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十月 28, 2009

徐家汇商城成功过会 余秋雨成“准亿万富翁”



  这几天引起广泛议论的一个人,他就是余秋雨。证监会发行部近日发布公告,根据发审委第 113次会议结果,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公司本身不出名,但在公司招股说明中,十大股东名单中出现的余秋雨的名字,引起了市场 的高度关注。这个招股说明书上的余秋雨,是不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呢?这几天,各界媒体都在寻找余秋雨究竟是谁?我们的记者也就此进行了调查。 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第一时间拨打了作家余秋雨助理的电话,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接着记者又拨打了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话。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作家余秋雨的确就是公司的股东。有关信息可以看招股说明书。

  记者在招股说明书中发现,名为余秋雨的股东拥有徐家汇 商城1.5%的股权,身份证提供的出生年月日信息与著名作家余秋雨完全一致。这1.5%的股权折算成具体股份估计为518.64万股,按照募集资金估算的 招股价,这部分股份的价值为6716.39万元。而按本月发行的三只中小板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48倍来计算的话,徐家汇每股股价或将高达20元,这样算 来,余秋雨的身家可能过亿。

  余秋雨成了亿万富翁,这可能让很多文化人看到了希望,但余秋雨的财富不是靠码字码来的。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 通过央视《环球财经连线》发表了关于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偏偏是余秋雨?

   她表示,在余秋雨这个新闻出现时,大家不明白为什么会是余秋雨?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的话他是文化名人吗?他能给徐家汇商城带来文化效应,但是我们知道 全国文化名人很多,为什么是余秋雨,仅仅因为余秋雨是上海的文化名人吗?这个问题仍然解答不了。第二答案是难道余秋雨是控股股东的亲戚吗?我们知道这次创 业板上市的时候,有一些创业板一些原始股权,在招股书上写明了低价给他,就是因为他是亲戚朋友,那他是写的清清楚楚的,招股的时候,是不是余秋雨也是某某 人的亲戚或者朋友呢。第三个他是不是需要激励的包管,余秋雨显然不是的。最后一个原因,当时徐家汇商城实在是太需要余秋雨这200多万的现金了,求助于当 时的余秋雨,可现在却要给他将近40倍的回报,这个当然也是说不通的,因为与徐家汇商城商圈,这么好的地段,如果要招股的话,我想不要说两百万,就是两千 万也能够招来,那到底为什么是余秋雨,这个问题在说上述四个答案时,其实牵涉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国有控股的。

  徐家汇商城 是国有控股的,那么国有控股的原始股权是否涉及到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否涉及到它的机制还不太健全。这次除余秋雨之外,其实还有40多个自然人股东,那对于 这么一个比较好的国有资产来说的话,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制度找到它的原始股权的持有者,然后是否又是公平合理的。作为市民,作为真正拥有 徐家汇商城股权的当地的这些纳税人,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他们的意见有没有得到倾听。徐家汇商城持股事件里面,我们看到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 所以我认为这个不仅是机制值得探讨,而且涉嫌国有资产的流失。

  八年光阴 余秋雨什么也没做

  苦等八年只为变现  

   既然他是股东,他就应该要做股东的事,那么在余秋雨成为大股东的这几年他都为徐家汇商城做了些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叶檀表示,余秋雨恐怕为徐家汇商城的 话,这八年里他什么也没做。余秋雨其实可以利用他的文化招牌来给徐家汇商城获得一些软实力,比如说他可以通过评估,就是余秋雨的这个文化招牌到底给徐家汇 商城增值了多少。但我们看到余秋雨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到底给徐家汇商城增值了多少,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也没有看到徐家汇商城有意地去解答这个疑 问,去评估这件事情。在这个八年里头,其实余秋雨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他出售了两百多完之后,就坐在家里等着他的增资扩股,最终等到这个公司上市,所以我 们就看到余秋雨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八年的漫长等待。

  余秋雨的财富之旅

  一夜暴富的神话,在最近的资本市场上是频频上演。前天上海徐家汇IPO过会,再次让作家余秋雨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很多人都想知道,余秋雨是文化名人,怎样变成一个股市新贵的呢?

   徐家汇商城前身是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始建于1952年。而此次余秋雨被牵出正是因为徐家汇商城的招股书,公司招股书中显示,2001年12月,当时还 是上海六百的徐家汇决定解散职工持股权,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出去。这些股权转让给了上海祥龙物业、徐汇副食品公司、上海六百的31位公司 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余秋雨等4位外部自然人。不过对于当年四位自然人缘何能购得职工股,目前各方均无回应 据有关媒体报道,余秋雨当年以每股2.9239元的价格购入82.5万股,出资为241.22万元。而经过近8年股的本转增,如今余秋雨的持股数量为 518.6445万股。根据相关条例,包括余秋雨在内的自然人在股票上市后有1年的禁售期。这也意味着作家余秋雨只有在股票解禁后,才可以将手中股票套 现。

我曾经嘲笑过李书福



2009-10-27 郭宇宽

多年前我在湖南卫视做主持人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谈汽车业。电视 节目嘛,就是要制造矛盾冲突,所以我们当时请来了一家红旗轿车的老总,一家宝马轿车的中国总代理,再一个就是刚刚生产出吉利轿车上市的李书福。和另外两位 器宇轩昂的老总相比,李书福像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穿着搭配不很得体的西装,看人的眼神总觉得像横路敬二一样直勾勾的,当时我对研究人的面相还没有什么心 得,看人很看不准。多年之后我一次翻看《论语》读到孔夫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也不移",我才顿悟,但凡遇到这种眼神直勾勾的人,切不可有轻慢心,有两种可 能,一种确实是痴呆,而另一种则是有大智慧的执着者。
  
回过头来看,李书福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电视节目嘉宾,甚至是个拙于沟通的人,当几 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把探照灯打到他身上,李书福也不会显得光彩四射,那天探讨到中国民营企业造车,其他的嘉宾自然强调各自品牌的积累和技术储备,言 下之意,造汽车这个事情不是谁想玩就可以玩的,话到了李书福这边,他脖子一梗,"造汽车么,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问此话怎讲,他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 四个轮子加个发动机么?我也不客气,说原来吉利前面看着像宝马,后面看着像奔驰的车就是这么造出来的。台下观众几乎是哄笑起来。那天的节目,如果从现场来 看,李书福确实得分不高,差不多是一面倒的觉得他没戏,当时一些财经报纸对吉利的报道也多有挖苦讽刺的色彩。
  
到今天来看,那时包括我 在内,笑话李书福造车几乎没戏的人,恐怕现在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吉利轿车就是一个汽车行业的成功者,但至少不能不承认在这个行业李书福 的团队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而如今的这么一些成绩,创业最初是李书福连汽车行业的准入许可都拿不到,承诺不要政府扶持、不要国家贷款,"给民营企业一次尝 试的机会,哪怕失败的机会"。这话语现在读来是多么悲壮。
  
即使当了大老板也还是土里土气的李书福,在我眼中正代表着所谓中国经济奇迹 背后的草根性,中国之所以和非洲不一样,和印度也不一样,稍微有一些宽松的环境,经济就会很好地发展,并不是有些经济学家挖空心思去解释的什么制度优越 性,而是无数像李书福这样的拼搏者和梦想家。他们就像最低贱也最有生命力的野草,哪怕有一点露水的滋润也能发芽,哪怕是从砖缝之中也会奋力成长。
  
未来不见得李书福一定能成功,但我当年肯定是错了,如果有一天再见到他,我希望说一声"对不起,我很惭愧"。我所得到的人生收获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讥讽别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