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一, 七月 20, 2009

浦东新区将试水“二级市”模式


文章提交者:猫眼炯炯如炬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928年,国民政府继承北洋军阀孙传芳的设想,顺应上海已经发展成为远东最大城市的现实,对上海地区行政区划进行大规模调整,以利发展。当时上海的城市化范围,西部已经到达今中山公园、华山路、小木桥路一带,徐家汇、曹家渡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东北方向到达了黎平路和今定海桥一线,北侧引翔港镇(今长阳路一带)、虹口公园、东江湾路、北四川路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闸北地区由中国人自行开发,北侧已经发展到今永兴路、西宝兴路、柳营路和广中路一带。浦东地区仍然发展较慢,但是白莲泾至东沟的江岸线已经全部被占据,兴建了东昌路、民生路等城市化道路,各个渡口附近已经形成较为城市化的环境,电灯、电话等设备开始应用,并以民间股份集资的方式,建成了上川、上南两条轻便铁路。

    上海市设立时,独立于江苏省,直辖于中央政府,在浦东地区,原上海县、宝山县辖地,除三林外,全部划入上海市管辖,其中洋泾、陆行合并为洋泾区,塘桥、杨思合并为杨思区,高桥、高行合并为高桥区;三林地区仍然属于江苏省上海县管辖。南汇、川沙县行政范围不动,但上海市政府和川沙县在1934年为方便各自的管理,曾经对局部边界线有所调整:原属川沙县的高行南镇0.49平方公里,划入上海市高桥区,高桥区将高行北镇东北奚家弄地区的0.56平方公里和洋泾区新陆以东与邵家宅交界的0.23平方公里划出作为交换。

    上海县政府,原驻南市老城陆家桥,到1933年江苏省与上海市办理移交完毕后,南市已经成为上海市沪南区辖境,上海县政府嫌西南保留地带的闵行镇偏僻,不肯搬走,经过协商,市政府用经济补偿的方式为上海县在北桥镇重建办公区并全价收买了县府大楼,到1933年8月始迁走,但江苏省仍保留对上海直辖市的司法管辖权。


    1949年以后至60年代初的行政管辖变化:

    解放以后,首先是1952年4月,当时浦东沿江狭长的地带,如陆家嘴、老白渡、庆宁寺、泰同栈、其昌栈等地,自黄浦江岸起纵深0.5-1公里左右范围,基本没有农业地区,居民以工商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加上市政府在浦东征地2000亩兴建崂山、上炼、海防、东园、长航、沪东等工人新村,故按照郊区编制的行政区划已经不适应管辖这一部分地区,故自洋泾区划出浦东大道以北,洋泾中学(俞家巷)、梅园宅(在其昌栈浦东大道以南)以西至张家浜的范围,设立市区建制的东昌区,行政区划从原来农村体制的乡、村改为市区的办事处、居委会、街道。1954-1957年,东昌区的范围继续扩大延伸,塘桥老镇、南码头、白莲泾镇、周家渡等地相继划入。

    除了东昌区市区部分外,原上海市高桥、杨思、洋泾三个区,1956年合并为东郊区,并调整下属的行政区划为3个镇、10个乡。

    此时,原农村私人经济已经基本实现合作化,城市工商业也逐步变为国营、公私合营和集体所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发生了逆转。1958年2月,原东昌、东郊两个区合并为上海市浦东县。

    浦东仍属江苏省管辖的地区,自1950年进行了行政区划大变动。原属南汇县管辖的张江、花木、北蔡、江镇、施湾、六团、黄楼和孙桥、唐镇的西部地区共计167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入川沙县,川沙管辖的面积自此翻了一番;原横梗在三林、陈行中间属南汇周浦管辖的中心河地区和原称为南汇滨浦乡的杜行、鲁汇地区合计81平方公里,划入上海县辖。南汇与浦东新区的今日南部边界,就是在这时形成的。施湾朱家店的著名革命家张闻天一直在籍贯上填写“江苏南汇”,至此改为“江苏川沙”。

    1957年,嘉定、上海、宝山三个县由江苏省松江专区划归上海市管辖,西郊区、北郊区等原上海的近郊区和松江的莘庄、青浦的七宝、诸翟等地分别就近划入这些县辖,特别是原属上海县的龙华、漕河泾、虹桥等地和原属宝山县的江湾、大场等地回到原管辖单位,部分补偿了这些县的面积;真如地区农村部分划入嘉定县,连同新设立的浦东县,构成上海市的郊区系列。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中,江苏省川沙、南汇、崇明、松江、青浦、奉贤、金山七个县,整建制划归上海市管辖。

    此时宝山县和川沙县就横沙、长兴两岛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这两个岛都是近代100多年以来新冲击形成的岛屿,居民多为崇明、南通搬来,当时长兴岛东部和横沙岛全部,属于川沙县管辖,长兴岛西部和铜钱沙等浅滩属于宝山县管辖,至此一并划入宝山县(2005年这些岛屿划入崇明县)。

    1960年12月,因浦东县含有城市、农村两种性质的地区,且地域狭长,面积过小(239平方公里),为贯彻当时对城乡的两种政策,原东昌区1957年底辖境,分别划归上海市区的杨浦、黄浦、南市三个区管辖,其中其昌栈以东到沪东新村地带设立杨浦区沪东(后改歇浦路)街道,张家浜以北,其昌栈以西的地带,设立崂山新村、陆家嘴、陆家渡、张家浜四个街道,张家浜以南的市区部分设立南市区塘桥、周家渡、南码头三个街道;原1957年属东郊区的部分,调整为凌桥、高桥、高南、高东、东沟、张桥、金桥、洋泾、严桥、六里、杨思等人民公社和杨思、高桥、洋泾三个县辖镇,并入川沙县管辖,连同川沙县此时辖下的15个人民公社和县城城厢镇,川沙县的管辖范围向北扩展到三岔港、吴淞口,向西几乎扩展到黄浦江岸的浦东大道、浦东南路、文登路,达到面积上的鼎盛时代,为471平方公里,人口63万人,实力大为增强。其间,1963年原属张江所辖的三桥、张浜等几个大队划入金桥公社,合庆新港大队划入龚路公社,孙小桥公社与南汇县进行了部分边界的协调;内部进行了平衡和协调,使得行政区划更趋合理性。后80年代虹桥公社因与西郊的虹桥公社重名,改名为王港公社;孙小桥公社省略了“小”字,改为“孙桥公社”。1983-1984年,各公社更名为乡,北蔡乡因集镇范围大,1986年作为市郊试点改为镇管村体制的北蔡镇。

    自此,在浦东沿江形成了一条既清晰,又模糊的城乡界限,在经济停滞的60-70年代相对稳定。这条界限,东起朱家门、沪东新村和沪东造船厂外围,当面为张桥乡;沿浦东大道向西到源深路,当面为洋泾乡和洋泾镇;沿浦东大道到其昌栈梅园宅西侧(今福山路上海航运大厦),沿曲折直线到今栖霞路口,沿文登路(今东方路)向南到张扬路北侧,沈家弄路旁的丁家浜(今商城路老房子酒家、汤臣洲际大酒店西侧)向南到洋泾中学东墙,向南抵张家浜北泥墙圈,顺塘桥镇老街东口(胡家木桥)、盛家弄(今浦东房地产交易市场)到浦建路,顺路向西越过浦东南路到微山路东侧,转向南沿北栈煤炭码头外墙到南浦路(今南浦大桥桥头堡),回到浦东南路,当面为严桥乡;自东三里桥路口到白莲泾桥,沿浦东南路,当面为六里乡;自莲南路口折向白莲泾居民点(姜家桥)西侧,雪野新村东侧,沿港区码头向西,到周家渡东书房、西村路尽头,西迄黄浦江岸龙华嘴的蜿蜒曲线,当面为杨思乡。

    这条界限,属于法定行政界限,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俗成的原因以及管理体制的变更,这条线也只能作为一条大致线。当时严桥的光辉、高潮等村(大队),有部分土地就处在浦东大道以北和塘桥胡家木桥的市区范围内,唐丰大队整个的4个生产队在丁家浜以西,今洋泾中学以南至浦电路供电所之间,属于农业户籍,但户口性质为黄浦区、南市区;沈家弄路今乳山新村南侧,有两个宅村东半部分属于川沙县,西半部分属于黄浦区;六里乡在南码头路银河电影院、浦南医院后,原有一个生产队的16家农户散居在南市区范围内;洋泾乡新生村、仁和、金浜等村有分属4个生产队的200余亩土地和90多户农户处在浦东大道以北与杨浦区的城市居民混居的状态中,据川沙县1981年12月普查,这种情况的地块,有1783亩,涉及3个乡10个村16个生产队。在浦东大道以南,浦东南路以东范围,上钢三厂、上钢新村居民点被杨思乡的农村包围,属于南市区;海防新村、海运学院、沪东中学属于杨浦区辖单位,户口归歇浦路街道管辖;位于浦东南路和浦东大道交汇点的浦东中心医院,虽在黄浦区范围内,但事业单位隶属在川沙县,1978年移交给黄浦区;位于乳山路浦东南路口的东昌衡器厂,也属于1961年浦东县移交给川沙县的地方国营企业,隶属未变。城乡双方犬牙交错。当时,属于市区管辖范围而未加入农村人民公社也有一部分本地籍居民,如在陆家嘴的花园石桥、其昌栈的陈家门、源深路傅家宅、南码头东三里桥等地,他们也有一部分在从事农业劳动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但因较为零散,故土地改为国有无偿统一分配给无宅基地户(未需要使用前暂归原主耕种),属市区户籍;而沿江许多农村生产队中有较多不参加人民公社的居民户籍人员、工属户,许多人人户分离。

    1981年-1982年,征地兴建潍坊新村,今东方路以西,张家浜以北原属严桥公社的部分土地划入黄浦区,同时,征地兴建上南新村,杨思公社也划出部分土地。川沙县在市区的1700多亩传统飞地,到80年代末期除洋泾乡金浜村位于居家桥的14亩外,全部被征用。

    1984-1990年,上海市政府为扩展市区,加快建设,在浦东地区扩大黄浦、杨浦、南市区的行政范围。川沙县杨思镇、洋泾镇整建制划归南市、黄浦区管辖;划出罗山新村征地线、杨浦大桥北段预征地范围和建平路以西、杨高路以北,顺张家浜北岸的范围11.63平方公里,涉及洋泾、严桥两个乡部分辖区,划归黄浦区管辖;划出上川路以东,荻柴浜以北及沪东新村周边的西沟、摇船湾等地约1.2平方公里,涉及洋泾、张桥两个乡管辖范围,划入杨浦区;划出张家浜以南、杨高路以西,顺白莲泾以南岸线到浦东南路桥,折规划云台路到杨高支路(今成山路),转德州新村征地线东侧至川杨河以北(包括以南的杨思镇集镇区),合计10.91平方公里土地,涉及严桥、六里、杨思三个乡辖区范围,划入南市区。这些划出的区域,涉及农村自治、党政、经济关系仍然在川沙县有关的乡、村,至此,浦东沿江片形成了大片“一块土地,两个政府”的城乡共管地区。

  1992年12月31日,撤销川沙县,整建制连同市区在浦东地区的部分,合并为浦东新区。同时,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为新的闵行区,三林乡属之,1993年3月1日转隶浦东新区;1996年,市政府批准长江口横沙岛南侧的新涨沙滩——青草沙,归属浦东新区管辖;1999年,因浦东国际机场征地涉及南汇县东海、祝桥两镇原管辖范围的6.8平方公里土地,行政上划入浦东新区。

  未来,在目前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六大功能区域板块的要求,浦东新区将试水“二级市”模式。

为苏秦正名:给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苏秦!


文章提交者:兰玉荣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苏秦的一生,是间谍的一生,是阴谋的一生。虽然荣极一时,却终究难逃被五马分尸的命运。究竟该如何评价苏秦复杂、离奇的一生,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争相讨论的话题。
那么,史书中对于苏秦都有哪些评价?其中又有怎样的争论和冲突呢?
苏秦是战国时代耀眼的政治明星,但也是那个时代招来最多毁誉的大喜大悲式的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从古至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苏秦究竟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是花言巧语的小人?对此,姜安教授在百家讲坛《战国说客双雄》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姜安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张仪和苏秦有得一拼,两人是同学且口才都极其了得,到底谁更历害,若有一场演讲赛让其二人分个高低才能让后人心悦诚服。但历史没给二人此机会。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苏秦,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他始终是忠于燕国的。
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倡导连横。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为追求成功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张仪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他对当时的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其次他游说各国,瓦解纵约,以不可抗拒的形势进行说服。他善于掌握时局,对当时情势,了如指掌,故而能为秦国逐步统一中国作出贡献。
张仪投奔苏秦,却被拒之门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后又在苏秦暗中的资助下,得以被秦惠王任用。成就了苏秦激张仪入秦之历史事件。张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无懈可击。同时也表现了苏秦慧眼识英雄,造就了一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因内向性格嫉妒之故,文人相轻之说甚嚣尘上,然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的美谈,纵使苏秦最先的动机出于私心,怕盟约未完成,而遭到秦国的攻击,但他真心赏识张仪暗中相助,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张仪也回应愿在苏秦当权时,不敢奢谈攻赵。两位虽都是权谋家,但恪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心—朋友之义,却是一致的。
姜安认为,张仪为秦的统一用雄辩的口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项献;苏秦用超人的智慧口才打破了小国无外交的先例,让人不敢轻视小小的燕国,应当说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