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一月 07, 2010

万历十五年徽州房价

今天看起来,程惟信先生似乎籍籍无名,因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传,都没留下他的身影。不过我觉得,在四百多年前的徽州,这个程惟信肯定是一号人物。为啥?他有钱,而且很多。

徽州有钱的人不少,这里出了大批状元,也出了大批老 板,老板们一发财就买房,不仅在徽州本地买,还跑到仪征、扬州、苏州、松江、淮安、芜湖、杭州和上海等地买,为繁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读 康熙朝编定的《徽州府志》,在其第二卷见到这么一句话:"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州诸郡。"这话绝对是写实。

程惟信也是徽州出产的老板,他做布匹生意,据说在万历年间,其分号开遍全国,业务已经做到了朝鲜。他究竟有多少钱,我也不知道,只好请您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劲猜一猜。

前面说过,徽州老板有钱都买房,程惟信也不例外,只是他买房买的未免太多了些,光在徽州府城就买了十七套,另外还在祁门、休宁、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等县城置有产业。

程惟信在休宁县城买房时,留下一份账簿。账簿上是这么写的:

城南住居楼地,计地四十二步,东至……,西至……,南至……,北至……为界。屋后有小池,池上有亭,其旁遍植花竹。其屋、地、池、亭、四周砖墙、石脚,并屋五间,并门亭、门壁、石柱、板料、门、床等件,时价纹银七十三两。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识。

账簿上的"步",是古代面积单位"弓步"的简称。明朝一弓步不到3个平方,42弓步约合120个平方。120平米的院子,里面盖了两层小楼,其中底层3间,上层2间,小楼后面还有一座花园,如果再加上地下车库,那就是像模像样的独栋别墅了。就这么一处房产,卖了73两银子。是卖贵了呢,还是卖得非常便宜?

咱们来捋一捋。

《明神宗实录》第188卷记载,在万历十五年,江南漕粮一石折价0.5两银子。明朝一石装米160斤,可见当时一两银子能买320斤米。现在买320斤米,至少得花600元,所以当时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600元,73两银子折合43800元。

我没去过休宁,刚才跟休宁的一位朋友通电话,他说现在休宁县城的商品房均价不低于2600元一平米,至于独栋别墅,均价不大清楚,不过用120平米地皮盖一所带花园的小楼,即使没有地下车库,至少也得卖40万吧。

现在的独栋别墅无论用材还是户型都跟明朝的带院楼房大不一样,但是一个卖4万,一个卖40万,差距还是很明显。或许我们可以说,程惟信花小钱买大房子,走了狗屎运?

我的案头有两套书,一套《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套《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我翻过之后,知道程惟信在休宁县城花73两买一带院楼房并非个案,因为在万历三十四年,婺源有位寡妇以9.4两的价格卖出了两间瓦房(含院子);在万历四十年,同样是休宁县城,一位姓汪的商人用45两银子买下一所四间的小楼和一块山地。跟这位汪姓商人一比,程惟信好像倒是买贵了。

如果您能穿越,那您最好去万历年间的徽州地区买套房子,因为很实惠,几千块买一标间,几万块买一别墅,都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跟现在的房价比起来,万历年间房价很低。

万历年间的购房者是否也会认为当时房价很低呢?这得看他们的收入。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沈氏农书》上说,明朝后期江南农民去给人扛长工,包吃包住,年薪纹银3两。傅衣凌先生在《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一书中说,湖州某庄姓大户雇请工人养蚕,每年工银是2.3两。又据《皇明经世文编》第407卷记载,万历时江南河工月薪0.4两,搭棚匠月薪0.5两,一卖炊饼小贩正常利润是每年3两银子。长工、河工、棚匠、小贩,同属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忙活二十年,把所有收入全拿去买房,可以在县城买一处并不算大的别墅。这个情况其实跟现在差不多,众所周知,现在一个民工或者农村教师忙活二十年,也可以在县城买一处并不算大的别墅。

万历年间徽州房价是高是低,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让富人如程惟信来看,房价或许并不算高。可是让穷人如卖炊饼的武大郎来看,房价简直高得要人命。

以前看《金瓶梅》,总不明白在县城居住的武大郎为啥还要租房。现在我能猜到了:县城房价是很低,可他收入更低。

志强:平抑房价 先缓和贫富差距


  中央提出了"抑制个别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信号,某些学者专家和行业的领袖们也都提出了个别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出现了泡沫。他们都认为房价的过快上涨 必然导致泡沫,认为超出正常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必然的泡沫,但却从来没有人去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在个别城市出现。中国是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系,尽管建立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大多数市场化商品房已脱离了计划管理的控制,但还有许多涉及资源、规模的国家、城市、行政类的管理仍处于严格的计划管理体系之下。

  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源的稀缺让价高者得,房价也就成了树立在户籍制度之外挡住那些都想向资源优越的城市涌入的门槛。这个门槛也会在供求关系中潮涨潮落,少数城市的房价过高正在于这个少数的特殊性。个别城市的房价过高,正在于这些城市的个别性。

   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出现了全面的房价高涨,那么就不是个别性的问题了。但如果只是因为这种围城的效应而产生的少数城市中的房价上涨那就很难说是一种"泡 沫"了,而是在于这种个别的资源优势。当城市已无法用普遍资源再平衡的方式改变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差距时,房价就成为了平衡其他资源贫富差别的一种工 具。

  价格最终解决供求关系的经济规律会在市场竞争中说了算,房屋价格只不过是其他资源价格转换中的另一个平台,表面现象看似房价的高 涨,但当其他资源无法用价格转换时,就变成了由某一种特殊商品来替代。而住房恰恰是综合了土地、交通、居住、金融等多种功能的替代品,于是生存附带着享受 和投资的住房产品就成为了代表一个城市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质量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的实力的象征,其价格也同样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

   纵观全世界又有哪个房价高的城市不是在当地综合实力较高的城市呢?至少会在某几个方面是具有优势而不可替代的资源的。因此个别城市的房价高不能变成一项 全国统一的抑制政策,尤其不能一刀切的认为是"泡沫",不能用行政的、税收的、信贷的所有政策来抑制资源优势而形成的价格优势。这种少数人得病大家吃药的 政策,不但不能对少数城市的个别房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反而会让整个行业遭受惨败的损失。

  但真的到了房价下跌的那一天,百姓就真的敢 放出手去购房了吗?即使某些城市的房价跌了,但那些与城市资源优势紧密相连的贫富差别却不会在房价的下跌中平衡,这种房价的差距仍会在城市与区域间明显的 存在。无法消除这些城市资源优势的差别时,就很难消除这种个别城市房价仍然过高的必然结果。(任志强/北京华远集团总裁) (来源:长江日报)

克鲁格曼:中国如果抛售美元 我们应该寄上感谢函


文章提交者:jitongip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每年此时是各专家权威预测来年情况的时候,我预测2010年是中国的天下,但场面恐怕不是很好看。

与中国相关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气候变迁,但这里我想把焦点放在汇率政策上。

中国已成为金融和贸易强权,但举止不像其他经济大国,而是依循重商主义政策,蓄意让贸易顺差维持在高点。在举世都不景气的今日,这个政策讲白一点就是种掠夺的行为。

人民币不像美元、欧元或日圆可自由波动,而是限制在大约人民币6.8元兑1美元的官定区间。在这种汇率水准下,中国制造业享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自然产生庞大的贸易盈余。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盈余带来的美元,会推升人民币的价值,除非民间投资人反其道而行。如今投资人多要进入中国市场,而非退出,只是中国政府限制资本流入,自己却大买美元,累积出至少2兆美元的外汇存底。

此政策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国营企业有利,对中国消费者则没那么好。但对我们其他人而言呢?

过去中国所累积的外汇存底,多用以投资美国公债,可说让我们享受到低利率的好处,虽也导致房市泡沫。但如今便宜资金在全世界泛滥,四处寻觅停靠站。短期利率接近零,长期利率稍高一点,但那也只是因为投资人预期零利率政策有一天会结束;中国收购美债并没有改变什么情况。

贸易顺差会耗尽现在全球经济最需要的需求;我粗略估计,中国的重商主义未来几年可能会让美国失去大约140万个工作。

中国拒绝承认这个问题。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驳斥其他国家的埋怨,辩称各国一方面要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却采取各种保护主义的措施。其他国家确实祭出(温和的)保护措施,但这正是因为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

我常听到两个不要挑战中国政策的理由,但毫无道理可言。

首先,有人声称不要对抗中国是怕他们大卖美元,搞垮美国经济。这个说法错得一塌糊涂,因为中国如果这么做,不但自己会蒙受钜额损失,更重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重商主义杀伤力如此之大,代表中国的财务杠杆少得可怜。

我再度强调,如今全球充斥便宜资金,所以如果中国要开始卖美元,美国利率没有理由大幅上扬。美元或许会贬值,但这对美国的竞争力和就业只有好处而非坏处。所以如果中国真的抛售美元,我们还应该寄上感谢函。

其次,有人认为保护主义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如果你也相信,代表经济学这门课可能拜错老师,因为失业率高且政府无法恢复全面就业时,一般规则就不适用。

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森(Paul Samuelson)曾说,未达充分就业时,所有卸下重商主义面具后的论点,都站得住脚,也就是补贴出口的国家,实际上都是从别国窃得工作。

萨缪森还指出,持续操纵汇率会为自由贸易制造真正的问题。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汇率回到常轨,但这是中国不愿见到的事情。

中国重商主义造成的问题愈来愈大,而受害者若挑起贸易冲突,也不会再有更大的损失。

在此呼吁中国政府重新思考,否则他们抱怨的保护主义,现在还算轻微,未来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