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换四个一把手 人事调整密度前所未有
上海一年换四个一把手 人事调整密度前所未有
>
> 综合新闻 2007年12月13日
>
> 从2006年9月24日陈良宇被立案检查到今年10月27日俞正声入沪履新,十三个月
> 内,包括韩正、习近平、俞正声在内,上海前后有四人担任"一把手",绝无仅有。
> 这一年,上海是如何度过的?
>
> 岁末上海滩
>
> 《南方周末》的文章称,俞正声,上海新领导人,这座城市十三个月里的第四位"一
> 把手",入沪第一站,与他的前任习近平一样,选择参观一大、二大会址,那里是
> 中共诞生地。
>
> 之后,俞正声旋即开始了密集的调研。尽管报道寥寥,但"俞氏风格"已震动上海官
> 场--下去调研不为肯定成绩,只为寻找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 与此同时,社保案余波仍在延续。国庆期间,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被曝拥有24处
> 高档房产;11月,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康燕接受调查,据称与申能集团副总经理王
> 维功案有涉。
>
> 11月30日,曾经的上海"首富"周正毅一审获刑十六年,而其律师表示继续上诉,周
> 本人则认为自己无罪。在沪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表示,该查的案子还将继续查处,
> 反腐没有终点。
>
> 这个岁末,另一新闻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实际举措竞相出台,江浙沪三地高层会
> 商国际论坛。这一早于2005年即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试点的举措,一度"雷声
> 大,雨点小",终在习近平任内实质性重启,现在则由俞正声急速推进。
>
> 人事大变局
>
> 坐落在上海康平路的市委大院,与陕西南路上的马勒别墅,一度是上海最具政治意
> 义的地标。人事调整成为这里最撩人的主题。2006年9月24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
> 良宇被立案检查,前后十余位市管干部相继下台。
>
> 领导层的调整接踵而至,市长韩正迅即接任代理书记一职,原副市长杨晓渡调任统
> 战部部长;原统战部部长沈红光调任组织部部长,原政府秘书长杨定华填补副市长
> 空缺,原组织部部长姜斯宪调往海南,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调任北京。
>
> 半年后,习近平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亲自主持交接,并称"
> 中央对上海这段时间的工作是满意的,对韩正这段时间的工作是肯定的。"
>
> 被寄予厚望的习近平在上海只工作了七个月零四天,但他任内主持召开的上海九届
> 党代会,顺利完成了中央对上海领导层的最终布局。
>
> 四位新常委出现,其中包括两位出生于1960年代的年轻官员。值得注意的还有,新
> 一届上海市委委员,由55名扩大至83名,上海市19个区县的书记和区县长第一次同
> 时入选。市委扩容力度之大,被视为"有意识加强上海市委的集体领导"。
>
> 局势得到进一步稳定,到了6月,著名证券公司申银万国,在其投资风险报告里
> 称,"社保风波已定,习近平的到来宣布上海即将步入正轨。"
>
> 2007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文章,《"更加大气、更多和气、更添锐
> 气喜听上海新涛声"》,总结并肯定上海自社保案后的系列工作。
>
> 国庆期间,总书记胡锦涛赴上海出席特奥会,并走访上海各地。上海市委一官员回
> 忆说,"终于有了云开放晴的感觉"。一个月后,习近平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湖北
> 前省委书记俞正声入沪履新,成为13个月里,上海的第四位"一把手"。
>
> "这是上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事调整密度,"在沪工作的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刘吉称,"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季晓东则连用不寻
> 常、不平凡、不容易归纳过去的一年。
>
> 重新设定位
>
> 人事调整的背后,是上海的重新定位。事实上,早在3月下旬,《解放日报》新辟署
> 名申言的评论文章,已开始检讨上海的缺点或问题,并屡提学习和借鉴字眼。"申
> 言"被认为直接体现市委主要领导的意思,甚至有些文章直接来自主要领导的讲话
> 或授意,如《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
>
> 另一串否定句,比如要认真"做事"而不是"作秀",要真正"造福一方"而不是"造势
> 一时",解放思想,绝不是鼓励闯红灯、打擦边球,被反复提及。
>
> 习近平试图从根本气质上重新定位上海形象,将上海城市精神扩充为"海纳百川,
> 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
> 定位新上海呈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方向,对上,与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在九届党
> 代会新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曾专门强调,要自觉维护党的权威,确保中央政令在
> 上海的畅通。
>
> 而横向,则体现在与周边友邻的融合上,最明显的体现是重启长三角一体化,以及
> 强调世博的共办共享。
>
> 5月15日,温家宝总理亲临上海主持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
> 提及邓小平及江泽民当年的重托。两个月后,习近平即亲率四套班子及其他负责人
> 造访浙江。《东方早报》评论,上海正以全新的政治生态和发展心态打底,酝酿多年
> 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有望渐入佳境。
>
> 上海正主动放下"老大哥身段",卸除"老大哥包袱",被习近平要求"授人玫瑰,手
> 有余香"。他同时批评以邻为壑的短视做法。
>
> 还有两年即将举行的世博会,习上任后明确强调国家主办概念,与兄弟省份共办共
> 享的原则,一年前世博筹办一度被国展局主席吴建民批评为"未给外省市更多参与
> 机会"。
>
> 上海大转身
>
> 上海的下一步,正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研讨的热点,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
> 说,社保案表面上是干部作风和贪腐问题,背后则是上海既往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 上海面临的挑战则日益显见,航运中心建设,短短一两年里,江浙沿海已经出现大
> 批港口群。天津近年的一系列金融创举,黑马之势明显;而浦东的综合改革配套实
> 验区,也并非独此一家,现在有了天津滨海和成都重庆等诸多新对手......
>
> 履新不久的俞正声在一次公开场合用爬坡比拟上海现实的处境,上任感言中曾鼓励
> 在民主气氛中发表意见,现在上海各系统、各研究机构均收到类似通知,市委公开
> 纳柬,"言论无禁区,只要建设性即可"。
>
> 11月中,三场市委组织的务虚会悄然进行,发展、改革和社会民生成为主题,务虚
> 会来自执政党的历史传统,主要探讨具体事务之外的方向、战略等宏观问题。上海
> 市政府咨询专家,社科院学者杨建文解读为,"不是清旧账,而是着眼未来",杨
> 说,时间紧迫。
>
>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被视为上海的重要出路之一。习在任内还曾关注到
> 崇明岛的开发,并出具课题请上海社科院研究,可惜未及实施,人已调任。但从既
> 有的发展路径中真正转身,何其之难?
>
> "首先是政府层面干部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行政能力欠缺,上海干部多工业基础设施
> 建设经验;其次是改革的内在动力足不足,上海多年来一直有政策依赖的习惯,需
> 要抛弃。"杨建文评价。看来,留给新领导人的难题并不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