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一月 18, 2009

谢国忠: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唯一的祖国


谢国忠:我是中国公民


本报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1月13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接受 《华夏时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某日报说他是美国公民不是事实,他的中国护照号码是:G15053871,户籍:中国上海。他解释说,1990年他在世行工 作时,一起工作的中国人只有他一个人保留了中国国籍,其它人都拿了美国绿卡,他从没向美国政府申请过绿卡。

"我不知道这家媒体为何凭空改变我的国籍,并大肆炒作这个假命题,更不存在什么我对着美国国旗宣誓之类无聊的东西。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唯一的祖国――中国。"

据悉,谢国忠在各个媒体上发稿所得稿费都是由媒体直接打进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账户,他个人分文不取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针对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刺激经济要出重拳之说,谢国忠表示,刺激经济增长不能靠降息,降息基本没什么作用。他提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拉动房市、楼市和股市,降低增值税是关键。

谢国忠还提出了解救楼市的三招。他建议房贷利率下调3%;他辩解说,自己只在2007年11月对本报预测A股的合理价格对应的点位是2500点,其它基本都不是他预测的。他建议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500元,不能提太高,但要降低税率。

 

增值税税率太高

《华夏时报》:你觉得财政税收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中是不是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降税的空间吗?

谢国忠:那要看什么税种。比如说,我们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国际上是处于合理的空间,没有下调的空间。

中国现行的增值税税率17%,而欧洲是11%左右。而我们真正的增值税还不是征收的增值部分而是流通部分,所以,增值税有很大的下调空间。

《华夏时报》:那么你觉得个人所得税是不是应该调高起征点,降低个人所得税对拉动内需作用有多大?

谢国忠:个人所得税减免对拉动内需作用不大。因为,中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主要税收来源是个人所得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只占10%左右。税收的起征点的确太低,应该大幅提高。

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500元,不能提太高,但要降低税率。缴税有利于公众树立公民意识。

增值税占税收的比重很大,并且很高,完全有必要大幅度下调。

 

三招拉动房市

《华夏时报》:你觉得拉动内需主要靠什么?

谢国忠:房市。中国大约有26亿平方米的在建住房,这部分占款很多,如果把这部分盘活,不仅可以搞活房市,而且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

《华夏时报》:那么怎么盘活房市呢?

谢国忠:有三招比较好。第一,直接给中低收入者发钱,垫付首付款。比如湖南省,给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者每户8万元,他们是拿不出首付款的,这样就解决了首付问题。

第二,买房免税。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购买房屋减免税费。另一方面,购房者获得所得税减免。用税收手段刺激房市。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白领阶层和中高收入者,能交个人所得税,应该是这样的阶层。他们有一定的购买力,与第一种情况是不一样的人群。

第三,对购房贷款降低3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有3个百分点的存贷息差,中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的,大股东是国家,也就是人民的,国家已经很有钱了,贫困的是人民,这3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不要了,这也是让利于民。

在坚持这样的救房市的政策中要坚持双限:限制总价,限制第一套房。你不能拿了首付款去买天价的房子;还应该严格限制是购买第一套房。

 

降息没用

《华夏时报》:你提到财政政策和振兴房地产市场,那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宽松吗?

谢国忠:刺激经济财政政策应该是主角,货币政策已经够宽松了。

现在问题不是银行没钱,关键是好的公司不用贷款,申请贷款的公司银行不放心,一个是对经济形势判断,一个是很多公司出现问题了,银行不敢贷。

利率不是问题的另一个例证是: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达到20―30%。

降息是杀贫济富。存款的往往是穷人,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往往是银行认为有偿还能力的人――就是富人和公司。低利率就是起这个作用。

古今中外没有低利率能刺激消费成功的先例,低利率只能让存款者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

《华夏时报》: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低利率能刺激投资。

谢国忠:低利率能刺激投资的前提是有投资的领域和有投资冲动。现在的形势是,现金为王。在资产价格崩盘和严重的金融危机情况下,降息对刺激投资作用有限。

 

股市要有融资功能

《华夏时报》:你到底预测过多少次点位?有媒体列举了你的不同说法。

谢国忠:我只在2007年11月对你说过,A股的合理价格对应的点位是2500点,其它基本都不是我说的,或者是误解的。

《华夏时报》:你怎么看待大小非?

谢国忠:按合约办。到期就买卖呗。

《华夏时报》:最近没有新股发行,在舆论上也多提振为主,你怎么看?

谢国忠:股市不能被媒体炒起来和相关部门硬拉起来,恢复有个过程。股市是融资的地方,如果丧失融资功能就是废市。

现在IPO应该启动,让老百姓买点便宜的股票,而不是人为制造"牛市",这样的市场最终会回归基本价值面,跌下来还是百姓遭殃。

 

让更多的人能买车

《华夏时报》:拉动内需必须启动楼市、股市,另一个就是车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谢国忠:中国的现实是,买车贵,开车便宜。买车的税费很多很高,我们的车在全球都算是很贵的了。

应该降低或者是取消这些购车的税费。让更多的老百姓圆购车梦。开车有很多好处呐,比如说,感觉世界会更近些。

当然,我们必须改变现状,让买车便宜,用车贵,比如,降低购车税费,油价则要与国际接轨。这对环保也很有利,还可以解决堵车问题。

日本东京有3千万人口,基本家家有车,但是,人家很少堵车,为什么?因为,用车贵。新加坡和英国伦敦在上下班高峰出行的车辆都要征收拥堵费。另外,停车和油价高,减少了开车。

启动车市,必须扭转现在的"买车贵,用车便宜"的局面。

闾丘露薇:谢国忠的国籍和媒体的公信


文章提交者:江海寄余生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谢国忠的国籍和媒体的公信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2deed05dcfd7c442

中 午接到谢国忠的电话,他说,朋友传给他一些文章,是关于他的国籍问题的,说他是美国人,"但是我没有美国护照,绿卡都没有。"听得出来他有点彷徨,他说一 向是不关心网上关于他的说法的,但是既然看到了,很想知道到底是谁写的。我也很彷徨,不知道应该怎样帮他,因为网络上流传关于谢国忠的国籍问题,即便是误 传,也毕竟和新闻扯不上关系。不过我答应帮他查查,文章到底是谁写的。我还不忘安慰他,对于网络上的东西,不要太当真。

只是,一查,真的 很吃惊,因为这篇质疑谢国忠国籍问题的文章,并不以一篇博客或者是论坛上的文章,而是"证券日报"1月13日的头版文章,还是该报的副总编辑的手笔。这篇 文章引发不少争论,支持的,反对的,不管大家站在怎样的立场,但是对于一点事实似乎都坚信不疑:谢国忠是美国公民。因此不少的争论,重点放在了国籍和爱国 卖国上面。

相信这样的事实,这是因为这个事实是由主流媒体所披露的,而基于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读者相信,对于到底是否是美国公民这样一个 事实,肯定是在作者查证和确认之后才会刊登,也正是因为这样,事情的严重程度就不同了,也不再是安慰他不要在意这样简单,在取得谢国忠的同意之后,凤凰网 发表了一份声明。

原本应该到此为止,但是看到了这位副总编辑的回应,看得出来,他还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作为同行,我真的很不明白,为何能够对于自己最基本的错误只字不提,视而不见。一篇基于错误事实的文章,总归是站不住脚的吧。

我 不知道,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是如何能够如此栩栩如生写出宣誓入籍的文字,似乎当时他就在现场。这位副总编辑说,谢国忠说自己不是美国公民只是一方说法,那 他文章中的这个事实,来源又是哪里?他有没有经过查证呢?有没有和当事人确认过呢?一个写评论的媒体人,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此的不顾事实,事后却意识 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才是最最可怕的事情,因为毕竟是掌握话语权的人。

作为采访者和被访者,认识谢国忠已经超过十年了,这十多年来,他 的言论是连贯的,坦率的,有观点的。采访过的学者经济学家很多,很多人都愿意对着镜头泛泛而谈,不愿意表露观点,因为这样是最能够明哲保身的,而因为他们 的名气,泛泛而谈对于应付媒体和公众来说,也已经是足够了。但是谢国忠从来不这样。

唱空A股,在目前来说是算是政治不正确,那位副总编辑说谢国忠的立场错了,想想也算是有道理。只是一个真正独立的经济学家,就是应该就问题本身进行理性讨论,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盘算立场正确与否对自己的影响。只有这样,决策者和投资者才能够听到中立的分析。

而 说到彷徨,虽然谢国忠也算是一个名人,但是其实处于弱势。很多人会因此而记得他是美国公民,至于他的声明,对于很多人来说,肯定没有副总编辑的文章来的震 撼和过瘾,所以关心的人不会太多。我建议他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发表声明,也算是一个澄清的方法,结果他很无奈的告诉我:我没有写博客。

原来大家都是,假他的名字,贴他的文章而已。这还算好,如果假他的名字,帖别人的文章,那又是说不清的事情。

茅于轼和谢国忠挨骂反应社会极端情绪


2009-1-17 南方都市报

    如果用立场与道德作为研判经济的前提,所有的经济研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谢国忠被逼得用自己的国籍说事儿,声明他是中国公民,热爱自己惟一的祖国。为了征信,他公布了自己的护照号与户籍所在地。

    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大,按照骂人者一套自洽的逻辑,中国经济需要信心,一味唱空中国经济就是破坏中国经济发展――如果谢是美国公民,则他是混入中国的间谍; 如果他是中国公民,那他就是汉奸,卖国讨主子的好。以此逻辑思考问题,欠缺了讨论问题的起码前提。预设一个立场,按照对照划分,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阶级 划分。

    在谢国忠先生发表声明后,质疑谢国忠的董少鹏先生发表声明称,"《美国公民谢国忠正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完全依据事实写作,任何国家的公民发表言论,都是 有立场的。本人也是。"表面看来,谢国忠是不是中国公民,成为问题的焦点,但其实,任何国家的公民发表言论都是有立场的,才是批评的出发点。

    谢国忠先生如果是美国人,就不能分析中国经济了吗?很多拿了美国绿卡甚至美国公民都在说,也未见得遭受大棒袭击。可见,是谢国忠的唱空太刺耳了,拥趸过 多。而谢国忠先生稿费拿来捐款,如果不捐款他就不能说话了吗?道德与立场难道决定了是否拥有说话权?果真如此,由谁来审核谁爱国,谁不爱国?谁能说话,谁 不能说话?

    杜绝异辞、杜绝学术探讨的态度会让中国经济研究走向绝路。

    身为哪国公民,并不重要,重要的摆出论据与事实,公平探讨。市场有其内在规律,与市场作对,刻意唱空或者唱多,时间一长,都会露出假预言家的面目。笔者并 不完全同意谢国忠先生的观点,他的预言并不完全准确,与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不仅唱空中国经济,照样唱空美国经济,最终唱空世 界经济。这样说来,他们岂不是世界公敌?实在说,唱多唱空不仅是学术之争,更与人的个性有关。

    中国经济需要信心是不假,如果为此只允许市场发出一种声音,则是可笑的。我国曾经有过万口一词亩产万斤的朝代,在短期内确实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从长期来看 让我们负出了不堪回首的惨重代价。万马齐喑不是福。学术观点有分歧本是常态,如果就此上纲上线成为爱国卖国的证据,实质是剥夺他人的说话权利。

    反过来说,正因为有谢国忠先生这样的唱空者,才更有必要让市场人士充分说话,会有人用相反的证据,证明谢国忠先生观点中存在的错谬。董少鹏先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据,证明中国资本市场将继续向上,笔者愿意洗耳恭听。

    谢国忠先生不是第一人。前一段时间茅于轼先生因为"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被攻击为富人与国际组织的代言者。茅于轼先生的表达方式或许可以改进,他的 18亿亩耕地红线不必保持也可以深入探讨,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最大的课题。如果能从国际粮价的未来趋势,从中国人口增长率,从全球航运能力、中国粮食储备 能力,沿着学术与市场之路一一探讨下去,也许我们可以就中国粮食安全甚至城镇化推进方式,得出几近科学、符合中国经济利益与全民福祉的结论。

    认为茅于轼就是收了什么人的钱,为什么人办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据笔者目力所及,真正拿人钱替人办事者,大都悄无声息地行事,或者表面上持四平八稳的 公允之论,暗度陈仓。谢国忠先生我并不清楚,据媒体报道稿费捐给中国红十字会,谢从摩根斯坦利离职,也是因为太不能遮掩。而茅于轼先生的扶贫基金、保姆学 校等公益事业,有目共睹。

    笔者尊重并理解民众的情绪,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容易走向极端,一个基本保障尚未健全的社会不可能平心静气探讨房地产市场规律。激烈的情绪,暴露出的是长期不均衡发展累积下的矛盾。

    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派人士常常不顾中国经济体行政与市场边界不清的事实,提出火车票涨价、油价上涨等等理论,距离民意越来越远,甚至成为民意的靶子。另一 些学者则一味绥靖,跟随政策空翻多或者多翻空,或者一味迎合舆论的口味,比孙悟空更精通�斗云的道术,这反过来又使经济学家被抹上一层小丑油彩。

    只有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与风气的改良,才能让所有人从极端情绪的桎�中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