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十一月 09, 2009

山西煤矿重组可能背离国务院精神 浙商要求审查



  中新网杭州11月10日电 (记者 柴燕菲见习记者赵晔娇)记者今天从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获悉,面对山西省政府在煤炭行业实行重组改革,该会认为背离国务院文件精神,并已致函有关方面,要求对其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处理。同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已经明确,将派员来杭州研讨煤炭企业重组方案。

   2008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23号,下称"23号文")出台。今年4月,《关于进 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发[2009]10号,下称"10号文")出台。这意味着国有资本注定掌握煤矿主导权。一夜间, 活跃在山西煤矿的500亿浙资深陷其中。

  "我们希望通过晋浙两省的官方沟通,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原则,更好的维护各方利益。"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法律顾问何长明说。

  背离国务院精神

  山西对煤炭行业进行的结构调整,均称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文件精神制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晋政发23号、10号文实际上已经严重背离了国务院文件精神。

  对于中小型煤矿的政策,国发〔2005〕18号文件提出"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

  而晋政发23号却提出,"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

  "这实际上就是将国家行政引导鼓励政策改为地方行政命令强制。"何长明表示,山西省将所有中小型煤矿都合并到山西地方国有、地方民营的大型煤矿集团,不顾现有煤矿布局的区域差异和投资来源的广泛性、投资途径的合法性,也违背依法行政的要求。

  此外,在煤矿生产规模上也有待商榷之处。

  在国函〔2006〕52号文件中要求"尽快完善煤矿准入标准。继续推进煤矿的整顿关闭,规范资源整合,整合后矿井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低于60万吨/年,回采率不低于国家规定。"

  而晋政发10号则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1500座调整为1000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企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

  何长明认为,山西规定的煤矿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大大超过了国务院批准的合理规模,这就使得一大批外来投资者面临"被国有化"的命运。

  "晋政发23号、10号文件不仅否定国务院文件,还涉嫌违反宪法、物权法、合同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公司法、立法法等法律。"何长明说,此举侵犯了被兼并煤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干涉了被指令作为兼并主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浙江各界震动

  浙商在山西投资煤矿的遭遇,震动了浙江有关部门。

  7月上旬,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省经济协作办组成专门课题组,赶赴山西,走访晋中、临汾、大同等地的浙籍企业。

  10月份,该课题组组长、浙江产权交易所矿业权交易中心主任王小军将报告送达浙江省司法厅。

   报告建议,由浙江省国土、司法、各省经济协作办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对外省资本在晋煤矿投资的情况作更深入调查;并与山西省政府商讨,对符合法律规定, 手续完备的矿山,建议考虑到历史成因,继续允许开采。对手续不完备或有缺陷的矿山以及手续完备但浙商愿意退出的矿山,商量合理补偿原则。

  浙江法律界也发出了呼吁声。

  何长明也指出,浙商资本的采矿权是否合法取得,近年发生严重矿难的是大型国有煤矿还是小型私人煤矿,是山西地方民营煤矿还是外来外资煤矿,对30万吨以上矿井国有化是否有法律依据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危及浙民间信贷链

  值得说明的是,山西煤矿"国进民退"、浙商产业"被国有化"已严重危及浙江民间信贷链条。

  温州人约占投资山西煤矿的浙商数的90%,他们拥有大约600座私营煤矿,而其资金来自亲友及民间融资。

  温州原本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方,然而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的GDP只增长了3.5%,在浙江省排名是倒数第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温州变成这样?"山西浙江商会负责人金松说,温州过剩资本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一部分进入了煤炭行业。超过两千亿元的温州资本深陷山西。

  据悉,10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省发改委、省煤炭工业厅等政府机构,将共同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地方产业政策延续性与企业投资信心"研讨会。本网记者将继续关注。

从一则趣闻透视中国大型运输机的核心机密!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阿二)近日,中国航空工业喜讯不断,大型运输机、四代战斗机、电磁黑洞,喜讯一个接一个,仿佛回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面对一个个突破,再考虑到我国技术落后的现实,难免有人认为我们获得了外来的援助。但是,官方的说辞对此予以了否认,比如,大运,官方说 “其研发、生产制造过程全部由中国独立完成”。

 

那么,我们到底是否借助了外来援助呢?我认为,当然有,只不过这些援助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技术。

 

说一则趣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制造光学玻璃的技术秘密一直为德、英、法三国垄断,而国防工业又少不了光学玻璃。为了尽快掌握这一技术秘密,1916年春,沙皇俄国利用与英法等国结盟的机会,就传授光学玻璃制造技术展开穿梭外交。他们先派遣技术人员悄悄来到英国,进行讨价还价,狡猾的英国人要他们去找法国人协商;法国玻璃制造商称100万法郎也不会出卖这一秘密;俄国学者只好又掉转船头驶向英国。

最后,俄国人被迫答应给予英国光学玻璃制造商享有25年特权(另一说法是,交付了相当于5艘驱逐舰造价的黄金做学费),才获准到现场学习这个技术秘密。

但是,这制造光学玻璃的核心机密,俄国人看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在俄国人被带出了车间、被嘲笑之后,英国人最后给了一个信封,俄国人打开一看,气急败坏,纸上就一个词:“搅拌”!原来,“玻璃熬制到熔融状态时,必须不停顿地搅拌”。

故事还没有完。据说,虽然俄国人也开始在制造光学玻璃时搅拌了,但是,“怎样搅拌”还是一门技术,俄国的光学玻璃制造就是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直到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经过无数次摸索,才终于获得了突破。

 

看了这则趣闻,本文的主旨诸位大概就能猜出了七、八。长期以来,基础技术、基础工艺是制约我国装备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相当的自行设计能力,就拿大型飞机来说,30年前我们就设计出了运十,可以说当时我们的设计能力接近了欧洲空客;除了自行设计能力,我们仿制设计、逆向设计的能力也很强,即便是拿着一堆残骸就能基本还原其原貌。但是,我们的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很成问题,往往是设计的出来但是造不出来。

 

比如,当初仿制“斯贝”发动机,在获得英国的技术之后,仿制过程仍是一波三折,前前后后折腾了28年。显然,当年的技术人员苦恼的不是“斯贝”发动机的设计细节,而是如何把每一个零件都做出英国人的质量。

 

一个小小的螺丝钉,美国造、欧洲造、日本造、俄国造与中国造,差距可能就是一丁点、一丁丁点,但是,几百个、几千个零件组装在一起,每个都差一点,综合起来那就差得远了去了。

 

因此,中国大型运输机获得突破,并不需要在大的设计方面获得帮助,在中国有那么多波音、空客、伊尔、安东诺夫,再笨也能逆向设计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那些基础技术、基础工艺。

 

如果说俄罗斯、乌克兰对中国有帮助,可能在这个方面的帮助更有价值。当初,在引进苏-27之后,感觉我们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很多研制多年的自行设计机型很快定型、列装,引进的俄罗斯工艺功不可没。

同时,我国飞机制造企业长期以来接受外国大型客机部件的外包定单,从小做起,逐步提高,也使得制造能力逐步提升。

有了这些外来帮助和自我积累,才有了今天大型运输机的自行设计、制造。

 

这个问题放大了说,我国制造业眼高手低是个通病,对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研究不够,对从事基础工作的人尊重不够。而真正高质量的工程,离不开这些基础的工作。“中国制造”要翻身,需要高水平的科学家、设计师,也需要高水平的工人师傅。

 

一个在核几所的同学,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否真实不可考,我一说你就听,不必深究:

当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是两个半园型的铀核。当时,没有自动数控机床,全靠工人师傅用机床车出来。由于带着厚厚的防护装备,而且加工标准要求非 常高,在试验加工的时候总是不成功。此刻,一个当时号称全国水平最高的工人师傅主动请战,他要求摘掉手套上机床!终于,铀核被加工了出来。多少年之后,我 这个同学还见到了这位头发、牙齿掉光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