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一月 14, 2009

陈秋芳假冒陈云侄女侵吞国有资产被揭破



作者:佚名    文章发于:本站原创    点击数:776    更新时间:2005-11-15  
      ★★★ 【字体:

下面是节选自2005年11月5日左大培在乌有之乡所做讲座的部分片段。

左大培:大家注意一个,陈秋芳 本人是2003年年初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然后,最高法院发出重审的决定是2003年7月11号,太巧了,我这人爱编故事,我想,可能是在政协全国会议上, 陈秋芳 同志提了一个提案,见到了最高法院院长,怎么回事,然后,最高法院来了这个,发回重审,你说我说的可能有没有?这个我是有证据的,有没有?你们猜猜,有没 有。据我知道,中国这事太一般了,人家为什么搞政协委员,现在清楚了,人家为什么当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市长、书记全见面了,什么事两句话完了。我看,就 这么大的事。当然最后这个是我自己猜的,太对得上了,只能这样设想。
    现在,还有一件最叫人怪的是什么,是说重审判决,等于支持陈秋芳 说他们说得对,理由是什么?重审判决书非常厚,大家有兴趣可以问余女士要,看,但是,反复强调,陈秋芳 这些提起诉讼的人,自己明确注明,我有一个核心且唯一证据,懂法律的人都知道,就是我不需要任何证据,而且也可以说没有别的证据,只有这么一个证据,核心 且唯一的证据,而且是核心证据,什么呢?1998年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出具了一个,1998225号,关于对上海原上海益康矿泉水公司产权性质界定的 批复,这个批复是陈秋芳 这方面的人明确,这是我们核心且唯一证据,我就念一句话,原益康公司的原始注册资本金,因为陈秋芳 、于志国 、陈芝芳集体所有,但这个批复整个就是一页,当然上面也不可能有什么详细的证据,就是几句话,当然,陈秋芳 几个人的陈述当然就是。这个批复拿出来了,然后,陈秋芳 这方面人就说这是核心且唯一证据,我就这一个证据,一个证据,这能叫证据吗?但是什么呢?上海法院判决也是有理的,政府部门出具的书证,法律上的效率,大 于任何原始证明。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陈秋芳 我拿一个什么对款单,往益康打多少钱,不需要,只要政府部门给我这一个书证,法院就认,而且说它的效率超过一切原则。
    实际上,我说实话,我有个猜测,我猜上海最高法院的人在耍滑头,他这样就把全部的责任推掉了,他在法律上讲是讲原则的,确实政府部门处的书证超过别的,但 是实际上他有个偏心,偏心在哪呢?92年,上海的财政局,也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出具的文件,说陈秋芳 他们的益康矿泉水公司是国有资产,就是说,你要采用的话,起码有两个部门出具证明,他俩又是正对立的,那问题就在你采用谁的,就采用这个。但是不管怎么 说,人家法院是有理的,他们两个是对立的,你总要采用一个,采用这个也行,我就说了,他愿意往哪偏,我要想否定陈秋芳 ,我就采用92年财政局的,我要想支持陈秋芳 ,我采用你国资办的。因为这两个证据对立。没有真正的原始证据,没有真正的原始证据,我怎么筹资了,没有。这个就是我们看到一个案例。我为什么这么细讲案 例,可能搞理论的一些人不感兴趣,但是我警告里面,我相信中国今后大量的私有化发生在这样的事里面。人家也不会再搞叫一看就很清楚,一抓就抓得着的侵吞国 有资产,都这么判,都有点根据。
    我想这么说,现在看来我做几个总的概括,为什么上海的判决这么偏陈秋芳 ,咱们中国总讲理由,第一个,明摆着人们先搞到什么政协委员,什么东西,第二个,这个是猜测,我猜测,和什么有关系,有一件事,就是社会上到处在流传,陈 秋芳是陈云同志的侄女,亲侄女,这个流传到什么准确程度?前些日子,北京百事的人还跟别人说,看来他是绝对相信,非常一本正经,我们陈秋芳是陈云的侄女, 也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反正很亲,反正有这么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上海也很厉害,就这件事让于女士自己说,就是上海百事那批头头到处讲,我们陈总是陈云的的 侄女。是不是,我现在不清楚,因为我不知道,我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法院的判决,甚至相信陈秋芳搞到全国政协委员都和这个有关系。你们相信不相信? 恐怕都有关系。因为什么?我确实发现真的现在大批的所谓民营企业家在玩这种诡计,你看,陈秋芳本人,现在没有传说,没有听她自己说我是陈云侄女,但是他的 手下,就一本正经跟大家讲,陈秋芳是陈云的侄女,根源在哪里?相信不是陈秋芳就是她姐姐说的,人家不可能没有根据就说,陈秋芳是陈云的侄女。总得是你陈总 自己讲的但是你又不自己讲,背后散布。
    说很多民营企业玩这个什么?我怀疑,他最后弄这么都很这个有关系,神乎其神,可能最后法院的人都得相信,如果法院不是高干子弟出生,他不可能搞清楚这事,这个就是扯远点。
    现场一个老革命之后插话:
    陈云他还有个姐姐,没有兄弟,所以他不可能有侄女,孙女也没有。我刚听说这个事。
    左大培:
    就让于女士讲这个传闻怎么来的,她亲自听见过。
    于女士:
    我因为一个调研的项目,去上海百事,我没有见到陈秋芳 ,他的副总接待我,上来第一句话是这样,你知道我们上海百事是怎么来的吗?是因为我们陈总,就是陈秋芳 ,是陈云的侄女。因为这层特殊关系,我们拿到的特批,所以上海百事是陈氏家族的企业,他还没有说国有资产,是有根据的,就是这么来的。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 特殊的关系,所以拿到一个特批,其实在上海高院一审判决的时候,补偿她们1000万也是这个背景,虽然他们没有根据出资,调查没有出资,但是,作为她们的 贡献,补偿给她们,什么贡献呢?就是因为她们特批了上海百事这个项目,因为她们特殊的高干的关系,补偿给她们,但是她们不干。(掌声)
    左大培:
    我也鼓掌,第一个不是想替共产党高干说好话,真有腐败高干得抓,但是现在确实有这个问题,这几个事例就是社会上有一些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干这种招摇撞骗的 事,这个话从哪里来的?我相信,副总没有那么大胆子,随便乱讲,那应该是陈秋芳自己本人说的,这个没根据,我瞎猜。
    现场另一位老革命之后插话:
    刚才听这位朋友介绍了这个情况,我请胡大姐给陈云的女儿陈伟力打电话,核实这么一个情况。事情刚才跟大家说清楚了,根本没有这么一位侄女,也没有这么一位 孙女,根本不存在。我有个想法,刚才发言的朋友是不是方便,还有其他知道情况的朋友是不是方便,如果你们愿意,写出一个书面的东西,我们负责把这些材料传 给陈伟力,把这件事情作为政治诈骗进行处理。(热烈掌声)
    左大培:
    我原来这么说,如果你认为陈秋芳不是陈云的侄女,你应当让陈家起诉。败坏陈云同志,包括他的侄女的名声,你真有可以,没有的事情,为什么往他身上栽呢?这 就说,当然我今天不是讲这一件事情,而是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多卑鄙。我下面做一个总结,我从陈秋芳一个案子,就能说,我们讲几个政策性的问题。第一条, 现在有一些人,打着高干旗帜诈骗,借此发财成为著名民营企业家,陈秋芳如果成功了,这个判例真成功了,肯定是一个典型。毫无疑问,我还听另外一个人说,北 京百事可乐的头说,我们陈总,陈秋芳是陈云的孙女还是侄女,整个百事系统里的人都相信这件事。
如果我们不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不改变中国这种 恶劣的司法行为,看人下菜碟,你是政协委员,就一个判法,是高干,而且还不用高干,是假传一种风,就给你一个判法,仍然在司法保护这些特权任务,以政治压 力,阻止对腐败行为的查出,我往下引的结论是什么?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没有任何好处。我刚才已经讲了,为什么好处?自己我们不需要它,技术不给你,追究 一个改善经营,改善什么经营?陈秋芳不照样干了,干了好几年,侵吞企业资产,就像我们看的案例,侵吞国有资产,最后你还查处不了他,连他的总经理都撤除不 了。
    我说实话,还不如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要这些东西都告上去,怎么也得送纪委,总经理当不上。现在,谁也不奈何了他,人家呆着,还拿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民族矛 盾,这个人很高,坚决抵抗外国人,怎么能惩治他?所以,引进什么外国战略投资者,越引进越坏,你要是不及早转变路线,继续这么干,以后就不是一个上海百 事,不是一个国有企业,那不知出多少这样事,我相信很多潜在的陈秋芳都等着看这个事。这是第一条,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会改变企业的真正的状况,只要你中 国司法还是这样不公正,袒护少数人,明摆着不公正,反过来,如果真正中国司法做到公正,严惩一切腐败,用得着引进吗?就这么个理。这是第一个。
    所以,我就是认为,有关方面的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是在胡搞,可能又是一次越搞越乱,就像过去的放权让利,最后让得国有企业一片贪污腐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法院系统,甚至包括最高法院,包括银行都出现一种判决私有化的情况,明明上海高院已经否定的案子,你发回重审,我们说这种发回重 审实际上意味着翻案,表面看是依法解决经济纠纷,实际上曲解法律,做出偏袒图谋侵占公有财产为己有者的判决,把本来是国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或企业, 判归极少数人所有,现在这种案子已经大量发生了。我已经听到好几个,大家都骂国资委,但是,国资委的人说,有些事我们无奈,一打官司我们就输。我这个企业 是国有企业,人家编点什么理由,当然人家有背景,起码有个当地领导在你背后,一打官司就输,国资委的人都这么说,上海的检查系统也这么说,现在公家和私人 打产权官司不会赢的,法院都判输。这个判决私有化的倾向十分严重。
    第三个是某些政协委员是民主人事,因为陈秋芳现在的身份是民主人士,她是公然违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她比共产党高干还特权,谁都不能碰。这么腐败, 我说实话,不是解除他总经理职务的问题,是立即把她抓起来的问题。因为她这种事,在哪个国家,包括在香港地区都是贪污盗窃。不仅抓不了,还继续当总经理, 你外国人得尊重我,我这总经理都不能动,比任何特权的人还特权,凭什么?我就奇怪了,咱们说,共产党高干说实话还有点理由,有点特权,你怎么有特权,你算 什么人物?不就是民主人士,都是特权了。政治地位干预司法,法院立案判案的时候,都受到偏袒,所以,我毫无疑问我就坚信,她就是因为仗着她人大代表政协委 员。
    第四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某些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已经成为少数人侵吞国有财产的工具。这就是我说,上海法院耍滑头,为什么?我判案的唯一证据就是, 唯一证据,他讲的理由就是一句,将来我们可以设想,我们大家说,上海法院为什么这么判,我没办法,我是按法律办事,上海国资委有那个东西就是证据。根据这 个证据就该这么判,上海国资委那个批复就是承认原来老益康归陈秋芳他们三人所有,那个批复,源头在它。就简单说,你不出这个批复,上海高院没有任何理由, 我仔细看了看重审判决,处处引用这个批复,现在咱们说,国有资产一损失多少亿,谁的责任?批复的责任,批复凭什么?关键说,以事实为依据,没有,没有第一 手的资料。而且,关键大家注意这是谁出的?是国资,国资办本来应该干什么?保护国有财产的,你出了批复说这东西是别人的,不是国有财产,而且,仗着你这一 批复,十几亿国有财产就没了。这是中国现在问题的典型,就是咱们的国资委,国资办都是干什么的,就是专门卖了,一分钱没卖出去,为什么把国有财产送到强盗 手里去,拿批复送。
    所以今天上午的会我就说,现在是谁掌权的问题,权力落在谁手里,国资办都让这种人占据了,他就干这种事情。所以就是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 已经成为少数人侵吞国有财产的工具。所以,我明确一个要求,政府机构,应当查清,到底是谁,咱们就事论事,谁炮制了这个1998年的批复,因为写这个批复 的人要为十几亿国有资产流失负全部。上海高院,这等于是狡猾,把责任推给他们,那好了,我们就找,谁写了这个批复。我们当然第一步找到这个批复有什么根 据,因为你的批复大家可以看,你原始的证据在哪里?否则的话,严办,这种人必须严办,十几亿国有资产,杀你也不够补偿。
第五个,我相信这里还有一 个,因为咱们就看这事,国资办的批复是给谁,是给一个上海民建会经济技术咨询公司,做的批复,这明摆着,人家陈秋芳是民建的成员,然后又是政协委员,我相 信她工作都做,包括钱,做完之后,民建会不知道怎么出了一个咨询中心,去上海国资办咨询,然后,上海国资办给他发了一个东西,当然这里面,我刚才讲,国资 办什么责任?中间这人谁?民建经济咨询中心。打这个民主党派的旗号干这事,我不是干涉,你不该干,凭什么?你是一个政治的组织,这种民事的纠纷,你干什 么?所以,我说现在我发现少数人利用民主党派施加压力,干涉司法过程,侵吞国有财产,陈秋芳例子是一个典型,现在还有什么例子呢?中国这个国家真是一个搞 特权的地方,过去是共产党老干部搞特权,现在民主党派也搞特权。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
    谢谢左老师,左老师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讲座,把情况讲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有一段时间,交流一下。有几个朋友先讲一下。先请苏老师来讲。
    苏老师(老革命之后):
    各位朋友,刚才左老师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发言,我听说之后,应该说给我的脑子里面增加了很多素材,对当今的大是非看得更清楚,这里我想有一件事不得不说, 刚才左老师做了一个调侃,我说他是做了一个调侃,高干子弟,由于他们的父辈是打江山的,因此他们就可以搞点特权的问题。关于这件事我想我大概有资格,至少 代表多数高干子弟表明这样一个态度,他们的先辈打江山,跟着毛主席打江山,是为了消灭剥削压迫的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他们只 有这样一种权力,没有任何搞特权的权力,搞特殊化的权力,多数人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我相信大家能够相信我的这样一个承诺和内心的向往。(热烈掌声)
    左大培:
    补充一点,实际上我也算是一个干部子弟,但是不能算高干,我爸爸也是抗战的干部。我知道他们的心理,有点特权思想,我承认,我比一般的工人生活好一点,有 点权利。但是他们其实对现在的腐败,非常愤恨,要不是这样家庭也出不了我这样的人。所以我相信,中国的高干,包括高干子弟,相当一批人很不错,他们没有背 叛共产党,没有背叛工农。当然,哪里都有坏人,高干子弟有特权,更容易出坏人。这哪里没有坏人?陈秋芳好像就不是高干子弟,也照坏。我说一点。

各界人士撰文庆贺茅于轼先生八十大寿



各界人士撰文庆贺茅于轼先生八十大寿

庆贺茅于轼先生八十大寿


从未感到孤独。我的人生极完美,不想和任何人交换。――茅于轼



  2009年1月14日,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八十岁生日。此前,数位青年学人发起了"为庆贺茅于轼先生八十岁生日征文"活动,他们认为,"茅于轼先生的思想、人格与行动,在这个由封闭转向开明的时代,具有非凡的示范意义,他为推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所做的努力,应该得到最高的尊敬"。

   倡议得到了众多学者、学子和社会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从亲身经历出发,从不同角度撰文描述了茅于轼先生的学术、工作及生活。征文组织者计划将这些文章结 集出版,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茅于轼先生的思想历程与生活轨迹,我们择取部分内容先期发表,并祝他健康长寿。正如陈志武先生所言,为茅于轼先生庆贺八十岁生 日,是我们的荣幸――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老人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之忧而忧,为我们指明那些本该明了、却被不断搅浑的道理。


本文地址为:http://chinaeconomist.org/archives/387.html 欢迎向您的朋友推荐此文

 

donald.duan:谢国忠的国籍真那么重要吗?

(证券日报太没有水平了!!!)

2009年01月14日 07:49 BJT
谢国忠的国籍真那么重要吗?

作者: donald.duan  来源:路透中文网
谢国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发表在《证券日报》1月13日头版,据称作者为该报副总编董少鹏。文章开头一段写道:"当年谢国忠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告别上海小青年形象之时,不知他是否已预知他将在某一个时刻重回养育过他的祖国,并在这里成为一名坚定唱空中国股市的'独立经济学家'?"

谢国忠是否对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居心叵测,暂不在本博文讨论之列。但让人感兴趣的是那篇评论反复强调了谢国忠的美国国籍。按照该文的逻辑,美国人一定不如中国人那样爱中国,再差的本国人也比再好的外国人更想看到中国好。

笼统来讲,上述逻辑并无大谬。但具体到活生生的个人,那就很难一概而论了。早在七十年前,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就被毛泽东赞颂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我们是否可以说因为他是加拿大人,他对中国的爱就比不上同时代的汪精卫?到了今天,我们能否说因为国籍的原因,中国第一女巨贪杨秀珠就比"美国公民谢国忠"更爱祖国?

话题似乎扯远了,但国人对"国籍"总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情结。此前人们关注的更多是文化娱乐圈名人,如女影星巩 俐入新加坡籍,男影星张铁林入英国籍,钢琴才俊郎朗成为香港优才入境计划引进的第一人等等。其实不可否认,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确是为了 演艺事业或个人生活的方便,谁让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中国人出境签证又麻烦呢。

不过现在有人把中国股市的惨烈表现与一个美国国籍的经济学家联系起来,难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有网友评论说,《证券日报》的头版文章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的大字报。无论怎样,如此破口大骂谢国忠,至少不能让在这轮熊市中损失惨重的广大中小散户心服口服。

李大同谈“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1-15
  1月13日,中共北京市委的机关报《北京日报》刊登了中国传媒大学沈敏特教授的文章,题目为"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

   文章中首先提到"言论自由"是中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此后又进一步指出不能随便判定一种言论"荒谬与否",也不应该由某种权威担当"真理裁判", 应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这篇文章一问世,立即引起了海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这标志中国领导层对于言论自由出现分歧,也有人认为立场保守的北京日报刊 登此文意义重大。本台记者石涛采访了前冰点周刊主编、资深媒体人李大同,请他就这篇文章进行分析。

  德国之声:最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敏特在北京日报的这篇文章"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引起很大反响。首先因为北京日报是北京市委的机关报,就您在媒体长期供职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一片文章登在"党报"上是一般的学者投书,还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呢?

  李大同:我想这大概是登在他们的某一个版上,这个版的主编可能是有这种宪法意识。此前,俞可平先生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也是登在北京日报上,好像是他们的某个理论版。我看不到北京日报的印刷版,但我估计这次文章还是登在这个版上。

  德国之声:那就是说,这些文章只是反映了这个版的风气,而并不能认为北京日报有了怎样大的转变?

  李大同:我想是这样的。

  德国之声:北京日报曾经刊登文章,严厉批评力倡"普世价值"的前南方周末副主编长平,这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认为这样的两种声音在北京日报上刊登,会不会构成一种平衡? 

  李大同:我觉得可能是有某种平衡的意思在里头。因为这样一家报纸在言论上不可能随随便便。它在一个阶段非常左,不仅批评长平,还批评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网友们很生气。它在一段时间里有一定的平衡,是有可能的。

  德国之声:有人将这篇文章解读为中国高层在言论自由问题上产生一些分歧,意见不一,所以体现在媒体上的不同声音。您认为这是不是过度解读?

  李大同:是的。高层的态度不会在一个地方报纸上得到体现,它一定是在自己的报纸上得到体现。

   德国之声:谈过了北京日报之后,我们把话题回到这篇文章的本身。就这篇文章内容,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振聋发聩的声音,因为在中国官方媒体中很少 出现直接支持言论自由的声音,而且还举了马寅初,张志新等历史上的例子。但也有意见认为,这只是老生常谈,言论自由是一个基本共识,所以这篇文章并没有什 么重要性。您怎么看?

  李大同:这篇文章还是有重要性的。因为中国的问题恰好是漠视常识,无视宪法,说一套做一套。因此有人经常提醒, 什么是宪法规定的民众权利是很重要的。我还不说是官方,实际上中国的网民或者中国的普通民众对言论自由有很多不恰当或者说不对的惯性。这和执政党多年来的 灌输和教育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教育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是言论自由、公民权利的教育。这种思维导致中国大部分网民,你看他们的网上 讨论的时候就没有一种宽容的、容忍的,尊重对方的态度。我想关于言论自由的所有内涵,不管对方是错的还是对的,对方都有权利表达这样的看法。你无论是同意 还是不同意,你也要尊重对方发表这种看法的权利。这种新的文化应该在民众中加以普及。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中国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语言暴力"现象,都和中国一贯以来缺乏公民教育有关。那么您认为象"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这样的文章,包括一些介绍宪政知识的这些所谓"常识性"文章,是不是恰恰是中国现在所需要的呢?

  李大同:很缺,这样的文章不是多,而是太少。而且这位教授也只是点到为止,实际上言论自由的内容还要丰富的多,还应该进一步的加以阐释。

  德国之声:那您觉得这种"阐释"的文章今后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的机会还有吗?

  李大同:还会有的。

  德国之声:谢谢您接收本台的采访。(原题: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ww

黄鸣委员呼吁加强上海市老年护理工作


  黄鸣委员呼吁加强上海市老年护理工作

    东方网政协报道组陆黛、陈洁、张海盈、吴颖、杜丽华、曹子琛1月13日报道:九三学社市委专职副主委黄鸣委员,去年的提案,获得了优秀。



今年她的《加强上海市老年护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一个关心民生,又提出积极建言的提案。

  黄鸣委员在这份提案中,呼吁加强上海市老年护理工作。建议上海能率先在全国实现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加强老年护理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黄鸣委员说,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上海共有50.24万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由此,老年护理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高发,特别是各种复合型、长期疾病如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认知障碍等疾病的高患病率逐渐凸现。

  而上海市的老年护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供需矛盾突出。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的年需求总量61.38万人,其中全护理的年需求量为6.973万人,部分护理为54.407万人;而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核定床位数仅为6811张,实际开放床位数为8478张,全市9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均不到一张床位;

  第二,老年人在医疗和护理方面的负担沉重,部分护理服务没有被医保覆盖,护理老人成为普通百姓家庭沉重负担;

  第三,目前我国没有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上海市也缺乏地方性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第四,上海老年护理医院区域分布不均衡,政府相关部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黄鸣委员提供了一张调查数据,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每千名老人的护理医院实际床位数分别为2.37张和4.86张,而崇明县仅为0.57张。而其他养老资源在严重不足的同时,还存在市郊区的严重差异;

  第五,老年护理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护理人员素质问题突出;

  第六,老年护理医院和养老机构的评估系统缺失,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政府管理机制;

  黄鸣委员的建议如下:

  1.加大老年护理机构和设施的建设。整理规划,加大投资,加强专业护理医院的建设,提高护理床位数量到占全市老年人口科学合理的比例。建议选择 处于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合适的部分市区养老机构逐渐转变成专业护理医院;同时在郊区大规模建设养老机构,转移需要生活护理且需要更大空间活动的老年人 口,在降低成本,实现养老资源统筹兼顾的同时,解决就业难题。而在此之前,可先扩大养老院的护理功能,暂时缓解护理床位紧缺的矛盾。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率先建设上海市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可以建立针对在职职工的互助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由政府出资按老年人口建立公助性的护理保险制度,辅之于商业保险。之后于合适的时机,建立 老年护理社会保险基金,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把护理保险实施与老年护理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把政策管理与护理服务提供主体区分开,通过老年护理费用的社 会化制度机制完善老年护理事业,带动护理产业和福利服务业的发展,实现老年护理服务事业产业化,将老龄化挑战下的福利产业建设成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 点。此外,提倡子女为老人购买保险。

  3.理顺政府老年护理方面的工作,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同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事业发展的经验,设立统一的机构管理,协调医疗卫生、民政等部门,并加大投入。大力支持社区护理组织,医保覆盖养老机构的相关医疗服务,统筹护理设施建设和专业护理人员的配备和队伍建设。

  4.建管并举,规范推进,加强老年护理行业管理,着重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立全市的老年护理医疗质控中心,修订《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质量标准》;建议在医学院、中高级技术学院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逐步建立健全老年护理 医院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是重点加强敬老爱老的道德和情感培训以及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解决相关职称评审制度;尽快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重视护工队伍建设,通过劳动部门与护工来源地建立联系,当地培训,多方签订协议,持证上 岗,并解决护工综合保险问题;借鉴北京市护理员制度,政府补助、建立护工培训和考评制度,重视护工素质和服务质量。

  5.全社会关注,合理规划,健全法制保障。

  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构筑科学合理的养老理念并进行宣传,同时发动全社会参与老年护理体系的建设;建议有关政府部门立足将来,深入研究老年护理方 面的发展战略,把老年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制定老年护理事业区域卫生规划;建议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框架下,制定和完善符合上海市的老年护 理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积极应对上海市的老龄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