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一月 29, 2006

欣赏这样几句话!

 

      一个特别优秀的男人身边常常围着一堆人,有男人有女人。一个特别优秀的女人身边常常很寂寥,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男人因为孤独而优秀,女人因为优秀而孤独。

      爱情有如跷跷板,两人若在爱情上的工夫势均力敌,就会都想控制局面,往往就只能够僵持在那儿,没有乐趣可言。一个厉害点,一个单薄点,由一个人控制局面,才能翘得欢,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男人不喜欢你,就不会想和你做朋友,喜欢你就不仅仅想和你做朋友。

      妩媚最好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本领,而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特质。

施正荣:06年可能问鼎中国首富 身价已超陈天桥

 
      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超过陈天桥

  2005年12月3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无锡尚德(代码:STP)以27.25美元/股收盘。持有6800万股的施正荣身价超过149亿元人民币,成为2006年最有可能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企业领导者。

  谁是施正荣

  2005年12月14日之前,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除了太阳能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偏居在江苏省无锡市一隅的“洋博士”,悄悄地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声钟响,将这位其貌不扬的男子推向前台:澳大利亚归国的太阳能博士、创业4年便问鼎纽交所。施正荣从一位频受外界质疑的创业者,变成了华尔街和媒体热烈追捧的“有钱人”。

  2005年12月29日,上市半月的施正荣首次接受媒体面对面专访。他一脸淡然,“那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没有意义”。谈到尚德、谈到光伏产业,这位43岁的老总口若悬河。

  多方融资

  2005年9月18日晚上,施正荣化好妆,与67名员工一起,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无锡市万众一心跟党走”职工歌会合唱比赛。当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施正荣终于下定决心,带着自己的招股说明书,去纽交所上市。

  这时,离施正荣回国创业只有5年的时间。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带着几十万美元现金,开始创业。“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当时要什么没有什么,风险真的很大。”

  彷徨之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发现了施正荣的项目。他认为,太阳能发电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荣。

  两人经过一番计议,决定共同成立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张的带领和劝说下,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出手,融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出任总裁,张维国担任副总裁。

      艰难创业

  “当时大家都沉不下心来做好生产,也没心思搞企业文化。”施正荣说,在创业初期的那段日子,说什么的都有,人员流动很大,就连他带回来的一个博士也另投他门。

  让他更感窝囊的是,因为2万元的合同,连清洗公司员工都冲进他的办公室耀武扬威,要搬走设备抵债。

      在设备抵达尚德前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一个星期可能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打架。要强的施正荣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给这帮人丢脸。”

  在设备到达后的两个月里,施正荣从早到晚,天天和设备滚打在一起。“当时我觉得走路连脚后跟都痛。”

  施正荣说,当第一台设备在众人的怀疑声中顺利生产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别人信任的眼神。为了寻找市场,他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飘向尚德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2003年的扩产,对尚德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当时的投资,他们就不可能抓住2004年的黄金市场。

  2004年年初,施正荣又一次果断提出,继续扩产。

  没钱?再动脑筋,当时一家纳斯达克企业退市,施正荣就联系他们,以半价买下他们的设备,省了1000多万元。

  “当时真是一环扣一环,哪里出错了都不行,很惊险。”

  德国通过《新能源法》给了他们另一个机遇。政府鼓励使用新能源,尚德的产品比国外产品便宜5%,质量又好。销售商都说,再涨20%-30%他们也要。

  纽交所“示好”

  公司规模壮大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是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考虑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

  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其实去那里上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摩根士丹利的Crawford。摩根士丹利是尚德上市的主承销商。

  施正荣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会汇报。面对董事会的连连发问,施正荣有点招架不住。“没想到那么麻烦,他们问我情况,我一时也说不全,后来一想不就是融资嘛,在哪都一样。”

  更令施正荣意外的是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的突然造访。“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

  当时才下飞机的马度语速飞快,一脸急切。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他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做好一切说服董事会的准备。

  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一举超过陈天桥。

  这一天,纽交所总经理Joseph Fung破例批准,尚德的庆祝Party可以在交易大厅举行。那里的交易员说,好久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像一壶翻腾的沸水。施正荣感慨万千:“这一路经历了很多风雨,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感恩。”

  对于这段传奇经历,施正荣总结说:纽交所找我们,第一因为他们对尚德有信心;第二,纽交所希望借此进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企业去那里上市。

  施正荣已经有两年没过好春节了,眼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过个年。“不过,春节还是不能放假。潜在的对手随时存在,不能掉以轻心。”

    

 

 对话施正荣 我不是“一夜暴富”

  《每日经济新闻》:尚德成立不足4年,却取得了如此成就,很多人都羡慕你“一夜暴富”。

  施正荣:怎么会是“一夜暴富”?没有这14年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绩。

1988年我到澳大利亚留学,跟着导师马丁格林先生学习,他是我们这个领域的“教父”级人物。出国前,我从来没想到要当科学家,但是一学进去,就发现其乐无穷。

  博士毕业时,我的导师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当时筹到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我担任薄膜课题组组长。我认为,一个单纯研发的公司,不搞生产是很难进行产业化的,但是这一意见没有被采纳。那段时间,光伏产业发展很快,国内多次请我回来讲学,我想也许是时候回国做点事了。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只拿1/4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想办法买国产的、二手设备。现在,我们从筹备到正式上市只用了1年,很了不起。

  《每日经济新闻》:上市后,你的身价甚至超过“中国首富”黄光裕,坐拥这么多财富,心情如何?

  施正荣:为什么人们对财富这么关注?对我来说,长期以来已经不需为生存担忧,这个时候要追求的就是理想。

  《每日经济新闻》:那你打算如何使用这些钱?

  施正荣:公司发展是首要的任务。此外我打算拿出一部分钱成立慈善基金,另一部分用于培育人才。

  施正荣博士简历:

  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后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博士级白痴 比尔 盖茨问:3 3 8 8怎么凑24?

 
�ȶ�.�Ǵ��ʣ�3 3 8 8��ô��24��  
·�˼׻ش�˵����֪�#���û�գ���Ҫȥɱ�? �Ǵ�΢΢���˵�ͷ��
ͬ�ý���ѧij�о���˵��(3!/3)*8+8=24 �Ǵ�Ʋ��Ʋ�죬��¶��м֮ɫ��  
������y���ij��ʿ��˼���Σ�С��������˵��Ī�Dz���10���ƣ� �ǴĽ���һЦ�������߻���ħ�ˡ�  
������ƿ�ϵij�о���˵��  
3��3��n��n=24  
1����������λ�������ƣ�n��ȡ���С�0������  
2����Ϊ����λ����Ϊ����λ  
�磺 3��3��0��0��24 3��3��1��1��24 ... 3��3��8��8��24 ...  
�ǴĹ�����Ц�������ж�̫��6��ˣ� �Ӵˣ��Ӵ�����0����£������������~~~~  
��ʱ��**ij��ѧѧ���ܹ�4�ʵ#�����ʦ��8/��3-8/3��=��  
��~~~~ �ѵ�~~~�ҵ�  
�����ʴ���  
��f���1��  
��ʿ���׳�1��  
˶ʿ���׳�2��  
��ͯ1��  

北大学生在加拿大的感受

 
      从到Waterloo来,我就想写一些东西给来加拿大的热潮泼泼冷水,因为我从一到这里就开始打心眼里厌恶这个地方。最初的一个学期我想可能是因为不适应的原因,所以想过一段时间再说,现在两个term过去了,我发现我更加讨厌这里,想要离开这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我在写上面的文字的时候总是在力图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评论Waterloo,评论我再这里的生活,希望能给即将来或者打算来这里的飞友一点帮助。

  1、先说说我自己吧。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很顺利,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路走上来,我考大学选专业都是自己做主,虽然进了一个非主流很不好找工作的专业,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出国是唯一一个让我后悔的决策。我在出国之前找到两份很好的工作,一个是kpmg(毕马危会计师事务所),还有一个是国旅,工资都还满意,以我的水平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我很满足,但是我放弃了这两份工作,最初是想学一点东西,回去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现在我每天都越来越强烈地感觉这个来加拿大读书简直就是大脑进水小脑抽筋的作。我这辈子最最最最愚蠢的决策。

  2、Waterloo虽然在加拿大排名很好,看上去是个不错的学校,但是其实很差,我再一次打算用烂校来形容这个学校。我在这里的朋友,只要是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都认为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校,所以,国内一流大学(前20的学校吧)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3、一定要对自己将来的道路有一个很明确的打算。出国现在不想过去一样对自己的前途那么有用了。不要把出国作为权宜之策,因为最终仍然是要找工作的,而phd这个学位读下来其实把自己将来的道路就限制住很多了。国外phd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去做faculty,因为公司一般不愿意雇佣phd学生。其实国内也是酱紫的情况。

  4、加拿大的master学制很短,文科生4-6个term就可以毕业,就是16-24个月,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前两个term忙着适应环境还有上课,等课上完了,还美明白怎么回事就要开题了,感觉很匆匆。理工科要求6-8个term,基本上也是上完课就要忙着做thesis了,而且在加拿大master其实算是个honor学位,就是学校对master学生要求比较低,其实学不到什么的东西。

  5、有人认为即使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的东西,好歹把外语练练也可以。但是现在在加拿大,华人太多,周围都是中国人,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用上课的话,我可以从来不听不说英语。安省还有温哥华是留学生比较青睐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华人也是加拿大最多的。就说我们Waterloo把,我们这个专业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上课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中国人问中国人问题有时候急了就直接用中文问,很是搞笑。roommate什么的也都是中国人,因为洋人嫌中国人做饭有油烟。

  6、我可以很负责任毫不夸张的说,加拿大是个荒凉的地方。K-W作为加拿大第九大城市,跟中国的农村基本没有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区别来,就是机动车多了那么一点点。

  7、如果非要来这里读书的话,比较好的学校有UBC(BC),Waterloo(ON),U of Toronto(ON), McMaster(ON), Western Ontario(ON), McGill(Quebec)。大概就是这些了,选择学校的时候最好看看学校的location,因为Waterloo已经是加拿大最南部了,快相当于海南了hoho,但是还是粉冷,一年半年的冬天,我都不敢想象再北的地方得冷成什么样。

  我上面写的dd虽然没说这里一句好话,可我已经是力图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描述这里了。我在这里的朋友,有奖学金比较多的,依然对这里恨之入骨咬牙切齿。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国内牛校毕业的学生是absolutely讨厌这里,男生40岁一下的也讨厌这里。我认识的女同学很多都是30多的了,这些人会比较喜欢这里。

  还有就是移民的问题,前面忘记说了,中国人移民来这里能找到工作的极少极少,我认识很多人,在国内大学老师,现在在这里做labor工,就是临时工了,比如在豆腐长啊什么的,或者去参观做waiter,或者剁鸡腿的也有。

  ***最后的话***

  现在我主观的说几句话,我坚定的认为来加拿大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尤其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来说。这里学生水平比我们在北大的同学要差一些。我觉得一个好的学校不是牛在有多好多好的导师,因为国外好的导师就是会找钱的导师,其实对学学生的指导很少,我的导师在业界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每天忙于在世界各个地方做讲座开会,申请资金,然后就是管理系里的事务(他是副院长),我们去找他说research10次有8次会以没有时间而挡回来。好的学校也不是牛在学校有多少多少设施什么的,图书馆的藏书量固然可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但是我想那么多书谁也看不完,每 个field经典的书,常用的书有九够了,谁也不会去看一些犄角旮旯的书。

  好的学校在于一个氛围,就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同学,在北大,其实大家也都有骂老师水平不够的经历,逃课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会说北大是烂校,因为我们周围的同学都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潜力可以得到挖掘,即使没有人引导,也一样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我承认Waterloo的图书馆比北大的要好,起码我们的专业书比北大不知道要多多少辈我也承认Waterloo的硬件设施比北大要强,北大没有可以free的游泳馆篮球馆,但是我觉得我来了这里除了写了几片paper,英语协作能力大涨,听说能力也有进步以外,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可能会有人说我身上有北大学生的狂妄,可我不这样认为,我一直觉得认得潜力是无穷的,周围的人牛的话,九会挖掘出自己看不到的能力,如果周围的人水平不是很牛的话,就会逐渐消沉下去的。

  我很看不惯有一些人削尖了脑袋要出国,现在北美经济不景气,毕业了根本找不到工作,我的roommate,ee的博士,毕业快一年了,都没有找到工作。还有很多公司每个月都在layoff人。学校找工作的网站上很多工作都是什么bus driver啊,做sales啊这一类的,当然,在加拿大做这样的工作年薪比一个硕士毕业的cs学生拿的工资都可能高,可是,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堕落。

  相比之下,如果在国内的话,至少可以找到一份比较decent的工作,可能公司不是很有名气,起薪可能不高,但是是一份decent的工作。

揭密:本田中国暴利VS大众中国亏损

 
广汽总裁曾庆洪2006年01月16日:广汽和本田合资,是没有缴技术转让费的,而且合同规定广州本田对于雅阁车型拥有地区独占性,就是说在美国、欧洲、日本生产的雅阁,不能进入中国市场。早在1999年,当时进口车装四个轮子就好卖,而广本一上来就把国产化作到60%,而且我们并不遮遮掩掩,通过媒体,把国产化真实比例告诉消费者;今天,06款雅阁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上海大众不愿意引进帕萨特B6的理由是“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实在太高,利润无法得到保证”――于是“共和国长子”一汽连考虑都不用就接过来了――反正花的是国家的钱,由纳税人买单!

为何信誉决定生死的中介机构摩根说中国贡献的利润占德国大众的80%以上,而德国大众自称在中国实现的利润仅为10%?

两者都对!
在中国实现的利润仅为10%――指伤害大众和遗弃大众利润的50%;
中国贡献的利润占德国大众的80%以上――包括技术转让费,N倍价格出口中国的零配件(这也是德国大众领先进入中国20余年迟迟不搞国产化的原因)――都是德国大众直接实现的利润,还不用和丧气遗弃对分!
有高额技术转让费,N倍价格出口中国的零配件和网友披露的伤害大众普通职工万元/月的高工资,在中国实现的利润当然仅为10%了!

提醒一下: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当事实大声疾呼――报纸网络都已登载本田不向广本收取技术转让费,还说大众收就认为本田也收,那就没有讨论的基础前提了!

会计科目分的比较清楚,也不能改变大众收技术转让费的事实!这直接形成了GB帐面盈利,国家收税国企能分红!而大众通过技术转让费将收益拿走,只有德国政府收税得益!

京官送礼 比贵重 比花样


大陆新闻中心



    香港「文汇报」在题为「京城官员礼物单揭秘」报导说,今年春节,礼品越送越贵
重,花样越来越翻新,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比往年要「更上一层楼」,今年古董奇石成
新宠,名烟名酒少不了。

    据专家指出,每年年关,都有一支进京「跑部」〈部门〉的送礼队伍热火朝天地活
跃在北京城。这支队伍有各级部门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也有纯粹的经商人士。他
们以各地区、各省会、各大企业等驻京办事处为据点,跑上级有关部门,跑垄断行业的
政府管理机构,以沟通感情、加强联系为借口,以感谢支持与继续支持、感谢帮助与继
续帮助为理由,大规模拜年送礼,不少在京外资企业和港资企业,近年「入境随俗」也
加入送礼队伍。

    一家著名国际集团公司的公关部经理表示,「这里面有很大学问,礼轻了,人家会
觉得你没诚意,礼重了,又容易给人造成不必要麻烦。因此,既要恰到好处又要出其不
意,还要尽量做到不露痕迹,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某省会驻京办人士透露,他们今年进京「跑部」礼单中以烟、酒为主,「当然会用
一些不起眼的土特产做掩盖,比如茶叶、凉果等。但烟酒都是名烟名酒,软盒中华和陈
年茅台居多」。该人士所说的陈年茅台一般有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八十年不
等。其中八十年陈年茅台甚至卖到了近四万元〈人民币,下同〉一瓶的天价,但仍然供
不应求。除了一些传统的名烟名酒外,近年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甚至古董,也逐渐
成为春节送礼的畅销品。有一位离休多年但儿子仍居高位的老领导无意中透露,他这几
年收罗到的古董字画,如果参加拍卖,「少说也有几百万」。

    奇花怪石也成了春节送礼的雅物。一位拥有北京郊外万亩花圃的园林主表示,他那
里上千元一盆的名贵兰花以及上万元一盆的山水组合盆栽,都比往年热销很多。 有些
企业还选择将出国旅游购物作为春节礼物。在北京房地产界打拚了十几年的港商曾小姐
透露,今年春节她就会亲自陪「领导一家人」到韩国观光购物。精明的曾小姐透露,出
国采购名牌商品确实比国内便宜得多,且有「货真价实」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几家
人一起出去旅游,很融洽,谈事情也容易」。

    更有趣的是,近年来内地时兴的「天价年夜饭」,今年也荣登隐形春节礼单之列。
一家著名五星级豪华大酒店公关部经理说,该酒店今年推出的三万八千八元一桌年夜饭
已经订出十桌,而档次在一万八千八的年夜饭则更为畅销。这种年夜饭大部分是用来送
礼的,而且个人买单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公款消费。

专访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



      刘耀玲
      香港
      2006年1月27日



龙应台星期四发表了给中国领导人胡锦涛的一封公开信,指责北京政府扼杀媒体言论自
由。这封信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不过,龙应台说,在台湾的回响令她感到意外。

*钳制言论,如何与台湾谈统一?*

台湾著名作家、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星期四在台湾、香港、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的主
要华文媒体刊登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给胡锦涛的公开信》,批评中国政府钳制言论
自由。

龙应台就发表这封信的原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导致她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被停刊,但是她想籍《冰点》这件事情把更大的问题写
出来。

龙应台说:“从这个事件透露出来,事实上牵涉了更关键的问题。中国如果到了21世纪
的今天还在用这样的手段钳制言论、控制思想,不容许任何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存
在,到底如何跟台湾人谈统一的问题,如何让香港人觉得中国是它的国家?”

*冰点因为登龙应台文章被封杀?*

《冰点》周刊曾在去年5月25日刊登了龙应台的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冰
点》主编李大同在抗议《冰点》被停刊的信中提到这篇文章被中宣部某些人指为“处处
针对共产党”。

龙应台说,相信《冰点》被关可能也与刊登了她这篇强调民主在台湾已经变成一种生活
方式的文章有关。

她说:“在当时刊登了这篇文章后,中国大陆的网站上已有谣传说,《冰点》因为这篇
文章被封杀,只是刀一直没有砍下来。”

*马英九谈及胡锦涛是无心之言*

龙应台说,至于在台湾的回响很令她意外,也觉得有点不安,因为今天在台湾整个的讨
论都集中在马英九身上。公开信里说马英九表示希望国民党青年团也能培养出一个胡锦
涛的说法是马英九从政以来说出的一个最不及格的笑话。龙应台说,但是除了马英九的
部份,整篇文章更核心、更重大的问题很少人谈。

她说,文章一开头写马英九,是因为:

“他作为一个党主席,在我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两三天,他刚好讲了这句话,我以这个
点来切入,也是提醒国民党主席,心里要非常清楚台湾的价值,民主的发展。我相信他
用胡锦涛这个例子是他的无心之言,而且他也讲了德国的青年团,美国的民主党跟共和
党的青年团。虽然这是句无心之言,但是我觉得这个提醒也是必要的。”

河北国投原董事长梁云才案公诉 双规时被殴致死

公安部最高检联合尸检认定梁云才被殴致死;其“两规”期间的三名看护人和两名办案官员分别被控故意伤害和渎职

  本报记者罗昌平 河北石家庄、北京报道
河北国投原董事长死亡案公诉(图) 
  梁云才生前担任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副厅级),2005年5月8日,家属方面被告知梁云才在“两规”期间突然死亡。石英摄

  “梁云才被害案会在本月18日开庭。”11月10日,河北省人民检察院一位人士对记者说。

  梁云才生前最后担任的职务是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副厅级)。

  2005年5月8日,家属方面被告知梁云才突然死亡。 两个月前的3月4日,梁从家中被河北省国资委纪委人员叫走,两天后其妻耿芹秀接到通知,梁因涉嫌经济问题被“两规”。

  由于这位副厅级官员在被调查期间非正常死亡,国家公安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法医团于事发第三天到达石家庄。6月22日,联合法医团出具的尸检报告称:“梁云才符合因钝性外力反复作用致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出血所致出血性合并创伤性休克导致的死亡”。

  6至8月间,由河北省检察院督办,梁云才“两规”期间的三名看护人员左书平、周晓猛、尚雪峰,以及经办此案的河北省国资委纪委官员张子涛、孙伟,相继被批捕。

  10月10日,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以三名看护人员涉嫌故意伤害罪、两名纪检官员涉嫌玩忽职守罪,分别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而梁云才被害经过的若干细节,亦由此曝光。

  两项经济问题

  3月14日晚22时许,梁云才接到一个电话后匆匆离家,一去不回。

  妻子耿芹秀回忆,当晚离家前丈夫曾说明,来电者为河北省国资委纪委一位副书记,对方要他单独过去一下。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耿芹秀接到河北国投总经理郎国章的口头通知,称梁云才已被“两规”。但郎未说明具体原因和梁当时的状况。

  “我们是根据内部人的举报,才对梁云才采取‘双规’措施的。”河北省国资委纪委一位官员介绍。

  河北省国投成立于1983年,注册资金3.63亿元,总资产24亿余元。公司网站简介称,2000年经人民银行、河北省政府批准后,“现为全省惟一一家信托投资公司”。

  今年48岁的梁云才,系石家庄市灵寿县人,1983年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原河北省计委工作,先后任贸易处副处长、财金处处长等职。1999年调入河北国投任副总经理,2001年4月由河北省政府正式任命为总经理,不久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005年1月,有河北国投内部人士举报称,梁云才在担任河北国投董事长期间,故意隐藏国有资产和私设滥用“小金库”。随后,河北省国资委组织相关人员对河北国投进行了自查。

  来自《燕赵都市报》的消息称,今年2月召开的石家庄市审计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明确将河北国投等11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列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从时间上看,针对梁云才的“两规”正是上述内查、外审行动展开之后。

  据河北省国资委一份内部文件,举报所指的涉嫌隐藏国有资产问题,实指2004年末河北国投拟定的一项请求银行减债两亿元的计划。

  这是河北国投单方对其所负6亿元贷款的一项减债请示计划,其希望银行债权人对部分债务酌情减免。

  计划由时任河北国投董事长的梁云才参与制订,至今并未实施。而举报方称,梁云才借此隐藏国有资金两亿元。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事后了解到,省国资委纪委曾将上述隐藏国资两亿元问题移交地方检察院,但被拒绝受理,理由是并未构成事实。

  至于举报所指的“小金库”问题,据称涉及资金100多万元。

  河北国投一位高层人士介绍,2001年梁云才接管时,河北国投已形成设立184万元的“小金库”,梁任期内约花费了其中148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和公司招待开支。

  而在河北国投内部颇有共识的一种说法是,“小金库”资金的动用需公司管理层集体决定,具体款项由公司两名副总签字执行。

  被质疑的摔死之说

  “梁云才因摔倒后抢救无效已死亡”,时间是“5月7日下午4点多”。

  这是梁妻耿芹秀在5月8日凌晨2点许被告知的信息。

  当时前往梁家传达信息者,包括河北省国资委几名高层及河北省医药物资供销公司(耿芹秀所在单位)的管理人员。

  据当地120出诊记录,5月8日下午4时左右,120接到急救电话并出动抢救车,在现场实施20分钟急救后,梁云才被送往临近事发现场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家属方面调阅医院死亡诊断记录获知,梁云才到达医院的时间是5月7日17时,“来时已死亡”,最初诊断系“外伤致死”,后更改为“摔倒致死”。

  5月8日上午,在众人陪同下,耿芹秀及相关亲属赶到了医院太平间。“遗体已被做了整容处理,换上了素装。”耿芹秀回忆说,虽经化妆,但死去的丈夫两眼紫肿,遗体极度消瘦。

  此后又有新的疑点不断被家属发现:梁云才胸部两侧多处瘀血,并有严重塌陷及骨折现象,其生前病历则已被有关方面取走。

  5月8日12时左右,耿芹秀向河北省检察院报案,认为其丈夫“因摔倒致死”的说法可疑,需重新鉴定。当日,河北省检察院就梁云才不明死亡一案立案侦查。

  5月9日,本报刊发消息《河北国投董事长“双规”期间非正常死亡》。河北省国资委办公室负责人当时告诉记者,已排除梁云才在“两规”期间畏罪自杀之可能。

  就在这一天,耿芹秀向河北省检察院提交了《对梁云才进行尸检的申请书》。经双方初步协商尸检事宜后,河北省检察院当即委派王金国,将相关送检手续递至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据河北省国资委一位官员介绍,鉴于事态的严重性,纪检、检察机关分别将此案呈报上级部门,高层领导就此案进行了批示,要求对梁云才案进行调查并妥善处理。

  公安部最高检联手验尸

  5月10日,公安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法医团到达石家庄市。

  领衔者分别为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张继宗、副主任法医师孙建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医师汪宏。

  当日下午,法医团听取了送检单位的案件情况介绍,调阅相关病历材料并查看了案发现场。

  5月11日,上述三名法医赶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对梁云才的尸体进行了全面检验,并提取了检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和毒物检验。

  当日尸体解剖之前,经河北省检察院同意,死者家属对梁云才遗体进行了拍照。据耿芹秀回忆,死者体表受伤面积达80%,之前从死者身上换下的衣服血迹斑斑。

  验尸时发现梁云才体重为68公斤,而耿芹秀认为丈夫离家之时的体重应在80公斤左右。

  6月22日,公安部和最高检两方法医出具了梁云才尸检报告([2005]公物证鉴字3664号),结论为:“梁云才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出血所致出血性合并创伤性休克导致的死亡。”尸检报告提及,梁云才体表有多处散在点片状皮肤擦伤。如,右锁骨中部下方见0.4cm长缝合一针的创口;双肩背部、胸背部、腰背部见散在点片状皮肤擦伤十余处,最大3×1cm,最小0.5×0.5cm.双侧胸廓多发性肋骨骨折,双侧胸腔积血达550ml;双下肢径前皮下组织挫碎明显,皮下组织、肌肉出血面积约占人体总面积的30%,而脏器组织部分,肾脏包膜、胰腺包膜均有出血。

  另通过病理组织学检验发现,“皮下组织、肌肉出血新旧不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I级,心脏重340g,肾脏内见蛋白管型,肺淤血水肿,脑水肿。”

  三名看护人被诉

  2005年5月17日,经河北省检察院委托,石家庄市桥西区检察院着手梁云才被害案的侦查与起诉工作。桥西区正是河北省国资委办公所在地。

  检方随即对左书平、尚雪峰、周晓猛三人以涉嫌故意伤害罪立案侦查。

  经查证,自2005年3月初对梁云才实施“两规”后,河北省国资委纪委先后从华北制药集团公司、邯郸峰峰集团公司、邢台钢铁公司及本单位抽工作人员,担负梁云才的看护工作。

  左书平,男,1975年11月24日生,高中文化,河北临漳人,捕前系邯郸峰峰集团有限公司黄沙矿保卫科经济民警。

  起诉书显示,在所涉三名看护人当中,左书平于5月25日最先被立案侦查,次日对其监视居住。6月7日实施逮捕。8月9日至9月8日,经石家庄市检察院特许对其延长羁押期限一个月。

  尚雪峰,1977年2月11日生,高中文化,河北省磁县人,系邯郸市峰峰矿区薛村矿武装部干事。

  5月21日,尚被监视居住,6月8日执行拘留。6月22日被批捕。8月23日至9月22日,延长羁押期限一个月。

  周晓猛,1979年9月3日生,汉族,高中文化。河北省鹿泉市人,捕前系河北省国资委司机(临时工)。

  6月8日,桥西区检察院对周晓猛立案侦查,次日实施刑事拘留,6月23日实施逮捕。经批准,周晓猛亦被延长羁押期限一个月(即8月24日至9月23日),现押于赵县看守所。

  9月15日,桥西区检察院反渎职侦查局正式拟定《起诉意见书》(“石西检污移诉[2005]1号”),宣告针对周晓猛、左书平、尚雪峰已侦查终结。

  起诉意见书称,周晓猛、左书平、尚雪峰以梁云才“坐姿不正,不符合要求”、“态度不老实,不老实交待问题”为由,多次采用拳击、脚踢等方式,对梁云才的背部、腰部、肋部、腿部、肩部等进行殴打。

  其中,“左书平用墩布把儿抽打梁云才的后背,将棍子打折,用凳子猛击梁云才的后背、肋部。造成梁胸部多处骨折,胸部、双臂、双腿广泛性皮下组织、肌肉出血,致使梁云才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出血所致出血性休息合并创伤性休克。”根据河北省检察院的指示,案件由区检察院移交给石家庄市检察院,后者于10月10日正式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周晓猛等三人被控故意伤害罪。

  两名官员被控渎职

  9月15日,也就是三名看护人员被起诉的同一天,桥西区检察院向桥西区法院递交《起诉意见书》(“石西检渎移诉[2005]2号”),指控张子涛、孙伟涉嫌玩忽职守犯罪,依法移送审查起诉。

  张子涛现年42岁,河北冀州市人,被捕前系河北省国资委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副处级)。

  孙伟27岁,河北景县人,捕前系河北省国资委纪委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科员。

  据“石西检渎移诉[2005]2号”《起诉意见书》,桥西区检察院自5月17日直接受理梁云才被害案后,发现了张子涛、孙伟的渎职犯罪线索。

  8月17日,检方对张子涛、孙伟以涉嫌玩忽职守罪立案侦查,同日执行刑事拘留。8月31日,张、孙两人双双被批捕。

  《起诉意见书》称,自4月14日至5月7日梁云才被“两规”期间,“长时间遭受周晓猛、左书平、尚雪峰(均已另案处理)等看管人员多人多次反复地殴打,张子涛、孙伟作为省国资委纪委梁云才一案办案人,明知梁遭受看管人员的殴打,却不加制止、不采取任何措施,致使梁被殴打致死。”《起诉意见书》称,在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张子涛、孙伟拒不认罪”,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其行为涉嫌玩忽职守犯罪,依法移送审查起诉。

  据记者了解,受梁云才案影响,河北省国资委纪委书记易人,新任者已介入梁案善后事宜,并与死者家属多次接触。

  在此之前,死者妻子耿芹秀口头提出1000万元国家赔偿金的要求。河北省国资委相关官员证实有此一说,但表示相关赔偿事宜尚未进入实质阶段。

  “有关部门应对梁云才的经济问题作出定论。”死者家属的代理律师在一份《建议书》中提出,梁云才被害案应继续深挖,不能遗漏犯罪嫌疑人。而关于周晓猛、左书平等三人故意伤害梁云才案,其相应罪行应依据事实区别对待,并应与张子涛等人的渎职案并案处理。

要改革防左倾 皇甫平又来了


大陆新闻中心



    曾经在九十年代初大力支持邓小平市场经济改革的「皇甫平」写作班子,近日重出
江湖,在大陆知识界相当具影响力的「财经」杂志发表文章,呼吁不要把改革中出现的
新问题统统归罪于市场化改革本身,并要求中共高层应该针对市场改革的滞后问题,推
展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由于「皇甫平」(黄浦江评论的谐音)十五年前曾经扮演了
反击中共党内左倾思潮的主要舆论角色,如今再次复出,显示当前中共党内的路线斗争
有升级迹象。

    皇甫平在「财经」杂志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中国面临
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
的思潮。皇甫平表示,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
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争论的轮回。

    皇甫平还说,大陆近来出现了包括贫富差距、权力腐败严重,以及卫生、教育、住
房改革中出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但文章说,出现上列问题的主
要因由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而市场改革的滞后,不仅涉及经济体
制改革的问题,还涉及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问题。文章呼
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判断,坚决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推进全
面改革,不能动摇,不能停步,更不能后退。」

    文章也强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本着与时俱进和务实解决问题的精神,提
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其本质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坚持改革为主线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定能逐步统筹解决城乡间、地区
间、贫富间的差距问题,统筹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统筹解决经济社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解决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相协调问题。

    文章最后说,「我们在思想上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往往跟
不上形势的变化,遇到问题往往做出意识形态的极端判断,把问题归罪于改革。有人以
个案来否定改革全局,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残暴,现实比虚构更惊魂 文章提交者:华夫脱

残暴,现实比虚构更惊魂
文章提交者:华夫脱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济南市历城四中历史组王峰(250104)


2005年第11期《山西文学》的文坛剑戟栏目有一篇署名黄惟群的大作《读・看余华》。对余华这位当今中国的一流作家十年一剑闪亮登场的作品,黄惟群先生颇不以为然,理由之一是余华对残暴太他爹的酷爱了。我没读过《兄弟》,单单从黄惟群先生的转述来看,确实够得上是触目惊心。红袖章剪中学生孙伟的长发时,推子插进了他的颈部,割断里面的动脉,血喷了足足两米高。对孙伟的父亲,红袖章们先是将野猫装进他的裤子,让猫抓烂了他的双腿,然后命他脱下粘着伤口的裤子,将肛门对正立在地上的烟头坐下去,让烟头“吱吱”响地烧糊他的肛门。余华还让孙伟的父亲将大铁钉插在头顶上,用砖头将铁钉砸进自己的脑袋,而且一连砸了三次。第一次,铁钉砸进了脑袋,第二次,铁钉砸到了脑浆,第三次,砸得砖头碎成十几块,铁钉全部砸进了脑袋。宋凡平被打死的那场,余华写了整整1章。又踩又踢又蹬,木棍纷纷打断,折断的木棍刺刀一样地往他身上捅,血呼呼地流。宋凡平被打得一动不动,昏倒在地,但余华每次都让宋凡平爬起来,直到被打死。打死仍不算完,还得砸小腿。因为棺材不够长,宋凡平的尸体装不进去。先用砖头砸,砸不断,改用菜刀的刀背砸。砸得棺材里到处是骨头、砖头碎片。砸开了膝盖,砸断了小腿,然后将两条断了的小腿搁在大腿上。

从“红袖章”这个词可看出,余华的《兄弟》关涉“文革”。既然关涉“文革”,那就不得不说句公道话,余华在《兄弟》中所写的残暴和当时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残暴行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文革”时期,中共中央转发了公安部不准动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的规定,红卫兵处于不折不扣的强势地位,想要谁的命就要谁的,虐待老师的丑闻比比皆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常务副校长刘美德(当时正怀孕)一会儿被强迫在操场上爬行,一会儿被强迫跪在桌子上,接着被一个红卫兵从桌子上踢了下来。教务员李洁跪进一个抽屉里被用火钩子毒打,两年后被再次毒打致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副校长韩家鳌被学生(初中二年级)强迫跪在教室的地上,全班一个接着一个,轮流用棍子、鞭子和皮带打了一个多小时,还用火点着了头发。北京101中学的10多位教师被学生强迫在煤渣铺的校园小路上爬行,美术教员陈葆昆被毒打后又被丢入喷水池淹死。北京第三女子中学校长沙坪头发被薅掉,嘴里塞满污物,死后还被鞭尸。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高云被命令站在毒日头下,额头上扎了一排图钉,还被用沸水浇。北京礼士胡同小学,一位姓叶的老师被学生强迫吃下大头针和屎球。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学生剃去了音乐教师的头发,还强迫她和她的教美术的丈夫在学生面前互相扇耳光。有幼儿园的孩子强迫阿姨喝痰盂里的水。在上海复兴中学,学生用锤子打一些老师的头,一位教师的头盖骨被打得凹陷下去,一直不能恢复。天津虹桥区金钟桥小学校工姚福德被学生殴打,冲出校门跳入附近的河中。河岸高而河水浅,他的头部倒插在河底淤泥中,两脚露出水面,随后死去。广州铁路中学的学生逼英语教师高本锵喝下一瓶墨汁,然后猛击其胃部。1966年8月北京打人的高峰时期,中学里流行着一句话:“打死个人不就是28块钱的事吗?”28块是当时火化一具尸体的价钱,而且那些被打死的人的火化费用要由他们的家属支付。他们的骨灰不准保存。由于突然增加的大量死亡,北京的焚尸炉一度供不应求。(详见王友琴《学生打老师:1966年的革命》,2001年第3期《山西文学》第21―35页)

《兄弟》中的宋凡平没有很快被打死,而是一次次地爬起来,一次次地被打昏,直到咽气。黄惟群认为这是余华让宋凡平这样,言外之意似乎是余华向壁虚构,缺乏现实根据。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我还得说句公道话:此言差矣。2005年第10期《山西文学》有鲁顺民先生的大作《“左”倾风暴下的黑峪口》,该文就详细披露了1947年土改前后晋西北黑峪口村支书刘玉明一次次被打昏一次次活过来直至毕命的经过。在斗争刘玉明的会上,贫农团的人无所不用其极,打耳光,锥子扎,棒子打,打得死去活来。他被打晕过去之后,有个后生端起一块石头冲他的脑袋就砸了下去,哪里想到脑袋骨真是硬,这一砸,刘玉明居然突然蹦了起来,蹦起来就给那些人跪下了,央求说:群众对我有怨恨我没意见,咋处理我也没意见,我今年36岁,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快70了,给我留条命行吗?留条命?还想活?一个积极分子拿起棒子冲他的头就是一下子,刘玉明应声倒地。摸了摸,没气了。众人在他尸首脚脖子那里栓根绳子拖到黄河岸边扔了下去。那一年河水淘进来,河岸很高,刘玉明被扔下去之后没有直接掉进黄河里,而是被摔在河滩上。摔下去,大家看见刘玉明又活过来了,挣扎着往起站。几个人下到黄河滩,端起刺刀在刘玉明的胸脯上扎了两刺刀,刘玉明这才被捅死了。刘玉明之死如此一波三折,比起宋凡平来,生命力之强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

人的生命力再强,也架不住丧心病狂之徒的虐待,最终还是两个字:死亡。仍以1947年土改为例,那些被发动起来的贫农团们在土地之外更感兴趣的是“起浮财,挖底财”。起浮财就是没收家里的粮食、家具、衣服一直到住宅,挖底财就是将地主富农隐藏起来的财产主要是洋钱银两全部挖出来。土地、浮财都在明面上摆着,直接没收就是,底财则需要地主富户们配合,说出埋藏的地方。不说是吧?斗。地下铺上煤渣或者六棱八瓣的菠菜籽有时干脆就把二者搅和在一起,将被斗的人上衣脱掉,一把推倒,提住脚跟在上面来回拉。正面拉了反面拉,妈妈老子直叫唤。还不说是吧?再在煤渣菠菜籽上扔进两块青石蛋子,拉的时候脑袋在青石蛋上磕得嘣嘣响。还不说是吧?肚皮上放一盘小石磨,小石磨上坐一个妇女,拉出大门,拉出城门,绕城圈子转,后脑勺子被磨塌,脑浆拉了一路,后脊背的肋骨白生生的,一根是一根。此乃磨地。还有更厉害的,就是将家里放衣物存粮食的躺柜抽去中间的挡板,像个长方形棺材。底子上均匀地放些剁碎的枣树圪针,被斗的人不由分说脱成个赤红棍扔进里头,盖上盖。柜子底上撑一根檩子,两头上下晃动,就像幼儿园里的娃娃们耍跷跷板似的。晃两下问一句,直到说出窝金藏银的地方为止。此乃坐圪针柜。边墙上的烽火台有三丈来高,对那些死活不说(有的也说不出来,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底财)的,将他拉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往下扔,下边铺满石头蛋子,如果扔几次还不死,干脆用石头蛋子往脑袋上砸。把人推下去的同时,还将人家的裤带解开,人下去了,裤子留在了推人者的手里,卖几个钱花。此乃扔四方墩。被斗死的,被枪毙的,都扔在野地里不许收尸,屁股在雪地里露出来很抢眼,一群狗围着尸首你争我抢。(鲁顺民《关于土改,我给你说》,2004年第4期《山西文学》)你说这残暴不残暴呢?

群狗争尸说明尸体还不是很多,所以得争,等到尸横遍野的时候,那就可以尽情享用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指使段锡朋等人于1927年在江西成立了一个反共组织AB团,不到3个月,便在革命力量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了。没想到后来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把蚂蚁当成了大象,捕风捉影,竟作出了清党、肃反的错误决策。毛泽东任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为在第一次反“围剿”前肃清内奸纯洁队伍,大开杀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4万余人的红一方面军中就有4400多人被打成AB团,处决了几十个“总团长”,被杀的“骨干分子”不计其数。当时的黄陂河河滩上,尸横遍野,河水都被染红了。黄陂肃反尚未结束,总前委又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肃反委员会主任李韶九到富田肃清AB团。李韶九的看家本事就是严刑逼供,刑法有悬吊抽打、砧板烙肉(烧红的铁条在裸体上乱烫)、油烧、割乳房、捅阴户等,个个都令人毛骨悚然。还有一个刑法是把人倒吊起来,用炭火煨着几串红红的“朝天椒”,把辣烟直接熏进被拷打人的鼻孔里,那是个什么滋味您就慢慢品味吧。受不了严刑逼供者不但被迫承认自己是AB团,还得往外咬,不然还得受罪。于是从1930年12月7日到9日,3个昼夜内抓获“AB团”120余人。8日起,不经任何机关批准,分两批处决了38人。一时间,整个富田血雨腥风,一片“赤色恐怖”。赤色恐怖引发了20军的兵变,兵变又引发了更大的分歧猜忌和敌意,经过一连串的波折之后,王明居领导地位的中共中央作出了取消红20军番号、解体该部的决定。发起兵变的几个代表人物被用刺刀捅死者有之,被草草审讯后押赴刑场枪决者有之。其余副排长以上的干部600多人,于1931年7月23日,被以开会为名集中到于都县平头寨有着高大围墙的谢家大院里。9时1刻左右,正厅和两侧厢房4个窗户里突然伸出4挺机枪,同时吼叫着向干部们射出雨点般的子弹……4挺机枪的交叉火力,只七八分钟,就吞噬了这些人的生命,无一幸免。(晓农《富田事变始末》,2001年第2期《文史精华》)怪不得红袖章们残暴至极,原来他们的老辈都擅长搞这一套。前边有车后边能没辙吗?

红袖章们的老辈残暴至极,老辈的老辈何尝不是如此?武则天曾重用来俊臣和周兴这两个狗腿子大搞刑讯逼供。周兴的外号叫“牛头阿婆”,常自夸逼供的办法巧妙,最得意的非烧瓮莫属:用一只大瓮(大坛子),四面架起炭火烧起来,烧到内外发烫,把囚犯放进瓮去……看他招不招供!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周兴)入瓮,那是后话,反正在此之前,周兴肯定没少用入瓮法,否则也不会在来俊臣面前卖弄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除了采取拿来主义,“盛之瓮中,以火环绕炙之”外,来俊臣还自创了许多令人发指的酷刑,每次审囚,多以醋灌鼻,绝其粮饷,囚犯们往往饿得吃自己穿的衣服。他还制作了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失魂胆、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等十种大枷,还有铁笼头连其枷者,轮转于地,不一会就窒息而死。有这样的大刑侍侯,被囚者“魂胆飞越,无不自诬矣”,想不叫认“罪”都难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代的虐待狂们继承了周兴来俊臣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刑讯逼供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了。“文革”时期,专案组满天飞,谁若“有幸”被专案组盯上,不死也得蜕层皮。他们办案立足于有,着眼于是,没证据好办,后半夜里出成果,一人供听,二人供信,三人供定,并且这种做法还在全国公安会议上作为经验加以推广。为了让“犯罪嫌疑人”“自己坦白”或“主动坦白”,当代的周兴来俊臣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无辜少女违心承认卖淫,将农民或市劳模折磨致死等令人发指的行为屡有所闻。2001年,河北省霸州市康仙庄派出所接连出了两桩骇人听闻的事。一个是该所副所长杜书贵持枪当街杀人,一个是民警刘志庚、苑景武带领三个协勤人员把一至今身份不明的男子带到派出所殴打致死,先是把尸体藏匿于床下,后又将尸体运至派出所新建办公地点施工工地掩埋。(2004年5月29日《齐鲁晚报》)河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梁云才因被人举报涉嫌“小金库”问题被“双规”,负责看管他的几个打手以“坐姿不正,不符合要求”、“态度不老实,不老实交待问题”为由,多次采用拳击、脚踢等方式,对梁云才的背部、腰部、肋部、腿部、肩部等进行殴打。他们用墩布把儿抽打梁云才的后背,将棍子打折,用凳子猛击梁云才的后背、肋部。造成梁胸部多处骨折,胸部、双臂、双腿广泛性皮下组织、肌肉出血,致使梁云才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出血所致出血性休息合并创伤性休克。此情此景,和余华《兄弟》中宋凡平被打的一幕何其相似乃尔,余华是一点也没夸大其词啊。

2005年11月18日9时许,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肖家店村村民陈永久(56岁)和安新民(52岁)为了一点小事发生口角。双方争执起来,陈永久操起随身携带的镰刀,向安新民头部砍去,将其砍倒在地。安新民被砍倒在地后,陈永久歇了一会儿,坐在地上抽烟,不让别人靠近:“谁拦着我,我就砍死谁!”。安新民的侄媳妇张文珍(50岁)见状,上前去拉架,结果也被陈永久用镰刀砍伤。陈永久见安新民动了一下,就继续砍,直到安新民一动不动了,这样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当时安新民的脑袋就跟血葫芦似的。在这段时间里,现场围有100多村民,他的妻子跪求人们救人,但没人敢上。她求砍人者的家属,但是家属说他们也不敢上前,还承诺以后照顾她。她还求在场的村主任,但是村主任说最好组织亲戚上。100多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人被活活砍死,这不比《兄弟》中孙伟父亲的自疟还残暴吗?

现实生活中有残暴,现实生活中的残暴比虚构的残暴更令人不寒而栗,作为现实生活的镜子,文学作品中描写残暴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作家不写残暴,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好了?写下残暴,揭出病灶,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不比藏藏掖掖更有意义?以此而论,我不反对余华写残暴。非但不反对,反倒认为余华对残暴的描写远远不够,还应加大力度。缘由无他,皆因残暴,现实比虚构更惊魂。

艺伎回忆录之后 断背山 也进不了大陆戏院

大陆新闻中心



    据「法新社」报导,美国综艺日报报导说,中国官员已实质上禁止牛仔同性恋电影
「断背山」在中国大陆的戏院放映。

    电影界权威的「综艺日报」说,中方审查人员觉得台湾导演李安的这部片主题对中
国观众而言太具争议性,同性恋在中国仍属禁忌。

    报导说,虽然「断背山」被视为今年奥斯卡得奖呼声最高的电影,而且很可能在元
月三十一日被提名,但中方仍做出上述禁演决定。

    综艺日报还说,另一部不太可能在中国播放的是导演劳柏马歇执导的「艺伎回忆
录」,北京官员担心对中国大陆观众的反日情绪太具煽动性。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驳中宣部批评


      刘耀玲
      香港
      2006年1月27日



导致中国青年报旗下的冰点周刊停刊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被中共中央宣传部
严肃批评。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这篇文章,主要提及中国学生“吃狼奶长大”,受到不正确的
意识形态毒害。

据香港明报的报导,中宣部指“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这篇文章极力为帝国主义列强侵
略中国罪行翻案,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严重违背新闻宣传纪律,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
族感情,严重损害中国青年报的形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严
肃批评。

*文章被批罪名完全不符事实*

这篇文章的作者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接受中文部驻香港记者的专访时说,他的
文章被加上这些“罪名”,他“无可奈何,无办法。我们无权无勇。只希望有关当局能
够认真考虑为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学术文化发展多考虑一下。”袁伟时说,这些“罪
名”完全不符合事实:“我的文章严厉谴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又谴责八国联军、英
法联军的暴行。”

至于说文章严重违背历史事实,袁伟时说这更加与事实相去甚远,因为他所有的论点都
是建立在严格的历史研究、 大量的史料基础上,而且这些史料经得起核实。他觉得这
些罪名都很奇怪,有些象文革期间的大字报那样。

对于外界说,他的文章里“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犯了忌纬,暗指共产党是狼,袁伟时
教授说,这句话不是他发明的。他说:“是1979年 5月初北京开第一次全国五四学术讨
论会,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邓力群在大会上发言讲的。‘狼’不是攻击党,是指一种错误
的思潮、文化和观点,毒害了很多人。我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引用。”

*关闭冰点是错误决定*

袁伟时教授认为当局关闭冰点周刊是错误的决定。他认为,要是冰点刊登的文章有什么
错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应该在报纸上开辟专栏让大家发表意见。他说:“现在的领
导,思想学术的领导方式不对。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学术问题,是不能用
压制、强制的方式来解决,应该是通过自由讨论来解决,更不要说宪法上要保障学术自
由,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广州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说,“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是曾经在2002年发表过的文
章,当时大家很欢迎,有很多人传阅,也有些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当时没有什么波
浪。袁教授说,是冰点的编辑李大同在网上看到他这篇文章,然后跟他联系,袁教授同
意重新发表,不过对于这篇文章会引起轩然大波,他是始料未及。

74岁的袁伟时教授说,冰点周刊因他的文章被停刊后,到现在他没有受到什么干扰。他
说,平时他很少活动,只是在书房看书研究,他以后也会继续写关于近代中国研究的文
章。




如何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


      萧敬
      华盛顿
      2006年1月26日

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城打工,从事各种工作,而他们
的农民身份却没有改变,也没有被城市认同和接纳,很多农民工的处境非常艰难。几位
听众朋友发表他们对农民工问题的看法。

*农民工现像具有中国特色*

江苏的施先生说,农民工现像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度的必然
结果。他说:“现在农民在农村呆不下去就只能进城打工,别无出路。我觉得,‘农民
工’这个词有中国特色。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度,中国政府把中国人分成城市户口和
非城市户口,这就使中国大陆社会断裂了。农民进城以后处处受到歧视,生活状况并没
有多少改变。”

*农会能够解决问题?*

山西的李先生认为,应当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同时惩罚那些对农民工
问题漠不关心的行政部门。他说:“谈到农民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分两层意思。第一,
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城镇化改造;另外,农民在谋求生存,想挣几个钱。现在农村人有几
亩薄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由于拖欠工资,还有相关的劳保待遇、社会保险、医疗福
利根本就跟不上去,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是应当成立一个农会来为农民说话的问题,而
且根本的问题是要监督所有的部门,它们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应该处
罚这些不作为的行政部门。”

江西的吴先生说,在中国的一党专制体制下,即使成立农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
民工所面临的问题。他说:“说到农民的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又跟政治方面有关系。
我觉得,在一党专政下,消费者协会、农民协会都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有一句话说的
好,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农民遇到问题没有地方投诉,没人理他们,推来推
去。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

*土地产权不明确造成农民问题*

河北的张先生说,中国农民的很多问题都是土地产权不明确造成的。他说:“中国是一
个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靠农民取得政权的。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包括毛泽
东,都是农民出身,他们是很深刻地了解农民的处境的。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土地
的产权问题。如果产权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引起征地的问题、政策落实的问题。产权不
明确,一些农民的问题就落不到实处。”

*农民工切身体会:没有最基本权利*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谈到农民工报酬偏低、而且工资常被拖欠的问题,他敦促有关部门
努力帮助农民工解决困难。山东的管先生是农民工,他对农民工的处境有着切身体会。
他认为,温家宝总理的呼吁对改善农民工的处境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他说:“我老家是山东,现在在江苏打工。农民工得不到什么保障,老板是以最低的成
本获得最高的效益。他(温家宝)的这种呼吁我觉得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农民工没有什么权利,连最基本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冰点主编李大同公开抗议信全文




      2006年1月27日





就《冰点》周刊被非法停刊的公开抗议



新闻界的同行们、知识界、法律界的朋友们、 《冰点》周刊海内外的热心读者们:

2006年1月24日,星期二,是《冰点》周刊的发稿日,《冰点》在京编采如往日一样,
齐集编辑部,认真校对将于1月25日出版的新的一期周刊。下午4点多,版样全部出齐,
送总编辑审阅付印。然而反常的是,迟迟没有回音。我们听到,报社领导层被全部召到
团中央开紧急会议,没有人看大样了。这意味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天塌下来,报纸也是要正常出版的,这是对所有订户、所有读者负责。我们将大样中所
有发现的错漏改定,静等事变的发生。鉴于中宣部对《冰点》的批评指责从来就没有断
过,星期一还刚刚见到中宣部阅评小组对《冰点》刊发的袁伟时教授的文章《现代化与
历史教科书》作出的文革式上纲上线的蛮横指责,作为主编,我估计,撤销我职务的时
刻来到了。

然而卑鄙所能达到的程度,总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大约5点多钟,全国各个媒体朋友们
的电话纷至沓来,告诉我他们已接到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新闻局的通知,"
不许刊登任何冰点停刊整顿的消息和评论"、"不许参加冰点编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不许炒作"、"要保持距离"等等。继而,各个海外媒体记者的电话也络绎不绝,要求我
证实这件事。然而直到7点,还没有人正式通知我,报社领导层从团中央回来,还在开
会商量。我反倒成了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所有信息证明,这是一个党内高层某些
人甘冒天下之大不讳,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行动。这个行动,不仅没有任何宪法和法
律的依据,也严重违反、践踏了党章与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作为一个职业报人,《冰点》停刊是我最不能理解、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报纸是社
会公器,报社与订户、读者有契约,是读者付款购买的信息产品,报社必须履约,不管
个人的命运如何,《冰点》周刊应该如期送到订户手中。然而在作出这个决定的人那
里,社会影响算什么?广大读者算什么?主流大报的声誉算什么?党章国法算什么?中
国改革开放的形像算什么?执政党的形像又算什么?他们将社会公器视为个人的家产,
认为可以随意处置。

晚上7点30分,我接到社长、总编辑叫我上去谈话的电话。对我宣布的决定,是团中央
宣传部作出的。"决定"将袁伟时先生的文章冠以若干莫须有的大帽子,然后宣布《冰
点》周刊"停刊整顿";除对总编辑和我本人通报批评外,还要作"经济处罚",谁给了他
们这种权力!心态如此之龌龊,令人哭笑不得。

自然,这场谈话在前述种种背景之下,已经成了一场滑稽剧。很明显,这是"上面"少数
人在背后操纵,团中央在前台扮演丑角。我据理向社长、总编辑痛斥这份"决定" 和中
宣部《新闻阅评》的荒唐,并向他们宣告:我将正式向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控告这次
非法行为。 就在《冰点》周刊被停刊的今天,报社接到大量读者的询问电话,已有读
者在得知《冰点》停刊后愤而去邮局退订本报。

"上面"少数人对《冰点》周刊的扼杀,蓄谋已久。2005年6月1日,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纪念日前夕,《冰点》刊发了《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一文,真实记录了面
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两军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浴血奋战的真实历史场景。与传统宣
传不同的是,《冰点》首次在主流媒体上客观真实地报导了国民党将士在这场战斗中牺
牲数万人的战斗历程。

这样一篇真实的历史描述,却遭到中宣部阅评组的蛮横批评。他们批评的根据是什么呢
?没有任何事实,而是根据"鬃年鬃出版社的中共党史鬃页关于平型关大捷的记述",
《冰点》的报导是"美化国民党,贬低共产党"。结果,在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的大会上,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讲话中全面肯定了国民党将士在抗日
战争主战场上的功绩。谁对谁错,不言自明。

在连、宋访问大陆结束之际,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冰点》发表长篇文章《你可
能不知道的台湾》。文章用丰富的材料,首次客观真实地向大陆人民介绍了台湾几十年
来的变化和发展,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对沟通两岸民众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而这样一篇文章,竟被中宣部某些人指责为"处处针对共产党",其眼界和心胸
之狭隘令人惊诧。

去年11月18日,党中央隆重召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的纪念
会,曾庆红同志代表党中央对耀邦同志一生的光辉业迹、伟大人格作了充份阐述,受到
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中宣部的某些人却禁止媒体发表纪念耀邦同志的回忆文章,规
定只许发表新华社通稿,各媒体不允许有自选动作。

2005年12月7日,《冰点》刊发胡启立同志的长篇回忆文章《我心中的耀邦》,引起强
烈反响,海内外中文媒体纷纷转载,无数网友发帖说被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这样一
篇起到极好社会反响的文章,中宣部竟打电话到报社来问罪,称报社违反了"没有自选
动作"的规定!在这些人那里,哪有一点对胡耀邦同志的真感情、真悼念啊!

中宣部少数人对《冰点》的无理指责和批评还有很多。譬如,2005年11月30日《冰点》
刊发记者调查,披露了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周叶中在学术著作中的剽窃行为。这位周教授
在《冰点》记者采访他时,竟有恃无恐地劝告道:你就不要管这事儿了,晚上中宣部就
要找你的!你们总编辑会找你的!报导刊发后,果然遭到了中宣部某些人气势汹汹地问
罪,蛮横地指责这篇报导有严重的舆论导向问题。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冰点》对此事的后续报导被撤版。2005年12月28日,《冰点》历
史性地出了一期只有三块版的周刊。试问,中宣部的少数人究竟在保护什么行为?

现在,他们终于要跟《冰点》算总帐了!用袁伟时先生的文章为发难对象不过是个幌
子。袁伟时教授在近代史的研究上著述颇多,在知识界影响很大。袁教授写的这篇文章
依据的是史料,立论基础是开放的理性。文章发表后,亦引起很大反响。本来,对历史
问题的讨论,需要对材料和观点有平等的、心平气和地交流,才能逐渐达到共识。诸多
网上评论中,即便是不赞同袁先生文章的网友,也有态度十分认真、考据十分扎实的反
驳文章。我本人曾将这些帖子转给袁先生参考,袁先生看后对我回复说:这些文章态度
确实十分严谨,我将会认真考虑他们的观点,作出相应的回复。这正是一种健康的、正
常的学术交流。而中宣部的阅评除了文革式的詈骂和扣帽子、打棍子,还有什么?!

这次事件再次集中暴露出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弊端,那就是中宣部少数人以其狭
隘的眼界、逼仄的心胸、专制蛮横的工作方法,将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政
治局面,管制得万马齐喑、一片死气沉沉。这些人要的是顺从,而不是平等。这种专
权,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哪一条授予过他们?!

对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弊端,我们将另文论述。在这封信里,我们只是想告诉同行们、
读者们、朋友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没有真理害怕辩论,没有真相惧怕
公开。尽管中宣部的某些人动用权力,封锁所有媒介和网络,但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
看到这封信!你们有知道真相的权力! 衷心地感谢你们!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 李大同
 200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