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央企整体上市概念一览表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首席理财分析师:凯恩斯 by 凯恩斯 on 10/15/07

 
·航天军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科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机电、航天动力、火箭股份、中国卫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信息、航天晨光、航天电器、航天通信、航天长峰、航天科技、中兴通讯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西飞国际、中航精机、力源液压、贵航股份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飞亚达、深南光A、深天马、*st宇航、哈飞股份、洪都航空、东安动力、昌河股份、南方摩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广船国际、江南重工、沪东重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风帆股份、鑫茂科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辽通化工、新华光、北方天鸟、北方创业、晋西车轴、凌云股份、北方国际、长春一东、北方股份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长安汽车、中国嘉陵、ST天仪


·信息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沙河股份、天通股份、华东电脑、四创电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长城电脑、长城信息、深科技A、深桑达、夏新电子、中国软件、上海贝岭、华东科技、天通股份、中电广通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上海邮通、成都电缆、南京普天、东方通信、波导股份、东信和平、上海普天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卫国脉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高鸿股份
彩虹集团公司——彩虹股份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


·石油石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化工、辽河油田、中油化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中国凤凰、上海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泰山石油、武汉石油、石炼化、仪征化纤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油工程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河池化工、沧州大化、黄海股份、蓝星清洗、星新材料、蓝星石化、天科股份


·电力能源
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长江电力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能国际、内蒙华电、北海新力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桂冠电力、华银电力 大唐发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华电能源、华电国际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国电电力、长源电力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吉电股份、漳泽电力、九龙电力、上海电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天地科技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葛洲坝


·汽车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夏利、一汽轿车、一汽四环、长春一东
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东风科技
机械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阿继电器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东方电机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轴研科技、中工国际、ST盛工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时代新材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南方汇通,时代新材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二局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路桥建设、振华港机
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华仪机电、林海股份、常林股份


·钢铁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鞍钢股份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宝钢股份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股份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吉林炭素、中钢天源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安泰科技、金自天正
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 新兴铸管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渝钛业、长城股份、新钢钒


·有色
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铝业、包头铝业、焦作万方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五矿发展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色股份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硅股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矿磁材
长沙矿冶研究院——金瑞科技


·航运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远航运、中远发展、中集集团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海发展、中海海盛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国航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S南航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南京水运 长航凤凰


·地产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中粮地产,华润生化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招商地产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万科、东阿阿胶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房股份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保利地产
华侨城集团公司——华侨城、深康佳A


·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中水渔业、中牧股份、ST中农


·旅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国旅联合
中国中旅(集团)公司——中青旅


·纺织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S中服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纺投资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外运发展


·建材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四川金顶、福建水泥、天山股份、大同水泥、北新建材、中国玻纤


·医药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股份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现代制药
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S三九


·其他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技贸易、武汉健民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成股份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政府不应变相推卸经济适用房责任

操作细则越是细,里面浆糊越是浓,也越是体现政府的执政水平。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时寒冰 by 时寒冰 on 11/7/07

经适房:政府不应变相推卸责任
  ——和讯特约稿件,请勿转载
      时寒冰

    11月6日,北京市建委、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北京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收入、住房、资产准入标准的通知》。对2007年北京市城八区城市居民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相关准入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在申购经济适用房方面,新确定的标准为:1人户、2人户、3人户、4人户、5人户家庭的年收入分别确定为低于22700元、36300元、45300元、52900元、60000元。家庭总资产净值分别确定为低于24万元、27万元、36万元、45万元、48万元。5类家庭均须满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10平方米及以下的要求。
    将新标准与旧标准对照,我们惊讶的发现,新标准不仅门槛提高了,条件也更为苛刻。旧标准比较简单——"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元"。这个界定与新标准的"5人户家庭的年收入"相一致,而1人户、2人户、3人户和4人户家庭的年收入,要远远低于6万元才符合标准。
    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考虑到北京房价最近几年持续大幅上涨因素,即便仍然执行"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标准,对住房困难户而言也已经是大大抬高了门槛,更何况又通过细分,进一步抬高门槛,把更多的住房困难户排除在外?谁都知道,在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结构中,以三口之家居多,6万元的标准被45300元的标准取代,实际上代表着整个 门槛的的提高。并且,还另外附加了一个"家庭总资产净值"的条件,这意味着,更多的住房困难户将因不符合标准,而无缘享受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
    匪夷所思的是,此举依然得到了有关官员的高度评价。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业处的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北京市经适房、廉租房新标准是对国务院24号文的具体落实,过去只规定了家庭收入,这次不仅考虑了家庭收入,还考虑到家庭总资产、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因素,标准更加细化,政策的指向更加明确,使得经适房和廉租房的申请门槛更高,申请条件越来越严格,真正解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11月7日《京华时报》)
    如果把"经适房和廉租房的申请门槛更高"视为对国务院24号文的具体落实,那么,这将是对国家政策的歪曲和误读。因为,无论是国务院24号文,还是十七大报告,都在强调加快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相反。
    国务院24号文即《国务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第四条明确提出:"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 第十条明确要求:"房价较高、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城市,要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而北京房价之高在国内位列三甲,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理当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而不是通过抬高门槛使本应享受经济适用房保障的困难人群被剥夺这项福利。
    抬高经济适用房门槛的做法,实际上在变相减少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这与国务院24号文的基本精神相违背。是非不分,为错误行为唱赞歌的官员应该受到谴责。
    应该认识到,过去,我国相当一部分经济适用房落入富人和腐败官员手中,乃是有关部门审核不严,有关腐败官员搞权钱交易的结果,而并非经济适用房门槛不够高的缘故。因为,倘若严厉禁止权力寻租,无论设置什么样的标准,开宝马去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情况都不可能出现。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敢把福利提高到给开宝马车的人提供经济适用的程度!
    因此,通过提高申请经济适用房的门槛来避免经济适用房落入高收入人群手中的说法,虽然冠冕堂皇,却经不起任何推敲。这无异于让穷人承担富人和腐败官员因揩经济适用房的油而增加的成本,情何以堪?!
    其实,即便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只要依法严惩那些假借穷人之名购买经济适用房,挤占弱势者生存空间的人,经济适用房大批落入富人和腐败官员手中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去年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一项围绕北京、太原、西安三地展开的调查显示,高达48%的经济适用房被用于出租,而普通商品房用于出租的比例,仅为20.5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至少超过48%的拥有经济适用房的人并不是真正需要它的人,也根本没有资格获得经济适用房。但是,为什么不对这些经济适用房购买者重新进行严格核查,对冒名顶替者予以严惩,并把这些经济适用房收回来重新分配到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众手中?
    有关部门一方面默认侵占国家福利、损害弱势民众利益的行为合法化,一方面又想通过抬高门槛的办法减少享受社会保障性住房福利的人数,在这一松一紧之间,透出的是难言的悲凉。问题是,那些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性住房之外的困难人群,将来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呢?中国人一向有安居乐业的传统,安居是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当一个家庭无安身之所,心中唯一的希望又被冷漠浇灭,他们将走向何方?由此为社会稳定埋下的隐患,政府将来打算付出多大的代价去解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作为十七大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给民众带来的是希望和期盼。各级政府应该以民生为核心,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而不是变相推卸责任。
               写于2007年11月7日深夜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史玉柱传奇反映中国企业家的实业与投资裂变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6/07

史玉柱传奇反映中国企业家的实业与投资裂变

2007-11-7 南方都市报

    史玉柱是个传奇人物,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他正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理解,什么叫中国式的企业资金安全保障,他也在完成从实业家到实业身与投资家双栖的蜕变。

    随着11月1日巨人网络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史玉柱旗下的国内著名网络游戏商成功融资10亿美元,而持股1.4亿股的史玉柱仅其股票市值一项,其个人财富就达190亿元人民币。加上最近发布的胡润百富榜统计的280亿元财富,史玉柱的身价已达470亿元人民币,进入国内富豪十强行列。这是史玉柱巨人大厦倒塌之后重振旗鼓的标志。通过上市,造就了史玉柱团队21个亿元富翁、186个百万以上富翁。

    史玉柱的成功基础一是实业,他的营销能量让人叹为观止;二是信誉,巨人倒塌之后的偿债使他在商圈中建立起百年老店的根基,信誉,使他可以继续获得产业界重量级人物一以贯之的支持;三是投资,在重新起步之后除了专注于实业营销,史玉柱分别入股民生银行与华夏银行,入股能源企业未能成功,具有投资人士的精准目光,在货币贬值风险下以金融与能源股作为保护伞。

    如果说以前的史玉柱是一心一意做实业的话,现在的史玉柱就是实业与投资两条腿走路。何止史玉柱,目前我国的各大实业企业无不在投资领域长袖善舞,从宝钢、海尔到雅戈尔,大大小小企业国企、民企尽入其中。这当然是因为资本市场的重新分配、创造社会资源分配功用风头一时无二,其风险收益远远高于实业领域,如果说制造业的利润为5%,那么在今年投资收益30%以上轻松可得。

    史玉柱反映了中国实业界对于资本的觊觎,成功的实业家大都成为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因此都像史玉柱一样既成为实业家又成为资本家。

    史玉柱对做某一实业仍然孜孜以求,他三条铁律之中有一条就是,不得盲目冒进,草率进行多元化经营。巨人网络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表示,直到退休都会专注于网络行业,史玉柱在网游方面的专注、创新与后来居上,让蓝港在线创始人王峰发出"史玉柱的成功是中国游戏行业的耻辱"的慨叹。

    但经历起伏的史玉柱显然并不认为仅靠对实业的专注就能够获得安全与成功。

    珠海与上海肯定让史玉柱毕身难忘,前者是从辉煌到末落的伤心地,后者让其从末落重归辉煌。珠海后遗症不仅让他落下讨厌高楼的后遗症,还让他学会两点,第一是不跟着号召走,企业不做"不该做的事";第二是规避资金风险。巨人大厦在做成大学生创业标志性建筑的外界诱惑下抽走了公司所有的资金,迫使史玉柱不得不二度创业。

    在史玉柱眼中,资本市场是保护企业的金钟罩,是企业迅速做大的让芝麻开门的秘诀。他曾经表示,"中国产业倒退15年,没有哪一个没经历过风波,但是如果是上市公司,每一个波折后它都能起得来。"因为企业做大之后占据第一位的不是利润是安全,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等组织安排可以逼迫企业走稳,另一方面是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史玉柱曾经表示持有债权和上市公司股权保持现金流的好办法,一可以迅速兑现,二可以不那么依赖于惯于锦上添花不习惯雪中送炭的银行信贷,只要有5亿的现金流趴在帐上,心里就有底了。通过掌握控制权的投资公司,通过数次资本操作,现在史玉柱不仅成为其他公司的大股东,还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有了双重保护层。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在史玉柱东山再起的过程中,通过与段永基在香港上市的四通电子的"黄金搭挡",让史玉柱获得了重要的资金与精神支持。

    企业要做大离不开畅通的融资渠道,但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实业家未必都要成为投资家,术业有专攻,社会分工细化是市场进步的标志。当史玉柱这样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当所有的企业家都象JP摩根这样实业与金融兼顾之时,当所有的企业都象通用电气一样,设立庞大的金融投资部门时,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资本市场、实业经济与中国的企业家一样,都处于分化期。原因就在于,社会还没有让市场发展出专业的公司而后进行整合的时间和空间,十几年等于其他市场两百年的神话印证了这一点。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神似的时代

看来中国的加息政策收效甚微。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7/07

神似的时代

2007-11-8 南方周末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与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中国,两个神似的时代,既是全民投资发韧的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的时代,既是让人无奈的垄断时代,也都是令人欣慰的经济大发展时代。由于前一时代烙刻在各种历史记载中,让我们得以详尽了解20年代疯狂繁荣之后长期萧条,看到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以半国家主义的对于垄断阶层的打击,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变;而后一时期虽然保持了令人瞠目的经济发展速度进入资本时代、试图以行政垄断向市场体制迈进,未来如何,仍是未知数。

    两个时代都是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美国整个20年代,被评论家称为"新时代",乐观主义情绪弥漫。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以上,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比我国目前的高增长低通胀奇迹尤有过之;在整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年年都有预算盈余以至于联邦债务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我国目前3000亿的财政赤字与17万亿的居民存款、中央政府3.9万亿的财政收入显得微不足道;在整个2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持续下跌最后降到3.2%的历史最好水平,而我国虽然就业压力巨大,但在上亿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的史诗中,4%左右的失业率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两个时代都是全民资本时代,也是货币掌控权出现微妙变化的时代。上世纪20年代是国际货币控制权开始转换的时期,从老大的英帝国转移到新兴美利坚,战争使美国成为欧陆债权国,美国政府发行的自由公债在20年代进入兑付期,稳定的收入、兑付的债券与借贷消费文化的兴起,让美国成为消费乐土,同时美国摆脱对欧洲的资本依赖症,进入内需拉动时期。企业市场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收音机、汽车、住房、电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值占总产值的8%,恰与90年代信息产业恰好相同。经济链条通过消费上传,举凡电力、钢铁、通讯,无不进入大发展时期,市场对大企业的需求,以及掌握资金链条的银行家对于垄断利润的觊觎,大企业成为宠儿,企业并购案随之可见,对资金的需求以及民众的投资需求,使信托、债券、股票等产品供不应求,银行的经纪零售业务、证券批量制造加上资金杠杆推波助澜,形成危险的倒金字塔负债结构。

    当下的中国,能源、电力、钢铁、消费、娱乐上市公司,逐一成为热门股票,反映出中国进入消费时代、基础建设时代、重化工业时代、娱乐时代这一事实。这样的时代必然诱发资金需求与投资追捧,市场泡沫几成不可避免。

    相隔七十年的两个繁荣时代连潜伏的病因都相同。美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并购潮形成美国以金融为核心的金融拖拉斯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在美联储建立之前数次代行央行最后贷款人之职的摩根。摩根1892创办通用电气公司,1901年以卡耐基的公司为基础组建美国钢铁公司,1907年重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29年重组联合公司垄断美国东北部电力。除了并购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是金融机构与大工业企业相互持股,构建金融工业帝国大厦,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推向极致。一战前美国国会召开的普约听证会,摩根、第一国民银行、花旗银行董事在拥有越过220亿美元资产的100多家公司里控制340多个董事席位。这与日本泡沫之前的银行与大公司相互持股,与目前我国实业与金融企业互相持股卫生间其相似。

    在垄断方面,中美各擅胜场,我国的特色是行政垄断,以权力之手将资源强行整合交付给中央国企管理,虽然通过资本市场以央企整合等名义行之,但与在摩根手中一样,资本市场成为垄断的工具。20年纪的美国股市内幕消息满天飞,JP摩根以低价向精心挑选的客户出售股票输送利益被视作理所当然,格言是"投资者请谨慎入市",这是否让人联想到在当今中国股市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企业本是经济腾飞期的自然产物,掌握资源分配权者无论是银行家也好、国资委也好,在法律间歇期不可能按照法治与市场原则行事。美国虽然在1894年颁布了反垄断的《谢尔曼法》,也曾在1911年强行拆分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烟草公司,但总体而言执行不力,本应执行反垄断司法权的法院常常成为提出诉讼的美国政府的反对者,因而成为垄断企业的保护神。无独有偶,我国历尽艰难新近颁布的反垄断法,对于行政垄断有明显的豁免条款。在经济发展初期,执政者对垄断企业容易抱持同情态度。而垄断者为垄断辩护的理由似曾相识,减少恶性竞争,建立合理的收费模式,拥有稳定的收入。

    只有泡沫终了经济逆转,行政与司法机构才下决心翦除垄断。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分离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直至1999年,此时股市的人民资本主义已经深入市场每个细胞。这虽然不是反拖拉斯法,却胜似反拖拉斯法,从基座上将金钱拖拉斯一分为二。同时通过的《证券法》则要求上市公司登记注册,采用标准的会计方法制作财务报表,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严格监管证券市场。我国虽已舶来一整套对付内幕交易的法律,何时才到真正实施期?也许美国历史可以提供答案。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直到30年代末经济才略有恢复,错误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是经济衰退的罪魁,政府增加税收以减少赤字、美联储减少货币发行量无视过高的实际利率,使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相形之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一年来在稳定与紧缩之间摇摆,错误而迟疑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与工薪阶层受到打击,对经济降温无济于事。实际上,当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大行其道时,美联储甚至还未建立;难道中国行政垄断占据经济支配权时,央行的利率政策能对这些垄断企业起到多大的作用吗?

注:此文发表时经鄢兄删削,致谢。
    未来的动荡不等于时下的崩溃,时机没到。也许中国的货币与央企的第二轮改造会同时到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伯南克与人民币同被绑架?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6/07

伯南克与人民币同被绑架

2007-11-7 每日经济新闻 天府早报

    信奉由市场说话的伯南克在加息之后引爆了次贷炸弹,这颗炸弹本就有,但伯南克占燃了引信,现在只好由美联储出马拆除引信,那就是降息,让金融机构在泡沫中复苏。时间已经晚了一些,贝尔斯登、美林、花旗、瑞信纷纷中弹负伤。

    学院派人士难敌深宫中的老谋深算,虽然对通货膨胀批评最狠,但格林斯潘减息最力,因为格林斯潘看得很清楚,美国最好的办法就好制造世界通胀由金融生产力打败其他种种生产力,一手批判非理性繁荣者一手制造非理性繁荣,原因就在于看到了美国的经济立足之本。

    伯南克虽然跟随格林斯潘鞍前马后,但他上台后书生气了一把,开始加息,试图减少经济通胀压力。但这一办法很快折戟沉沙,花旗周日晚间表示债券评级下调将导致公司第四财政季度净利润减少50亿至70亿美元,在第三财季业绩中已经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损失,其中包括由次级证券和固定收益证券交易所引发的亏损。而在10月底,美林宣布冲销价值79亿美元的抵押证券资产,远超出此前发布预警时估计的45亿美元。出身于高盛的美国前财长鲁宾成为花旗的救护神。

    美林伯南克皱着眉头频频降息,把道德风险种种理论束之高阁。若非如此,伯南克将被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之类的金融学者载诸史册,让他为自己不理智的紧缩政策付出惨重代价。

    美国媒体形容他为被打架的"塔利班"。随同伯南克被绑架的还有人民币。SARS之后的四年里,中国货币政策两件大事,一是冲销流动性,二是应对升值压力。伯南克已经败下阵来,人民币也只能顺势而为。

    次级债危机造成的重大后果是摧毁最后一批货币扩张政策的反对者,我们已经看到美元降息的效果,石油、黄金价格迭创新高,全球热钱四处出击寻找估值洼地。那些认为次级债危机将使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暂时停顿的看法大谬,全球交易量并未减少,投行、基金等仍然会创设出各种创新品种,供投资者挑选。事实上,在关系全民福利的退休基金、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利率保值就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我国情况如何?从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加财产性收入,到上个月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不能因为次级债风险轻易否定证券化的方向,"我们根本不可能摆脱证券化的趋势,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与这番表态相对应的是箭在弦上的股指期货,以及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的大规模上市热潮。从美国上世纪5、60年代的经验来看,上市扩充资本金是大的券商为承担更大规模的市场业务走出的重要一步,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间,除了甘心做专业零售或者风险投资的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大多上市,传统的合伙人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金融机构的大量上市其初衷是为资本时代的到来作准备,这两年金融与券商股的强劲,除了拜牛市与人民币升值所赐之外,事实上是政府有意识扶持的结果。

    次级债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加快了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稳妥,但是从近期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资本项目的开放会加快,如果中国今年CPI真如某些投行所估计的达到4.8%以上,要减少中国经济内压只有两条路:一是人民币加快升值,人民币明年可能加快升值,接近2005年汇改之后的升值幅度,这样可以与欧元等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取得平衡。二是在吸引热钱的同时输出资本,除了近期工商银行、国开行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走出去并购行动之外,中国资本掌管者越来越频繁地表示出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趣,这不仅是为全球金融稳定做贡献,也证明了一点,即中国下决心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按照美国的方式——世界金融市场早已按照美国的金融模式洗心革面。

    中国的证券市场政策在发展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从短期来看,股市震荡还将持续,税收与央企整体上市形成的冲击将笼罩在中国股市上空,有关方面视此为夯实资本市场的基础工程。如果个税起征点响应社会所呼吁再次提高,那么对股市收入征税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资源税的征收则使某些垄断央企并不令人满意的利润水平大幅下挫。从近两三年来看,经济总体环境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会改变。

    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金融环境独善其身,人民币惟有在泡沫环境下因势利导,伯南克投降说明的是紧缩货币政策的失败,我国实行大规模的货币紧缩政策无异于不理智地玩世界货币之火。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央行行长为何暗示不会大幅加息?

看来汇率将不断创新高了,本来等的加息是不会来了。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11/7/07

央行行长为何暗示不会大幅加息?

2007-11-8 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行长周小川6号在上海发出信号,表示到年底中国通胀预计会缓解,央行在那之前不会采取新的紧缩措施,不大可能大大收紧货币政策,"基本上采取同样力度"。这说明央行到年底不会再54个基点大幅加息。

    央行在正确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但给出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中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几乎同时出台的发改委上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价格运行数据表明,从猪肉(精瘦肉)、牛羊肉、蔬菜平均零售价格都在上涨,国家发改委告诫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合理定价,原因是60%依赖于进口的中国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据商务部称,自年初以来,中国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涨了22%。还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前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3.6%,涨幅同比加快1.1%,近几个月环比涨幅逐月加快。加大了总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加上近日发改委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上调成品油价格,给工业产品价格的普涨打开四海想像空间。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到高盛的研究报告,都明确指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持续攀升。难道央行有什么别的部门与研究机构都掌握不到的资料,足以支撑他们得出相反的结论?不可能。不要说建行与中行是其下属,就是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权威性也不可否认,而高盛更是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数据的合作方。

    央行之所以暗示不会采取新的紧缩措施,原因很显然在通胀因素之外。

    我国的货币政策虽然以通胀作为主要调控目标,但中国的现实决定了央行必须在保持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全面协调,保持平衡。而目前中国的经济景气数据已以反应出经济隐忧。通胀压力虽然持续存在,但实体经济的衰落已经初现端倪。

    根据宏观经济景气数据,反应大约半年以后经济情况的先行指数出现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国债利率差、房地产开发领先指数、物流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在9月都出现了减缓或下滑。从消费、房地产开发、物流到金融都在逐步降温,说明消费信心不足已经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平缓下滑,各研究机构纷纷下调了明年GDP预期。从理论上来说,央行货币政策面对的是六个月后的未来经济指标,因此,央行此时驻足观望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经济数据表现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弊病。经季节调整去除季节因素影响后,9月份在预警指数的10个构成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工业企业利润、海关进出口和货币供应M2均呈平稳运行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停留在趋热区间,而财政收入和工业生产指数继续保持过热态势。

    虽然看上去经济偏热,但应该指出企业利润指标走高推动社会收入指数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税收指标都出现下降,居民消费信心与可支配收入下降,物价却在上升,内需怎么可能启动!内需不启动,生产资料价格和居高不下的税收就是对中国大多数本小利微的制造企业的致命打击。

    在央行冲销流动性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去年以来就保持平稳(这是跟本国的发行量相比,实际上美国是在狂印美钞,但我们印人民币的速度比美国还要快),但包含和债券、股票等相关的资产的M3却在逐步扩大。不反映资本市场的M2是个失真的数据,如果央行"关注"资产价格就必须考虑到M3的增幅,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降低货币的周转速度,而不是相反。但在美国继续降息的预期下,加息回收流动性无异于引火烧身,而降低货币的周转速度其结果只有将货币重新引向银行机构。

    所以,央行的问题不是加息而是升值,不是利率而是汇率。在逐步放开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提升汇率的升值幅度,将外汇更多地藏在民间,改变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政府不再一味提高财政收入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民众收入,除了将资源集中于央企还能尊重资源的市场配置原则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将资源导向有成长潜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是财税政策的治本之术。

    不久前在清华对于金融的历史经验进行过演讲的周小川先生不会不知道,加息并不必然抑制通胀启动内需,我国以往的数次加息除了给资本市场升温之外,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中国此轮经济增长周期真正启动内需靠的是房地产与教育的市场化,这让中国经济走出紧缩泥淖,后遗症是得靠全世界的消费者消费"中国造"。另外,从日本等国的经验来看,加息既能抑制消费也能启动消费,并无一定之规。

    货币发行量同样如此,要之与经济发展总量匹配,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政府的保障机制。在两百年里美元贬值了93%,美国崩溃了吗?每个时代的新兴产业与庞大的中产阶层挽救了美国,美国最濒临崩溃的1929年,让美国从金融寡头资本主义走上了人民资本主义之路,美国如果从人民资本主义重回金融寡头资本主义,在保护之下扼制企业的创新精神,那就崩溃也就不远了。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色·戒》被删节的真实原因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影迷争相学《色戒》高难度床戏 专家称有损健康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时报记者 李莉

2007年,电影圈最热门的话题来自《色·戒》。该片自9月20日声势浩大地在香港登陆,其中3段高难度床戏堪称经典,不仅让刘德华惊叹"厉害,太厉害了",也让不少年轻男女"摩拳擦掌"欲模仿。
专家提醒,性爱姿势并非越多越好,高难度性爱动作会对男女双方的身体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不宜模仿。

记者调查 不少影迷有意模仿《色·戒》高难度床戏

记者采访了20位在香港看了《色·戒》的年轻男女,受访的20人�...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不让收费就封路,惠民还是在害民?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相关阅读:

   ==== 大举撤销收费站 利民之路有多难==== 

    陕西一收费站先撤后禁行在糊弄谁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维修渭河大桥桥面"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陕西省政府撤销收费站的决定一定是侵害了当地政府的利益。据报道,"涨渡渭河大桥曾经是渭南城区通往渭北各县市的惟一桥梁",从上涨渡大桥的地位中不难看出,这"惟一桥梁"如果不再收费,对当地财政难免造成影响。(来源:新华网 )


    17个收费站退出历史 陕西大举撤销收费站引喝彩 

    陕西省政府日前决定,从11月1日零时起撤销一批公路收费站。这包括西安市将军山收费站、田王收费站、宝鸡市虢镇渭河大桥收费站、渭南市兴镇收费站、孙蔡收费站、上涨渡渭河大桥收费站、西河桥收费站等17个收费站。 (来源:法制日报)


    期待撤收费站产生"蝴蝶效应" 

    陕西省开了个好头,收费站之间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就该撤销。而且,收费公路收费期满的也要按规定拆除收费站,没有"永久"收费的道理,最新出台的《北京市公路条例》对此做了明确规定。撤销不合理的公路收费站,拆除收费期满的收费站,这是制度规定,也是民心所向。我们期待陕西省不合理公路收费站的做法在全国产生"蝴蝶效应",真正还路于民,给老百姓一个不交"买路钱"的公平正义。交"买路钱"的路只能算"私路",公路公路交钱走路还能姓"公"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大桥收费站被撤销后,机动车禁止通行。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中央日报 韩国须为中国的通胀做好准备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聯合網報@blogger♥ by ♥联合网报♥ on 11/7/07

今年,中国低通胀的日子轰轰烈烈地落幕了,给全球经济带来另一种威胁。今年1月到9月的通胀率是4.2%,比2005年和2006年的1%高得多。

  特别是,8月的消费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5%,这是自2002年1月以来最高的比率。在第二季度,中国的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8.5%,这是自2000年以来最大的增长。

  最重要的是,食品价格(2005年,占中国国内消费的三分之一)已经导致通胀加大。与此同时,住房价格也大力带动了通胀。住房价格被过剩流动带动,过剩流动是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盈余和兴旺的股市所引起的。

  自去年以来已经出现高价的中国出口品,可能提高全球的零售价格。在2006年上半年,中国每出口单位的价格比2005年同期攀升5.6%。中国价格的不断增长可能意味着韩国和其他十分依赖中国商品的国家会发生通胀。

  问题是,在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前中国无法缓和通胀的压力,而原材料价格在不久的将来不可能下降。

  疲软的美元已经驱动全球投机资金进入原材料市场,让价格创出新高。如果美联储减息两三次以上,它将令自然资源价格更加膨胀,让中国的通胀率更高。

  如果中国的通胀引起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的高通胀,各央行将要费大力气回应,保持经济稳定。因此,美国和欧盟(已经忙于对付摇摇欲坠的信贷市场)将陷入衰退。它们的衰退不可避免将缩少中国的出口,间接影响亚洲其他地方。

  由于过剩的流动性以及石油价格的高涨,预计韩国消费品价格在2007年第四季度上涨3%到4%。过剩的流动性必须减少。中国的通胀率和其他外部因素显然会令情况恶化。

  鉴于全球局面的脆弱,韩国必须为高通胀和工业经济疲软做好准备。要让韩国通胀压力最小化的话,必须稳定房价,当局需要抵制把能源高成本转嫁给公共用户的行为。

  出口竞争力也需要加强。美元的贬值削弱韩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出口商的底线。他们需要加强例如质量和设计等非价格竞争力,同时尽可能减少韩元升值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些并非容易的措施,但政府和企业的预防性行动将有助于减少中国触发的全球通胀冲击。(作者 Chang Jae-chul)

Korea must be ready for inflation in China

Higher-priced Chinese exports have been showing up since last year.

November 05, 2007

China's days of low inflation came to a resounding end this year, introducing another threat to the global economy. This year's January to September inflation rate was 4.2 percent, sharply higher than the 1-percent rate for all of 2005 and 2006.

In particular, consumer prices rose 6.5 percent year-on-year in August, the highest rate since January 2002. In the second quarter, China's average wage leapt 18.5 percent year-on-year, the biggest increase since 2000.

Most of all, the price of food, which accounted for one-third of domestic Chinese spending in 2005, has led the inflation spiral. Along with food costs, housing expenses have substantially added to inflation. Housing prices are being driven up by excess liquidity caused by 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and booming stock markets.

Higher-priced Chinese exports have been showing up since last year, potentially raising retail prices around the glob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6, China's price per export unit climbed 5.6 percent from the first half of 2005. A steady rise in Chinese prices would likely mean inflation in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that rely heavily on Chinese goods.

The problem is that China will not get any relief from inflationary pressure until the prices of raw materials drop, something unlikely in the near future. A weakening dollar has driven global speculative capital into the raw materials market, sending prices to record levels. If the U.S. Federal Reserve cuts interest rates 2 to 3 more times, it will inflate natural resource prices even more, sending China's inflation higher.

If China's inflation sparks high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elsewhere, central banks will be hard pressed to respond and keep economies stable. As a resul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lready grappling with shaky credit markets, would teeter on recession. Their slowdown inevitably would shrink Chinese exports and indirectly affect the rest of Asia.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7, Korea's consumer prices are expected to grow between 3 and 4 percent, because of excessive liquidity and high oil prices. Excessive liquidity especially needs to be reduced. China's inflation rate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obviously could exacerbate conditions.

Given the fragile global conditions, Korea needs to prepare for higher inflation and weaker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To minimize inflationary pressure in Korea, housing prices need to be stabilized and authorities need to resist passing on higher energy costs to public utility user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lso needs to be augmented.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is weakening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n products and the bottom line of exporters. They need to enhance non-price competitiveness such as quality and design while minimizing potential losses from the won's appreciation. These steps won't be easy, but pre-emptive ac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 will help cushion the impact of China-triggered global inflation.

The writer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Macroeconomics Department, 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By Chang Jae-chul [jaechul.chang@samsung.com]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华尔街日报 大坝?移民?民怨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聯合網報@blogger♥ by ♥联合网报♥ on 11/7/07

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推进而不断上升的水位迫使140万三峡人加入了移民大军,范中成就是其中的一员。不过,他去年的移民过程充满辛酸。根据政府指示,他父母原来的老房子要拆掉,但在拆除过程中,那幢泥砖结构的房子突然垮塌,全家人都被砸在里面。几个小时后,范中成和他的妻子被救了出来,而年迈的双亲却先后停止了呼吸。

  不过,范中成家的麻烦并没有就此结束。政府部门前不久宣布,将再动员400万人迁出三峡库区的沿江地带和山区,移居到其他地方。范中成现在居住的新家建在老房子上面的山上,也在这次迁移范围以内。

  政府之所以制定这样一个计划,与它之前公开承认的三峡工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关。耗资250亿美元的三峡工程原本是为保护长江两岸人民免受经常性洪涝灾害的痛苦,并借助大坝发电,但现在,这个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正在威胁着它本来希望保护的人们,对此,中国政府表示已认识到这一现实。大坝工程对周边及辐射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已到了不能漠视的地步,今年9月,中央有关部门警告说,为避免酿成重大环境灾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在发出上述警告前五天,有关部门已批准新的移民计划。当地一些官员说,新计划纯粹是出于他们所在城市发展经济的考虑,而中央政府的研究人员建议数百万人迁移实则是为了应对环境恶化的问题。

  伴随大坝工程形成的这片绵延640公里长的静止水域淹没了数百平方公里的良田,水域的污染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不断上涨的水位迫使农民不得不向高处寻找能耕种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来已经居住着大量贫困人口,移民的谋生机会少得可怜,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务,这种生存环境让他们的健康问题面临着威胁,而且,未经处理就流入水域的污水和农用化学品也因此而增加。

  三峡大坝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俨然已成为中国工业革命效能水平的象征──它的特点是:以高昂代价换来高增长。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历任统治者就一直梦想着在6,400公里长的长江上建造一座大坝来制伏水患,并利用其巨大的威力发电。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长江曾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但现在,中国政府对三峡大坝的管理让人们产生了疑问,人们不知道政府是否有能力解决出现的问题,并避免制造更大的问题。

  自从2003年6月三峡工程进行首次截流以来,库区部分岸线多次溃堤。目前大坝水位已上升156.6米,根据计划,到2009年还将再上升20米。当地官员称,大坝建成后形成的新江岸有60%过于陡峭、无法耕作。批评人士警告说,大坝附近主要大城市重庆的长江码头10年内将因江水流速下降致淤泥积聚而报废。

  眼下,大坝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区已被污水带包围,重庆最西面一带就是这样。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今年春天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由于大坝横亘在江面上,上游污水不能像以前那样被一路冲刷到海里。进入库区静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还会倒流进支流,导致大面积藻类爆发。由于水流中断,长江盆地渔业作物大幅减少。另外,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表明,大坝还导致该地区降雨和大雾天气增加、气温下降。

  中央政府在三峡地区共投资50亿美元,用于建设数百个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政府部门还计划建一条一公里宽的沿江绿化带,以阻止化肥残留物或其他污染物进入江中。与此同时,长江上游及支流水域还在计划建设更多的水电设施,但三峡工程目前暴露出的缺陷使国有媒体针对兴建更多大坝的计划刊发了批评文章,现在,中央政府也开始重新考虑这些计划。

  分管三峡库区经济工作的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指出,保护三峡地区水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人口,并加强环境保护。过去一年里,一些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曾警告说,三峡库区的1,100万居民中有480万无法生存。不过后来,这个估计数字被减少了一半,但政府仍希望让400万人搬迁到别处,这其中有一半人口现居住在沿江地区,其余则位于周围的山区。

  已安置人员的待遇引起的不满可能会令新的安置计划变得更加复杂。这其中的许多人都失去了工作,也没得到政府的补贴。当地环保组织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Green Volunteer League of Chongqing)会长吴登明问道,搬迁一百万人都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搬迁四倍于此的人又会怎样呢?如今在当地开药店的范中成是就首次移民安置给家庭造成损失而提起诉讼的人之一。

  范中成说,当地政府给了他大约人民币20,000元补偿。当地官员说,他们给的数字两倍于此,且否认对此事负有责任。但范中成说,他希望政府能够承担责任,并补偿更多。他说,他的父母是因为三峡大坝死的,是为国家死的,国家在这点上欠他们的。

  当初在讨论建设三峡大坝时,人大代表有三分之一投了反对票,这在人大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但政府还是在1992年批准动工修建大坝。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是美国胡佛大坝的10倍。反对者当初就预见到了目前出现的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大规模移民安置带来的问题等等。持不同意见的记者、工程师戴晴曾在一本书中表达了反对意见。

  三峡大坝沿着三峡狭窄的山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大坝的另一端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重庆,这是一个有着3,000万人口的直辖市。

  在2003年6月长江截流后不久,三峡大坝就开始出现问题。沿岸的山体开始扭曲变形,几周后的7月14日,有20多名农民和渔民因严重的山体滑坡而失去了生命。一开始,政府官员将原因归咎于暴雨,但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不久后指出,水位上升才是罪魁祸首。

  施工仍在继续,而水位也越来越高。2005年8月,范中成一家与其他600名村民同政府签订了协议,同意放弃位于桐林村的老房屋,搬到几小时车程之外,距离重庆市更近的地方。水库很快就会淹没山脚下他们耕作了几十年的土地。政府向每人发放了约人民币12,304元的安置费,并承诺由政府拆掉房屋。这笔安置费的数额比他们一年的收入要高。

  不过有文件显示,政府官员在最后一刻表示,农民必须自己拆除房屋,否则将被扣掉2000元的补偿款,不过一名当地官员表示,他们可以自己选择。2006年5月,范中成年迈的父母雇了几名工人帮他们拆房子。范中成和妻子也去帮忙。那天天气晴朗炎热,已经有几周时间没有下雨了。范中成看到,工人挥动锤子和镐头敲墙时,空气中到处都是灰尘。

  突然间,房子的一面墙塌了,全家人都被埋在砖头和碎木头下面。邻居急忙扒开废墟,抢救他们。范中成母亲的头骨被砸碎了,父亲四肢骨折,他自己的肝脏被扎伤,而且他已很难回想起被埋在废墟下的几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了。在此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受伤的妻子不得不奔在范中成和他父亲的住处之间来回奔波照顾他们。

  同大多数农民一样,这个家庭也没有医疗保险,不得不向亲友借钱支付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当全家人再也无力同时负担父子两人时,家人决定将范中成的父亲送到新建的安置房中。由于那里医疗条件落后,他的伤口开始感染,十几天后就去世了。

  也是在5月份,有关部门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庆祝2.2公里长的大坝混凝土结构完工。与此同时,成都某地质勘察单位的地质学家范晓撰文质疑政府在大坝对地质沉降、地震和污染的影响上面过于乐观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应该建这个大坝,为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今年春季,又一轮山体滑坡迫使更多的村民流离失所。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一些中国高校工作的科学家称污染和泥沙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最高层终于也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重庆市官员表示,36公里长的江岸共发生了91起坍塌事故,不过后来他们收回了这一统计数据。

  6月27日,中国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了重庆和三峡大坝的未来。据官方媒体新华社后来有关此次会议的报导说,总理温家宝在会上表示,长江三峡生态和环境恶化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一天后,又有4名村民在另一起山体滑坡事件中丧生。

  北京方面的忧虑使得重庆地区领导人开始重新考虑移民计划,新计划于9月20日获得中国国务院批准。9月25日,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开承认了三峡大坝存在的问题。

  据新华社报导,政府官员警言,大坝正产生某种"负面影响",除非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否则将会引发一场环境"灾难"。中国政府指出,建三峡大坝利大于弊,它在发电的同时不污染空气,而且还能帮助减少严重的洪涝灾害。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说,移民有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但拒绝进一步置评。
 
  谭副市长介绍说,今后10到15年中移民计划将采取自愿原则,此外,政府还将在40个工业区中出台与就业、医疗、教育和住房相关的多种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移民搬迁。然而,由于以往移民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曾引发民怨,因此有些批评人士对此次移民计划仍持怀疑态度。重庆还打出了户口牌,而这正是那些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打工的重庆农民所梦寐以求的。重庆一带的许多农民如今都前往沿海工业城市务工,那里不仅机会多,挣的钱也要多得多。

  重庆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陈悦谈到,这一项目有两大出发点:改善生态和扶贫,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城镇化。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平均比农民高出两倍有余,而且这一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重庆市中心,大型购物商场鳞次节比,其中不乏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范思哲(Versace)等高档品牌专营店。

  重庆现有居民则指出,中央政府提供的资金将帮助重庆吸收、安排可能大量流入的劳动力,避免贫民窟的涌现。谭副市长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移民已经开始了,政府应该对此加以引导。他介绍说,所有民营及公共领域的投资总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

  范中成六百位乡邻中的大多数已经离开了政府此前的指定移民点,搬到了养鹿乡。重新在养鹿乡安顿下来的他们已是怨声载道。今年30岁的余青华是范中成的表亲,他抱怨说自己没有拿到政府原先允诺的钱,可那些和"上面"有关系的人却如愿拿到了。他说,政府指定的搬迁点十分偏远,根本就没有工作机会。他希望政府能兑现承诺,真是"山高皇帝远啊,"余青华感叹到。

  沿上游驱车一小时后,就到了重庆的一座卫星城,周立太律师正在给他的办公室做最后的收尾工作。在他看来,用不了多久,三峡坝区规模更大的新移民潮会令这间办公室挤满原告。今年夏天,周律师就接待了大约一千名客户,涉及问题都是与另一处大坝相关的移民事宜,这也使他相信今后将有更多工作要做。"现有法律和政策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如何执行,"他谈到。如今的周律师在中国已小有名气,他曾在重庆民工与工厂雇主发生纠纷时维护了前者的利益。

  在范中成就双亲遇难一事状告地方政府时,当地法院一开始拒绝受理,而后来立案审理时,又处处袒护地方官员。几周前,范中成从家乡赶往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他沿法院大楼的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时俯瞰了身下的滚滚长江水。他在递交了上诉材料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范中成一面要照顾女儿们,一面还要照看那家小药店。为了挣钱,妻子只身前往2400公里外广东的一家珠宝加工厂打工,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

  就在范中成等待判决结果的同时,他会不时去桐林村看看,这个已快要被淹没的废墟曾是他父母的弥留之地。曾经的房屋如今已成残垣断壁,被蚊蝇丛生的杂草和江水所包围。往日的田地已成为蓄水池,只剩几根腐烂的玉米杆显得格外扎眼。从新家的窗户往外看,范中成看见江水拍打着水泥石碑的基座,此时蓄水高度已涨到156.6米,也正是在这一高度,他的农田永远成为了过去。(作者 Shai Ost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