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十二月 03, 2009

对所谓暴力抗法的三重追问


  《齐鲁晚报》12月4日发表题为《对所谓暴力抗法的三重追问》的文章,作者:杨涛,全文如下:

  当女主人要自焚,要以死保卫自己的房屋时,即使是政府方面有理在手,为什么就不能暂时停止强行拆迁,或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制止自焚呢?

  12月3日《武汉晚报》报道,11月13日清晨,成都金华村发生恶性拆迁事件,女主人唐福珍"自焚"以死相争,却未能阻止强拆队伍,11月29日,唐福珍因伤势过重身亡,其数名亲人或受伤入院,或被刑拘。对事件过程,双方各执一词,地方政府将事件定性为"暴力抗法"。

  明明是政府组织几十人在深更半夜进行暴力拆迁,"很强很暴力",女主人唐福珍被迫"自焚"以死相争,反而被政府认定为"暴力抗法",这分明是"莫须有"的现代版。

  地方政府认定"暴力抗法"的前提是,唐福珍的房屋是"违章建筑"。而所谓"违章建筑",却是事出有因的。唐家的综合楼和服装加工厂,是1996 年村支书找到唐的丈夫胡昌明,说金华村准备招商引资,使用土地政策优惠,村里可统一办理房地产手续,但后来没办成。现在,政府修路要拆除房子,但只补偿 217万元,这与其投入的700余万元相比差距甚远,唐家当然不愿迁走;何况,他家对面同样没有任何产权证书、和乡村干部有关的楼房却保留下来。同样是 "违章建筑",为什么有不同的待遇呢?是不是对事出有因的"违章建筑",可以无视房屋所有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暴力拆迁呢?

  地方政府认定"暴力抗法"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唐家扔了燃烧瓶。但事实上,即使是这些房屋被当地国土、规划等管理部门认定为违章建筑,也应根据 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并允许胡昌明对相关处罚提起诉讼,如果处罚最终被依法认定为合法,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相关处罚决定。区政府本身不具有实施强 制拆迁的主体资格。即使是对于"违章建筑",也不能违法拆迁。面对区政府的强行拆迁,唐福珍一家的过激反应,实在是被逼无奈。

  当女主人要自焚,要以死保卫自己的房屋时,即使是政府方面有理在手,为什么就不能暂时停止强行拆迁,或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制止自焚呢?在生命面前,政府难道就不能有一些策略和妥协吗?这种无视他人的生命,要将强行拆迁进行到底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暴力执法"呢?

  当地政府指责唐家"暴力抗法",其实是想占据舆论的有利地位。但是,由当事一方来宣布另一方罪名的做法,完全有失程序公正。唐家房屋是否属于 "违章建筑",应当给予多少补偿,唐家的行为是否属于"暴力抗法",有关官员对此事件是否负有责任,这些都需要给全社会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

一个女子在屋顶上自焚的悲剧


  东方早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一个女子在屋顶上自焚的悲剧,作者:熊培云。全文如下:

  几天前,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组新闻照片,说的是成都一位女企业家,站在自家的屋顶上,浇上汽油,纵身火海。寂静的屋顶上,一边是国旗,一边蔽日升腾的浓烟。新闻里说,离这位女子不远的地面上,正有一群如狼似虎的人在强拆她家的房屋。她在火堆边的求饶没有阻吓住任何人。

  这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悲惨,已经让人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天,我给这组照片起了一个名字,叫"屋顶上的矿难"。至于为什么有这 样的思路,也许是因为矿难作为一种日常的、近乎无法根治的巨大灾难,已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矿难是这个时代的溃疡,屡禁不止的哀伤。

  为什么是"屋顶上的矿难"?你也许要责怪我了。屋顶,原本是个多么诗意的名字啊!"我在屋顶唱着你的歌"、"屋顶上的骑兵"以及"屋顶上的小提 琴手"……屋顶是世界的高处,它连接蓝天与星空,是高歌自由与超越凡俗的象征。同样,在我喜爱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最让我难忘的镜头之一也是来自屋 顶,尽管那是一座监狱的屋顶。

  这段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了。有一天,被错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和瑞德与其他几个狱友一起为监狱的屋顶铺沥青。在听到一位狱警在边上和他的同事一起抱 怨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太高时,安迪放下手中的工具,向那位狱警提出自己能够帮他合法避税,交换条件是:完工后,狱警能为在屋顶铺沥青的所有人送上啤 酒。

  在自家屋顶上喝啤酒,多么美妙的事情。在影片的画外音中,叙述者瑞德是这样回忆这件事的:"后来的事情是这样的――工程结束的前一天,也就是 1949年春天的某天早晨十点钟,我们这帮被判有罪的人,在监狱的屋顶上坐成一排,喝着冰镇啤酒,享受着肖申克国家监狱狱警们全副武装的保护。我们晒着太 阳,喝着啤酒,觉得自己就是个自由人,可以为自家的房顶铺沥青。我们是万物之主!"

  然而,在上面的那则充满悲情的新闻里,我只看到唐福珍的侧影,看到绝望站在高处,看到高处不胜寒。

  老实说,我是在几天后才牢牢记住"唐福珍"这个名字的。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我记忆差,而是因为这位"悲剧主人翁"有着怎样一个名字并不重要。 过去,我们常说,不要轻言死去的人们,那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现在,我更知道,这个不幸女人的名字,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名字的一部分。

  唐福珍的自焚,被当地官方解释为"暴力抗法",其房产也被认定为非法建筑,不受法律保护。她的自焚令人心痛,而在她死后,更让人心痛的是,她的亲戚要求见她最后一面,答复是"先请示一下领导"。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那样似曾相识。大概在几百年前,有一群英国农民因为领主的巧取豪夺这样向国王"上访"诉苦:"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米波 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据为己有。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占 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 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砸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儿的啼哭……"

  近些年来,"推土机经济"大行其道,米波尔的幽灵开起了嘉年华与演唱会。评论课上,我让学生们讨论唐福珍所遭遇的悲剧并要求他们在纸上写下各自 的感想。有位学生用了这样一个让我十分震惊的标题:"青山无柴烧自己"。你甚至不用细看余下的文章就知道这位学生在写什么了。大家不是总在说"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么?而这一切,在已然绝望的唐福珍那里,渐渐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就真的只有"拆下肋骨当柴烧"了。

  个体的物权又一次被粗暴践踏(编按:唐家人曾与当地村委会签订建房用地合同)。2009年的这个冬天,我是真的在那个屋顶上看到一场矿难。只是,和以往的矿难不同的是,在那里,不是藏在暗处的地塌了,而是光天化日下,我看到物权的天空在那里坍塌。

  有时候,你又不得不悲叹,从开胸验肺到到这场屋顶上的自焚,维权者"反求诸己"究竟上演了一出出怎样的悲剧!别人抢夺你的房屋,你却要没收自己的生命,又是怎样的一种不幸!

  绝望无济于事,自杀式的维权表达,虽然能激起社会的注意,但对个体而言,终究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做减法,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也是在给自己的不幸 命运"落井下石"。我之所以常说"悲观是卧底",即是因为我意识到悲观会与这不如意的世界、貌似强大的侵权者构成合谋,里应外合掀翻我们的斗志,甚至像唐 福珍一样,因绝望而消灭自己的身体。

  有生命就有希望。那些因抗争命运而绝望的人,应该结束自己针对自己生命的那一场"暴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上海未来10年土地指标只够用7.5年 或“逼存”加大供应


发表时间:2009-12-04 08:2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0 位网友发表过评论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未来,上海可能会缺乏“调控”房价的一大资源——足够的可出让土地。

据媒体 报道,在12月2日上海市人大第四十次主任会议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上海市2009年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报告》时指出, 至2008年上海全市实际建设用地总量已达2860平方公里,距2020年的规划指标——2981平方公里仅剩121平方公里。按照2009年前10月的 1612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面积计算,目前所剩的土地指标最多只够用7.5年。

来自易居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上海已批 准但未建设的开发用地土地面积为9423.5927万平方米,可建面积为12414.4456万平方米,总面积几乎和上海市政府手中未出让的土地面积相 当。业内由此认定,未来上海必然会加强对已出让建设用地的“逼存”工作,以满足未来市场的购买需求。

对上述数据,记者联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尚未得到回复。

11月上海房价环比涨15%

易 居中国・CRIC系统显示,11月商品住宅的平均成交价格达到18686元/平方米的历史最高月度水平,环比涨幅达15%,同比涨幅更是高达32.7%。 其中,内环内最高成交价已突破16万元/平方米,内中环的最高成交价达到82468元/平方米,中外环的最高成交价则到34226元/平方米,外郊环的最 高成交价则已达到26613元/平方米,郊环的个别楼盘预期售价也超过2万元/平方米。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说,虽然上海楼市的价格上涨明 显,但开发商“捂盘惜售”加剧和10月、11月份行情突好的情况下,有71和74个楼盘在月初预期推新房源,但最终的实际供应量却只有129万和126万 平方米。11月上市的全新楼盘14个,但是有9个预期开盘的项目延期上市。

12月2日,上海市人大第四十次主任会议上的《上海市2009年 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报告》,或许给上述“捂盘”的开发商找到一些依据:至去年,全市实际建设用地总量已达2860平方公里,距2020年的规划指标 ——2981平方公里仅剩121平方公里(1.21亿平方米)。

而易居中国・CRIC系统显示,2005年~2009年10月,上海分别出让土地614万平方米、702万平方米、1644万平方米、2036万平方米、1612万平方米,如果按照2007~2009年的平均土地出让面积计算,上海现有的土地指标只够用7.5年。

薛建雄说,上述每年出让的土地面积只是商品房建设用地面积,道路、市政、医院、学校等公共配套面积尚未列入其中。如果算上市政配套用地,上海剩余土地指标,将不足用7.5年。至于未来10年,上海可以出让的商品住宅用地面积将非常少。

清理“囤地”已成必然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说,土地供应紧张,通过“逼存”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已成必然。

易居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已批准但未建设的开发用地面积为9423.5927万平方米,可建面积为12414.4456万平方米,总量已和未来十年上海的建设用地指标相当。

杨红旭认为,除上述办法外,如果今后几年允许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也会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议采用提高容积率和旧城改造获得建设用地。方方地产咨询机构地产咨询部经理赵豫川说,此前上海出让的土地容积率很低,大部分在1左右,如果能够增加容积率至2,可以增加至少一倍的土地面积。另外,通过动迁获得建设用地也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然而,上述办法实施并不容易。前者会降低居住舒适度,影响城市面貌,出现类似香港那样拥挤的建筑楼群。而后一种办法,则会带来巨额的动迁成本。

“无论如何,上海的可供建设用地将供应紧张。尤其是外环线以内长期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难以改变。”杨红旭说。

只是建设用地供应紧张,未必会推高地价和房价。赵豫川认为,上海的地价和房价今年的涨幅度过大,如果继续上涨,会导致崩盘。而且,土地指标不足,毕竟是未来十年的问题,暂时不会导致上海地价和房价的“狂飙”。

专家提改革住房制度建议 集体土地自由进入市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12月03日03:31

  ●把政府垄断的招拍挂市场,改革为信息对称和供给方充分竞争的市场

  ●集体土地、城镇国有土地全部自由进入市场

  ●对大面积购买囤积土地的开发商进行限制

  ●把分散繁多的房屋税费改革为购买后的房产税

  本报讯 著名经济学家、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说,我国城市房价太高,从深层次看,与高度垄断的招拍挂体制、地方政府卖地财政、不征收房产税而使房屋投资和投机加剧等有关。土地和房屋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周天勇说,我们现在的土地招拍挂是供给方政府高度寡头垄断、需求方房地产商充分竞争,房地产领域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博弈和冲突的一个聚焦点。现行财政体制使卖地收益最大化成为政府政策和行为的必然取向,这些体制的问题只能靠改革来解决。

  周天勇认为,首先,关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思路要进行调整,即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住房安全同样重要。土地资源要在吃饭和居住方面合理进行分配。要 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的供应,适当扩大城市住宅用地的供应。政策上应当允许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再经过征用,直接进入土地建设市场;允许在一些人口集 中的大村子、小集镇、小城镇、城市郊区,建设多层的小产权房,以利于村庄的整理,腾出更多的土地来。

  为解决土地房屋领域中的难题,稳定和降低房价,周天勇提出一揽子综合配套的调整和改革建议:

  一是把政府寡头垄断的土地招拍挂供应市场,改革为信息对称和供给方也充分竞争的市场;二是把政府一次性将土地和房屋几十年的收入,改变为长期可 持续的收入;三是把建设中分散繁多的有关房屋税费,改革为购买后的房产税,政府用税收来增加购房投资和投机的成本,调节贫富差别。

  针对土地市场结构问题,周天勇提出,国土资源部门需要立法限制地方政府囤地;在符合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集体土地、城镇国有土地,不论什么类型, 全部自由地进入市场;能供应的土地,经常性地在市场挂牌;形成县、中心地区、省,甚至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对大面积购买囤积土地的开发商进行限制。

  周天勇说,改革越拖越难,晚改不如早改,应当考虑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国家和民族长期的利益,避免因居住和房价问题而引起社会动荡,实现人民的乐业和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