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六月 17, 2009

中国的公共债务压力超出预期


2009年06月17日15:56



Tom Orlik

到中国公共债务的实际水平,高于预期的财政赤字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

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相比,中国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的公共财政状况要好些。拜几年来逐步收紧的财政政策所赐,中国的财政小有盈余,政府在通过公共支出推动经济摆脱低迷方面处于有利位置。财政部预计中国2009年将出现人民币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9%,接近其自我设置的比例上限。这一赤字规模将使中央政府的债务额达到人民币6.3276万亿元,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9.5%。

但从今年迄今为止的政府税收和支出数据看,虽然政府开支的增速高于预期,但政府的收入却显着低于预期。中国今年3月公布的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提供了中央政府对今年税收收入的预期值。该报告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今年的收入将达到人民币6.62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而截至今年5月,中国政府的总收入为人民币2.7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

税收中的几个大类别都低于预期。2009年中央政府超过70%的税收收入预计都将来自国内增值税、进口税、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政府原本预计这几类税收都将比2008年有所增长。今年5月,政府的增值税、进口税和企业税收入都低于上年同期。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比上年同期增长0.9%,而政府在预算报告中原本预计这项收入会增长7%。财政部认为,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能力薄弱以及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来刺激经济,是造成税收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却快于预期。根据中央财政预算,今年政府的总支出为人民币7.6235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22.1%。而今年截至5月份,政府的总支出已达到人民币2.249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8%。由于税收收入低于预期而政府支出增速却快于预期,中国今年的公共财政前景黯淡。财政部坦率表示,财政收不抵支的矛盾将逐步凸显出来,全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

如果政府的收入状况继续恶化而政府今年的支出增速继续保持目前水平,那么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大大超过政府预计的人民币9,500亿元水平。事实上,如果政府今年全年的收入下降幅度和支出增速维持在今年前四个月的水平,那么政府今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人民币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6.2%)。但如果政府今年的支出足以推动经济加快增长,而政府的税收今年晚些时候又会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增加,那么上述预期就太过悲观了。政府5月份的收支状况实际上已比此前几个月略有改善。当月的税收略有增加,而支出则出现了下降。但不管情况如何,目前看来政府今年是不大可能将财政赤字控制在目标水平之下的。

面对经济低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显然是最明智的,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即使财政赤字高于预期也不足为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很可能延续较长时间的低速增长期,较高的财政赤字,加上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担忧以及银行系统坏帐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加剧了对公共债务实际水平的担忧。

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极高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由于不遵守财政纪律,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同时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又要加大开支,地方政府在当前的经济低迷开始之际就已经背负着财政赤字,有的地方债务与GDP的比率处于令人担忧的水平。一家与政府有关的研究机构估计地方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5%。由于经济低迷意味着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同时在社会福利和经济刺激项目方面的开支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正在进一步加剧。虽然财政部发行了人民币2,000亿元的地方债务也无济于事。

除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政府还面临规模不明的临时负债,即银行系统中的不良贷款。据估计,亚洲金融危机结束时,不良贷款相当于GDP的40%以上。在政府出台多种代价高昂的干预措施,清理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后,不良贷款才降到了当前的水平。现在,不良贷款就像恐怖电影里的反派一样,你以为他已经死了,结果在续集里又出现了。没有人认为不良贷款将会攀升至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但今年头5个月新增贷款迅猛增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贷款的发放是出于政治和商业的双重理由,几乎可以肯定,这些贷款将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造成大量坏帐,最终成为政府的包袱。

粗略的计算显示,公共债务的真正水平大大超出了预算中显示的相当于GDP 19.5%的比例。远远高于预期的财政赤字,很可能与中央政府债务相当的地方债务,以及银行系统不良贷款带来的临时负债都需要加进去。实际的债务将超过GDP的40%,是中央政府债务总额与GDP比率的两倍以上。随着经济进入长期的低速增长,政府无法通过扩大税收收入来偿付债务。

公共债务会成为后人的包袱,债务越多,包袱就会越重。用来偿付债务的资金无法用于医疗、教育和其他公共福利开支。财政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从紧、形势不好的时候扩张是合理的经济政策。但如果对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如何、还将背负多少债务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政策决策者和中国民众就很难在权衡当前利益和未来借贷成本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共债务真实水平的不确定性为防止它脱离掌控增加了难度。要解决问题,政府明确公布公共债务的真实水平将会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编者按:本文作者Tom Orlik是SMRA China的首席经济学家,现居北京。)

叶祝颐:经适房用地建别墅 副局长为谁说话


2009年06月18日09: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被划拨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上,竟然被开发商建起了12幢连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记者对郑州市规划局进行采访时遭到副局长逯军质问:“你们广播电台管这闲事干什么?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6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享有减免收费、无偿划拨土地等优惠政策。
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远远低于别墅类住宅。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 质,国家更是一再强调禁止供应别墅用地。而郑州市就出现了将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用来建设联体别墅,这无疑是违规行为。面对舆论监督,主管信访工作 的规划局副局长不但不主动回应质疑,自证清白,反而责怪记者多管闲事,质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政府官员如此回应舆论监督,实在 令人惊讶。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替党说话与替百姓说话并不矛盾。为何在这个副局长的眼里,党和百姓成了对立的双方?在此,我不妨告诉逯军副局长一点常识:记者拿事实说话。

    中 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舆论监督,是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及使用者的一种监督”。真实的舆论环境有利于媒体公正地传播信息资源,促进民主法治建 设。做好舆论监督,客观、全面报道事实真相是记者的职责,更是新闻规律本身的需要。逯军副局长质问记者为谁说话,这到底是舆论监督权力,还是权力监督舆 论?副局长一番高论,充满“防民之口”、回避舆论监督的权力怪味,而且“为谁说话”的高论揭示出的执政伦理让人深思。

    现在,从中 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提倡以民为本。政府官员如此回应舆论监督,怎能让百姓树立对政府的公共信仰?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在某些人的思维习惯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不是早已不复存在了?从许多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某些变质了的  “公仆”的工作重心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权 力服务,为利益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除了停留在报告上、口头以外,在某些人心中根本没有生根发芽。

    应该承认,擅自变更土地 用途这样的负面信息揭了某些部门、某些人的短,确实也让某些人在面子上挂不住,可能还会对一些官员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但做好舆论监督,追寻事实真相是记 者的神圣职责,真正问心无愧的官员理应有正视舆论监督,挽回影响,重树形象的政治勇气。如此质问记者不但于事无补,还会给公众留下更多的怀疑空间。

    在这位副局长眼里,“为谁说话”的狂言或许只是一句表达自身为官哲学的口头禅,但是其中折射出的执政伦理,实际上在老百姓心里划下了一道心理鸿沟。如何填平这道鸿沟,值得深思。

    在此,笔者想说的是:白的黑不了,黑的也白不了,不管权力如何耍横,也改变不了经济适用房用地改建别墅的事实。而且,有关人员回避舆论监督,本身就是一封举报信,值得上级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把经济适用房用地改建别墅,有关人员回避舆论监督背后的问题查个水落石出。 (责任编辑:马丁)

乔治・索罗斯北大演讲全文

乔治・索罗斯北大演讲全文

标签: 金融危机
乔治・索罗斯  

    陈伟鸿:索罗斯先生,张维迎教授,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来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欢迎参加今天论坛。
    张维迎:我想认识索罗斯的人比索罗斯认识的人要多得多,所以我 们不可能今天把索罗斯先生介绍得很详细,但是可以简单说一下,索罗斯先生出生的时候,整个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每次他来到中国,几乎都是处在金融危机 当中,也就是说他的一生跟金融、经济和投资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索罗斯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 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哲学家,同时还参与了很多慈善事业和社会事业,他生活在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一直以来,索罗斯先生都非常支持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比 如说他很早就来过中国,跟我的同事们讨论中国经济改革,此外,索罗斯先生还赞助了我很多的同事去美国留学,在这里感谢索罗斯先生,非常感谢您。 ( http://www.tecn.cn )
    此外,我们非常荣幸,当 然对索罗斯先生来说不是第一次来到光华管理学院,他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是六年前,当时他来光华管理学院是另一栋大楼里发表演讲,今天是第二次来,我们觉得 非常地荣幸,我们的学生也来了,我们有来自工商界的朋友,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者,他们也都来了,都来盼望倾听所索罗斯先生精彩的演讲,谢谢各位。 ( http://www.tecn.cn )
    陈伟鸿:谢谢张教授,我们知道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理解金融危机。那么,您可能从很多学者那里都听过,他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但是你听过一位国际知名的投资大师为金融危机的见解吗,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我把话筒交给索罗斯先生,请他发表重要演说。 ( http://www.tecn.cn )
    
    索罗 斯:非常高兴来到光华,我还记得,上一次访问北京大学的时刻,那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当时是李教授,当时就是张维迎院长邀请我来,张教授也是一个哲学家,当 时我已经跟他进行非常好的一次探讨,这次第二次来到光华,觉得非常地高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本人对金融危机的理解,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金融的危机可是 你始终觉得这些金融危机跟你有一些距离,甚至跟你没有关系。但是对世界其他的国家来说,金融危机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那意味全球金融市场崩溃了,还有 比这更可怕的事情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次的金融危机是最严重的,上次最严重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么,我本人,是亲身经历过上个世纪30年 代的大萧条,为什么这次的金融危机这么严重?因为不是说有什么极端的影响势力造成的,它的崩溃其实是金融体系本身造成的,是从内部产生的,然后扩大到外部 世界当中,扩大到整个国经济当中中,而且完全是人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因为人们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所有的不平衡造成的混乱跟极端 来源有关,这是人们盛行的观点,但是现在发生的情况跟人们的这种对金融市场的一般性的看法,完全是不一样的。而且甚至是推翻了有效市场的假设,那一种有效 市场的假设完全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虚假的前提。 ( http://www.tecn.cn )
    人们对这次的金融危机在 进行这么得多分析,但是人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处在哪里,一个好的金融市场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对金融市场怎么理解,20年前我出了一 本书,而且有自己的理论,这种理论引导了我的职业的生涯,让我能够预料得到本次的金融危机能够应对它,而且仍然有信心。所以我会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个人对于 金融市场的理解的理论,浅显地跟您介绍。但是我本人的理论非常地广泛,不仅是金融市场,我个人的理论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你 的思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根本的问题,我可以把我的理论把它是分为两个假设,第一个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总是被扭曲的,只是扭曲的程度不一样,被扭 曲。我的第二个假设就是,正因为我们的观点是扭曲的,但是这种扭曲的观点又会对事实的发展造成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反深性。我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反深 性,其实我们的思考是要满足两个功能,一个功能就是要理解我们所生活在的这个世界,或者是叫认识功能,第二个要满足的功能是要影响当前的局面,要变化它, 使它往前进,或者说这称之为一种参与式操作式的功能,这两种功能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认知功能就是要看看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否理解它?所以 我们的理解取决于种种的可变的因素。 ( http://www.tecn.cn )
    我们还试图,我们对这个 世界所施加的影响也取决于那些可变的因素。在这两个功能同时运作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可能处于一种横态、常态的,要取决于两种功能共同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做 决定不能紧紧依靠你所谓的知识,因为你如果不采取,因为往往你采取的行动跟人们的预期不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反深性的影响。这是会相互的影响的,因 为你要获得知识的话,必须要有一些独立的标准,有独立的标准,你才能够判断现状的真实情况。如果你的观点跟现实是相吻合的,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 错误的。这里出现了操纵性的功能。 ( http://www.tecn.cn )
    但是独立的标准很难获 得,所以我们的行动往往会偏离事先的预期,这种反深性会长久的存在,但是在不久之前,我产生了一些强烈的怀疑,也就是是否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因为思 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从远古就在研究,对这个话题难道有新的观点出来吗?事实上我所的说反深性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些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我却现 在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洞察力,很重要的知识,也正是本次的金融危机让我得出了这个结论,也就是,反深性原则不是一个新的发现,只不过是一种 常识,反深性是一种常识,只是我们一直忽略了这种常识。 ( http://www.tecn.cn )
    所以我们现在也许能够认 识到世界的本源,因为人们之前有这么多的误解、误判,这种误解和误判,却对塑造现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可以跟大家演示一下,也就是我通过分析金融 市场告诉你为什么我得出了如此的结论,有人说你看待金融市场,如果你事先对它不带偏见的话,会发现金融市场没有什么平衡点,而且是每天都在发生波动,只不 过有的时候有一天的波动会比别的一天的波动更大一些。然后价格也不能够达到平衡点,经常会发生偏离,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观点呢?那么,不平衡性其实是从牛 顿的物理学理论当中引出来的,因为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很想发明一些理论,通过这些理论他们会觉得他们有预测能力,好像科学家一样,能够预测,为什么经济学家 经常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什么事实?自然现象跟人的事情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自然的现象,它的发生,是独立性的,也就是独立于我们的思考、思想之外的。那 么在自然现象当中,思想发挥什么作用?思想只能够去理解自然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 http://www.tecn.cn )
    所以有关自然科学是否正 确,是不是能够找到独立的标准?所以自然科学采取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跟人有关的事情当中,参与者的想法会改变,事务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 都同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反深性的现象,从而把参与者的思想跟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我们有一种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或者是不确定性,也就是 参与者的想法,跟现实的真正的演变的过程,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的话,经济学家经常忽略这一点,把自己的经济学和它划上等号,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 解的动态。为此,为今天经济学理论的扭曲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 http://www.tecn.cn )
    当然全球的金融市场很重 要,但是是建立在虚假的理论基础之上,所以一旦它崩溃,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但是在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社会的进步,某 种方式是错误的,是有一些错误的,所以社会的结构和机器不一样,机器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比如说汽车总是会跑的,飞机总是会飞的,但是那些社会机 构往往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所应该有的功能。但是这些社会结构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一点。还有另外的一点,我想提出的是,我 也希望请你们注意,事实上,现实有的时候并不是能够被完全理解的,有的时候我们的这种反馈对会现实造成负面影响,这样会阻碍我们影响现实的进程。但是现实 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够以一种完全单一的模式来认知现实,但是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可能检验我们现实是否真实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 http://www.tecn.cn )
    下面介绍一下金融市场到 底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金融市场并不是完全准确地反映出我们经济当中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实,事实上它通常给人带来一种有偏见的图景,因为金融市场是反映 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未来乐观预期又是在不断地变化,基于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而产生一种对未来的预期。这样我们的思维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一种反馈的作用,在 经济当中,价格反映我们所称之为的基本面,价格应该反映基本面,但是有的时候这种反映可能是负面的,这种就会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自我修整,并且不会对经济 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这种反馈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推动力的话,所发生的各种的事件是一种推动力,会加强我们对金融市场的偏见,这样就会产生泡沫,泡沫 由此而产生。 ( http://www.tecn.cn )
    这就是一种我所谓的反深 性的流程,在这种反深性的流程当中,有一种负面的作用可能会削弱它的作用,但是正面的作用可能会加强我们已有的认识,直到有一天一种趋势不能继续持续了, 就会发生反转。但是我们有关的误解呢,但是我们这种误解,却充斥于金融市场当中,它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情绪上的以及进程上的变化,并且强化我们的流程,向进 一步发展。但是有的时候这个流程并不是一直这样进行下去的,有一天我们始终会听众这种负面的反映,事实上这种负面的反映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所以每天都可 能有负面的作用而削减我们之前的错误的认识。所以我们通常并不会完全看到一个泡沫发育到特别充分的时候才破灭,有的时候可能在进程当中已经破灭了。 ( http://www.tecn.cn )
    但是是什么石这种泡沫增 长、发展起来的呢?我认为是使用了杠杆,杠杆的使用通常包括信贷,但是也不是总是都有信贷,有的时候呢,我们还包括一种股权或者是股票的杠杆的使用,这种 通常解释,这种股权的杠杆是因为我们把多余的股票按照过高的价格卖出去,这样就使泡沫逐渐地发展,这样而且造成泡沫的发展是不对称的现状,它发展得非常 慢,但是破灭的时候有的时候非常地快。像资产的泡沫,在我们金融市场当中,发展起来的时候,有的时候是由于过高地推高了价格以后,造成了资产价格的膨胀, 产生了资产的泡沫。通常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最简单的泡沫是房地产方面的泡沫,主要是由于我们过于容易地获得了信贷,而且抵押品的价值,我们有一种误解,认 为抵押品的价值可以独立于自身实际的价值。我感到非常诧异的就是,这种错误的观点却十分盛行,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 ( http://www.tecn.cn )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发展起 来了,而且发展的时间非常地长,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表现也进一步改善,而且房价进一步地上涨,这个流程呢,而且我们进一步放松信贷,这样使得房价的进 一步上涨成为可能,并且延续下去。但是这个过程一直发展,一直发展到一个点,这时候会发生反转。 ( http://www.tecn.cn )
    事实上当前的全球的金融 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的破灭。但是本次的金融危机更加地严重,比我这一辈子见到的金融危机更加严重,我自己有一种特殊的理论去解释。我认为, 次贷危机的爆发或者是泡沫的破裂,其实是意味着一个超级泡沫的跑列,这个超级泡沫威力很大,像原子弹一样。我所的说超级泡沫的结构比普通的泡沫的结构更压 复杂。我解释一下,我说的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国的总统是里根,刚刚上台,英国的首相是撒切尔。当时趋势是不断地扩大现在的使用,而且当时 有一种信念导致了这种情况,人们认为市场是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应该给予充分地市场自由。里根总统称之为市场的魔力,我本人认为是市场的价格主义。 ( http://www.tecn.cn )
    市场价格主义造成了我们 对于金融的监管的放松,而且造成了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而且造成了过渡的金融创新,而且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在美国和英国都发展得如此大的规 模,在高峰时期,他们的利润大约占到了两国的所有企业利润的1/3以上,美国还长期以来发展一种经常项目下的赤字。 ( http://www.tecn.cn )
    大家看到了美国的国民生 产,2006年生产总值的7%,市场原教旨主义至上就是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所以,自从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市场主导的思维以来,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危 机。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政府当局,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拯救了面对崩溃的各种各样的体制和机制,而且他们的实践可能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防止了经济 造成更大的损伤。这样反过来,这些经济危机反而成为一些检验的标准,加强了人们对于这种错误认识的,进一步深信这种错误的认识反而是对的。这就是我所谓的 市场原教旨主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泡沫持续了如此长的知道。有一些人可能早就看到了,并且认识到我们的这种过去的趋势,超级的泡沫不会持续,而 且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运行,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会持续过此长。 ( http://www.tecn.cn )
    在98年的时候,金融市 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但是当时的各方面的当局都尽各种所能来拯救金融市场,以防止经济出现更大的损伤。我们面前面临一个双重的任务,目 前,短期的任务就是要减少并且重新恢复我们这个面临崩溃的信贷,另一个要我们在更好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全球金融体系,以防止未来进一步出现金融市场的崩溃以 及使人们遭受更多的苦痛。 ( http://www.tecn.cn )
    但是问题难在当前短期的目标所需要的政策,恰恰与长期所需要的政策是相反的,正如我们开车的时候,我们要想让车子良好的向前运行,必须要把轮子全部朝一个方向开,所以在当前的情形下,我们首先要替换掉当前的不好的金融信贷,并且给予政府支持和政府担保。 ( http://www.tecn.cn )
    当然这种操作起来是非常微 妙的操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能够很成功的操作,我们认为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再像过去25年当中那样,一直持续迅猛发展的情形了,不会再出现那种情 形了。因为过去主要是基于信贷的极度扩大,以及美国消费者花的比挣的还要多,我们不会有其他的力量取代这两种力量。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局面不可能取代美 国的消费者,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当中,外贸出口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政府在经济最初的振动之后,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且这个经济刺 激计划如果不够的话,还会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中国也在积极恢复出口,投入为企业提供信贷和投资海外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经济规模是美国经济的1/1,现在还 不足以取代美国的消费者,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的引擎,不会像过去的美国消费者那样,成为消费的一个最大的推动,但是中国呢,在这一段期间,同样会成为 一个积极的推动的力量,而且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增强,作为引擎的力量会进一步增强。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比 目前人们预测的增长速度要快。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点,如何管理好这种增长,以使它造福全世界。中国和其他的世界各国有一个共同的力是保持中国以一种和平 的方式崛起。现在呢,国际的金融体系已经崩溃了,他们需要在更好的基础上得以重建,而且国际的政治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当前的国际的机制,不足以解决各种 各样的内部的矛盾、国际的恐怖主义,以及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等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注意新的问题。而且在新的秩序当中,中国必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 也因为这中国要有一个比现在还要大的话语权。而且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更好地适应新的世界秩序,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我想我已经说明了我的观点,我想下面 可以开始问答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