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三, 三月 04, 2009

“子女养老社保”实质是在转嫁负担


作者:侯金亮

就业子女每月拿出工资的3%,存入父母的养老保险金账户,所有权归父母,可在其退休时随时取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集团总裁赵超提倡设立的"子女养老社会保险金制度"。(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正值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又在抓紧时间建言献策。赵超代表提出了"子女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顾名思义,就是把就业子女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养父母。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赵代表的意思是,把这种子女自觉的养老行为上升为制度层面,由社 会保障机构统一调剂那些子女拿出来的费用。乍一看,赵代表是很有远见的,如果此制度能够推行,那些不养父母的不肖子孙就没有了退路。说到底,这就变成了一 种带有强制性的养老。

其实,只要稍加推敲,这种想法并不可靠,并且里面藏着其它目的。孝悌之道在中国推行了几千 年,也早已深入人心。在社会上,要是谁不孝敬父母,将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除了极个别的败家子,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对父母充满感恩的。他们也在不遗余力的 孝敬自己的父母,恐怕拿出来的收入不止3%。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是不需要有强制性的,对那些孝敬父母的人即使没有此项制度,他们也会这么做,而对那些没良心 的子女就是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也未必有孝心。

显然,此项制度的本意也不在于此。人大代表所提的建议都是代表某一阶层或某一利益集团的,赵 代表也不例外。当然,赵代表也有他的理由,推行这项制度可以可以改变"薄养厚葬"的现象,可以使子女养老实现规范化、社会化、货币化,可以改变企业养老金 开支过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这位找代表把能筹集到的资金都算好了,一共是2000多亿。看来这位代表是有备而来。的确,在上述好 处中,他把他的利益诉求也充分的表达了出来。用一句话概括,此项制度若能实行,将会给他的企业减轻很多负担。

说的再明白一些,赵代表是集团老总,现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国家又不让裁员减薪,如果在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上砍掉一块,无疑会甩掉一个大包袱。于是乎,赵代表充分利用了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本着对全国老龄人口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一个藏着自己算盘的建议。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本来就有老有小,那一些就业子女也在进着自己的义务。假若真的把他们本来 就用来养父母的钱拿出来由社保机构统一管理,钱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这些不必要的程序倒是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社会保障本来就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在遭遇 危机的时候绝不能撂挑子。更不能用这种方式把政府和企业应该做的事转移到就业子女的身上。他们同样也身处危机之中,日子也不好过,况且他们也一直在养老。

让我们反思的恰恰是政府和企业。在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只要谈到教育需要投资,医疗需要投资, 社保需要完善,政府往往就会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很穷财力有限。这种动辄把国情当作不作为挡箭牌的做法群众早已屡见不鲜。 看看那些抽着一千多元一条香烟,开着公车乱窜,公款出国旅游的官员和高管,说没钱谁信?我国公务员每年考察接待费用就有9000多亿,占财政收入的30% 多。再看看教育投资占不到财政收入的4%。这已经不是一个有钱没钱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目前,这种社会公平已经严重失衡。就在28日,温总 理在线和网友交流的时候,也曾提到这个问题。

看看那些拿着高薪,享受着高级待遇的人大代表,,到底是在代表谁,恐怕有待商榷。

印度自造航母不会是阿琼第二


发表于 2009-03-03 19:34:18 类别:军事科技

如今几日印度总是不断的爆料,除公布了航天计划、核潜艇计划,如今又大张旗鼓的开始谈新航母的建造计划,并已经宣布开始搭建龙骨,力争在2011年前后下水。对此一些军事专家认为,印度以目前的国力想自造航母还显得有些稚嫩,或许又将是一个阿琼。

本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印度有能力独立自主建造国产的第一艘航母。

尽管印度陆军有阿琼事件,空军有LCA事 件,但这毕竟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不能抓住不放。随着印度近年来国力增强,我们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人,提起印度总是报以嘲笑的态度,俗话说哀兵必胜,骄兵 必败,我们要看到印度在很多方面毕竟还是强于中国的,诸如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这些都是自造航母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印度具有很强的外联能力,具有 包括欧、美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技术援助和支持,这些国家对印度的军事技术开放程度要远远大于中国,这都是中国急需但无法正常渠道获取的核心技术,可印度 具有引进的可能性,从印度第一艘航母70%的国产化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还有近30%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后实际获取,这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中国去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 外,印度尽管没有自造过航母,但有几十年的航母使用经验,这对于他们设计航母确实是非常有益的帮助。通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他们更加知道需要改进什么,增 加什么,哪里存在问题需要弥补等等?这与我们仅仅靠买了几艘报废航母"拆着看"的效果是安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嘲笑一个航母国家,我们连十 步都没有跑到,有何理由笑印度百步之外呢!

还是自谦为好,多学习别人的长处,等自己有了发言权再去评头论足的好。(胡参谋长)

难关:中国航空工业已面临重大挑战!


  提到F-22,那真是如雷贯耳。不论人们是否承认,F-22作为一型战斗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因为F-22的出现,战斗机有了一个新的分代,即所谓的第四代战斗机。
   在F-22面世后的这么多年来,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研制成功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战斗机,这也使F-22大有独孤求败之势。无论是法国的"阵风"还是欧洲 联合研制的"台风",两款战机与F-22之间都存在不可跨越的性能鸿沟。冷战期间紧紧咬住美国战机的苏俄系战机也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迟迟不见可以匹敌F- 22的先进战斗机定型。F-22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设计先进战机的一根标杆,一面旗帜。
  当然,即便是技术上无可匹敌的F-22也不足以成 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挑战。当今世界的战争,已经不是节点对节点的松散较量。武器被纳入军事系统,成为密不可分的系统节点,并最终凭借相互关联的技战术, 构成系统效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战术性作战单位的F-22完全可能被假想敌军事系统中的其它节点所削弱。
  然而,人们很难记得,从什么时候起,F-22就不再简单地成为了一种战术性作战武器。
   关于一架F-22的作战效能相当于多少架F-15又或者一架F-22能够战胜多少架Su-27之类的报道虽然不能说铺天盖地,但也肯定是有点应接不暇的 味道了。无论人们心中有多少不屑,却无法否认F-22性能优势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大概是为了打破这种心理上的劣势,人们开始从战术上或者战略上寻找打败 F-22的办法。于是,各种战略战术思路前所未有地集中到了一种战术作战单位上。这种重视,从侧面又提升了F-22作为一个系统节点的重要性,并逐步赋予 F-22以战略内涵。可以说,F-22能够有今天这种地位,是与那些试图从战略或者战术层面上打破对F-22心理劣势的人分不开的。
  F-22的战略化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美国的空中优势通过战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制空权的意义随着几场战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时至今日,甚至每一次F-22向亚太地区的部署都受到极大的关注。这完全是一种战略级武器所享受的待遇。
   今天的F-22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时代涵义。它被神化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神化的F-22作为一个业已存在的事实,人们不得不适应并接受。哪怕 它是一个谎言,当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谎言,谎言也就成为了"事实"。一方面,美国的技术能力确实强大,放眼世界无人能及。F-22恰逢其会,成为了美国技 术优势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在F-22研制成功多年后,仍然没有一款与之相抗衡的战斗机出现无疑加强了F-22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心理效应。
   对付一个狙击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更优秀的狙击手。且不论大小,狙击手也是系统效能的组成部分。推而广之,应对F-22的最好办法就是一款更好的战斗机。 这种推断确实不够确切,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系统节点劣势的弥补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与其如此,甚至不如在相应结点寻求技术上的接近甚至超越。
   俄罗斯有这样一个说法,用S-400可以防御F-22。假设这一说法从技术角度是100%成立的,人们却不得不从战术和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要让 S-400达足够火力密度和全方位的空间覆盖,需要部署多少套系统?或者说,一个国家为了对抗F-22而短期内更换其全部的防空体系?另外,S-400在 这个对抗模式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S-400只能等待F-22主动上门,无任何先机可言。如果是攻势作战中,S-400能发挥出F-22那么大 的作用吗?也许有人要说,那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将F-22摧毁于地面啊。当然可以,能不能达到目的另说,这也就意味着作为F-22的假想敌方,不得不动 用多个系统节点来应对F-22这样一个系统节点优势。如果再把想法延伸,动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后,又会有多少目标暴露在敌方的火力之下呢?这里并不是 非常严谨的作战理论,仅仅是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一种合理化推测,无非是为了证明,当系统在某一节点上劣势过大,将可能不得不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来弥补, 甚至对整个系统的优劣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F-22的优势,却并不是为了表达出对它的惧怕。至少在中国自身的角度上来说是如此。毕 竟,中国的系统潜力大,节点全面而完善,能够通过各个节点的战术优化组合来很大程度上化解掉F-22的节点技术优势。不可否认,美国也能够进行战术优化组 合,只是这已经上升到了战争艺术较量的层面。换句话说,中国军事体系具备了从战略高度藐视F-22的基本物质基础。
  假如事情到此结束,说中国 航空工业面临一个重大挑战也未免危言耸听了。这一说法,主要是针对F-22技术标杆对于整体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毕竟,全世界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一 个观点――谁首先拥有第四代战斗机,谁就将拥有一个重大战略优势。特别是小国间,如果要抵消第四代战斗机的节点优势,其代价至少在人们的意识里是非常大 的。
  我们的南亚邻居,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竞争对手印度正在努力试图获得第四代战斗机。一方面,印度正筹划研制新一代中型战斗机,即 MCA。另一方面,印度还同俄罗斯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甚至印度还保留着获得F-35的可能性。其余两种机型的具体获得时间还很难说,明确的是印度与俄 罗斯联合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预计将于2017年入役。如果计划不出现意外,这就说明印度至多于2017年将获得西方标准的第四代战斗机。
  一旦 印度获得第四代战斗机,多米诺骨牌就将被连锁带动。这里面,就涉及到中国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在印度获得第四代战斗机后,巴基斯坦的防务压力将极大提 升。如果中国没有办法给巴基斯坦提供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的话,那么很难想像巴基斯坦不在地缘政治上做出一定的取舍。
  以上只是一种假设,假设的 背后却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F-35走向世界各地已经不可避免,而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也日益加速。甚至有一天,F-22也可 能以出口的形式来到中国的周边。一些带有军事上扩张倾向的国家一旦获得他们眼中的不对称优势,那么以强硬姿态甚至战争方式来最后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将极大增 加。这种情况若发生在中国的周边,则意味着中国战争风险的极大提升。装备中国自己的四代机,则可以极大程度遏制对我国不利的战争爆发。
  F- 22出现后,美国所着力神化的第四代战机的技术优势以另一种方式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得以体现。虽然这一行为并非针对中国。但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了这一行 为的受害方。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中国的航空工业无可避免地将参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中国的第四代战机,能够提前一步研制成功,就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地 缘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第四代战斗机的战略优势,这是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改变这一游戏规则的前提无非是适应它,然后再改变它。可以预见的是,有朝一日中国的四代机翱翔天际,曾经的四代机神话对于中国,甚至对于世界,从此将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