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九月 10, 2007

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

 
http://8863678.qzone.qq.com/blog/1189478324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价格上涨6.2%,农村价格上涨7.2%;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8.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2%。


从八大类别看,8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4%,油脂价格上涨3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0%,鲜蛋价格上涨23.6%,水产品价格上涨6.2%,鲜菜价格上涨22.5%,鲜果价格下降3.3%,调味品价格上涨4.4%。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9%,酒类价格上涨3.4%。



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9%,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0%。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1%,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7.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西药价格下降0.6%,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0.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3%。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2%,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下降1.4%,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1.7%,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3.0%,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0.5%;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8.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1%。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下降0.7%,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1.0%,文娱费价格上涨3.1%,旅游价格上涨2.6%,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5%。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2.7%,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8%,租房价格上涨3.9%。



1-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

芬兰人的英语为什么这么好

看来我们的英语还要大大加强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NYNG♥千湖芬蘭 by Nyng on 9/10/07

我在以前的一篇日志《好学的芬兰人》中提到,来到芬兰,发现老公的朋友,个个都是英文高手,说起英语来行云流水。他们聊天中从芬兰语转换到英语,感觉很自然,就像我从粤语转到普通话一样。我还有点纳闷呢,其实他们平时日常中好像一直在说芬兰语,是怎么能把英语水平维持得那么高呢? 这两天,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这个周末我们有一个作业,就是读两篇科技性的文章(打印出来一篇7页,另一篇5页),然后写一篇650词的文章。我找到要读的文章一看,自然都是英文的。我们外国学生可以用英语写,芬兰学生则可以用芬兰语或英语。我还以为芬兰学生读的文章是芬兰文的呢,结果一打听也是英文的,和咱们一样。我想在国内的话,肯定要翻译过去的,就不解地问小蜜蜂,为什么学校不把文章翻译成芬兰语啊?他回答曰,没必要。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芬兰人能保持那么高的英文水平了----因为他们至少在大学中,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当然这与所学的科目有关,但估计大多数科目都会同英文资料相关的。 我们国内几时也能不翻译英文文献啊?好像不太可能哦。中国人学英语就学得那么辛苦,芬兰人怎么就学得那么轻松呢?虽然说母语重要,但不可置疑的是,英文好的话大大地有利。别说国际学术界的语言是英语了,从日常生活中说,英语学好了,GFW就形同虚设了~~嘻~~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一个外资热钱操盘手的自白

看了之后,感觉中国的证监会可能是最有问题的,而且涉及金额不是一般腐败可以比。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zhengweijian的博客 on 9/10/07

一个外资热钱操盘手的自白

 
  我,一个外资私募基金操盘手。我的权力并不大,在这个总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私募基金里,我可以调动的资金从来没有超过5亿美元,负责操盘的范围从来没有超过两只股票。基金认为技术含量比较高、风险比较大的权证交易,B股交易和三板交易,我从来没有参与过。我只做过A股。
    
    我是从2006年1月开始加盟这家外资基金的,此前,我在某家外资投资银行在上海的代表处工作。外资投行的薪水很高,但与对冲基金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在投行一开始做的是销售,后来转做交易。由于投行没有A股牌照(明年才可能有A股牌照,圈内人都知道是谁),只能通过地下钱庄、与内资券商合谋甚至开设大量散户账户来满足投资需要。其实那不是投资,纯粹是投机,赚中国股民的钱。
    
     在这家投行做了累计两年,我感到很没有意思,想尝试束缚更少的生活。于是,在一个前董事的介绍下,我到了现在的这家外资私募基金,其实就是对冲基金。只不过,它的全部业务都做中国,在中国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不能漂白,甚至连官方名字都没有,与原先的国内私募基金没有差别。
    
    由于有人推荐,我只经过了简单的面试就被录取了。其实,这家私募基金是由美国几个大家族的家族办公室办起来的,其中有两个互联网新贵的家族资产,其他几个都是"老钱",他们的总资产肯定超过1000亿美元,投到对冲基金里的是少数。我只见过一次某家族的成员到基金办公室来谈话,态度非常高傲,我感到说不出的难受。这些美国巨富家族其实看不起我国,只是想利用我国赚钱,而我却充当了他们的工具。
    
    2006年2月,也就是我进入基金第二个月,这个基金的初期资金全部到位了,开始建仓。当时,沪市能不能突破1300点都是问题,3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1300点攻防战中度过的。但是,我们的基金经理自称有内部消息,说1300点不是大顶,是大底。我还记得他当时的一句名言:"1300点?3100点还差不多!"当时我们自己都不信,中国股市哪能到3000点呢?可是今天,连4000点都突破了,不得不佩服经理的远见卓识。
  
   我们的基金经理是美籍华人,看起来挺年轻,其实已经过四十岁了。他的履历写出来可以吓死一堆人----华尔街、东京、香港和伦敦四地都有工作经验,先后供职于四家顶尖投行和两家对冲基金,还担任过新加坡政府的投资顾问。据说在来中国之前,新加坡淡马锡聘请他主管对西亚地区的投资事务,他拒绝了,说自己更喜欢Trading. 实际原因恐怕是中国监管比较少,到中国做对冲基金更爽,而且薪水也很高。新加坡人虽然很有钱,却很吝啬,给的钱不是很有竞争力。
    
    我们的经理正式的头衔是某欧洲基金公司在中国的代表,事实上这家基金公司在中国根本没有业务,所谓的代表处就是我们的办公室,跟这家基金没有关系。我们的股东,也就是那些美国富豪家族,同时也是那家基金公司的重要投资者,所以通过关系给我们捞到了一个正式的"身份"。所以,我们基金里的人,表面上都是欧洲某基金公司在中国的办事人员,其实做的都是自己的事。那家欧洲基金公司主要做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做的都是对冲基金,两码事。
    
    我相信中国的监管部门也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不过没有意识到我们做的那么大。当然,就算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上面自然有方法用钱、用关系去摆平。我们的经理平时经常说:"在中国,关系就是一切。"虽然我们基金里没有前政府官员,但与监管部门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闲话少说,下面讲讲我们基金经理的一个大手笔。大家都说中国股市有庄家,最大的庄家就是外资基金。国内一家券商的自营部门有上百亿人民币资本就了不起了,不到外资私募基金的平均水平。而且外资基金敢想敢做,广泛利用各种关系和内幕消息,捞一把就走,不像证券公司还要为客户着想,所以外资是中国最大的庄家。
  
   我们的基金有超过20名操盘手,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立盈亏账户,但那是用来核算利润、衡量业绩的,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库。重大投资决策都是基金统一做出,基金允许你动用多少资金,你就动用多少资金。如果基金的投资策略改变(说白了是投机策略改变,就是换了忽悠新股民的方法),原先风光无限的操盘手突然变得没事干也是有可能的。在权证初始炒作的阶段,就出现过这种事情。
    
    其实我们基金单独操盘的股票很少,答案很简单:目前中国股市游资太多,盘子适中、有一定题材而且不容易被干涉的股票是有限的。太大盘的股票诸如中石化、宝钢之流是不可能完全控盘的,即使控盘了也会被大股东和国家立即制止;流通盘价值几亿人民币以内的小盘股交易成本太高,你还没来得及建仓完毕,股票已经涨上去了----在基金行业里,这叫做"交易冲击"。所以,最适合被炒作的是一些盘子中等,大股东不会干涉的股票。当然,如果与大股东合谋进行炒作就更好了,这目前正在成为风气。但是在股改完成之前,大股东的股票一般不能流通,参与炒作的兴趣不大。股改之后,大股东主动参与炒作的热情更高了,我敢说现在至少有1/3的所谓业绩题材是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制造出来的,XX钢构只是其中一个典型而已。
    
    一只股票有许多庄家很正常,但一般总有一两个主心骨,几个搭车的,几个拾柴的,几个添乱的(如果有的话)。比较典型的如去年上半年的某某银行,谁都看的出有两大主力斗法(其中一个是国内券商);还有十几只有色金属题材的股票,都有许多庄家。其实与人们想像的不同,外资私募基金没怎么参与有色金属股的炒作,因为外资大举建仓是2006年第一季度的事情,当时有色金属的价位已经很高了,为了控制风险,大部分外资都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重仓,典型的是军工、银行和保险行业。
  
   做A股的国际对冲基金很多,我们不是其中收益最高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有限,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人员也比较少,无法像某些老牌基金一样做风险很高的买卖。
    
    另外我纠正一下某些朋友的观点,单个对冲基金超过100亿美元的的确很少见,但是一个对冲基金家族(同一个公司,同一套班子管理)是由许多对冲基金构成的。比如目前美国很有名的做Subprime的Magnetar Capital(一般投资者不知道,因为不准大肆宣传),它出名的Subprime基金的总金额只有几个billion, 但总规模早已超过了10个Billion, 因为它不止一种策略、一种基金。按照基金家族来计算,全世界超过1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家族(也可以说是对冲基金公司)是不少的。
    
    我们在中国做的比较出名的一笔单子是去年上半年的某只军工股票。其实这只股票的操盘是有问题的,拉升过快,涨停频率过猛,看的出严重的控盘现象。但是当时全体航空军工股票都在炒作,大家也没有特别注意。我们的管理层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多次批评负责该股票的两个操盘手"不懂基本的掩饰措施"。那两个操盘手都是ABC(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对中国庄家的苦心经营之道并无太多了解,所以搞出了特别明显的痕迹。不过,事后证明基金管理层是过虑了,去年3-6月有严重控盘痕迹,甚至董事会与庄家勾结控盘的例子太多了,即使监管部门想处罚,也难以一一处罚过来。对异常交易进行处分是今年才开始流行的,去年只要你别闹翻天,多半是没事。
    
    我们的基金管理层对于中国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存在一定的顾虑,虽然对冲基金理论上是依靠波动才能赚钱,但中国市场波动也太大了,在全球新兴市场里都是最大的之一,而且缺乏做空手段和衍生工具,根本无法保护头寸。尝试了许多风险控制途径,都不够理想。在计算VaR (Value at Risk, 做过投资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这个主要是国外基金很重视,国内基金的风险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止一次惊叹:"疯了!"或"太过分了!",因为我们做中国A股的同等概率下的VaR经常超过我们在美国的兄弟基金的3-5倍,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根本没有风险管理。
    
    不过基金管理层自然有他们的办法,既然没有衍生工具可以管理风险,那就采取最古老的方法----"竖起你的耳朵",随时监听一切风吹草动,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要在第一时间整理头寸。因为中国股市对消息的反应速度很慢,不像美国的反应几乎是瞬间发生。对冲基金不需要提前知道消息,只需要在知道消息之后迅速行动就可以避免大量损失。何况对冲基金如果想知道消息,是肯定可以知道的,许多上市公司的保密做的很差,甚至是主动泄漏内幕消息(原因我不说,大家都清楚)。
    
    典型的例子如去年第一季度的一只化肥行业的股票,由于财报不理想,加上市场热点转移,游资大量撤出,在公布财报之后居然近乎跌停。当时这是我们的重仓股,由于事先判断出财报可能不理想,已经出掉了一半以上的头寸,当天在一开盘后较高的价位又大量卖出,最后损失控制在很小。这是一种不可靠的风险控制,完全依靠经理的临场决策和研究人员搞消息的能力,但是在中国,只能如此了。
  
   一般来说,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做交易有三种主要理念:Market Making(做市),Speculating(投机)和Arbitrage(套利)。做市本来是投资银行的专利,就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对冲基金往往也在一些大盘股中充当Market Maker. 当然,据我所知只限于纽交所,纳斯达克实行的是专营商制度,对冲基金很难获得资格。事实上在国外,股票、债券的做市基本上已经被投行瓜分殆尽了,对冲基金主要是做ETF(不知道怎么翻译,常见的译法是交易所交易基金),High Yield(就是垃圾债券)等等的做市。现在美国上市的ETF交易额大概1/3是由对冲基金做市的,其中就有我所在的基金家族的另一只基金。
    
    不过做市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不行的,中国是完全由系统自动撮合,不用谁提供流动性,这也是中国市场波动性比较大的原因之一。
    
    至于套利,大家都在讲,但是中国目前也很难做。最简单的例子,A股和H股同股同权,但价位差距很大,2005年多是A股折价,现在变成了A股溢价,这个如果在美国早就创造无数套利机会了,可是在中国不行,为什么?买了A股无法去香港卖,套不了现。还有可转债套利、并购套利,在美国很盛行,香港玩的人也不少,可是大陆可以交易的可转债就那么几只、十几只,根本不够对冲基金喝一壶。并购套利?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最大的并购有两桩,一个是宝钢收购邯钢,已经失败了;一个是中石化收购它自己的上市公司,这个完成了。其他大小消息,除了大股东收购自己的子公司,几乎没有真正搞成的。当然,借壳上市是经常存在的,问题在于被借的壳往往盘子很小(盘子不小,别人也不会想到收购它),根本没有留给对冲基金重仓持有的余地。所以在中国做套利,此路不通。
    
    当然,话不能说死,中国的权证市场是可以套利的,而且机会颇多。不过我平时没有涉及过任何权证操盘,不敢说这方面的话题。前一段时间邯钢、包钢等认购权证都出现了良好的套利机会,但我们基金涉入不深,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机会成本。持有认购权证固然可以无风险套利,但是周期往往比较长(买来的正股还不能立即卖,得等几个交易日),给基金自身的现金管理带来了麻烦。此外,权证本身的波动性也过大,基金自己的VaR已经够大了,再加上一个高波动性资产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对权证套利做的很少。
    
    所以说,海外对冲基金在中国基本上只有一种投资理念,就是Speculating. 要定义什么是投机,非常困难,基本上就是利用市场消息传递的延时性和市场反应的迟钝性,进行短线买卖赚取差价。当然在中国还多了一条,高度控盘之后操纵股价。
  
   事实上,为了丰富在中国的交易手段,管理层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目前看来,结果不太理想。其实管理层主要关注的是风险管理,说实话这两年的中国股市赚钱很容易,如何在保持高盈利水平的情况下控制住风险才是大问题。不过这个风险管理实在太难了,VaR始终下不来。记得去年九月左右,在美国的管理层搞了一个什么Risk Management远景方案,提出要在一两年之内把VaR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就是一般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或者略高,总之不能高到可怕的地步。
      
    大话是说了,不过肯定执行不了。就算我这样的小人物也知道,没有卖空机制,没有足够的衍生工具,没有无风险套利手段,此外就连现金管理都不健全(现金管理可是门大学问,不过咱们中国人至今还没开始学),VaR怎么降?那位看官要说了,可以依靠分散投资来降。这话说的可好,但不适合我们中国的股市。中国的股市有个特点,大部分股票的Beta都很大----具体什么意思就不解释了,大体就是"大部分股票都是跟着大盘走。"大部分股票都跟着大盘走,大家肯定心里有数,尤其是大盘下跌的时候,所有股票相关性之强有目共睹。在这样一个相关性过强,没有明显的"反市场板块"的市场上搞风险管理,简直是噩梦。
      
    那位看官又要说了,嫌A股风险高,你买点债券啊,均衡配置一下不就行了。可惜咱们中国的债券市场几乎是没有,有的只是零散孤立的债券,想靠那几只流动性差、收益率一般的债券搞资产配置,分散组合,简直是梦话。所以说,咱们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风险管理人员的噩梦。我不知道学术大牛怎么看的,只跟香港东京的同行偶尔聊过,大家一致认为A股市场唯一的风险管理手段就是疯狂搞内幕消息,争取在坏消息公开之前就走人,而不是期望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坏消息出来之后受的影响小。这种方法也只有在中国有效,如果美国本土哪个对冲基金敢这么做,隔天就被SEC灭了。
    
    那位看官要说,基金在中国股市做投机是这么好做的?民间高手一致认为,虽然中国投机气氛浓厚,但要想依靠投机取得远远超过市场回报的回报率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民间高手就不说了,就算中国一些以投机闻名的基金(名字就不点了,反正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中国基金几乎就没有),好像回报率也就那么回事,今年基金整体不是已经落后大盘了嘛?
    
    话不能这么说,国内基金做投机有成功的,但成功的幅度普遍不如外资基金。2006年做中国股市的外资对冲基金,做到300%-450%盈利的是有的,做到200%以上的更不在少数,同期几乎没有国内基金有这样的战绩,只有少数国内私募基金取得了类似的成果。据说去年私募基金收益最高有3000%的,不过未经证实,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操作。总之,私募比国内公开基金强,外资作为整体又比私募强。为什么?因为外资操盘手有严格的纪律,研究部门有先进的理念,而且关系广泛,耳听六路眼光八方,这样强大的研究部门和交易部门结合起来,想不赢都难。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国内某些共同基金的交易员连什么是VaR, 什么是Sharp Ratio都不知道,理论水平如此之低,实践又能强到哪去啊?
    
    外资当然不一样,操盘手都是喝过洋水、经历过实战考验的,而且关键一条,培训到位、纪律严明。国内有的券商交易员因为敲错键盘,导致股价异常波动,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这种事情日本的银行也出过,瑞穗曾经因此亏损一大笔。要是出在外资对冲基金,交易员和招聘他的HR经理早就一起滚蛋了。至于一时头脑发热违背指令自己乱搞,更是在严厉禁止之列。所以说外资的强主要是强在科学的管理体制,内资是比不了的。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我的房价问题 郭凯

看来上海的住房市场将长期看涨。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9/10/07

上周六,终于从华盛顿回到了波士顿,搬进了我和谷主在Cambridge的新家。我们的新家是学校的房子,离校园步行5-10分钟,一居室,快100年的老房子,通风不是很好(类似塔楼的布局),一个月租金1450美元,合人民币1万多一个月吧。1450美元对我而言是什么概念?如果我每个月教书教到上限,我的税后工资基本上刚刚只够付房租。我是一个标准的连租房子都租不起的人。
今天中午,请刚到哈佛来访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博士到家里吃饭。我和谷主昨天才把锅支起来,冰箱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今天就敢请客,稍微佩服一下谷主和我自己。刘博士看了一眼我们的房子说,你们1400多能租到这样的房子很划算啊。刘博士住得离学校比较远,跟别人合租,一个月的房租也得400-500。我说:看怎么算了。按照这个地段,这样的房子至少是这个价,一点都不贵。但按照我的收入,这个房子确实有点贵了。
下午,我从家里去学校,看着路边的房子,心里感受着自己人格的分裂。
我一方面想:Cambridge住房市场是个多么经典的价格调节需求的例子啊。来过Cambridge的人大概会知道,这是一个已经开发完毕,几乎不剩一块多余土地的老城。换句话说,这个城市的住房保有量已经几乎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了,基本上属于要盖新房子必须拆掉旧房子的状态。但是,作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哈佛和MIT都在Cambridge),这个城市(确切的说是整个大波士顿地区)的人口仍然在快速的增长着,而且新增加人口的主力是年轻,收入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一方面住房的供给增加非常慢(没土地了),另一方面新增的需求很大(人口多了,收入也高了),所以你看到的情况就是房价不断上涨来抑制这种增加了的需求。这在经济学原理课里,就是让你画一条竖直的供给曲线,然后画一条向右上方移动的需求曲线的情形-只有价格变化,没有量的变化。
但我显然心里在骂娘:这还让人过吗?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交房租,还让不让人活了?我当然不是没有选择-我可以住得远一点或者是住得小一点差一点,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选择,但却是我只能面对的选择。
但是,哈佛大学或者Cambridge市政府可能帮我解决问题吗?不可能!只要他们变不出来土地和新房子,他们是没法帮我解决问题的。当然,他们也许可以给我提供补贴,但对我的补贴就意味对别人的相对剥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人多房子少,僧多粥少的时候换谁来分粥也不可能让大家都吃饱。
所以,虽然人格分裂了,我还是没准备去找学校和政府,让他们来帮我解决问题,这从骨子里就不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顺便说一句,确实有人为这件事情找过学校,为了平息民怨,20多年前,哈佛出台了一个政策,用一种复杂的公式来计算房租,使得房子既"住得起"又能反映"市场的供求"。我相信民怨在当时一定是被平息了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应该是对那个公式比较满意的。但这改变不了房价不断上涨的事实:一个"住得起"的一居室,已经足以吞噬我全部的收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东莞

万江的美女,石蝎的汉,步行街的痞子满街串,
谢岗的痴,横沥的怨, 桥头的情侣石龙转。
清溪的花,道�的草,塘夏的和尚满街跑。
洪梅的梅,沙田的田,望牛敦的男女太疯颠。
樟木头的帅哥,大岭山的狼,长安到处是流氓。
喜来登的饭,嘉华的床,厚街酒店的妹妹吓死郎。
大朗的纱,虎门的烟,寮步的男女乐翻天。
中堂的夜色,石排的乱,莞城的女工没男伴。
黄江人土,高�人苦,茶山的男人心里堵。
东城的偷,南城的抢,东莞的治安没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