于此事的信息也只是星星点点。当时,问及一个毕业后即将去厦门工作的同学(已在厦门实习一段时间),她根本没有听说过。不曾想,没过多久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传统媒体的报道,几大门户网站的报道,使该事件迅速扩大。接下来的疯传短信事件,从表面上看,直接促使了政府宣布缓建px项目。但事态并没有因此而停息,厦门人民似乎对于政府提出的缓建没什么信心,"要停建不要缓建",还是在六一去街头散步了,与此同时,可预料的国内媒体自然全部噤声,但关于散步的详细报道已经在网络上扩散开来,堵是堵不住的。

厦门px事件的传播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blog,论坛――>部分纸媒,新闻门户――>手机短信――>blog。可以看出,先进的传播手段(网络,手机)起了多大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媒体受限制的国家了,传统媒体要想发出独立而负责的声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政府对他们的监管最为简单,但网络的信息流动速度又快又广,即使是GFW也无可奈何。在我看来,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础是,公共信息的完全公开化。就先不说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公共信息的屏蔽,一些应该让人民知道的信息却故意将其掩盖,人民又如何对其做出自己民意的表达。

现在已经不是口口相传的年代了,一个人在网络上发布一条信息,在这一瞬间就可能有成百上千的人看到并做出相应,只要屏蔽之墙开始有一个小缺口,那这个缺口必然会迅速扩大,直至能让所有人的目光通过

今日感慨:80后的新领导

 
http://blog.sina.com.cn/u/489548eb01000aap

刚播放不久的头脑风暴节目讨论了80后创业者的管理风格,现场看下来的感觉是80后员工的做事为人风格在80后老板前未改,而80后老板的管理方略却与非80后管理者相异不远。
    不管我们认可与否,80后是迟早要走上领导岗位的,问题是80后领导是不是需要新的领导风格与策略。与60-70后领导相比,80后的资源优势是技术与知识背景比较新颖、沟通姿态相对低调、与职员间更具同侪文化的亲近感,但他们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因年资有限而缺乏自然权威感、因经验有限而缺乏谋略能力。
    我个人认为,80后基本上进入了心智比较简单的一代,他们想问题不愿很复杂、做事比较凭感觉、对说服性与影响力权威的接受超越了法定权威与强制性权威,这个文化特征为比较公开化的阳光型管理、注重沟通的动员型管理模式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来说,80后员工进入了一个注重交流的时代,一个追求相对民主与开放的管理文化的时代。这该是对非80后管理模式的一种挑战,也是对80后管理者的一个压力,因为我所称的80后文化更是一种朴素的个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趋向,但在管理上,80后自己能直接学习与借鉴的管理蓝本却仍然完全是出自非80后,甚至他们投资与核心的合作伙伴也仍然是非80后,这样说来,他们仍然需要一个时间去反思、累积、琢磨与形成80后的新管理模式。我大胆地说一句,80后职员仍然不得不面对相对滞后的非80后管理方式,即便管理者主体在年龄上已经是80后了,而真正能用上80后管理模式的将是90后职员了。但易言之,在管理创新与进步上,真正能更加先锋型地发掘与尝试80后管理文化的企业就必然拥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某种先发优势。
 
 
 本日场景:到达成都,给西南交大公管学院研究生连讲两场利益集团分析课。今天小有点累,晚上早睡。
 
本日小诗
 
鸽眼
 
漫尘,
朗月间,
明澈的眼,
有颖动的安恬。
等一次真的凝视,
抹平思的眼线。
放下牵连,
一同戏,
远天。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香蛤炒蛋
    用活蛤蛎半斤,在热水中煮沸一分钟,取出蛎肉晾干。打鸡蛋四个搅拌匀,将香菜三两切碎,与蛎肉一同调入蛋中。起油锅,大火至油沸,倒入蛋液,趁热快炒,三分后,至蛋菜蛎肉成细碎金黄状出锅。

亚洲周刊江迅介绍《炎黄春秋》 五柳村

 
http://wlc.blogbus.com/logs/5615062.html

中共元老支持胡温政改

亚洲周刊江迅/中共元老支持政治改革,并在《炎黄春秋》杂志中探索新的理论,今春不顾压力发表谢韬呼吁以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政治改革的文章,引发**以后第一次心平气和的理论争论,引发社会巨大思想浪潮。虽然教条左派举行多次理论批判会,但中南海指示"不要批判"。《炎黄春秋》成为十七大前的理论前沿阵地。

中共十七大今年九月在北京举行,当下一大批中共元老顶著阵阵逆风,坚守理论阵地,展示支持胡锦涛、温家宝推进政治改革的决心。

中共思潮论争已现高潮,政界学界思想界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日趋白热化。这一态势被认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在中共党的代表大会之前发表意见,影响中南海决策层的理念,成为中国政界、学界人士的主动选择。

争论是由发表在北京《炎黄春秋》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引发的,作者谢韬是解放前《新华日报》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这场争论被视为二十九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争论以来,中共又一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论争,是中共推进政治改革的一场前哨战。谢文发表后,传统教条左派至少举行了六次批判会。包装朴实得有点"土"味的《炎黄春秋》,却由此引起社会关注。

这本创刊了十六年的月刊,顾问、特邀编委、社长乃至大批作者,都是中共政界军界学界文化界的老人。他们不讳言现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不成熟,为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呐喊,为中南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扫清障碍。《炎黄春秋》社长杜导正说:"我们盼望十七大政治报告能把这些年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将胡锦涛、温家�等中央领导人最近两三年以来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提法、口号、概念、框架、做法,写进政治报告里,把它们变成全党合法公认的共识。"

大批老干部支援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管的《炎黄春秋》,长期来曾先后得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人的扶持。戎马一生、素有儒将之称的萧克将军,生于一九零八年,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也是目前在世的开国上将中唯一参加过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唯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唯一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军团长职务与方面军领导职务的将军。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也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一九九一年,时任中顾委常委的萧克将军参与发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并创办《炎黄春秋》。《炎黄春秋》主要记述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萧克便把"求实存真"四个字看得格外重要。他主张研究历史"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他说:"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搞历史研究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

《炎黄春秋》的顾问、编委和作者,是一大批退下的部长和部级领导。用《炎黄春秋》的话说,"网罗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原来的大部分部长",其中有原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锐、原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原中央统战部长阎明复、原中央对外联络部长朱良、原国家安全部长凌云、原国家农委主任杜润生、原中纪委书记李昌、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庄、原新华社副社长冯健、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等。

《炎黄春秋》屡屡发表说了真话而引发社会巨大思想冲撞的文章,至今没有被当局"收拾",这在中国无疑是新闻出版领域的奇迹。一位《炎黄春秋》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优势是:一是杂志社主要人员都是从高层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在政治上的"度"掌握得较好;二是读者相当特殊,都是老干部和老文化人,***如果采取过分措施,那几万读者是不会答应的,这会酿成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三是杂志社后台比较硬,一大批退下的部长和部级领导是编委和作者,谁要动手整肃可不容易,需要掂一掂分量;四是杂志社自负盈亏,不要当局一分钱,没有编制,如实纳税,当局也就控制不了他们。

中南海表示不要批判

《炎黄春秋》二零零七年第二期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亚洲周刊今年三月二十五日一期,曾发表对谢韬独家采访谈话。谢韬认为,"我们要更加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民主社会主义。"他说:"有人说我们的制度好得很,决不学西方民主。一个制度好不好,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我们的制度不能阻止把五十多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不能阻止公社化和大跃进的疯狂发动,当法西斯式的文化大革命废止宪法、停止议会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制度没有任何反抗。"谢韬说:"民主社会主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调节分配,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脑劳动的差别,铸就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谢韬认为: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作了最后的反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承认一八四八年的错误后,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这个正统叫做民主社会主义。谢韬认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一系列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但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于是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迈出关键一步,标志中国踏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谢韬文章发表后,中南海和***至今没有一个责备的字,新闻出版总署也未给编辑部打电话干涉。据悉,发表谢文的时机是作了精心考量的。一月刚发生章诒和等人禁书事件,而后当局对外国传媒采访奥运采取开放措施,三月是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十七大在即,选择这个时机发表是恰当的。文章刊登后有人向中南海高层告状,但高层领导没有表态。亚洲周刊最近获悉,中南海高层表示,不要转载,不要扩散,也不要批判。

批判声四起

谢韬的檄文却引发激烈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谢韬是否篡改了恩格斯的原意,否定暴力革命,要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恩格斯是否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是在走民主社会主义之路,还是在走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如果说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引发了改革开放,那么这次民主社会主义的大讨论,将决定中共未来的执政理念。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地已先后举行至少六次批判会。三月十二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思想家论坛――国家兴衰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百四五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一天会议,原讨论电视片《大国崛起》,上午发言者有两三人点了谢韬名字和他的文章,下午会议发言者竟几乎都在批判谢韬文章。

三月十七日,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大江书社,在上海共同举办"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问题座谈会",与会者数十人。同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和多所高校在杭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三四十人,批判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四月一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毛泽东的人民历史观课题组"和"毛泽东旗帜"网站一百一十多人,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批驳谢韬的研讨会。四月二十九日江苏省南京高校四十人、五月中旬湖北武汉学者数十人也分别举行批判谢韬文章的会议。五月十九、二十日,第二届社会主义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者二百多人,中央编译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两天的会议不同话题大都涉及谢韬事件。

《求是》杂志前总编辑、经济理论学家有林说:"谢韬的这篇文章挖了共产主义的祖坟。"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雄丞说:"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扩大蔓延不可低估,其危害性也不可低估。这绝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长盛说: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有关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主张,但绝不能由此认为,社会民主党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社会民主党的实践,充其量只是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新城说:"民主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潮,与新自由主义性质相同,都可以叫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更危险。在中国,公开宣传资本主义化多数人不会赞同,但讲民主社会主义,有的人就分不清是非了……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光明日报》四月二十四日发表"徐理"的文章《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文,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不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也评论

《人民日报》五月十日以答读者问方式,用词纾缓替读者解惑,否定北欧式的"民主社会主义",重申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绝不走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的路。四月十九日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表了观点对立的两篇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冒天的《对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思想的再思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树华的《苏联解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四月二十六日,《社会科学报》又发表了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钟哲明的《正确理解晚年恩格斯》。

《炎黄春秋》发表了谢韬的文章后,收到的有关这篇文章的读者来稿中,本专业的学者高调批判的有二成多,专业学者高调支持的也有二成多,半成是持中间立场的,非本专业的普通读者支持的达五成多。支持者以五六十岁以上为主体。《炎黄春秋》发表了谢韬文章后,继续推动这场争论。今年第四期发表了江平的《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章说,探讨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这个制度好坏,应该以人民能否接受为标准。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层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国富民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社会层面,各阶层应该是大体公平的,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三是政治层面,社会主义从政治角度看应该是实行宪政的社会主义。

《炎黄春秋》第五期发表了人民出版社前社长张惠卿的《"欧洲共产主义"的产生与消失》。即将出版的今年六月号,发表杜润生的《理论思维活跃是民族振兴的喜庆现象》、谢韬、辛子林的《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中国改革》。正如《炎黄春秋》副社长、《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说,能争论就是民主的表现,希望这种争论能更冷静,更深入一些。

黄菊往事

 
http://timeweekly.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34653&PostID=9830176&idWriter=0&Key=0

��
����上海耕耘40载��  黄菊打造惊世蜕变����  黄菊的仕途不能说平步青云,却一路走得稳健。1983年,年仅45岁的黄菊就进入了上海市核心领导层,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86至91年,已经担任市委副书记的黄菊,又出任常务副市长,成为当时在上海先后担任市长的江泽民、朱�基的主要助手。����  黄菊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经常率党政领导班子视察市区建设。������  曾与中共主要领导共事,又有基层工作20年的经历,不仅为黄菊积累了札实的政经经验,也成为他有机会北上升迁的基石。1991年朱�基赴京任职,黄菊接任上海市长,94年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调任中央,黄菊再接下市委书记一职。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整整8年,地方首长在同一岗位如此长时间,算是少见的。����  1995年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黄菊获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进入北京决策层。����  黄菊在上海任职主要领导的时间很长,任市委常委有20年,任市长、书记11年。上海的前任领导江泽民、朱�基、吴邦国先后进京后,坊间早有黄菊调任北京的传闻。从那时起,大多数人都相信,黄菊调京只是时机问题。在时机的等待中,为黄菊也为上海创造了新机遇。����  与国民党元老结亲家����  黄菊的作风低调沉稳,但仍可见其胆识。为走出上海特色,黄菊向中央提出"三个保证":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保证财政上交一年比一年多;终于换来中央允许上海"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  上海从物价改革开始到新近的养老制度、医疗制度改革,迈出了上海独特的改革之路。����  黄菊内敛及沉稳的性格深得高层元老赏识,尤其得到中共总书记江泽民的青睐。即使黄菊女儿在1995年嫁给国民党元老方大川的儿子,似乎令黄菊仕途蒙上阴霾,结果都能一一化解。������  赠爱妻12字勉励����  通民情、不干政、多干事、少出镜����  黄菊的声望还来自于他身体力行。1996年2月11日,申城举行声势浩大的"万人上街募捐"活动。当天下午,黄菊因公外出路过徐家汇第六百货商店时,见到一批义工正在街头募捐,立即请司机停车,黄菊下车向两组义工各捐了钱。而早在95年起,黄菊和他的太太余慧文每年都向慈善基金会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  余慧文以当时市长夫人的身分出任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一职,黄菊赠妻12字勉励:"通民情、不干政、多干事、少出镜"。����  2002年1月,上海的"爱心直通车"到各社区募集物资的前一天晚上,黄菊亲自把家里打算捐出的沙发搬到楼下,而之前还特意请人将旧的布面套翻新。����  常带笑容 爱唱卡拉OK����  黄菊天生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轻很多,那张始终带笑的圆脸,透出为官者的亲和力。他爱好音乐,喜欢卡拉OK,被称为"业余歌手",能高歌进行曲,也爱电视剧《渴望》的抒情主题曲,有什麽集体歌咏活动,总少不了他一展歌喉。1996年在上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管理所,黄菊深情地高歌一曲《小草》,一曲完毕,掌手笑声不绝于耳。����  从小到大皆读名校 茅盾金庸是校友����  作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外界却对黄菊的报道不多,有关儿时、乡间和家人的生活报道更为罕见。����  黄菊的家乡是浙江嘉兴市嘉善县,黄菊自幼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名校,其高中就读的嘉兴一中更培养出文学巨匠茅盾和武侠小说名家金庸等着名校友。����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黄菊,18岁前一直在家乡生活和求学。黄菊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均就读县市名校。����  黄菊的堂嫂周中仙对黄菊今日成就感到欣慰。她说,"黄菊之所以读书成绩优异,在于他有别于其他小朋友,许多小朋友放学回家后就爱往外跑,但他老爱呆在家里学习。"����  黄菊堂兄黄德铭和堂嫂周中仙在回忆黄菊儿时的生活时,还称他口才了得,爱演讲,"许多人都讲不过他"。����  现年80多岁,曾任黄菊语文老师的胡纪行仍清楚记得中学时的黄菊,称他成绩一向不错,人也机灵。����  黄菊不忘母校栽培,曾在1991年10月为母校题写校名,题字一度展示在学校正门,直至前几年嘉善二中易名为嘉善第二高级中学,黄菊的 "嘉善二中"题字就给卸下。此外,黄菊还在校庆时拍发贺电:"值此母校周年校庆之际,仅表示衷心祝贺母校桃李满天下,祝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安好,五三届学友黄菊。"����  黄菊以优异成绩考入嘉兴市嘉兴一中就读高中。嘉兴一中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政经文学界名人辈出,如文学巨匠茅盾、着名诗人郁达夫和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均出自该校。����  大胆改革上海����  '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  90年代是上海腾飞的时期,上海的10年变化中,黄菊全程参与,既承继了江泽民、朱�基和吴邦国改革开放思路,又自创新局,精心导演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上海的发展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始,黄菊审时度势,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并列出每年改造上海的十大实事,年尾检查,使上海从修路、建楼到绿化等整体规划得非常详尽。����  家中老二 一弟浦东为官����  黄菊的父亲黄凤池(1909-1982年)和母亲金静默(1911-2001年)育有5名子女,黄菊排行老二。����  黄家子女的名字均以"德"字排辈,分别是黄德钟、黄德钰(黄菊原名)、黄德锓、黄德锡和黄德钲。小时候,家人喜欢叫黄菊为"德菊"。����  五兄弟姐妹中,除黄正(黄德钲)目前仍留在嘉善外,其他都已移居上海。而黄菊在嘉善的亲人还有堂兄黄德铭夫妇,以及舅舅一家。����  无论是黄菊家人或亲人均行事低调,不愿接受传媒采访。堂兄黄德铭对记者表示友善,但他对黄菊的过去不加评说。����  "黄菊很少回嘉善,只有早年我们的女儿出嫁,他才回来吃喜酒。"周中仙说,由于黄菊公务繁重,来去匆匆,在嘉善仅逗留很短时间。����  据悉,黄菊自1963年调任上海工作后,就很少再踏足嘉善。据嘉善县官方纪录,黄菊最后一次回到嘉善,是1991年4月6日,当时他一人独自回嘉善替父亲扫墓。据了解,黄菊母亲金静默于2001年春节后于上海逝世,其骨灰后亦安放于嘉善的公墓园,与黄菊父亲合葬。黄家子女曾经重修墓地,但黄菊未出席有关典礼。����  黄家五兄弟中,除黄菊仕途正隆外,他的弟弟黄昔(黄德锡)亦曾任嘉善县副县长,其后也步步高升,先后在嘉兴、上海和浦东政府部门任职。�����

厦门六一大散步之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社论) 互联网在路上

 
http://item.feedsky.com/~feedsky/zousuper/~1470418/6920682/1224533/1/item.html

淫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作者:草木藩
来源:文化先锋
按:此次厦门游行事件,是一小撮人蛊惑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向党和政府发动的猖狂进攻。因此代拟明日社论一篇,恳请有关部门不要听之任之,而是要当机立断,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广大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和青年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并表示我们的祖国像花园,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在庆祝活动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情况。极少数人借机制造谣言,指名攻击厦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人。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快乐心情,对于青年学生感情激动时某些不妥当的言行,党和政府采取了容忍和克制态度。但是,在庆祝活动后,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继续利用青年学生欢度儿童节的心情,制造种种谣言,蛊惑人心,利用大小字报污蔑、谩骂、攻击为人民造福的PX项目;公然违反宪法,企图制造更大的事端。
  这些事实证明,极少数人不是在进行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不是为了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环保事业的进程,也不是有些不满发发牢骚。他们打着环保的旗号破坏为人民造福的重大工程,其目的是搞散人心,搞乱全国,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如果对这场动乱姑息纵容,听之任之,将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全国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学生所希望的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建设发展、控制物价、改善生活、反对腐败现象、建设民主与法制,都将化为泡影;甚至三十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都可能丧失殆尽,全民族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也难以实现。一个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中国,将变为一个动乱不安的、没有前途的中国。
  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团结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坚决维护得来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宪法,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决不允许成立任何非法组织;对以任何藉口侵犯合法学生组织权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蓄意造谣进行诬陷者,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禁止非法游行示威,禁止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串联;对于搞打、砸、抢、烧的人要依法制裁;要保护学生上课学习的正当权利。广大同学真诚地希望消除污染,推进环保,这也是党和政府的要求,这些要求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治理整顿,积极推进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来实现。
  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坚决地制止这场动乱,将国无宁日。这场斗争事关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要明辨是非,积极行动起来,为坚决、迅速地制止这场动乱而斗争!
  党和政府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消除污染,推进环保的要求,从即日起拟开展"清除精神污染"的专项活动,希望各级部门积极配合,迅速有效地把这项活动推行下去。

评论:联通14副总招聘完全解读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706/b1d24f9489c24886950bd9d2567fbfb6.shtm

5月31日上午11点,联通内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宣布,联通15省副总的招聘结束,14位新联通副总的正式任命同时下达。4月7日,经过两轮面试的33名竞聘者终于走到包括常小兵、联通总裁尚冰在内16名联通高管组成的考官面前。4月14日,联通对14名候选省级副总进行民主测评和内部公示,4月23日,14位副总正式到任职公司熟悉工作。

中韩网民态度对比 槽边往事

 
http://www.hecaitou.com/?p=1898

从《青年参考》报道《韩国记者写博客辱骂中国人遭网民谴责》以后,这条消息被许多国内网站和博客转载。很有意思的是,据报道说,在韩国那边记者遭到了一边倒的批评,韩国网民说他以偏概全,甚至质疑他的职业水准进而批评他是个"种族主义者"。而在中国这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网民表示值得反思,认为如果对此表示愤怒,显得自己根本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
韩国记者车汉必是韩国《同胞新闻》的记者,之前被派遣至中国两年。《同胞新闻》据称是韩国草根阶级的报纸,当年在韩国军政府治下被迫退出报业,后重新开办,读者群主要是韩国草根阶层。
我对这条新闻将信将疑,因为在我查找的网站和博客里没有出现有关的地址。最后,我还是通过Google找到了:
http://blog.hani.co.kr/hanphill21/
但是,很明显它已经于6月1日下午19点被关闭。如果新闻报道所说是实,那么这位记者一定感受到了来自于国内读者的强大压力。
应该说,这一事件的处理上,两国的网民都非常得体。但是,似乎韩国的网民更胜一筹,因为他们显示出了大国公民的气度和理性。而中国方的网友是在别人关起门来打孩子以后,才纷纷表示:不要打小孩子,我们脸上可能的确有些地方没洗干净。如果当时《青年参考》并不是如此报道,没有写韩国网民的反应,而是冠以《韩国发生辱华事件》这样的标题,那么现在结果又会怎样?
亚洲国家和国民看来都对"面子"问题很重视,谁姿态先高那么一点,那么对方的姿态会更高,这一点很让人感觉欣慰。当然,反过来说,大家谁先下狠手,对方的手会更黑,而且看起来这种升级也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