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九月 09, 2007

iSilo 5.0 汉化版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Hi!PDA - PalmOS ,Treo by Joystyle on 9/8/07



What's new:
Ability to annotate document text:
·Copy mode changed to select mode. After text is selected, a context menu appears with option to Copy or Annotate.
·Annotations have one of sixteen background color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金融城"暑假读什么书?

找到其中的两本书:聪明的投资者和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巴菲特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aig2004 by aig2004 on 8/29/07

"金融城"暑假读什么书?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艾伦*凯莱赫(Ellen Kelleher)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伦敦金融城(City)的基金经理、经济学家和公司高管接受了一次非正式调查,内容是他们今年夏天正在阅读什么样的商业或投资书籍。结果显示,他们的阅读内容差异很大。

"我不喜欢在业余时间读书,"一位知名经济学家表示,"但我正在看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

然而,很多受访者承认,他们的职业对其业余时间形成了某种影响。

劳合社(Lloyd's)董事长彼得*莱文勋爵(Lord Peter Levene)正在阅读前投资银行家乔纳森*尼(Jonathan Knee)所著的《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The Accidental Investment Banker)。该书是一本关于华尔街的肥皂剧,带有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所著的《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的风格,讲述了乔纳森*尼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期间的经历。他表示:"该书证实了许多我自己(对投资银行)的成见,并填补了我的一些知识空缺。"

F&C旗下Special Situations基金的经理卢克*纽曼(Luke Newman)正在阅读纽约著名银行家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的《对冲基金风云录》(HedgeHogging)。本书是根据比格斯收藏的一本关于对冲基金界的杂志写成的。比格斯于1955年离开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学位。纽曼表示,该书"非常有趣",里面多次隐晦地提及了当时的大型行业参与者。

SVM Asset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科林*迈克林(Colin McLean)正在阅读一家投资银行前风险经理理查德*布克斯泰伯(Richard Bookstaber)所著的《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市场、对冲基金以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危险》(A Demon of our Own Design: Markets, Hedge Funds, and the Peril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本书涉及了很多关于风险管理的内容,这些内容与目前资本市场状况和流动性危机相关," 迈克林表示,"我发现这本书相当有趣,因为书中描述了投资银行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危机的爆发。"

Baillie Gifford投资信托开发部门主管罗伯特*奥瑞奥丹(Robert O'Riordan)选择在度假时,在包里装上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所著的《自传》(Memoirs)。

"格雷厄姆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由富到穷,再由穷到富的过程," 奥瑞奥丹表示,"他的这本自传,形象地再现了纽约早期的模样,让我们记起了美国早期伟大梦想的光辉一面:平等、诚实、幽默、自立和自我批判,他似乎让这些都人性化了。"

奥瑞奥丹今年夏天喜欢读的另外两本书是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的《弗洛伊德的近视眼:适应性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Strangers to Ourselves: Discovering the Adaptive Unconscious)和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无限选择如何激发无限需求》(The Long Tail: How Endless Choice Is Creating Unlimited Demand)。他认为,第一本书是对人性和人类行为不太明显方面的探究,第二本就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财富进行了调查。

商学院也参与进来,建议学生们在今年夏季的旅行包里放上几本轻量级的商业书籍。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投资俱乐部推荐的名单包括刘易斯的《说谎者的扑克牌》、罗杰*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的《巴菲特----一位美国资本家的成长》(Buffett -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布莱恩*伯勒(Bryan Burrough)和约翰*希利亚尔( John Helyar)的《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详细描述了RJR Nabisco的衰亡)以及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的《骗人的把戏》(Monkey Business,坦率描写了一家投资银行)。

对于入门者而言,学者们推荐最多的投资书籍包括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做个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该书提供了防御型或创业型等基本投资风格方面的建议);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的关于如何在市场中赚钱的指南《选股战略》(One Up on Wall Street);菲利普*费舍尔(Philip Fisher)的《非常潜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该书对研究分析师提供的投资建议持怀疑态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院长、今年布克奖(Man Booker)评审委员会主席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推荐了两本书:罗伯特*席勒(Robert Schiller)的《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以及巴里*艾兴格林(Barry Eichengreen)所著的《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他表示,第二本书"有趣且有深意地"研究了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原因。

但他承认,过去几个月,他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读布克奖的提名小说。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的《世界经济简史》(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是他唯一能够读下去的金融书籍。

"许多资产经理更喜欢读小说,这让我相当鼓舞,"戴维斯表示,"我认为,小说更能让他们得到享受。"

译者/梁艳裳


来源:FT中文网

回首页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从纽约廉价房政策看中国住房保障体系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易宪容 by 易宪容 on 9/5/07

住房保障问题已经成了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关注的核心,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居民的24号文件出台后,社会上对该文件的反映更多是强烈。大家知道,这个文件对城市低收入者是一个特大的好事,政府总算把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考虑其政策的范围,把以往错误的政策重新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该文件不是通过整个社会来讨论而仅是出自于几个精英分子头脑中,从而使得涉及到中等收入者住房问题时更远,更多为复杂。

对于城市中等收入者和住房问题,政府要不要关注,政府要不要管,是不是如果24号文件出台之后,有人所说的,现代的房地产市场是"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即城市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问题,城市居民买不起房子,那是政府的事情;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房地产开发生产什么房子,其价格如何,那么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要管。其实,即使我们不把土地公有制这个基础前提考虑在内,看看美国纽约市政府对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处理,就知道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要不要管,就知道房地产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了什么内容。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是一直在强调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吗?在这里,就看看人家纽约市政府是如何做的。

大家知道,纽约算得上世界上第一大都市,据统计,目前,大纽约地区人口已经超过1800 万,纽约市区人口也高达700 多万。由于人多地少,住房问题自然是纽约人最为关心的话题。早在1971 年,纽约市制定了"421-a 房地产免税计划",为住宅建设提供10年--15 年的税收减免来刺激房产开发。对投资贫困社区住房建设的开发商,这种免税政策甚至可延长至25 年。税收优惠期限主要根据住宅建设的地理位置确定。2006年,首次对该市实施了35 年之久的" 421-a房地产免税计划" 进行重大调整。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幅增加纽约市廉价房建设专属区的数量,并根据市场情况每两年调整一次。房地产开发商要想享受减税优惠,在专属区每建5套房就必须留出1套廉价房供低收入家庭居住。房地产开发商在专属区每建一栋公寓楼,都必须留出一定数量的配套廉价房,且不得将廉价房建在其他地区,以鼓励不同收入的家庭居住在同一住宅区。

可以说,这个政策对纽约住房市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但是纽约经济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纽约市住房危机也日益凸现,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2005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9% 的纽约人支付房租的费用已超过其总收入的50% 。住房状况也不容乐观。

面对房价让普通百姓越来越觉得难以承受,现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2002 年上任伊始,就推出了令人瞩目的"新屋市场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纽约市拟在五年内耗资30 亿美元(2008 年前)新建翻修住宅6.5万套,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5 年纽约市对这项计划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确定的五年目标提高到了6.8万套。此外,针对一些困难家庭购房时付不起首付款或购房手续费等情况,该计划还包括了"首次购房首付款补助计划",对符合标准的中低收入家庭第一次购房予以6% 的房价补助。2006 年,纽约市决定将"新屋市场计划"从5年延长至10年(2013 年),为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新建中低价房9.2万套,解决28万居民的住房问题。二是翻修旧住房7.3万套,其中,重点翻修那些政府补贴即将到期的住房,受益居民可望达到22万。

新计划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其中68% 的住房用来满足那些低于地区中间收入80% 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其余32% 用来满足中产阶级和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纽约市之所以能在廉价房问题上有如此大手笔,主要是与政府高层正确的施政理念分不开的。他们认为,为了确保纽约市的竞争力,解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至关重要。虽然这项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目标的。关键是要确定住房问题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地位。纽约市高层认识到,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介入,根本不可能修建广厦千万间。因此,纽约市政府始终通过控制土地使用和设定住宅建设和维护标准监管私营市场的活动。

土地为建房之本。建造廉价房,征用价格公道的土地是关键。纽约市在这方面颇具创新精神。一是创新征用价格优惠的公有地产,通过征用其他政府部门闲置的土地开发中低价住宅。二是通过重新规划区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工业区,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建筑稀疏的街区,通过适当增加密度多建廉价房。三是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到私有市场购买土地。纽约市多管齐下筹措廉价房修建资金,包括"联邦政府低收入住房税收信用计划"、"发行免税市政债券"、"市政府低中收入专项住房补贴"以及设立专项信托基金等。

从纽约的廉价房政策来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仅仅是以城市低收入民众,而是包括中等收入民众。在这个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对于中等收入居民,政府所做的,一是通过政府的帮助让中等收入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二是政府通过政策的方式让房地产企业生产中等收入者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住房。

而为了实现房地产能够生产中等收入者有能力购买的住房,政府从土地拍卖、土地规划、住房生产、信贷支持、税收等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了各种要求及严格监管,并用硬性约束的方式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这种类型的住房。

也就是说,尽管美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比中国健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达,但是对于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来说,美国房地产市场从来说没有过什么"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而是把保障与市场融合在一起,政府如何通过市场来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美国房地产市场是以私有土地为前提的,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以公有土地为前提的、是以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而美国的前提应该是房地产市场完全市场化,政府不需要做太多,但不是这样,美国政府做了。而中国的前提,则中国居民本身就对住房问题的解决是具有绝对之权利,因为房地产开发商所使用生产住房的土地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一份权利,这种天然的权利谁都是不可剥夺的。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应该是完全的市场化市场,而且是把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融合在其中的市场。现在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双轨制"既不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之逻辑,也背离了中国土地公有的基本原则。

还有,纽约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的政府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把纽约市房地产价格的推高来把那些中低收入者赶出这个城市,并由此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反之,在纽约市的官员看来,为了确保纽约市的竞争力,解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城市房价过高,不仅不会提高该城市的竞争力,反之会严重削弱该城市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就得出台相关的政策让房地产企业生产绝大多数居民都有能力购买的住房,而不是让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而且,在他们看来,尽管要解决纽约市城市中低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他们正在通过各种努力在达成这个目标。而且,在他们看来,要达成这个目标,关键的就是要确定住房问题在政府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由于住房问题是城市居民最为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就得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政策,让整个城市每一个居民集思广益,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可以说,就现有的条件来说,纽约市的政府都能够做到,国内政府条件应该比此好十分、百分了,中国地方政府岂能做不到呢?

总之,尽管解决城市中收入居民的住房是现代城市政府一个十分巨大的任务,但是比中国的条件来看,应该比美国的政府强十分、百分,但是美国政府做到了,中国城市政府更多应该做到而是做得更好,比如很简单,纽约能做到每5套住宅中就有1套低价房,中国政府同样可以做到,开发商要想拿到地皮,想获得政府减免税收的政策优惠,就必须先满足政府开出的条件----在指定区域内,每年新建一定量的适合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低价房。但是,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与居民的需求相关太远,关键是我们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我们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之观念与认识,没有走上真正以人为本之路,没有让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真正成为每一个中国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根本,关键是我们许多房地产政策没有成为公共政策。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港股直通车"不可成为某部门或地方特权与专利

的确感觉放在天津是很有问题的,上海条件要比天津好的多。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易宪容 by 易宪容 on 9/9/07

"港股直通车"(即国内居民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银行及香港中银进入香港市场购买股票)的消息已经公布两个星期,但直到9月初的这个星期第一单交易还有没有出现,有市场传言说"港股直通车"可能搁浅,也有媒体报道说管理层正在评估风险,从而使得"港股直通车"要等一些时候才能通行。由于市场上种种报道与传说,"港股直通车"也成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个期待与悬念。

其实,从资本项开放的角度来看,尽管QDII与QFII早已启动,但是国内居民和非居民到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国外居民和非居民进入中国资本投资仍然是少有几个资本项下没有开放的项目,因此,国内居民到海外资本市场或境外资本市场直接投资应该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中国市场开放公共事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资本项下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也意味着对中国投资者及中国资本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港股直通车"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开放政策,当我从记者那听到该事件的公布时,总觉怪怪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重大的开放政策,为什么要把它限制得死死的,其相关业务只能通过中国银行天津支行来做,而是其他银行及其他地方一起来做?我总觉得目前这样做的理据与合法性都不足。很简单,如果论地缘,在深圳与广东,其市场的基础条件,其投资者的便利性及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了解等方面肯定会好于天津。如果从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上海也不会落后于天津,但为什么不是在深圳与上海而是在天津?

还有,作为中国资本项开放的一个重大政策,为什么仅是中行天津支行来做?而不是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规则,让有资格的金融机构来竞争、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很简单,中行可以做,为什么建行、工行、农行、交行不可做呢?如果这些银行可以做,那么国内其他银行为什么不可以做?其理据何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国家开放政策,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如果这种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不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来确立,而完全是通过人为的因素来规定,那么这对其他金融机构公平不公平?对其他地方公平不公平?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一个合法性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市场准入,仅仅是人为来决定,那么中国投资者到海外投资还没有走出国门就面临着市场的不公平性。因为,在一个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及有效市场竞争机制下,投资者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比较好的服务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有效市场任何垄断特权,不仅容易制造市场利益冲突,也容易导致垄断者不能够对市场提供有效的产品与服务。

还有,放开中国投资者到海外或境外资本市场投资,不仅在于事件的重大性,而且在于其业务重大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这里既有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也有市场中不同的金融产品之间的利益平衡。比如,目前境外投资试点性质的QDII,在中国开放居民直接投资海外后,QDII是否可发展或需要等。而这些利益关系,如果不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很难达到平衡的。

市场是什么?市场不就是通过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以往"政策市"所留下的种种弊病还不够吗?还要再生出一个"政策市"的怪胎吗?因此,中国对外开放这样一个如此重大的开放政策,其程序议题设定的合法性、其程序的合法性、其决策的合法性等都是管理层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一纸文件宣布就了事的事情。如果事件发生时,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等市场一开通,其面对的问题就会更多。有人说,这仅是试点,但是试点能够成为一个部门的特权与专利吗?如果说假定该事件一定要试点,为什么不可通过竞争的方式来进行,非要放在天津?而且既然是试点,现行的政策对这种试点有严重的期限与范围的限定吗?试点在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这些都是最为简单的问题,现行的政策都应该界定清楚的。否则,一旦成了既定事实,一项重大的国家开放政策就可能成了某个单位及地方的特权或专利。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一定会严重损害国家政策的公信度,损害国家其他部门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损害市场的健康发展。

还有,中国投资者到海外或境外投资,由于其信息、能力、知识等方面的不足,他们所面临的风险肯定不小。目前境外投资试点性质的QDII、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投资美国黑石公司,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银行等投资不理想。如部分银行QDII产品出师不利,产品跌破净值;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套牢约20%,截至目前浮亏金额约为5.3亿美元;国开行投资巴克莱银行前景难料,首笔22亿欧元的投资在入股宣布首日即出现了1.5亿欧元的浮亏。如果中国居民进入香港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还要高。

比如,在两个星期前,"港股直通车"的消息一公布,香港股市在次级债危机的阴影下即刻沸腾起来,香港股市当天迅速飚升。整个香港市场都在预期,整个国内投资者都在预期,当大量的资金都流向香港股市时,股市肯定会迅速飚升,而且国内A股这两年上涨态势立即会传递到香港股市。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预期下,从消息公告到目前为止香港H股已经上涨40%了。

这就让人想到2001年B股市场的开放。2001年2月19日,有关部门宣布B股市场对内地居民开放,但当时规定,新增换汇资金延至当年6月1日方准进场。2月19日到5月31日,上证B股指数大涨200%,6月1日之后却掉头下跌,两个月后跌幅近半,内地投资者损失惨重,国际投资则套利而去。而目前港股的情况与当年B股的走势如出一辙。尽管港股"直通车"的通道还未有一分钱流入香港,香港恒生国企指数就已上涨了近40%。而目前A、H股价差恰与当年A、B股情形相似,如果让国内居民贸然进入香港,有可能成为内地投资者的"陷阱",即内地资金如蜂拥香港市场,国际投资者高位离场,将国内投资者套牢。

还有,中国投资者进入香港股市,应该是中国对外开放一项重大的政策。当中国资本项的大门又打开一些时候,它不仅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中国的投资者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可以说,这次美国次级按揭债危机,如果不是中国资本项没有开放,其对中国传染是不可避免,但这次中国股市能够独善其身,根本就在于中国股市开放度低。对于个人到海外投资的大门打开对中国市场影响多大,我想目前大家是想象不到的,因为这个市场打开后国内外市场会发生什么是相当不确定的。对此,不知国内管理层在政策开放前进行过各种沙盘推演吗?通过这种沙盘推演,考虑过出现什么情况可采取什么政策或应对的方式吗?如果这些都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港股直通车"是中国资本项开放的一项重大的政策,它的开放对中国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及香港金融市场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里,既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也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下的风险。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港股直通车"作为一项的重大的开放政策,应该制定有效的市场准入规则,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而不是成为一项个人意见的特权与专利。而把一项重大的国家开放政策变为某个部门特权与专利时,首先损害的是国家政策的公信度,损害的整个社会利益。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