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十二月 10, 2007

美国人经常说的最酷口语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English Vision - 英语视界 by 水元素 on 11/24/07

Thousand times lno! 绝对办不到!
Don't mention it. 没关系,别客气。
Who knows! 天晓得!
It is not a big deal! 没什么了不起!
How come… 怎么回事,怎么搞的。
Easy does it. 慢慢来。
Don't push me. 别逼我。
Come on! 快点,振作起来!
Have a good of it.玩的很高兴。
It is urgent. 有急事。
What is the fuss? 吵什么?
Still up? 还没睡呀?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s. 没关系。
Don't let me down. 别让我失望。
God works. 上帝的安排。
Don't take ill of me. 别生我气。
Hope so. 希望如此。
Go down to business. 言归正传。
None of my business. 不关我事。
It doesn't work. 不管用。
I'm not going. 我不去了。
Does it serve your purpose? 对你有用吗?
I don't care. 我不在乎。
Not so bad. 不错。
No way! 不可能!
Don't flatter me. 过奖了。
Your are welcome. 你太客气了。
It is a long story. 一言难尽。
Between us. 你知,我知。
Big mouth! 多嘴驴!
Sure thin! 當然!
I"m going to go. 我這就去。
Never mind. 不要緊。
Can-do. 能人。
Close-up. 特寫鏡頭。
Drop it! 停止!
Bottle it! 閉嘴!
Don"t play possum! 別裝蒜!
There is nobody by that name working here.這裡沒有這個人。
He neither drinks nor smokes. 他既不喝酒也不抽煙。
Break the rules. ?#96;反規則。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
Poor thing! 真可憐!
Nuts! 呸;胡說;混蛋
Make it up! 不记前嫌!
Watch you mouth. 注意言辞。
Any urgent thing? 有急事吗?
How about eating out? 外面吃饭怎样?
Don't over do it. 别太过分了。
Can you dig it? 你搞明白了吗?
I'm afraid I can't. 我恐怕不能。
You want a bet? 你想打赌吗?
What if I go for you? 我替你去怎么样?
Who wants? 谁稀罕?
December heartbeat. 黄昏恋。
Follow my nose. 凭直觉做某事。
Cheap skate! 小气鬼! Go to hell! 去    死    吧!
Come seat here. 来这边坐。
Good luck! 祝你好运!
Gild the lily. 画蛇添足。
Make it. 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I'll be seeing you. 再见。
He has an ax to grind. 他另有企图。
I wonder if you can give me a lift? 能让我搭一程吗?


版权声明 © 2007 本作品由"英语视界"创作,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2.5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谢绝商业性使用用以及对原文进行任何删改。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载自:英语视界[http://engv.cn]"。copypaste.jpg(digitalfingerprint: ed056b75665fbbd3c8fa52b73c0c1341 (61.4.177.7)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八卦 郭凯

感觉周小川还是不错的,没想到在国际上也有这么多人认可他。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2/9/07

我有一次参加了在杜维民先生家的一个聚会,来的人都是参加哈佛的费正清中心成立五十年庆的的人士,主要是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们,还有唯一的一位经济学家林毅夫,我是跟着林老师混进去的。

晚饭之后,一人拿着一杯红酒,坐在客厅里,壁炉里烧着火。我在想:这下可以见识大师们是如何谈古论今的了。但事情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整个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八卦"。当然,他们八卦的都是他们认识的人,他们认识的人也很有名,很多也都是成名的大家。但除此之外,他们的八卦和我们这些人平时坐在一起的八卦没有任何不同之处。自那以后,我就很愤青的一直坚持认为:八卦是人的本性。

今天下午,导师请他的学生们到家里坐坐,喝咖啡聊天,聊天的过程再一次证明了我上面的观点。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俄国,我问老板认识不认识卡斯帕罗夫-这位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现在俄罗斯的反对党领导人。老板说他比卡斯帕罗夫早一些出道,早很多退出棋界,因此从来没有坐在一起下过棋。老板很快就八卦说: 卡斯帕罗夫下棋下得确实很好,可是棋界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他,因为这个人太以自我为中心。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最近比较关心这个人,因为他是比较公开的反对普京的人士,我对这个人的评价是:如果你一口英语,身后跟着都是西方媒体,宣扬的都是美国的价值观,不被俄国人当成俄奸才怪。

谈到中国的时候,我很惊异的发现老板对周小川的评价很高,我读格林斯潘书的时候发现格林斯潘对周小川的评价也很高,我知道国内的学界对周小川评价也很高,可惜周小川在网民和股民中的评价似乎并不高。老板中间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俄国,还有很多国家,都有深入骨髓的腐败问题。中国是所有的国家中做的最好的,经济依然强劲的增长,俄国是做的还可以的,但大多数国家腐败让整个国家都瘫痪了。你觉得中国为什么能做的这么好?我当然不认为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就知道答案。但我还是给了我的一句话的不算答案的答案:中国的官员们似乎对拉弗曲线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懂得从经济增长中货币化他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利益而扼杀经济增长)

整个聊天,听了无数故事:俄国大亨们如何通过拍电影洗钱(顺便说一句,我一直猜想号称耗资若干亿的《无极》也有洗钱的嫌疑),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如何面目可憎,希拉里在私下的时候要比她在公众媒体前显得更招人喜欢等等。总之,非常八卦。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户籍制度的堡垒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任志强的BLOG by 任志强 on 11/25/07

 

自一九五四年的宪法被修改之后,中国人被城市与农村割裂了。户籍成了比身份更为重要的锁链,将公民分为了两类并将农民困在土地上,把城市人固化在不同的区域。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一纸城市户籍的身份而不惜奋斗多年,使出浑身解数的拼命追求。

户籍从婴儿呱呱落地之时就决定着人一生的命运,教育的方式、知识的来源、就业的条件、生活的福利、公共产品的享受、食品的供给、医疗的保障、婚姻的两地分居以及退休退养,更不用说政治上的平等了。没粮票吃不上饭,没有全国粮票更是寸步难行,户籍也决定着出行。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许多多的限制被取消了,户籍已经无法将农民挡在城市的大墙之外,也无法限制没有鹊桥就只能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们了。但户籍制度的最坚固的堡垒仍未被攻克。

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劳动保障、退休退养等虽然已经开始向非户籍人口妥协,但大多是高价、高成本的购买性和差异性的"商品"。最核心的则是以户籍政策为基础的住房保障政策,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房地产市场中的矛盾。

从宪法的修改而言,中国是先有的户籍制度限制,后有的城乡土地制度。而现在看则是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别限制着户籍制度的改革。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现存的将土地分为城镇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的国家了。和户籍制度相关的正是农村的户籍决定着宅基地和承包的土地、山林等。而城市的户籍则需用交纳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与户籍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对应关系。即使某些农业人口进了城,转为了城市户籍,其家中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并不发生减人减地的变化。于是城市中的住房保障就变成了只能以户籍所在地为基本依据的保障性制度。即使同样是城市人口也因所在地城市的不同而决定,并非依其工作、生活而产生的人户分离的所在地决定。也许这样以户籍为主要依据的保障是因为由公民的选区选票所决定的。

所有城市中都有大量的非户籍人口在买房,于是相当一批"专家"都在以非户籍的"外地人"购房所占的比重增长来衡量与描述房地产的"泡沫"。当然也有相当一批政府官员在认为这个相当比重的"外地人"购房就是"投机"或"投资"炒房的现象,因此要坚决的打击和抑制这种"投资"或"投机"行为,要坚决的打击和限制购买"第二套"住房。

似乎这些"专家"与"官员"们忘记了以户籍为基础的住房保障中并不包括这些非户籍人员。而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已打破了户籍所在地的约束,不但从一个城市发展为一个地区,资金与产品不但在省域流动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甚至已经实现了跨国界的全球化流动。

似乎他们忘记了在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告诉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而这些转化为城市人口之前的农民也许是先买的房,后改的户籍。同时,每年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之间流动和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请问是当地政府在为这些非户籍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吗?如果不是,那么谁在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呢?一是外地人的自我购房;二是本地人的第二套住房的租赁。

中国真应该认真的进行一次彻底的全国城镇住房情况的普查了,否则永远无法用实际的数据情况来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也就无法对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正确的调控政策。

以北京为例,1998年房改政策出台之前租赁公房的比例为76.6%,自有住房的比例仅为20.2%,而到2005年租赁公房的比例已下降为23.16%,而自有住房的比例则上升为74.17%。以全国为例,1998年公房租赁比重为41.53%,自有住房仅为57.34%;2005年公房租赁的比重已下降为9.54%,自有住房的比重则上升为85.78%。可见,当房改让公房的租赁市场大大下降之后(这些租赁住房主要为不能进行房改的公房,包括北京许多国家机关、官员住房未进行房改的住房)。人们只能用自行购买或社会租赁来解决住房问题了。那么不管是本地人购买第二套住房,还是外地人异地购买第二套住房都成了必然的规律,也成为租赁市场的补充。

时间

1998年

2005年

性质

租赁公房

自有住房

租赁公房

自有住房

上海

68.8%

31.2%

25.39%

73.33%

广州

46.67%

48.67%

7.84%

90.2%

根据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看,在北京全部租赁租户中,北京户籍与外地户籍人口比例相当,分别为49.36%和50.64%,但全部租赁户中,北京市人口约20%家庭租房,而外地人口中80%租房。

同时,北京市人口主要租赁于公房,占公房租赁中的91.23%;而外地租赁户主要租赁的是商品房占91.99%;外籍常住人口约7万人,则主要租赁商品房。而所有租赁的房屋来源中公房与商品房的比重相当,分别为50.3%和49.7%。

由此可见,政府提供的公房(包括单位自管公房)主要解决的是户籍人口的居住,廉租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同样是以户籍作为保障条件的(两限房也同样以户籍为限制条件),那么城市化的进程中和常住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则只能靠市场解决,并主要来源于外地人购房和第二套住房所提供的租赁。

因此可以推断,全国各城市中,外地人购房中投机炒房的比例不大且并非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矛盾。用各种手段打击和压制第二套住房的购买也并非对解决居住需求有任何帮助,更不是市场中应关注的主要矛盾。

全国商品房的生产量约为城市户籍人口的3%(按套数计算),加上二手房交易量仍不足5%,如北京一二手房的供给量就远低于户籍人口与常住非户籍人口户数的4%。即使这个供给量中的3%被外地人(非户籍人口)购买,也仅占常住人口数的1.2%,远远低于北京常住外地人口的需求。外地的在京人口仅租赁住房户就超过了90万户,相当于北京市场4至5年的商品房供给量。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外地人购房与第二套住房的购买,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投机和泡沫相提并论,更非推动房价上涨的黑手,只能证明市场中的供不应求。

其根源在于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住房保障制度,并不能解决日益加速的非户籍人口转移的城市集中度。尤其是加大了土地供给中用于保障性住房的用地比重,减少了商品房的用地比例时,更明显的看出这种用地供给向户籍人口的转移更加剧了非保障性人群的竞争力度,让商品房的供给价格居高不下并持续上涨。

仅从北京的户籍人口情况看,北京的现有住房完全可以满足户籍人口的居住(当然其中许多原有楼房的质量、配套和条件较差,还有许多公房为待改造的平房),但加上常住的非户籍人口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当然不能仅仅属于户籍人口了。那么从理论上讲,不论每年供给的土地数量是多还是少,都一定不能满足市场中的发展需求,水涨船高就成为了必然。

也许当地政府的投入可以解决户籍人口的居住保障性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矛盾,也无法解决非户籍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解决户籍的同时必须解决与户籍相关的土地政策,让非城市户籍人口分别占有农村居住用地和城市居住用地双份土地的情况得到改善,让农村的土地可以转让、流转变为进城的资源,让户籍与土地分离,让保障性住房与户籍分离。

只有彻底粉碎了户籍制度的堡垒之后,房地产市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局才可能相对平稳,并可持续发展。

也许今天我们还无法完成快速城市化的目标,更不可能完全打破户籍制度,但至少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应充分考虑这一户籍制度对市场的影响,让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保障制度之外的人群也能分享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而非永远被列入限制、抑制、打击的行列,给他们一条生路。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照片真假还是很重要的

林业厅为什么要这么力挺周正龙,里面肯定是有更深的内幕!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闾丘露薇 ROSE GARDEN by 闾丘露薇 on 12/4/07

 听完国家林业局的记者会,认同一点,那就是因为华南虎照片的事件,社会对于生态保护问题重视了,关注了,还认同一点,本着科学,严谨和对华南虎保护的态度,国家林业局派出专家小组到当地进行调查,而调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不应该因为外界的关注而急于下结论。接受一点,那就是林业局的职责是不包括鉴定照片的真伪,林业局不能够却位,也不能够越位。但是问题就产生了,那末对于照片的真假的鉴定,如果涉及到了公共利益的时候,政府哪个部门负责,有这样的职权?还有,正如有记者当场问的,陕西省林业厅坚持照片是真的,那算不算越位呢?
 
林业局的官员,举出了英国尼斯湖的鬼怪, 提醒大家,应该关心的是华南虎存不存在,而不是照片的真假。确实,世界各地产生争议的照片很多,比如UFO,不过和这次的华南虎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没有官方出来证明,那些照片是真的,只不过放在博物馆里面,供大家欣赏,信不信由你。
 
本来华南虎的照片也可以信不信由你,如果陕西省林业厅站出来坚持说,这些照片是真的。就算周正龙拍胸口发誓,是自己百分之一百真的拍回来的,林业厅做到不越位,但是可以不缺位,去现场进行调查。那末网络上的打虎派也好,挺虎派也好,由得他们在那里热闹,各自提供的证据,有的时候拿来参考,也未尝不好。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照片正如林业厅坚持的,是真的,那末是件好事情,只是林业厅说话已经无法赢得打虎派的信任,那就需要透过独立的第三方再次进行鉴定。如果我没有记错,根据看来的报道,之前林业厅邀请的鉴定专家都没有去鉴定照片的真假,只是说照片里面的老虎确实是华南虎。如果是这样的鉴定而得出照片是真的结论,那末林业厅看来还是有弯可转的。
 
万一真是假的照片,那还需要继续追究,是周正龙个人的把戏,还是幕后另有高人,是谁,为了什麽?有没有官员需要为此而被问责?到了这个时候,这几个问号真的需要有人来解答。
 
只是解答这些问号,难道还是要继续依靠网民和媒体的力量吗?对于照片的真假,是否会成为永远的一个谜,网民们不是毫无这样的担心,只是现在的这个局面让人觉得实在是有点点荒诞,因为依靠现代技术,动用政府的资源和力量,要检测照片的真假都做不到吗?
 
华南虎照片喧嚣了快两个月了,如果不是因为太多合理的质疑得不到及时的答复,没有足够的让人信服的事实,才会让这个照片事扰攘到现在。不少人把公众对照片的质疑,上升到社会的信任缺失,虽然我一开始并不认同,觉得只是因为一些网民怀疑论的传统,想想之前对阿波罗登月照片的强烈质疑,但是现在我倒是担心,再这样僵持下去,谁会失去信任?而社会如此多的资源,自觉得,不自觉地投入在争论一张照片的真伪里面,是不是一种悲哀?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