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六月 28, 2007

邹恒甫张维迎之争本质是什么?

 

    张维迎与邹恒甫之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公开事件,并且是让中国经济学界大丢其脸。借助这件事,中国许多大红大紫的经济学家的学问及其附属的研究机构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经济学家的富豪生活,一一曝光于聚光灯下。实际上,如果国内那些空中飞人四处讲课的经济学家还不太像英国绅士,那是因为修为不够,而不是钱财不够。

    面对邹恒甫的指责,张维迎的反应是"清者自清",拜托,我们现在并不生活在农耕社会,可以用名士风度自处,一个公立学校的教师、院长,政府投入了十几亿的钱财,面对越来越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纳税人,如果不愿公布自己的财产、或者对于程序语焉不详那是渎职。

    让我们看看一方业已公布的材料:特聘教授一年26万人民币的津贴,如果是海归教授周末上EMBA课,每一个长周末另加1万美元,即便是偷懒之人,年收入早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如果算上那些课题、讲座、独立董事的收入,恐怕在200万左右是不成问题的。

    考虑到中国当红经济学家的稀缺性,他们的钱与当红的基金经理持平,也不算太过离谱。但问题在于,基金经理的收入是以市场销售与业绩来衡量的,每个季度都有财务报表公之于天下,还有中介公司的排名压力,而当红经济学家的稀缺性是可以人为制造的。如果著名经济学家的筛选权掌握在亦学亦商的少数人手中,与任何产品一样,经由一种特定的程序之后,他们就能获得垄断性,教育产品的价格、以及教育者本身的人力资源价格,就可以任意挥洒。即使北大清华南大复旦在世界排名下滑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他们的生财渠道在国内。而在国内由于垄断资源,他们永远是大学教育的领军人物。

    异类只有三种下场,一种是沦为普通商品,苦苦求生;一种是彻底成为商人,安心享用钱财;还有一种是利用在国外的平台回过头来做事,就像邹恒甫这样,身为世界银行的员工,才有胆气纵横挥洒,或者像陈丹青,本职是个画家,食有鱼出有车大概不成问题,所以才能痛陈目前教育体制的积弊。否则,也只能像普通教员一样忍气吞声,在职称与名声的天梯上爬一辈子。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说,一般教员与掌握标准的垄断者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邹张之争的本质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业者,都主动或者被迫地成为了利益集团的一分子,并且通过特殊学生的招募在政界学界企业界纺织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网。

    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上月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上发表演讲时曾说,"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但从大学的招生收费,以及某些大学向银行肆无忌惮地贷款直至产生破产之虞,无不在道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封闭的急剧膨胀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由于是公立大学,政府不得不为此兜底,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

    这样的大学,与那些哄抬物价屡遭民众诟病的垄断企业有什么区别吗?

    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固不可寻,万钢先生所说的"大学应帮助一切有志者亲近科学,大学有责任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必须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恐怕也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幻想,中国经济学还未有从不入流升入三流的希望。对于我国的投资回报率、政府储蓄的利用效率、CPI上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政府在资本市场对于国企的变相解救究竟换来了多大的效益等亟需经济学家加答的问题,很少看到切实的立足于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家离经济学的正题越来越远,离帝王之术倒是越来越近。

    此次邹张之争引来内部人士扼腕,因为争论的双方虽受西学民主与法治的浸染,是如假包换的海归派,但一方以名士风度不予回应,一方除诉诸于舆论公开平台之后,声言要找部长等高官作主,仿佛生活在中世纪。即便一方胜诉了,又如何保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平台,使之成为攻破大学行政堡垒的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中国的知识考古学不存在的原因,因为一切反思都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平台。

    相比而言,邹恒甫的公开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因为公立学校财务的公开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公共事件诉诸于公开平台不失为培育民间社会的一个途径。简言之,邹相信民众的智慧,所以尽管表示要向上反应,却选择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而张似乎对此不屑一顾,这与他一惯的逻辑吻合,忽视民智的结果将使他遭到最大程度的民意抵抗。

    要解开张邹之争,从经济学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破垄断,使民间可以自主办学。邹如果从海内外募得一笔基金开办一所经济专业的学院,不仅可以拥有与张对垒的平台,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学发展也是善莫大焉,从内部而言,教学收费价格可以获得市场的准绳,明明白白地公之于天下,从外部而言,则是对中国现有垄断教育体制的冲击,说不定两百年后成为中国的哈佛也未可知。

    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才能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才能使教育、创新、学术、思想获得一线生机。

注:此文原为nfzm鄢兄约稿,不料中头彩,此事被封嘴。幸好,有博客在,社会还是进步了。从邹事件到黑心窑事件,网络厥功甚伟。其实自由谈栏目四处设立,又有几家能自由地谈呢?下午鄢兄致电,笑兄玩笑,对此等事不挂在心上。只要有机会,还会说的,人有嘴总要说话的,嘴和手长在自己身上呢,不是吗?

再注:删去一句话,其实,免得有人让我去跟某部对质。

户籍和学籍双重约束下的周靖现象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919

"绿卡子女"
7年前,周靖认为户籍只是一纸规定而已,她毅然从海南辞职来北京发展,户籍则留在了海南海口市。
7年后,当自己的女儿进入高中并将直接面对高考的时候,她急了。
按照北京市教育部门的规定,拒绝具有北京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而无北京户口人员子女在北京参加高考,海南省则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实行户籍和学籍的双认证,这样一来,自己的孩子虽在北京正常读高中,但却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同时,虽然自己的户籍在海南,但因为没有在那里读高中,所以学籍缺失,自己的孩子同样没有资格在海南参加高考。
"北京和海南两地的高考政策都把我的孩子排除在外了。"现在的周靖和其他遭遇类似情况的家长一样,在为他们的孩子找个能够参加高考的地方,而且,当他们试图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的时候,突然发现,连个合适的诉讼对象都找不到。
周靖的女儿没有参加高考。而从2003年以来,"绿卡子女"都没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周靖现象
2000年,出于个人发展需要,周辞掉海南的工作来到北京,户籍则留在了海南省海口市。当时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女儿随其来到北京读书,后进入初中,这期间,她为女儿交了借读管理费。
转机出现在2003年。当年6月30日,北京市正式实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其中第四条规定,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在八个方面享受北京市市民待遇,其中包括"其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这是北京市人事局出于吸引人才的需要而出台的一个部门规定。
2004年,周靖通过其所在的单位申请了北京绿卡。同年底,北京市为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发放了4.7万张北京绿卡。
2006年,在北京市教委发出的《关于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2006年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虽无北京市户口但"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有效期内)的人员子女考生"可以报考规定的高中。所以,当年周的女儿顺利考入北京潞河中学高中就读。
进入高中以后,高考的问题开始显现。
由于孩子成绩非常好,学校的老师开始不时的询问其女儿户口的事情。
周对女儿的回答总是,"这个事情你不要问,所有的问题都由妈妈来解决。"
但是,随后看到的与自己具有类似情况的家庭的遭遇很快让周靖意识到,问题并非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按照当年北京市《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持《工作居住证》满3年的,经聘用单位考核推荐,根据其能力、业绩情况,对于符合年度人才开发目录要求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这样,这批持绿卡人员就有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北京人"。
但三年后,他们这些持有北京绿卡的人并没有被转为北京户口,而北京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拒绝无北京户口人员子女在京参加高考。
那就回到海南去考。
不过,回海南的路也被堵死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省区都实行了学籍和户籍双认证的高考报名制度,海南省更是在高考移民一度泛滥的情况下,实行严格治理措施,高考报名政策中明确规定,"本人小学或者初中在我省学校毕业且毕业时户籍在我省,现在省外高中学校就读,2005年12月31日前经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并取得我省高中阶段学籍。也可以在我省报考,但只能报考本科第三批和专科(高职)学校。这类考生从2008年开始不能在我省报考。"
这样一来,周的孩子彻底被取消了报考大学的资格。
诉讼困惑
与周靖一样,还有一些人正被这个尴尬的局面所伤害。
赖女士2002年来到北京工作,2004年拿到北京绿卡,如今女儿就读于北大附中二年级,学习成绩多次居年级第一名。但现在的情况下,她一方面各处奔走,一方面准备回原籍河南参加高考。
"孩子有时候回到家躺到床上就告诉我,妈妈,我们这批人来到北京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孩子这样的感慨让赖女士多次流泪。
王女士提起这个事也心灰意冷。在奔走了三年以后,今年高三毕业的孩子最后只能选择回到山东原籍去参加高考,刚在山东参加完高考的孩子由于估分结果不是很好,"情绪受到很大打击。"
"在河南、山东这些地方的高考录取分数本来就很高,竞争很激烈,所以,回去一两个参加高考,当地主管部门卡得也不是很严格,可是,海南非常严格。"
周靖告诉记者,为了这个事情曾经有很多家长选择多种途径来寻求解决,但是,最后总是从终点又回到问题的起点。
2006年2月,学生家长王女士、戴女士等人找到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市教委复信一封:"根据国家教委的政策,回户籍所在地报考";又找到北京市高招办咨询处,得到的回复是:"我们是执行单位,按北京市教委的政策办。"
随后,在面对有关媒体的追问时,北京市人事局答复是"绿卡和户口是两回事,绿卡只是让持卡人享受北京市民某些待遇。"
北京市教委高招办回答:"我们管不了。这样情况的考生只有一条路,回原籍参加高考。至于绿卡转入北京市户口的问题应该去问人事局。"
咨询再次回到北京市人事局。
几年来,历届绿卡子女都被堵在高考门槛之外,家长们前赴后继地奔走在政府各个部门,至今没有答复。
现在的周靖试图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争取事情的突破,但是,他与律师联系的结果是,一时间找不到一个诉讼的对象。
"每个地方,以及一个地方在推进相关政策的改革过程中,脱节了,而我正好处在了这个空白地带。"周靖颇感无奈。
谁的过错
时至今日,周靖坚定地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我们和高考移民是有本质上区别的。"
她告诉记者,部分考生通过办理非正常户口迁移手续,在分数线较低的省份获取报考资格和较多的录取机会,这些考生绝大多数未在户口迁入地实际居住和接受高中教育,"这种现象被称为'高考移民',但是,把'绿卡子女'归为'高考移民'是不公正的。"
她的理由包括,从个人动机上讲,虽不能完全排除让子女在北京受到良好教育的诉求,但持绿卡人员不是为了子女高考才到北京工作的,而且,自己来北京过程中是以自身为北京做出贡献为前提。其次,是北京感召人才的优惠政策促成其子女随家长进京;北京需要这些人才,为人才提供基本的生存权,子女受教育权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也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持绿卡人员并没有"办理非正常户口迁移手续"的非法行为,"在户口迁入地实际居住和接受高中教育"等情况都有据可查,完全可以在北京工作居住时间和子女在京读书时间划定界限加以区别有"高考移民"倾向的范围。
针对此情况,北京市政协委员韩志军连续三年提案,建议在《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中增加允许子女参加高考的条款。
他认为,在京就读高中的"绿卡子女"人数有限,而且是北京的政策不衔接使然,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如果考虑到北京资源承受力,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只能做到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就不要承诺其他可能,无论持什么,一概不准进入高中就读。家长们自然会衡量轻重,自主选择去留,结果自负。"
韩志军在的提案中建议:请北京市教委组织具体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与人事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通过建立核查税收信息、在京就职、就读年限等考察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采取动态管理,允许持证人员子女在京参加高考,提高持工作居住证人员享有北京市人民待遇的含金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萧瀚:户籍制度应率先改革
周靖们遭遇了典型的改革综合征。各地、各部门不同的规定导致了公民权利在此冲突中受损,探究其实质,却是户口登记制度成了一种行政许可,成了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凭证,这并非正常,也绝不公平。
小碎步型改革,已无法彻底解决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无力破除各种壁垒,进而彻底校正制度性歧视。此种情境下,《户口法》出台的时间表让人期待。
《21世纪》:从现行法律和户籍改革的双重语境下,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萧瀚:这种问题就是典型的改革综合征,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法律冲突的问题,即各地、各部门不同的规定导致了公民权利在此冲突中受损的问题,也就是以前常说的所谓"条块分割"问题。
如果在户籍管理的现状之下,所谓的户籍、学籍双认证制度也是典型不合理制度,他一方面用户籍制约人的各种能力和活动,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本身应当提供的最基本的机会又居然用学籍分离来一笔抹煞,不是给人民提供最起码方便的制度。
《21世纪》:北京市2003年推出的绿卡制度,在您看来可以被认为是北京的户籍管理一种松动吗?
萧瀚:从目前情况看,应该说是有松动的,但户籍制度的问题是个痼疾,北京这样一个资源和机会比较集中的地方难以一步到位也是可理解的。
《21世纪》:要是对周靖们遭遇的问题做出解决的话,从哪方面进行改革是最现实的选择?
萧瀚:这个问题按理说比较简单,参加高考只是一个资格问题。在目前现状下,在哪里上学就在哪里考本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路子,但是因为北京是自己单独出卷,与其他省市不同,因此不让外籍孩子报考并非毫无道理―――当然,让人报考本该更合理。再说为什么非要按照教育部规定搞所谓的户籍、学籍双认证制度呢?无非是尽量排斥本地户口外地就学的考生,提高本地升学率,它所反映的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典型的垄断性思维模式,依靠设置形式性门槛而非实质性门槛来限制他人。
至于从哪方面进行改革,我是希望这些行政部门能够还给人们最基本的接受教育的资格与机会―――这还不是受教育权本身。因此,临时性最简单的改革方式应该是允许户籍与学籍的分离,报考地点可以由考生自选,录取时占哪里的名额是最大问题,这是导致各地各部门搞各种限制的主要原因。
《21世纪》:这个事情对推动我国的户籍改革有什么启示?
萧瀚:这个案件对于推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意义当然很清晰,虽然不必过于拔高,但至少可以看到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发生关联之后的荒谬性。现在大量问题是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联结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例如,一旦新的户籍登记制度实施,人口可以自由迁徙,立刻涉及目前中国三大行业的制度如何与之配套改革的问题,即教育、医疗、能源。
户籍制度可以作为一个引爆点,率先进行改革,这个领域一改革,它就立刻会冲击其他几个领域,如果认为其他改了,这个再改,那就可能永远无法改革。因为只要人还可以被轻易地合法束缚在一个地方,无法自由流动,那么社会权利就很难实现,社会权利难以实现,教育、医疗之类事关基本民生的垄断行业就无法结束垄断。
《21世纪》:那您认为率先进行户籍改革,各方面的准备成熟了吗?
萧瀚:改革当然要注意可行性,不然引发的问题会很大。但是,这恰恰应当是改革的理由―――民间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政府也在努力,但是政府的改革意愿受限于复杂的形势―――这就是症结所在。
从舆论的角度来说,早已不是一个准备是不是成熟的问题,而是熟透了法律准备确实还没有成熟,但不去推动,就更不会成熟。
我们不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政府正在做,只是希望更快一点。
编后:
小碎步型改革,已无法彻底解决社会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无力破除各种壁垒,进而彻底校正制度性歧视。此种情境下,《户口法》出台的时间表让人期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陈永苗:甘阳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大忽悠

 甘阳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大忽悠
 陈永苗
 这次《读书》换帅风波,依我看十有八九,缘起最近一期头篇甘阳的忽悠文章。怀着最大善意,仔细去读,甘阳的大见识从来都是忽悠。他的很多在新左派中受到崇拜的观点,用一个理性的标准来看,根本靠不住。无中生有,或者横生出来。只能说,甘阳是巫师在搞巫术,从而有很多内心本来有毛病的人崇拜他。周瑜打黄盖。退一步来说,即使回到甘阳搞神化巫术的政治性和意图来看,放到政治哲学的视野,也是极其可笑和失败的。基本上是被德国哲人卖了并且替人数钱的货色。他所渲染和崇拜的那些东西,我接触的前辈学人,心里都很明白。但是出于审慎,或者其他原因,不敢说出来。只有甘阳,才无知者无畏,才嚷嚷,并且还有一些精神智残学术小青年的崇拜,让他越发,越发激动起来。最近几年他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推销的一些东西,都属于贩卖假药,或半生不熟的,什么社会主义新传统、通三统、新改革共识,儒教社会主义。"通三统"不知道猴年马月能通?都通了好几年,还是一批青蛙跳进湖里,扑通扑通(不通不通)。如果说甘阳在表达一种激情,也激情呐喊的高潮也够持久的,几乎可以和"六十年了还是中流砥柱"的社论媲美。他最近又提出,重新形成新改革共识,可是邓小平一个改革共识,已经把中国人民惨兮兮地忽悠了三十年,难道还要忽悠了三十年?他说1949年之后儒教社会主义共和国,其精神是平等。连至少的自圆其说也说不通,阐释都不通。刘小枫的《儒家革命源流考》是从圣人正义论入手论证中国革命的儒家性质,无法提供甘阳支撑。作为现代性价值的平等,如何存在于被甘阳放在古今之争中作为软实力的儒家中?好像是空中掉下来的,或者用甘阳的鼻涕粘上去的。儒家有平等么?圣人君子小人之分历历在目呢。1949年之后的政治崇拜,或者政治宗教,是毛泽东为教皇的政治宗教。史华慈把民族国家作为政治宗教,讲得很清楚。这种政治宗教,是民族国家的,与只有"天下"的儒家,不知道有什么关系,还是用甘阳的鼻涕粘上去的。这种政治宗教,不管是日本的神道,还是儒教,都是在模仿基督教。例如洗脑与忏悔之间的相似。1949之后政体来自国民党,中央集权方面进一步,社会改造也是民国和国民党的延续。1949之后仅仅是国民党的继承人,执行者。但是还自己吹牛的"时间开始"了。四五一代的眼界,有两种,一种囿于改革时代,这是自由主义倾向的。一种囿于1949年之后,一共六十年的历史,这是新左。这60年,自由主义倾向的比较重,倾向于前后三十年矛盾,而左派,有的前后三十年矛盾,而甘阳认为统一。甘阳以为自己眼光长远,其实作为曾经的红小兵,他根本就没有从一个谎言和诅咒中走出来。这就是谎言和诅咒:毛泽东的"开天辟地"的新天地意识或者胡风"时间开始了"。除了吸食了政治海洛因,搞得身体快完蛋了,什么都没有新,不仅没新,而且比国民党还糟。所以社会主义新传统,还是眼光短浅的象征。即使刘小枫也支持这个社会主义新传,我还是很不以为然。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提出,受制于毛泽东的"开天辟地"的新天地意识或者胡风"时间开始了",其肉身和精神都处在这种规定性之中,其提出的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被这种谎言磁化污染。可是良好的意图带来了灾难,如此良好的意图即使"原教旨"了,回到当初的乌托邦想象中,还是会带来灾难。社会主义新传统与毛左一样,共享原教旨的思维方式,与毛左不同,他们用非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言在意识形态深处,来重建或维护。他们的文化解决方案,放弃了政治解决,放弃了改造世界,而诉诸于人心,诉诸于保留一些高贵的种子,从德国的历史来看,是很扯淡很荒唐的做法。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思考框架,有一个内在的时间感,那就是将来革命之前。革命就等于黑暗虚无。他们的这种时间规定性,是因为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来自他们文革死亡体验,进一步移植到将来的暴力革命中去。而且这种恐惧和焦虑,还有中国近一百年革命历史的挫败感和绝望感来背书。也就是说革命历史的挫败感和绝望感强化了恐惧和焦虑。避免革命种下龙种,收获跳蚤,是良好的意图。可是良好的意图也被用来掩盖或者强化。社会主义新传统,并不是直立行走,而是匍匐于被污染的大地,被吸附着,他们不是同现实和解,而是屈从于现实,并且把这种屈从当作和解。,拒绝社会主义新传统,其原则是世界文明主流价值,也是在民国就奠基的。因此有着超越四五一代的眼界,直接抵达民国,宪政文明降临和奠基的民国,从而摧毁胡风"时间开始"和新天地的谎言。如果按照阿伦特《论革命》中政治自由和社会问题(贫困民生)的关系来分析,孙中山的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思路,就变得很清楚,而且在毛泽东和邓小平身上进一步展开。从毛泽东的政治运动,下降到邓小平的政治经济学运动。毛泽东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使用极权手段实现政治自由,而邓小平加以改变,知道社会问题政治无法解决,只能转化。邓小平让解决社会问题先行一步。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是辩证法式历史展开,从合题出发,到毛泽东的正题,再到邓小平的反题,如今又到正反合一。如此,奔向未来的宪政中华,与回归源头民国浑然一体。向前的乌托邦冲动,同时也是回归的时间之箭。回归的时间之箭,同时也是向前的乌托邦冲动。保守主义的诉求和现代性的不断进步的渴望,拥抱共振在一起。

中��何不�重估人民�

 
http://georgejiwu1978.spaces.live.com/Blog/cns!F38A1522D18B0E1F!2671.entry

这篇文章应该是反映了美国主流经济界对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的认识。虽然一些观点可能在不同的角度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也说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值得看看! ? 本文作者彼得?莫里西(Peter Morici)��里�大�史密斯商�院教授�美����易委��(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前首席���家。
 人民�低估�中���了很大好��但��美���付出了高昂代�。��情�不�很快改��因��衷於��便宜�口�品的美�人�未明�感受到�些代��而布什(Bush)��和美���也缺乏�取有效行�的勇�。

中�大量�行人民���在外�市�上��美元�以�低人民��美元�率。此�降低了中�商品在美�的售���提高了美�商品在中�商店中的�格。

中�政府用�得的美元��美��券��而使美�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些��美��券的美元又回流到美�消�者手中��而使他�得以��中�廉�的�成品。

 相���
  ? 中��何�重估人民��值
就像美��邦��委��(Federal Reserve)主席�南克(Ben Bernanke)所��的那���形成了�中�出口�品的����我�算�一��至少相�於出口�品�格的25%。它�是�美�出口到中��品徵收的一��性�。

�自己的�率操�行�相配合�中���出口�品�予退�待遇����口和外�投��行各�限制����上是要求通用汽�(GM)、英特�(Intel)等美�公司在�生�供�中�市�的�品。

中�不�出口��密集型�品�也出口技�密集型�品��管它在生�後一��品方面�有什�天然��。中�也正是以此�累起了每年2,300�美元的�美�易�差。

中���的年增�率�10%左右��使共��得以�中�人的注意力放在提高生活水平上�而不去�注腐��象、�境污染以及民主改革的缺失�而�一改革�使共��官�及其家庭失去�累巨大�富的��。

�洲其他�家的��政策�中�大同小���洲�家�美��券的��使美�人得以消��其�出多5到6�百分�的�品��能在沃��(Wal-Mart)�到低�商品。那些��洲出口商不存在直接����的美�人因此感�自己的�更禁花了�他�因此不�支持要求中�改�其�率政策的�硬行�。

至於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跨�公司�它�在美生���的利�可能下降了�但它�在中���展得很好。�著它�在�投�的增���些跨�公司�中�保�主�政策中得到的好�越�越大�因此它�反�美��取有可能迫使中�改�其�行政策的措施。

但中�的政策正迫使�多美��造企�破��要不是中�等�的企�因�得政府��而提高了��力��些美�公司本不�在��中落�的。恰恰由於�些�家的�率操�行��200��美��造�就��位消失了�而美�的��生��值(GDP)也比它��到的水平低了�2,500�美元。美�的GDP年均增�率原本可以�到4%�但�在可能�到的水平比�足足低了一�百分�。美�由此而遭受的�失要��大於美�人�沃���到便宜的咖啡桌和���而享受的好�。

美�所面�政治��的本�在於�立竿�影地受到中�重商主�政策�面影�的美�人不足全美�人口的25%�而�一政策�美���的好��然不及害�大�但�是大多�美��民都可以享受到的。

�取�其���那些直接受到中�重商主�政策�害的�民��多����都想做出正著手解��一��的�子�但他��不�支持可�中中�重商主�要害的政策。控制著�����院的民主�人一直不�支持一��中�出口到美�的�品�外徵�以抵消其所享受政府��的立法������收只不�是要把�南克已�定的那些出口��抵消掉而已。享受�些��的中��美�品�害了美�企�的利益���致美�人失�。

白���些反��政策公�表示反���保��外交努力在��多年失�後最���生��的�果。它已促使����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改�了相�政策��而�����一步�查中�的��政策打�了方便之�。��院�款委��(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主席查�斯?�格�(Charles Rangel)也已要求美����易委��(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查美�的���易逆差。

但�在早就不是�查研究和�取外交努力的�候了。布什��需要承�中�正在�其出口�品提供��。不需要新的法律授��他�在就有�下令美�商�部(Commerce Department)向中��美商品�外徵�以抵消中�出口商品的�����以保�美�工�不受�害。美�可以在完全符合世界�易��(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原�的前提下�取�一行�。

布什����向美�人民解��什�����做�然後就抓�去做。如果他不�����不�袖手��。

除非美�人�取行��否�中�不�重估人民��率。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628/opn102629.asp?source=email ?

欣赏与品评:文坛80后的“两生花

 
 
                 北漂日记018
 
 获悉两位女作家郑小琼和张悦然对于加入作协的相反态度,感觉 "后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的心态比以前成熟多了。一种直接诉之于
 
"本真"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将是使一个人能写出真情实感,成为作家的根本要素。两位女士能够有自己自主的选择,的确,让
 
关注她们的人感到欣慰。下面看一下有关报道:
 
近日,广东"打工诗人郑小琼因拒绝东莞作协递出的'橄榄枝'"被媒体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成名已久的张悦然(blog)在前不久加
 
入了北京作协,同时四卷本文集上市,这两个同属"80后"旗下的女孩子不同的选择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我们就文学和阅读等一些共
 
同关心的领域与她们交流,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两个同样有才华的女孩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基耶斯洛夫斯基有部电影叫《维罗
 
尼卡的双重生活》,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两生花》,这或许对于她们来说更为契合,不同的天空下两朵不同颜色和姿态的
 
花,我的花我自己开,我的花我自己戴,我有我适合的垂败。
 
看张悦然对加入作协的回答:在过去四年里,我都在新加坡过着一种非常隔绝的生活,写作一开始是一种自发的、漫无目的的表达和
 
宣泄方式。但是那样的写作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希望有一个更丰富多样的创作环境,比如有时候,我也想知道,其他作家在关
 
心什么,在写什么。可能因为过去太封闭了,现在的我特别渴望交流。加入作协能够实现我这个愿望。
 
郑小琼的看法是:我最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一种生活,在现阶段,我的这种选择是我需要保持的生活,这种生活会让我对一些事情充
 
满了敏锐的触角,如果我的选择与我相反,这种触角会失去它应有的敏感性,一个亲历者比作为一个旁观者感受会更真实与深刻一些
 
,前者会更疼痛一点。
 
两位才女的回答各有千秋,她们触及了作家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方面:即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怎样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状态呢?有没有固定
 
模式呢?其实,人们通过各自千差万别的生活实践,通过各种习惯化了的刺激形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千姿百态。比如,有一位外国作家
 
,可能是福楼拜吧,写作时不同文体要用相应的颜色不同的纸张。似乎是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要爬在地板上舒舒服服地写作。我国
 
唐代天才诗人王勃要蒙头大睡之后,就可以才思泉涌,挥笔成章。看来不能不尊重作家们的创作时个性生活特征。毛泽东酷爱辣椒,
 
那种辛辣的感觉,那种征服的快感,真得让人羡慕。难怪他竟然发明了"喜爱辣子的人皆有出息的幽默宏论"。
 
我也很喜欢吃辣椒,凡辣必吃,辣不死才怪呢!我欣赏正宗的川妹子的麻辣味,也许她的爱也是麻辣麻辣、滚烫滚烫的,那该多爽!
 
   张悦然对"80后"作家标签的看法是:
 
新的一代人浮出水面的时候,总会伴有各种各样的争议。"80后"也不例外。"80后"这个标签在最初我们这代人开始写作,走上这
 
个舞台的时候,也许有过意义,但是现在,80年代出生的作者的写作,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出很远了,再用这样的一个笼统的名称
 
,毫无意义。所以现在有关"80后"的种种争议,已经无法再引起我的关注。
 
我觉得被关注、被重视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4月底作协召开的一个有关"80后"的会议,就让这些青年作者聚在了一起,很多人都
 
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也许会是很久远的。作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培养"这一说法
 
,我始终抱有怀疑态度。
 
郑小琼的看法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如果是传媒或者书商们炒作这些问题,我认为正常,现在我看到的是很多严肃的文
 
学批评家也在谈论这些问题,这很令人吃惊。近几年来,我看到过不少"文学评论家"对由书商与传媒炒作起来的种种概念的发言,
 
他们更适合称为"文学现象评论家",惟一能说话的是作品本身。
 
  郑小琼要的是一种宁静如哲人的写作状态,可以呈现出沉思的优雅和柔美,也可以在静态的观瞻里,发现猛烈的心灵交战的图景
 
。而张悦然要的是一种在交流中的内心的激荡和感悟,是一种入世痛快生活悲乐的直接面对。两位才女对生活的观感不同,在创作理
 
念上自然有所差异,她们未来的写作走向也会有所不同。我是喜欢在火焰与海水之间找平衡的人,一半是海水,另一半是火焰。
 
   张悦然真正的写作开始于2002年,是在新加坡念大学的时在非常孤独时的自我倾诉。郑小琼的写作,是在来南方打工的第一年
 
时,她用诗描绘灰暗的心情。张悦然坚持的是文学的本能生活意义,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当下现实意义。她认为,我们在当下生
 
活,在当下阅读,在当下写作,这样的作品里面,一定充满了周围环境里的气息。这种气息,在我看来,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自然
 
的。她一直反对赋予写作更多的责任和意义。认为不应该希望用你的作品去影响谁,改变谁。在我看来,你可以不求追求对别人生活
 
的文学干涉,但是文化的权力本性中自然存在着渗透和影响的意思,这是无可回避的。
 
 与张悦然的自然主义文学观不同, 郑小琼反而是积极的文学价值观的。她认为写作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与现实,比如现在不断
 
发生在山西的黑窑工事件等,她经常警醒自己,在这个年代,面对这样的事情,让她不能不在自己的写作里面对活生生的现实,而不
 
是虚无的想象与考据。
 
   对于文学的最高境界,张悦然认为不刻意做出任何一种文学姿态,最高境界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始终做到这一点。而郑小琼则
 
说:良知,真实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我的文学最高境界是能够自由地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看法。尽管张悦然似乎更多地倾向
 
于"自我"主义或者有唯文学的倾向,但是,文学的纯粹性,就是保持其文学特征的一种必要标准,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它是合理
 
的。
 
  对于文学创作的打算,两人有很多共同点。 张悦然说她只对自己的创作做出计划,那都是短期的,比如下一本书写什么,大约
 
用多少时间,没有对文学之路的计划。作为一个作家,只有手中的作品是可以掌控和计划的,除此之外的其他,都是无法预知的,因
 
为它们紧密地和你的作品连在一起。作品的成败,引起的反响,将决定其他所有的事。郑小琼则对所谓的文学之路一直保持警惕,对
 
所谓文学界,地位,名声之类的东西都保持警惕。她惟一坚持的是对自己的内心真实发出自己的看法与声音,对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行
 
表达,我一直没有奢望什么技术、美学上的东西,我觉得没有比我所面对的现实更为重要的东西。
 
  对于记者的以下问题,两位才女的回答耐人寻味。
 
记者问:1、最近在读什么书?
 
2、目前各自的文学偶像是谁?认为他身上的哪点最有价值?
 
3、你目前写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样克服?
 
4女性的身份对于你的写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5对于公众给你们的定语"80后一姐"和"打工诗人"是否满意?、
 
   以下的回答可以对照一下:
 
   1、张悦然:艾米莉・狄金森的日记,《孤独是迷人的》。
 
       郑小琼:《老子》和《俄罗斯思想史》。
 
  2、张悦然: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对于写作的那种专注令人佩服,
 
       以及她在文体创新方面所作的探索,也是非常可贵的。
 
     郑小琼:西蒙娜・薇依,她的独立精神很可贵。
 
    3、张悦然:孤独。每次沉入写作时,都要很长一段时间,让自己保持
 
       孤独的状态。但长久处在孤独的状态里,人就变得很脆弱,
 
       还会怀疑自己,这几乎是无法克服的。
 
     郑小琼:自己读书太少,有很多事情没有能力表达,我只能努力地
 
       读书。其实我一直认为困难总是慢慢会克服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所以暂时没有感觉。
 
     4、张悦然:我认为有。我仍可以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男权色彩的社会中,所以女性视角肯定与男性视角存在一些差异。
 
      我意识到了这些差异,在作品中会关注这些差异,但我也反对过度
 
      强调和标榜这种差异。
 
    郑小琼:没感觉,只不过在我对东莞打工女工做调查时有些便利吧。
 
  5、张悦然: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各种定语就被加在我的身上。
 
       它们不断改变,却都是和作品无关的。我最初可能在意过,
 
       但是到现在,早已无所谓了。不管它们好或者不好,都只流行一段时间
 
     ,不会一直伴随我。
 
     郑小琼:我反对在诗人前面加上任何定语。我认为这是一种
 
       很搞笑的行为。就这个问题我还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以为
 
       有打工题材的作品,它们可以叫"打工诗歌""打工题材的文学
 
       作品",但是如果在诗人或者作家前面加一个定语,诸如"打工诗人"
 
      "打工作家"这就是一种搞笑的行为了。
 
通过对两位作家对问题看法的解释,我的感觉就是当代文学或者后文学时代,更多的关注生活本身与人性本身,对外在的制度干涉形
 
成了一种反抗的勇气和信心。但是,我觉得作家首先要对社会负责,并从而对自己负责。我们的语言符号系统都是社会给予的。我们
 
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空间,都源于社会力量。我们可以追求在内心世界里的一种超越现实感或者文学的超拔意念,但是生活本身早已给
 
我们的智慧、性灵和思想的基调调好了弦,关键是如何发挥技艺,或者是出色的临场发挥了。
 
我希望,在创作时,我是真正的自由思想家;在把思想交给读者时,我是一个谦敬礼貌的小学生。
 
                             2007-6-28

『汽车时代』 MG罗孚,落户中国的非典型间谍


作者:liyuanfa 提交日期:2007-6-26 14:48:00
��一年前,上汽和南汽在兄弟反目的"平和"窘境中被普华永道摆了一道。让国人不得不佩服国外机构玩资本的手段,时至今日,这份成果变成促成和牵制上汽和南汽发展自主品牌的一颗棋子。
  2006年4月之前。英国MG罗孚经营不善,将其最核心的两款车罗孚75、25的知识产权6700万英镑卖给了上汽,当时的上汽携收购韩国双龙的威势,一时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屯兵的楷模,同时对收购MG罗孚的剩余资产满怀信心。谁知风云不测,南汽集团杀了个回马枪,用5300万英镑获得MG罗孚包括MG品牌车型的知识产权、英国工厂的整车及发动机生产线和模具等资产,运作这笔交易的是负责罗孚工厂清算托管的普华永道。就这样,MG罗孚一女事二夫,成功下嫁了在中国汽车行业举足轻重的两大巨头集团。这也为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此次收购,上汽、南汽各自得到了能成为互补资源的两部分MG罗孚的资产。收购完成后,两家集团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借罗孚资产打造中高端自主品牌,所以,上汽开始购买设备并建设新的整车及发动机生产线;南汽则急速聚集人力资源消化知识资产,组织开展生产销售。同样的时间里,上汽和南汽相继在仪征和南京开工建设未来的工厂,但是南汽相对薄弱的轿车生产能力让他们一开始就落后于上汽,等到上汽荣威在市场上已经试水半年之后,南汽名爵才千呼万唤的确定了一个上市期限。同时,对于中长期的投资规划,南汽的40亿对于上汽的100亿确实是有点像小弟弟玩积木,难成气候啊。
  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女二夫般简单,女嫁从夫,但两夫之间的战争从此绵绵无绝期。上汽的历史积累让他们拥有深厚的配套资源和雄厚的财力,上海市政府的开放思维对上汽的自主发展也有一定的包含和宽容。更有甚者,上汽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配套资源来扼住南汽配套供应的咽喉,开始在襁褓中就打压南汽。据了解,南汽MG确实没有多少配套商来自于上汽的成熟配套体系,而只能采用全球采购的模式来配套。从这里就几乎能看出普华永道的资本运作同时也给世界汽车的竞争格局埋下了伏笔,同一种架构的车型在中国就需要搭建两个配套平台,这中间存在着严重的资源重叠和效率浪费。但是这中间的某一个小层面,上汽和也成为了输家,因为罗孚的使用权被福特夺走。不过估计福特也只是拿着这个使用权先搁着而已,等到有朝一日行情看涨的时候拿出来粜几担摆米回家过年,使用的可能性不大。
  在国家对自主品牌的呼声中,上汽和南汽都通过MG罗孚选择了走高端路线,然而好事多磨,从并购那天开始就决定这对孪生兄弟是处于竞争者的角色。荣威 "创新传塑经典"彰显其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是需要英国经典车型核心技术的支撑和英伦强势品牌的奠基。而南汽确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胖子"有点不知所措,由于连年的亏损使得它在资金、高端人才、技术解读和复制等方面等方面一筹莫展,所以步伐自然就比上汽慢得很多。而真正从集团本身出发,其后的故事就证明了竞购只是商业行为。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两家兄弟集团之间的难言之隐。
  上汽在公众面前一直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从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的合资,他们不遗余力的为德国人和美国人收集人民币,而到了国家对自主品牌开始重视和扶持具备国际竞争力品牌的时候,他们又一次走在了同行前面,于是收购双龙,于是竞购罗孚,于是荣威,于是上汽依维柯红岩,重轿车轻商用车的上汽甚至把触角开始大幅度伸向商用车,意大利依维柯,重庆红岩,这两家国际国内威名赫赫的商用车企业,被上汽成功合纵连横。
  看看南汽,这些年是叫啥啥不响,干啥啥不行。整一南京跃进,半死不活被并进南京依维柯;整一重卡凌野,搞来搞去变成了地下活动;整一南京菲亚特,在全民利好的情况下,别的车企都是单品牌车型月销上万,它可好,四款车型月销甚至不到两千。连年的下滑,连年的亏损,于是政府开始动摇,外敌开始入侵。菲亚特开施训找新的合作伙伴意图重振中国市场,依维柯与上汽结缘后势必重心转移,也表明上汽开始争夺南汽的资源。这么看来,穷困潦倒的南汽横里杀出竞购罗孚就能够理解了,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单独依靠名爵品牌来通过自主品牌杀出一条血路,而只是开始萌发吃软饭的念头,想添加更多的砝码来跟国资委耍赖,同时也能倚上一个更大的靠山。毫无疑问,从中国汽车版图来看,这个靠山的最佳选择就是上汽。果然,这段时间关于上汽并购南汽的消息就传得纷纷扰扰,而据传上海、南京两地国资委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两地政府和企业高层互访也开始频繁。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MG罗孚和普华永道,那真叫一个"高"字。只一桩简单的买卖,被他们分拆开来,就为日后瓦解中国的某个集团埋下了伏笔,直接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版图的重构。而福特的推波助澜也是恰到好处,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垂涎和破坏简直就是达到了沆瀣一气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