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为何收购多维网及所属的报刊?
发表于 2009-08-26 10:49:50 凤凰博报 毛丽
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擅长收购网络、媒体等各业的于品海,最近收购了纽约的多维网以及所属的《多维时报》等。原多维的老总何频只留下“明境出版社”。 整个收购过程相当低调,保密到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媒体获此交易的详情及收购的价码。但多维网上已显明,留守人士因换了老板没太大的心思干活。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现况下,传统媒体家家不能幸免,报纸更是首当其冲。于品海能收购、何频能卖出好价,西方媒体会很不解。因为以广告、订阅、零售维持开支的 西方报章都陷入危机。未破产、未关门的媒体,都以裁员、减少成本;千方百计挖掘别人没有的新闻、提供读者有趣味的信息等方式求突破。谁在这种困境情况下收 购媒体,是不是犯傻?
其实金融危机对华文媒体的冲击影响不如西方媒体那么惨烈,原因是:一;华文媒体没有西方那么大阵势;那么大的开销。二;华文报纸的广告并非靠地产商和汽车 商这些大户。三;每份报纸都有固定的;只懂中文、不懂洋文、不会上网的读报群作后盾。三;能生存下来的日报越来越少,以至报与报之间相互威胁减弱。如纽约 现在只剩下三家日报,以前全盛时,有十多家日报竞争。
为了拴住现有的买报者和广告客户,每一家报社都绞尽脑汁,不停地创新,力求好上加好。翻开纽约三家华文日报,尽管各报读者群不同,立场有异,但都以新闻性 为主,另集娱乐性、可读性、生活性于一体。都具:开阔的新闻视野、鲜明的包装;超大的信息容量;新颖的版式风格;深入独特的观点与角度;低廉、赔本多年、 不敢涨零售价。
尽管每份日报都办成了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报章,但如何和网络争读者、夺广告,如何向上网的人收取读报费,时时困扰着每家报社的掌门人和所有的从业员。
无容置疑,因中文网络的日益垄断,海外华文新闻事业的未来似乎已不属报纸所有。当前;国际上重大的新闻,基本上都被互联网拔了头筹。而且多家门户网站的头条及新闻图片都相当出色,几乎完全没有漏报的突发事件,也无低级错误的痛脚可抓。
更让海外华文媒体不能轻敌的是,庞大的网民群体,能不断地推荐海量新闻。网络信息过剩;甚至达到频临爆炸和可以不停更新的境地。网络编辑及时梳理的专题,都日益漂亮夺目,并且配有大量网民各诉己见、百无禁忌的短评,时时和读者互动。
由于网络编辑能迅速完整、深入处理即时的重大新闻,网络新闻不需依赖海外华文媒体的国际新闻为主打,国内新闻方面,老编们只要稍稍放大胆子,发布与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规定上打些“擦边球”的信息,就能赢得很多读者的“青�”。
还有成千成万热情高涨的博客们,自愿、自发地帮助网站打造资讯平台,推出论坛、交友聊天、空中超市、自由市场等等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板块,大大提升了网络平台超过平面媒体的档次和功能。
面对以上现实,在新闻雷同或基本相似的情况下,为实现赢利的海外华文报纸,如拘一时的短见,忽从恶;忽从良,即有时�高级路线争上游,有时又搞小报的个性奔下游的话,特别以煽情得过分的标题为招徕、争取新读者,其实老的读者也流失了。
因为报纸大致分两类:(一)小市民报纸;(二)知识分子报纸。小市民报纸为争取更多读者和煽情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对谋杀、色情、负面消息特感兴趣。如纽约 的《明报》开创时,其风格是一份知识分子的报纸,为提高销量,曾一度挖空心思放弃原有的个性,走小报之路,结果并未打一个大胜仗,反而在开办11年之后, 还是因亏损而结束。如今改成网络报,每周出小型的“明报纽约免费报”。
但美国的《纽约时报》一直能执全球舆论之牛耳,就因它一直是世界各国领袖人物、高级知识分子必读的报章。该报自由派色彩浓烈,不用夸张的文字,不故意搞仇恨煽动,不轻易伤害任何人,品味高,其影响力才一直的无远弗届,虽然销量已日减,但永远不会垮台。
至今的网络和早年的海外华文报纸一样,日日打得不可开交,但后进的一定会败下阵来,纽约的华文报的历史就是明证。
当前仍能生存的海外华文报章,如何和大门户的网络合作或联手,是可以考虑的,因为海外华文报纸的广告优势仍是网络可望而没法求的。
尤其在目前新闻同题竞争时,媒体拼的就是谁的角度、背后挖掘的深度、掌握的全面程度上强还是弱,而网络还是难以赢过报纸,所以上网读报要求收费,也并非不可立规矩。如果大家共同联合,同步行动,是可以办到的。只是关键在于,谁来召集,谁敢当牵头的?
于品海在1992年从金庸手中收购了香港明报,1994年创办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资讯,网络传讯电视(CTN)中天和大地两个频道。现今;多维网及所属的报刊在于品海手中能有何等的新貌,应该不容大家去置疑吧?!
【关于博主】
毛丽: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毛丽原名莫利人,媒体工作三十多年。70年代定居纽约。李目是另一笔名。
【鱼翔浅底的评论】
多维被于品海收购,纯粹就是一个商业行为,而和所谓的“政治信念”,“个人价值”,“大众小众”等等在多维上随处可得的花里胡哨名词毫无关系。
为什么?
是何频自己在海外中文媒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以其固有的生意人精明眼光抢得了一个卖点,出售了多维。难道不是吗?
在多维易主的时刻,一些原本接受低薪条件(参见明镜老哥博客)为了“主义”、“真理”、“普世价值”为何频卖命的员工也无意继续留守,而决定留守的员工再也打不起精神,以消极怠工迎接新主人。
何频在出席多维散伙饭的时候,也曾抱着几个员工,大家一起流了泪。员工流泪是出于眷恋而伤感,而何频的流泪又是为哪般呢?
是因为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多维最终又是由自己亲手卖给别人而感到伤心流泪吗?
还是因为自己兜里已经揣上了出售多维所得的银子却没有多分一点给拼死卖命的员工而感到内疚流泪吗?
还是因为看到多维博客上几位铁杆毅然当众表态,或自杀或出走以支持自己的壮举而感到激动流泪吗?
还是因为看到在多年的辛苦努力下还是没有让自己坚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最终发出“舍大众而取小众”的哀叹而感到无奈流泪吗?
还是因为几只能够“残害整个世界的小虫”慧眼独具看上了何频并加以陷害而感到愤愤不平流泪吗?
还是因为自己以前读书不多,从而要立志多读书,少说话而感到意气风发流泪吗?
还是因为……
总之,何频的这几滴眼泪流得让人困惑,流得让人惊诧,流得让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