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动机专家吴大观事迹有感 有这样好的专家,为什么发动机还这样落后?
有这样好的专家,为什么发动机还这样落后? - 发动机专栏 - 空军版 - 『 超级大本营论坛 』 超然物外 有容乃大 - Powered by CJDBY.NET
——有这样好的专家,为什么发动机还这样落后?
近日从中央电视台的联播节目和不少报纸上看到介绍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先驱、好专家吴大观先生的事迹深受感动。吴老先生奋斗一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淡薄个人名利,一心只想把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搞上去,他崇高的人生观和实践的现实,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追求和学习的楷模!
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有能力、有作为的专家实际上是不少的,除吴大观先生外,还有世界上著名的顶级航空发动机专家吴仲华先生就是一例。在中国从事航空发动机的专业人才少说也有数万人吧,我想具有象吴大观先生一样的人生观、工作态度、有能力以及作为的,或至少部分接近的人一定还有不少,也可以说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专家是大有人在。奇怪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至今仍然那样落后,有人说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甚至比飞机还要落后于当今世界的水平,所以中国的军机只能装俄罗斯的发动机,ARJ-21只能装美国的发动机,中国的大客也只能先配置外国的发动机啊!
自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有动力的飞行,时至今日总共也只有105年,航空发动机早从用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进入到喷气式发动机时代至少也有六、七十年了。而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也已有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ARJ-21的喷气式发动机用国外的不说,为什么就连运七的螺旋桨发动机也只能配装外国发动机呢?中国既有那么好的专家,又有众多的发动机企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这是否到了值得反思和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只是个人一孔之见,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愿与广大网友和有关专业人士及管理者进行探讨。
一、对世界航空发展史的简单回顾
1、人类的首次飞行和其后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有动力、可操纵的持续飞行试验,飞机成功地飞行了约260米距离,在一年之后的1905年还制造出了一架能够在空中停留半个多小时的真真飞机;
在莱特兄弟创造了人类首次飞行不到十年之后的1913年初,航空大国建立了各种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开始了军用飞机的研制历程,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了"BE•2"型飞机;
1914年8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用飞机在空中进行侦察、对地面支援和空中作战的思想就迅猛地开始在世人的脑海中膨胀和付之现实行动,从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
1917年11月20日英德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派出了1000余架飞机参战,对德军的地面轰炸和机枪扫射来支援英军的地面部队的行动,这些飞机还轰炸了德军的炮兵和指挥部,在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英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虏德军8000余人,缴获火炮100余门。但在十天后的11月30日,德军在10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实施反击,收复了失地,俘虏英军9000余人,并缴获坦克100辆,火炮148门。这充分显示了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莱特兄弟实现人类首次飞行梦想之后,到能制造出成千架飞机用于战争,人们也只用了不到十四年的时间。
2、旅客机的问世
人类在实现首次飞行梦想之后仅过了16年,1919年德国的容克先生设计出F.13型飞机,它成为世界上第一架专门设计的旅客机;
1952年5月2日,世界上第一架民用喷气式旅客机“慧星”号已正式投入航线。并首创了具有密封座舱情况下的巡航速度达到了788公里/小时,人类从第一次飞行又真真地跨进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能进入舒适旅行的喷气式飞行的时代,只化了不到49年时间;
1968年12月31日和1969年3月2日原苏联的TY-144和英法联合研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分别进行了首飞取得成功,标志着民航飞机从亚音速时代进入到了超音速时代的开始;
1969年2月9日波音747-100宽机身飞机首飞成功,旅客机又进入到了更加舒适的宽机身时代。
二、从世界航空发展史再反思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是快?还是慢?
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现在作者欲借它山之“石”来攻中国航空工业之“玉”一试。中国有句俗话说“不怕不认货,只怕货比货”,作者虽然不识货,但也会货比货,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的民航工业发展与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一对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是快是慢,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1、对比之一,从莱特兄弟实现人类首次飞行到:
⑴ 第一架旅客机出现,只用了16年;
⑵ 第一架喷气式旅客机投入航线,只用了49年;
⑶ 第一架超音速旅客机首飞成功,只用了65年;
⑷ 第一架宽机身旅客机出现,只用了66年。
2、对比之二,从原苏联十月革命在1917年取得成功算起:
⑴ 1946 年,第一架旅客机伊尔-12研制成功,只用了29年
(这种有27~32 个客座位的飞机由于质量很好,曾在苏联民航和空军中广泛使用,世界上先后有2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种飞机。)
⑵ 1956年9月15日喷气式客机图-104投入航线使用,只有39年;
⑶ 1977年11月1日,世界首架超音速客机图-144投入客运,只有60年;
需要补充说明的有3点:一是,当年苏联的飞机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货;二是,在此期间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物质上和时间上巨大损失;三是,苏联当年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从零起步的。
3、对比之三,从新中国成立算起:
⑴ 中国第一架教练机于1954年7月26日试飞成功,只有5年;
⑵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旅客机北京一号1958年问世,只有9年;
⑶ 中国完全自行研制的运十1980年首飞成功,只有30年;
⑷ ARJ-21仅是刚刚开始试飞,已经59年!
⑸ 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几十年奋斗、促进和努力之下,大客也只刚开始起步;已有59年!
⑹ 民机发动机几乎是清一色的洋货,已经60年!
⑺ 民航运输类飞机百分九十五以上都是外国货,已经60年!
4、对比结果:
新中国成立仅在五年里就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并在职其后的喷气式战斗机的试制成功,是借助于当年苏联的技术,也是比较接近当时世界航空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下起步,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水平是在与世界差距还不算太大的基础上起步的;
但时至今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大庆之际,中国航空工业能拿得出来供航线上使用的民航客机,也只有测绘原苏联安24的螺旋桨飞机运七的改进版,在祖国的兰天中还很难能找到它的身影。至于发动机本人不太了解,但至少在民用运输类飞机所用发动机,可能仍然是清一色洋货吧。
三、问题出在体制上
1、有好人才,起不了作用,必然出不了好产品
在航空发动机方面,中国有象吴大观这样的发动机好专家,但中国研制不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动机:军机不得不装俄罗斯的发动机;ARJ-21只能装美国的发动机;未来的大客机据说也只能被迫“先装”洋货;甚至从1966年开始测绘原苏联安-24的运七上使用的螺旋桨发动机,时至今日已有40多年,但仍然只能够装个洋发动机。
在飞机方面,中国有象徐舜寿、陆孝彭、马凤山等一批众多热爱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专家们,他们都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而忠心耿耿地为祖国设计出自己的飞机而勤勤恳恳地贡献了一生。但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庆祝六十周年之际,在祖国的兰天上能有多少是国产货,人民能坐的几乎都是波音、空客的飞机,要不是庞巴迪就是巴西的飞机。
2、原因与分析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特别重视,又能在别人的基础之上起步,为什么还是发展得不够理想和不够快呢,那完全是因为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垄断体制和崇洋迷外的思想控制之下所造成。
造成目前这种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现实,虽众说纷纭,但基本上可分为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客观原因造成;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体制落后的内因造成。现将几个主要观点分析如下:
⑴ 真的是“国家投入少和没有市场”吗?
航空工业集团内有位顶级的技术专家说:中国航空工业花了二、三十年制造不出像样的大飞机的原因有2条:“一是国家投入资金不够;二是制造出来没有市场。”。
实际情况却却是完全与这位专家所说的相反,请看以下事实:
●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对航空工业自始终不渝地放在重中之重来发展的,现仅举例下列2点事实已足够为证了:
事实之一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军事工业总共只有44个,而其中航空工业就占了12个,航天才2个,这位专家所在的单位就是其中之一,而受益于这次援建;
事实之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航空工业部已经分别建立了近2位数的飞机工厂和发动机工厂,还有好多其它与之配套的单位,只可惜的是国家的大量资金都用于搞圈地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打了水飘。并长期进行以搞仿制为主,所以出不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是必然的,当今只能为波音、空客以打工为计来维持航空工业的尴尬局面;
● 至于没有市场的说法那更是无稽之谈,都不值得一驳。从统计数字看,到2008年底在中国民航注册的民用运输类飞机已达到1308架之多,其中波音和空客的飞机总数就达到了1174架,占90%之多,而国产的只有18架,还不到1.4%的份额。看来这位专家的话,可能是受人之托的违心代言,要不就可能说反了,不是“制造出来没有市场”,而明明是有了市场制造不出来啊!
特别希望那些曾对国家作出过一定贡献、而享有重要地位的、有名望的专家,不要不顾客观现实、发表卫道士式的言论。这些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言论最好不再出现在专家的嘴中,否则有损专家的个人信誉和良知不说,还会误导国家的决策而成为历史的罪人。
⑵ 垄断变不成强大
● 越垄断越糟糕。
当今的新中航刚成立时,原中国一航常务副总裁、现任新中航的总顾问杨育中先生说:“这次整合中设立事业部和子公司,是出于削弱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如西飞和成飞等强势企业的考虑,这个过程将会有阻力。”,“资产关系是父子,但看起来像哥俩。”,杨育中这样形容以前强势的下属公司和缺乏足够控制力的集团公司的关系。从这段不打自招的谈话来看,中航集团历次换招牌的真实目的只是加强对下属企业的“足够控制力”,这次看来已不满足于过去对下属公司负责人的任免权和原有的控制权了,是要以封建式家长身份的“父”来教训“子”了,这对上下关系来说可不仅仅是换块招牌,而是要“收收骨头”。对国家和人民委以重任交给他们的国有资产,竟当成了培育领导者个人威严的一种“家教”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首先想到是把中国航空工业搞上去,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可悲之处啊!
历届中航集团都是一统中国航空工业天下的所有各企业,包括: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从军机到民机;从通勤类飞机到运输类飞机和直升机,可说无所不包。这次有关大客建制问题时,回顾中国航空工业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屡见不鲜的现实,国务院根据广大专家建议,所以决定在上海另外单独成立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负责大客的研制。中航集团先是以“分散力量”为由反对单独建制,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刚成立,就又提出“谁子谁父”、将来是“蛇吞象还是象吃蛇”的怪问题来唱对台戏,说穿了就是:与航空占上点边的统统要归我垄断才是!
● 整合只能变成虚胀,变不成强大
还有一种观点,采用是是而非的模糊观念来迷惑舆论,这就是以“应该整合在一起,形成对外竞争的合力”论。中国的航空企业确实应当集中、做大、做强冲向世界,但是要在优胜劣汰中自然形成,而不可能依靠行政垄断的“合并”就能“变强”而能够冲向世界。历史事实却却证明了相反的结论,几十年来就是因为在你们的垄断成为一统天下之下,才会变成今天中国天空中飞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外国民航机这样的尴尬局面,如果没有你们的垄断、打压和一心只依靠洋人的话,中国的天空可能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了!要让中国的民航工业形成集中、做强是要靠公开、公平、公正的自身竞争来比硬功夫,优者胜劣者败的方式自行进行兼并,自然地形成真真的、强大的中国民航工业,这样中国的航空工业才能真真变强、变大,到时中国航空工业才能够以强大的身份冲向世界,并与波音、空客试比个谁高谁低,那才能形成中国航空工业真真的集中、变大、变强,到时才是中国航空工业出头之日!
⑶ 只有完全独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才有出路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上所有成功的航空企业,有象中国这样的绝对垄断的吗?
波音和空客,包括庞巴迪和巴西及世界任何一家飞机制造企业,都只管机体的制造而已,至于配套用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都是从完全独立的专业公司哪里以性价比择优采购来的;现在这些飞机制造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甚至连飞机上的零部件都外包生产,中航集团所属的飞机工厂,不也有好多成了波音和空客的加工车间吗?
即使在搞计划经济的祖师爷——当年的苏联,也有完全独立的各个飞机设计集团和各种专业工厂,可能也没有象今日中航集团那样高度的集中垄断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深思
1、为什么?有好人才,却出不来自己的产品,
吴大观先生在1947年3月就拒绝美国有关单位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专家,解放后即服务于中国的航空事业,并被称之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中国既然有这样好的专家,在建国已六十年之际时: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仍然那样落后,这是为什么?
从军机到民机,从ARJ-21到大客,甚至连运七这样的飞机都只得用外国的发动机,这是为什么?
中国有徐舜寿、陆孝彭、马凤山等这样一大批热爱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师,但祖国天空中飞的民航机几乎都是波音、空客的飞机,要不就是庞巴迪或者是巴西的飞机,即使有几架国产的,也只是测绘别人的产品,这是为什么?
吴大观先生在解放初期的1949年11月被任命为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要职,在整个航空工业的决策过程中是能发挥重要作用外,但到了后来只是个咨询性、没有实权的科技委常委,连个副主任都不是,更别说能参与重大决策了,而那些对民航飞机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的人倒是副主任。象吴大观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好专家却没有发挥专业智慧的机会,而假专家、假权威的人,站在决策位置上发号施令,形成了懂者无权,有权者不懂。就这样,航空工业几十年来才会造成在方向性和方针性的决策上屡屡出现重大的失误,如:不相信中国技术人员自己能力,只是一再与洋人搞所谓的“合作设计”;不敢自行设计,只是搞仿制;先支后干;管理上越搞越集中、垄断等等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是屡见不鲜,所以才会造成中国航空工业今日仍然这样的落后。
作为一个学航空的学生,一生又从事航空事业并已退休的技术人员,我还真为此内心深感遗憾、羞愧、无奈和耿耿于怀。
2、为什么?国家这样重视、投资又多,航空工业还是那样落后
新中国刚成立开始,国家建设重点156项目中就有12项是航空工业的,占全部总项目的7.8%,全部军工项目44项的27%。六十年后再来回顾一下,航空仍然那样落后?航天工业当时仅有2项,而今天却为什么能够站立在世界的前沿?
六十年,航空工业建成了飞机、发动机工厂各自已达到近2位数之多,再加上其它众多的机载设备和附件等的配套厂,国家投了那么多的人民血汗钱,搞的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建制。这样多的工厂、设备和人员,到现在只能替波音、空客公司打工的惨淡情景下,而当今中航集团的一把手林左鸣还沾沾自喜地提出一个独创的说法,“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商业利益上讲,这可能吗?世界上其他航空制造公司能认同这种一厢情愿的“友好”态度?这不是在与虎谋皮?实际上他们只希望我们永远保持打工者的地位!在这种自动缴枪的思想指导之下,在当今经济上处于激烈竞争和经济为政治服务的世界上,这种马放南山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航空工业还能有出头之日,那才是天下的一大怪事了!
3、为什么?中国有人才、又有设备,但又出不了自己的品牌产品
中国航空工业有五十万左右的从业人员,还集中了大量的最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量的工厂和先进加工设备,但就是出不了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为什么?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航空工业几十年来一直以仿制、测绘为主,不敢大胆创新,生产的是几十前的老产品。大家都知道,运七测绘的是原苏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安-24,而安-24原形是五十年代荷兰福克公司的F-27,运八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测绘原苏联五十年代的安-12。航空工业部门还责怪用户不用国货,能否换位想一想,当你是用户时能接受这样的产品吗?
中国航空工业到了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届最高领导决策层、始终缺少创新的意识,不相信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能力,只是热衷于一次又一次地非要与外国搞“合作设计”,花掉了多少钱不说外,而好多合作者都是世界上二、三流的公司,有的甚至是从未有过飞机设计经历,最后都是被人家一次一次地抛弃,成了一枕黄粱美梦而一事无成。他们对中国技术人员谈到要搞自行设计时,真是“谈虎色变”,不敢冒丁点风险搞自行设计,宁肯仿制、测绘,他们一贯强调要“吃透”原准机,这样若有差错则可以推给原准机上,自己可以不负责任。说穿了,这样可以避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有利于确保自己的宦官之途。
五、结束语
六十的时间已不能算短,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不论是与世界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与搞计划经济的原苏联相比,都是处于最慢的!所以中国的天空只可能是外国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在称霸也是不足为奇了,这是为什么?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高度垄断和崇洋迷外的思想指导之下,不可能相信中国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这就阻碍了技术人员的创新机会和可能性。
要改变中国航空工业的不再继续落后下去,怎么办?
只有彻底撤销这个多余的、有碍生产力发展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它的子公司;只有让各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及各个配套专业公司独立经营,并在国内的同行中先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竞争,以优胜劣汰进行自然兼并、成长、壮大,而后形成真真的、强大的中国民航工业专业公司;国家只需设立一个能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监督机构即可,而产品的商业运营可完全由各专业公司独立操作。这样中国航空工业才有能力冲向世界,并与波音、空客进行竞争,这才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出低迷、落后,进行重新振兴的出路,此时才是中国航空工业冲向世界的出头、辉煌之日!
吴苕溪
2009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