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 89版
小平你何时才退休,
你频频微笑地告诉我,
老鼠还未逮够。
我一直问个不休,
紫阳你到底几把手,
你无可奈何地告诉我,
大小总是个头。
我曾经问个不休,
李鹏你属狗还属猴,
你仿佛谦虚地告诉我,
反正不属牛。
我必须问个不休,
耀邦干嘛这样早走,
你忧郁的眼神告诉我,
死了乐悠悠。
我还是问个不休,
中国还有没有救,
谁能明白告诉我,
茫茫我神州!
社会生活中的著名法则 一、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二、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三、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四、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五、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六、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七、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八、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中,你应该: 1、确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减少这一薄弱环节对你成功的影响; 3、如果不幸,你正处在这一环节中,你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或者转职去谋另一份工作。 九、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而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地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十、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十一、二八法则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换来20%的成果 十二、钱的问题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 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不谈。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关于金钱的本质、作用和功过,从古到今,人们已经留下了无数精辟深刻的格言和妙语。我们常会看到,人们为钱而兴奋,努力赚钱,用财富的画面挑逗自己。金钱对世界的秩序以及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广泛的,这种影响有时是潜在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致富的驱动力并不是起源于生物学上的需要,动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现象。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盛世中国笑话 > > 1899年的太监:"老佛爷还好吗?" > 回答:"好极啦,永远活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呢。" > > 1919年的新青年:"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吧?" > 回答:"早没有列强啦,只有WTO了。" > > 1949年的江姐:劳苦大众都过上好日子了? > 回答:他们更劳苦啦。 > > 1949年自杀的国军军官:"国民党就这么完了?" > 回答:"没有,坚持到1996年李登辉上台才完的。" > > 1959年累死的农民:"还在大炼钢铁吗?" > 回答:"不用大炼咱们现在也是世界第一啦,因为别人怕污染,都不炼了。" > > 1969年累死的知青:"你们都回城了吧?" > 回答:"是啊,可是又都下岗啦。" > > 1979年对越反击战的士兵:"你们还记得我吗?" > 回答:"你是企业家,还是明星啊?" > > 1995年自杀的股民:"股市该涨了吧!" > 回答:"跌了十年啦,每天都是历史最低点啊。" > > 高玉宝:现在的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了吗? > 回答:更他娘的读不起了. > > 黄继光:朝鲜人民过上幸福日子了吗? > > 回答:幸福的被正日着呢, > > 光绪皇帝:朕的新政可以施行了吧? > 回答:上世纪八十年代终于施行了。 > > 孙中山: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国方略成功了吗? > 回答:没人敢搞了。 > > 五四青年:民主和科学来到中国了吗? > 回答:来了,没人要,又走了。 > > 刘少奇:现在宪法应该能保护合法公民了吧? > 回答:连你都保不住,它他妈的还能保护谁? > > > 被宝马撞死的农妇:那个恶女人法办了没? > 回答:没,人家早回家了。 > > > 邓大人: 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吧? > 回答: 有几个,可就是太少......而且另一部分可倒了血霉了...... > > >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我们战友还好吗? > 回答:都到论坛做粪青啦! > > 1948年的三毛:"现在还有人流浪吗?" > 回答:早没了,因为改叫盲流了。 > > > 八国联军指挥官西摩尔:现在还有义和团吗? > 回答:没有了,他们都改为哈美、哈日了。 > > 孙志刚:暂住证取消了吧? > 回答:取消了,不过北京已经准备封城了 > > 1949年的妓女:"还有人做这种连狗都不如的卖身女吗?" > 回答:靠,都是自愿做的,而且都叫都小姐和二奶了。 > > 刘胡兰:地主现在早已经消灭干净了吧? > 回答:哟,现在地主都入党了。 > > 雷峰:我死后,经常听到"千万个雷峰在成长"的歌声, > 那么现在一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吧? > 回答:没有了,雷峰早已经是傻*B的代名词了,哈哈。 > > > 座山雕:"还有土匪抢老百姓吗?" > 回答:真他妈的土老冒,一点也不与时俱进, > 这年月弟兄们最惨的也混进'城管'啦,混得好的局子里多地是。 > > 1952年志愿军战士:"把美国鬼子打跑了吗?" > (县长)回答:"胡说,放屁!!!那是外商,请还请不来呢!" > > 刘青山和张子善:现在还杀贪官吗? > 回答:基本不杀,出于人权考虑,都把他们赶美国去了。 > > 彭德怀:现在开会还有人讲真话吗? > 回答: 有啊,他们把假话说得比真的还真呢! > > 黄世仁:现在还有人敢跟我讨债吗? > 回答:谁还敢啊,去年一个老头揣着个暖水袋去要债, > 被我英勇的阻击手当作揣的炸药给直接就地枪毙了 > > 毛岸英问:他奶奶的,炸我那颗炸弹是谁扔的?害得我接不了班! > 金正日答:谁扔的不知道,反正我是接班了。
���ò���ⲻ���ܳ������� �й��ĸĸ�տ�ʼ �������ԡ���ȱ����ѧ��һ��������ʵĹ����ѧ���ڿƶ�����Ϊ����۸�Ϊ����ĸĸ���й�Ÿոտ�ʼ���й��Ļ�ǿ���г����ӹ����ƣ�ϣ���й��������ҵ�����Э����ּ�ֵ�ۣ�ʹDZ�ڵij�ͻ���������ں�г�� ����2005���й�ũ���´�������4֮�ʣ������ѧ���ڡ���ʾ���ѧЭ����ϯ��ŵʲ���ƶ��Σ�Janos Kornai��4���Ϻ������Ϻ�����ѧԺһ�䲻��Ļ������У�һ������ת���е��й�ñ�����Ҫ��ʼ����Ѷ��4�����ǽ������Ҽ���������Ŀ�����v������е��ڴ� �����ϸ��<�80�����ڣ��ƶ��εġ���ȱ����ѧ�����İ��ڹ������#�һʱ�䣬����ȱ����ѧ����Ϊ��ʱ����ѧ��ʹ��Ƶ����ߵĴ���֮һ���ƶ���Ҳ��Ϊ��Ŀ������о�����Ϊ�й��ѧ�������й�ù��?�ŵ����ϱ� ��������ȱ����ѧ���ǿƶ���1976��1977��������˹�¸��Ħ����о������ڼ���ɵġ���ʱ�ƶ��ε�����������Ѿ���ʼ�˾��øĸ����δ������г����õĸ���ת���������ƶȵĻ����������ڼƻ����ã��������Ϊ���ʶ�ȱ�� ������ʱ�Ŀƶ�����Ϊ���Ǿ�������������ʱ�����}����ϵ�Ĺ�ͬ��������Ĵ�����ȱ����ѧ���͡�����⡷�У�����Ϊ��ȱ�Ǿ����������徭�����е���״̬�����á���Լ��4������ҵ��Ϊ���á�Ͷ�ʼ���֢��4˵����Դ����ʧ���ԭ���á��������塱4������������ҵ֮��Ĺ�ϵ����Щ���������Լ���Լƻ��������Ƶķ������ò��ٹ��ڵľ���ѧ�����óϷ�������ȱ����ѧ�����й����ʱ��ý����#�����С���ȱ����ѧ������������ġ���ȱ����һʱ����ֽ�� ����20����4���ƶ��ε����۶Դ�����̱���е��й�ú��й��ѧ�ҵ�˼�붼��������̵�Ӱ�졣������λ������������ٴ�4���й�������Ե��=��Ѿ��������췭�ظ��ı仯������һ������е���ϲ�ı仯��������Ҳ����ع۲쵽�����������������⡣ ����������DZ���Σ�� ����ͨ�����½����ŷ�˵Ķ�ŷ�˹�z�ݿˡ�������ɳ���ǡ�˹�������ǵȵıȽϣ��ƶ��ζ��й�ó���ĸ���������ֳ�һ˿���ǡ��ڹ�ȥ�����У��й��һֱ�����Ž�10�������ٶȣ���ŷ�˹�GDP��ƽ��������4����6�����ƶ�����Ϊ���Ӿ��õ�ʵ�ʼ�Ч4�����й�һ����������Щ��ŷ��ҡ� ������˵���й���г����ô����У�����һ����У�����Ͷ�f��Դ�dz��ḻ��ӵ�й�ģ�Ӵ�ļ۸��n���Ͷ�f��ʹ���й��ڹ��ó���о������ɱ���ľ������ơ�ͬ�������ڶ�ŷ����ǿ������ġ� �����ƶ���˵��������о����������۵��˶�ע����й���Ͷ�f�����Dz������>�ά����ȥ�ġ���ŷ�˹��Ͷ�f�������ޣ����˵Ĺ���ˮƽ�ߣ���ҵ���ͳ��л��̶�ҲҪ�����й���⣬��Щ��ҵĸ����ƶȼ����������Ⱥ�壬�ⲻ���Ϊ��Ҳ����ij��ظ�����Ҳ���˾������ٶȡ� �����й��ڲ�Զ�Ľ�4Ҳ����������}�ѵľ������Ǿ�����δ��?��ˮƽ�������ƶ��뱣�־�������ٶ�֮���������⡣����Ŀǰ�Ĺ���ˮƽ����ḣ��ǵķ�Χ���Գ���Ծ��ܲ���̼����ã�ͬʱ�ٽ�õĸ������ �������Ǿ��ñ��ָ��������Ȼ��ʹ����������ˮƽ��ߣ��Ӵ�Ը�������������ֻ�����ڵ����ơ�ֵ��ע����ǣ��ø������������ijЩ����4���罻ͨӵ�¡�������Ⱦ�����⡣���Ͷ����Դ4�����Щ���⣬�ڶ������ֻ�Ӱ�쾭�����ʡ� ��������ĸĸ�ոտ�ʼ �����ڿƶ��ο�4�����ɼƻ��������г����õı���У��ƶȵĸĸ���һ���ӵĹ�̡������ǿ��Ը�ݲ�ͬ�����������ݼ��Թ��࣬��Ϊ�����ĸĸ�͡���n���ĸĸ�}�֡����������ġ������롰��n����ָ�ĸ���Ҫ����Ĵ�ۡ� �����ƶ���˵���й��Ѿ��߹��ˡ��۸��n�����ƶȸĸ�Σ����ڲ���һ���µġ���۸�ߵĸĸ��̡��ƶ�����˵�ġ���n������˵�ڹ�ȥ��ת����У��й��Ѿ�ʹũҵ���Ǽ��л�������ҵ�����˹��ƣ����ͳ�ܵľ��÷�Χ������С���۸��ſ������Ž�ڣ��Ļ��������ѧ���������Ҳ��ʼ�����ҽ��п��š� �������ǣ��ƶ�����Ϊ����۸�Ϊ����ĸĸ���й�Ÿոտ�ʼ�����ڶ�ŷ���Ŀǰ�ѻ���ɡ� �����ƶ���˵����ŷ�˹������ǽ���˹�����ҵ���⣬��ҵ�������ƴ�ԭ4�Ĺ���ת��Ϊ˽�У���Σ�����ҵ�IJ���Ԥ���Ѿ�Ӳ���������˲���Լ�������Ƕ���ҵ���н��������?ʹ���˴����١��⼸������������jϵ��ǣһ����ȫ�?������ֻ�ı����е�ijһ���棬����һ���治Ϊ�� �����ĸ�Ľ��������Һ�Ӯ�ң�������Щ�������������ǰ���½��еġ�����ζ��һЩ��ҵ�����ţ������˽��¸ڣ����Ҳ�����֧�ֺͶԿ����������ʣ�����״������һ��ʱ�䣬����������Զά����ȥ���ĸ��Ȼ�������� �������������̺���}�����⣬�������ϱ��պ�ҽ�Ʊ����ƶȡ����Ź�����Ľ�����������Ϊ�����ṩ��ᱣ�ϣ�ʹ������������ϣ��ܱ���һ������������Ҳ�����˵�ڽ�����»����������Ͻ����Щ���⣬�������ṩһ��˼·�����ƶ���˵�� �������õ����ڻ��� �������<�90�����ǰ����ŷ�˹�����ǰ��j���ŵ�һ���֣�Ȼ����90������壬���γ����=��ԵĴ����������Щ��ҵľ���˥�ˡ��ڴ�֮��ŷ��Ҷ����ǵij��ó�����½����˵���ʹ֮�������ŷ�ޡ�Ŀǰ��Щ��ҵľ�������Ͻ���ŷ���õ��У���Խ4Խ��̵��ܵ�ŷ���õ�Ӱ�졣 �������ڶ�ŷ��Ҵ�ó���ŷ���ڲ����У�Ŀǰ���ŷ�ľ��÷�չ�Ƚϻ���Զ�ŷ��ڹ����˲������أ�������Щ��ҵľ������ٶ�Ҳ�ܵ�����Լ���й����=羭���еĵ�λ��ͬ���ƶ�����Ϊ��ó�����ƶ��й�������Ҫ���أ��й�ij����dz�֮�죬���9��ó�ױ��ֵ���Ϊ��Ծ�����Ҳ��4��һϵ�����⡣ ������Ԫ���ϱ�ֵʹ�����ڶ�ŷó���д��������λ���й����9����ó��֮һ�������й��ȡ���ǹ̶������ƣ������ֱ�Ӷ�ס��Ԫ�������Ԫ��ֵ�Ծ������ó�������¡��9��ڴ��й���Ʒ��ԭ�����й�����f��Դ������бȽ����ƣ���Ʒ�۸��n����ʹ���9���й�ó���γ��˾��� �����ƶ��α�ʾ�����������֮�⣬���������ҵ�һЩ���Ҳ�DZ��5ģ�����ӡ��¬�ȡ��9�Ӧ�ú��й�ӡ�ȵ�����ҽ��г�ֵĹ�ͨ�����½��й�ֵ��ͨ��|�õ�Э���bһ��Ƚ��г����Ļ��ơ� �����ƶ���˵����������һ���ȷʵ��һ��'�ѵ����飬�й���ܲ��ò�Ϊ�˸���һЩ��ۡ�Ŀǰ�й��ȡ���Ƕ�ס��Ԫ�Ĺ̶������ƣ��������ǹ̶�������Ҳ�ǿ���������Ϊ�ģ�����ҿ��Գ���һ��)����䡣�����ı�ʱҪ������£��ں��ʵ�ʱ����к��ʵĸı䡣 �����ƶ��γ��ϣ������п��ܴ��ڸ߰��Ĵ�ۣ����۾��������˥�ˣ������˺ܴ�ķ��ա�������������ǣ������еIJ���ⲻ���ܳ��������ȫ����Ŀǰȷʵ�����˴��ʧ�⡱���ƶ���˵��������ϣ���йع���ܽ������ǵؽ����Щ���⡣ �����������θĸ� ������ŷ��Ҹĸ��һ�������ص㣬���Ǿ��á����θĸ�ͬ��Э����С��ƶ���˵��ת��ʱ��ֻ���Ǿ���������Ƭ��ģ�����������ϣ���ŷ��ҵĸĸ���ʷ����������ʷ��һ�����еijɹ����� ������֮������Ϊ���ǵĸĸ�ȡ���˳ɹ�������Ϊ��Щ���Ŀǰ�����Ϊ���ƹ�ң����������ȶ������ƶ���˵����ŷ��ҵĸĸ�˳���������о��øĸȻ���������κͷ��ɣ�����ͬ�����С����Ǵ�������µ��ƶȿ�ܣ�ʹ��ͬȺ������ܱ�ﲻͬ�ļ�ֵ�ۣ���Ϊ�ɹ���ǣ���Щ�����ʵ�ַ��������ɵĹ���У�ά�������ε��ȶ�������ƽ�� ������ר�Ҿ������ǣ����θĸ�ᵼ��������⣬��ŷ��ҵĸĸ���ʾ����һ�۵㲢��ȷ��ʵ�������û��Σ��ĺ�ƽ�ķ�ʽ�£�ͬ����Խ������θĸ����ת����У�û�м��ҵı�f������֣����Ǻ�ƽ����Э���ò�����ŷ���Ϊ�����ṩ��һЩ�ܺõĸĸﷶ������ ����ת�͵Ľ��ͱ��ʣ�����������ѧ�о��������ע�ġ��ƶ��������뵽����һ���ת�ͣ������ת�͵Ľ�̡����˽��Ӽƻ�����ת���г����õ�ת����Ϊת�͵�ȫ�������ƶ�����Ϊ�ھ�������ת���⣬��������Ļ�Ҳ�������ڵķ�ʽ���ִ�ʽת�͡������л���(������ִ��Լ������ƶȵ�ת�䡣 �������ڼ�ֵ�� ������ͬ�������ڲ�ͬ�ļ�ֵ�ۣ��ƶ���̸����ļ�ֵ��������ʲƸ���ÿ���˶��Ƿdz���Ҫ�ģ����������ּ�ֵ�ۣ�����Ϊÿ���˶�Ӧ���������ʸ��㡣�����ǶԾ�����ֹ�ֳ��Ե�̬�ȣ��ƶ�����Ȼ�ģ�����Ϊ���ʲ������һ�У�����������ʶ��������ֵ���ڲ����Dz���ȡ�ġ� �������ڹ�ƽ���ƶ��η��Լ�ƽ�����壬Ҳ���Գ��ֲ������}��֮�������ӹ��ѡ������Ϊ���ǡ�����Ϊ�����Ǵ����С��Ĺ���Ӧ����ͬ�Լ��Ĺ�ң����������������Ƴ�ļ�ֵ�����Ҳ�������й���κ����ͱ��˵������̬�ȣ�����Ϊ������Σ�ն��к��ġ��� �������Ҹ��˽��⼸�����ϲ�����ȡ�ᣬ�κ������ֻ��ִ��������һ������������ڲ��ˣ��ͻᵼ��ս���Ե�Ť����Щ��ֵ������ʱ��ƽ��������ʱ���ͻ�����Ǿ���Ҫ����ȡ���ѡ�� �����ƶ������˵������֪���й��Ļ�ǿ���г����ӹ����ƣ�ϣ���й��������ҵ�����Э����ּ�ֵ�ۣ�ʹDZ�ڵij�ͻ���������ں�г��������л�Ϻ�����ѧԺ���д������´��Ĵ�fЭ��
辜振甫 最爱饰演的京剧角色是“借东风”里面的诸葛孔明,他也确实借了一生的八面来风。 近日来最大的新闻就是一代政商界大佬辜振甫撒手西去,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在台湾政界、商界长袖善舞的儒商,末帝太傅陈宝琛之后,也不会这么惊动海内外华人界。正是为敌对分隔几十年的两岸作牵线搭桥人的角色成就了辜氏在整个华人世界的历史定位。 记得第一次汪辜会谈的时候,我还小,当时的感觉是震惊,国共双方敌对这么多年,以至在毛主席葬礼上还依旧重复着誓言“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么快就根据邓小平的两制主张,要和平统一了?我个人当时觉得对台湾当局的让步太大了,尤其是关于军队的一条,因为虽然我并未经历20年代上海滩的血雨腥风,但是总为蒋介石的安死病榻而抱恨。但是,后来大了一点儿,觉得根据以往的国内政治斗争经验来看,邓公的主张未必不是避实就虚、击破一点、日后徐图、各个击破的谈判和统一策略。更大了一点儿后觉得是我没有很好的理解统一战线背后的深意,只有永恒的胜利,没有永恒的统一战线才是(呵呵,我是不是内心很险恶呵?)。 然而,最终在狡诈政客的手腕下,终于没有谈成。我从来是不以恶意看待“政客”一词的,缘自小时候看的《罗斯福传》中罗斯福年少时候所秉持的一些观点。岩里登辉在“国内”政坛和“国际”政坛上表现出来的手段都不是辜振甫这样的商人所能比腕的,虽然辜氏也称得上是商人中的政治家。 其实,论个性而言,在我眼中,岩里氏与辜氏未必不是同路人,大概同路的还有韩国的李秉哲。岩里氏被称作先叛共产党、再叛国民党,最后叛了祖宗认了大和民族作父,有野心而无宗旨、有反骨而无忠诚;而辜氏家族一脉的传统称作“政通人和”,无非是褒义化的洗浴更衣、垂手而侍新朝,其外祖父是满清废帝的老师陈宝琛,虽不乏一个愚字,但也为了溥仪的皇朝再兴梦尽了一份末代忠心,可惜看错了时代的风向;姑父大买办盛宣怀的东投西靠更是可圈可点,在清廷兴办洋务时候投靠李鸿章,壮大了洋务派实力后看到清廷的政治错综复杂而又借实力跟满清玩儿跷跷板,利用技术权力反对义和团的救国运动,对中央阳奉阴违拉拢地方大员跟洋人妥协,策动各地大员变身军阀,后来又支持袁世凯背叛共和的倒行逆施,临死前还被日本人拉拢;其父辜显荣为了自身利益,“请求”日本出兵平息台北的乱局,响应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实权第一把手后藤新平的一文一武剿平反日武装的政策,并“按功行赏”获取日本统治下台湾境内的经济经营特权,很是吃得开,甚至受赏日本的台湾总督“恩赐”的豪宅,好一个忠心事新主的“忠臣义犬”!辜振甫的一个鼎鼎大名号称“过去台独,现在台独,将来也台独“的同父但日本母的兄弟辜宽敏,在大学时代就是台独积极活动分子,把自己能动用的资财尽数投入台独“事业”,一度“顺应形势”投诚于蒋介石,名义上放弃台独,80年代“顺应历史潮流”又“重返”台独队伍;身为台湾大地主的儿子辜振甫可谓是集辜家一脉“政通商和”之大成,继承父亲靠跟日本在台殖民政府的“亲善关系”而聚敛的庞大家产的时候,还是个20岁的大学生,在台北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这个日本政客的摇篮接受教育后,不幸赶上了辜家最大的后台日本帝国的坍塌,不战而降让驻留台湾的日本少壮派军官们忿忿不平,年纪轻轻的辜振甫便有如此眼光,加入这派军人组织的策动台湾独立的组织,试想,如果成功,辜家必然成为开国元勋,从此在台湾生意场上将无往而不利,后来终因蒋介石的大国元首观念没有在安排划分战后世界地图的国际条约中忘记满清时代就已经割去的台湾而导致台独第一次尝试失败,由此而来的流亡和牢狱生活让辜振甫看清了台湾在战后的形势,于是看准机会,在1950年蒋介石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时候,狠狠下了一注:身为台湾大地主的辜振甫主动配合土地改革,并号召亲朋好友响应,从而一跃成为国民党的红人,在土地换股票中,经济利益丝毫未损,又凭借跟日本二战时期和战后的政界人脉关系(比如战后担任日本首相的二战战犯岸信介)为台湾当局打出一片“外交”天空,深受蒋介石赏识,红得发紫,几十年不衰,直至任职国民党中常委,可谓在国民党时代的台湾商界上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跟两蒋的关系自不必说,跟岩里登辉更是因为日本的原因其情“甚笃”,在美台断交之后更能以商界人士的身份为政治关系奔走于美台之间,进入九十年代,辜振甫凭着在国民党决策中心的地位和敏感的政治嗅觉,看出国民党的政治前途可能要押在统一这张牌上,辜振甫在这种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时刻再一次显示了高超的行动能力,成了台湾当局跟大陆谈判的首席代表,如果事成,辜振甫在大陆台湾的商界地位潜力可以直逼其在洋务运动后期的外祖父,在台湾统一后的政治地位安排中将不可限量,在史书上也能浓重地写下一笔,可惜,这次辜振甫――,一,没押准台独势力的能量,二,命不够硬,终于在2005年初撒手人寰,可惜呵可惜~~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辜振甫,一个被称作个人“修养、对台湾前途的关心以及对两岸的贡献”“令人望尘莫及,难以超越”的“哲人其萎,增我悲思”的辜振甫。 不好意思,跟大陆的主流媒体唱了个小小的反调,因为我从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台湾人的,尤其是辜振甫这样在什么时代都混得开的台湾人,必有其独到的真实之处。
绕不开的墨西哥往事 分享的逻各斯 唐学鹏 墨西哥的麻烦在于: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一个轻佻的戏说变成举国愤懑的谶言,只需要短短十年。这个记忆着鹰和仙人掌的神话的国度,这个向往太阳和高度的国度,却不得不为自己低俯的姿态而伤神。墨西哥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年平均GDP增长率不到2%。这跟以前良好的(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样板的)经济增长率构成了对照。墨西哥一直都是自由经济思想最严格的实验场,经受着不同思想流派间好勇斗狠的压力。混合着亲美情调的萨利纳斯式的经济自由主义总要提防来自民粹主义的冷箭。但是,十年的经济疲乏是一种有力的反证,墨西哥对美国的恋曲渐渐逝去,新的民族主义加紧复活。 是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必须为龙舌兰危机后的墨西哥疲软负责?是否FDI(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压迫墨西哥民族经济的罪魁祸首?是否墨西哥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是被鄙视的“华盛顿共识”笑话集上新的一章? 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了怀疑的立场,反对开放和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立场。自由贸易的宠儿怨恨地认为自己成为弃儿。他们认为,墨西哥成了原教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祭品。 其实,这才是一个笑话。 往事与刑罚 墨西哥是个古怪的国度。古怪在于,它的改革的激进程度是惊人的。但它改革的暗角也是惊人的,它的改革在某一方面特别深入和积极,但应该被改革的另外一方面却纹丝不动。 在1985年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前,和现在中国的策略一样,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PRI)对待外资,也是采用“内控而外探”的方式,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限制,把竞争力较强的外资暂时挡一下,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只要外资不占绝对控股,控制权在本国人手上,那么墨西哥政府便放手让其从美国银行贷款进来。 同皮诺切特时代的智利一样,墨西哥的经济权力由受过美国自由学派训练的专家执掌,他们在1987年削去了大部分关税和贸易壁垒(除了农业),墨西哥变得开放而灵活。我们可以从1985年到2000年的出口和贸易数据中感受到这种激烈的变动:非石油类的出口在1985年是120亿美元,到了2000年则上升至1500亿美元。贸易额占GDP的比例从1985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64%。(Tornell,2002) 自由贸易并没有推动GDP的增长,墨西哥最迅猛的经济自由化阶段,即1988-1999年,GDP的增长率不到1%。那些半拉子经济自由化国家,例如智利、韩国和泰国,在这期间,普遍的经济增长率都在3%左右。墨西哥是自由经济学说最听话的学生,而考试成绩却很糟糕。从2001年1季度到2003年2季度,GDP没有任何增长(也许是下降的)。甚至连墨西哥最为自豪的出口也在2001年逐渐萎缩,非石油类出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Schneider,2004) 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墨西哥国内信贷,我们惊讶地发现,墨西哥银行体系一直存在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情况:借贷。 墨西哥借贷整整十年。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拥有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不需大惊小怪,墨西哥1995年的不良贷款率(NPLs)为15%,1998年上升到21%。但是从1999年到2002年,不良贷款率往下降,2002年接近10%。但是,墨西哥不良贷款下降并非是“中国式”的:即国有银行有意识地通过发放更多的贷款,做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贷款率。而墨西哥银行体系是私人银行为主导,墨西哥88%的银行股份都被外国人占有(这是2001年的比例,1994年的墨西哥银行资产中外资只占6.4%)。 我们可以从信贷占GDP的比重(credit/GDP)来大致描绘借贷越演越烈的趋势。1994年,信贷占GDP的比例达58%,此后,这个比例一路狂跌,到了2002年,只有17%。显然,墨西哥的不良贷款下降完全是通过收缩经济信用的残酷方式取得的,或者叫“伏都教流血法”,这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是疯子行为。 GDP下降、出口遭遇问题、保护主义抬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憎恨。这些已经构成了墨西哥人心理的一个维度。但是它却不能提供解析的力量,因为这些汇总后的数字难以辨认出内在涌动着的力量的分布。 需要设立一个观测点。 祖国,或以梦遗为马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两大部类”分析法,即把经济生产部门分解为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借鉴这种“部类”手法,我们可以把墨西哥经济分解为“贸易出口部门”(简称T部门)和“非贸易出口部门”(简称N部门)。我们通过观察这两大部类的力量消长变化,来确定墨西哥经济结构的正解和经济困境的由来。 无疑,仅对1994年以来的任何一年的数据采样,都可以得出:T部门是墨西哥经济的主角。占GDP份额57%的FDI流入,给T部门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因为墨西哥政府要求外资投资的同时必须给产品找海外市场)。 T部门和N部门的关系非常微妙,既是割裂的,又是高度相关的。T部门的资金来源是FDI。FDI从1980年到2002年,如同一条从不衰竭的河流。1980年FDI占GDP的比例是35%,2002年的比例是57%。T部门隔绝了墨西哥银行体系的借贷效应,有着自己独立的生长术,它的奶妈在国外。而N部门的资金来源是本国的银行体系。十年来,整个银行信用都在收缩,在借贷。整个墨西哥国内市场的信用也在收缩,比如墨西哥国内市场的合同履约率非常低,大约只有30%。同时,墨西哥的司法体系异常腐败,商业判决的时间长达30个月,法官的月工资相当低,不到1000美元,他们寻租频繁,黑箱操作风气鼎盛。(Raphael,Patrick Kehoe,Raimundo Soto2002) 但是,N部门与T部门之间又存在着生产要素投入关系。举个例子,就墨西哥出口的非金属矿务产业,各种要素投入的比例是:维护方面的成本占出口价值的9.5%,运输费用占2%,电力能耗占5.6%,其他各项租金(包括地皮)占4.9%。这些投入都是N部门提供的。 根据Frank Westermann的研究,墨西哥的出口产业所需的N部门要素投入的比例是这样的:纺织业的要素投入比例占产品出口价值的23%,纸张和印刷业是24.8%,化工方面是27.7%,非金属矿业是23.4%。 现在我们已经清晰地觉察出,T部门是墨西哥的经济拉动力量,但同时,它必须得到N部门的支持,如果N部门萎缩或者疲软的话,那么T部门的风光也不会长久,这是“瓶颈效应”。 事实上,这十年来,墨西哥的瓶颈效应不断加深。龙舌兰危机后墨西哥货币贬值,给处在“美元化”世界的T部门提供了一个资产升值的机会,它们比以往更便宜地购买处于“比索化”世界的N部门。也就是说,对于T部门来说,FDI的大量涌入和投入要素(来自N部门)的超常便宜使T部门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大赢家。T部门的强劲上涨,使得出口强劲,暂时涂抹和美化了GDP的苍白失血之唇。这也是1996年到1999年,墨西哥经济短暂井喷的缘由。 随着时间推移,N部门逐渐显现出悲伤的本相。拿银行借贷为例,从1994年到2002年,对N部门的信贷下跌了72%。而在此期间,借贷对T部门几乎没太大影响,由于借贷过于严重,导致了信贷额从1994年最高峰的7000亿比索下降到2002年的3000亿比索,银行的信贷从占GDP的14%,下降到占GDP比例的2%。其中,N部分的下跌占了绝大部分。我们也可以从N与T两个部门产出的比值来观测事态的严重。十年来,N部门的产出与T部门的产出之比下跌了7倍。甚至在2002年以后,N部门在一段时间是负增长的。 这就是墨西哥往事的真实版本。N部门的不济是墨西哥处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而T部门则是一个尽力救援者,但最终受制于严酷的国民经济部类间投入产出公式,它必须要得到N部门的强劲支持。而N部门的振兴意味着墨西哥要加大其在经济结构、金融和司法领域的改革,不能把赌注仅仅押在开放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上。墨西哥妄图在自由贸易上轻松地赢得一切,回避内部改革,当瓶颈效应产生时,墨西哥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自由经济学说当作信手拈来的替罪羊。 马里亚契沉静的歌谣、帕斯和弗里达的诗画展现了墨西哥人追逐的勇气和神秘的韧性。事实上,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也脱离不了这些精神窠臼。而患得患失的信仰、三心二意的坚持往往是失败的先兆。可以稍微篡改一下海子的诗句:“祖国,或以梦遗为马。”那些反经济自由主义的人们,尽管你们的唇舌时代到了,但梦遗式左派话语的亢奋,改变不了祖国犹在梦境的现实。
中国与日本的差距――难以置信的事实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 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GDP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的2.3倍,其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为1.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相当(唐淳风,2001)。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 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 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7:53:32.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目前仍高达50%,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以上,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3 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 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 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 13%,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煤炭消耗占全球的31%。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至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 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心,也无意中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45%,批准量占全世界的0.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48%,批准数占全世界的 15.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5、日本为110.5。 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3人,高于美国的73.8人、法国的60.3人、德国的59.6人以及英国的54.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日本1994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抱揽全部第1、2、3、4 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国只有12 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像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呢?这样的日子也许有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经济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是白搭。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33077美元,为中国的31倍。仅以人均GDP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目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发展消费。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消费支出只够吃喝的中国人往往在感觉中自己很富,并且经常会表现得大手大脚(如有人主张大.大办奥运会),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穷,并且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 谁比谁傻?谁是真傻? 住房: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4倍。 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最公平的时期。 失业率指标:据我国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去年底上升0.2%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8%至 10%(王梦奎,2003)。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5%。2003年,随着经济回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至5.3%。 教育: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开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国”诞生,但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2%。 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7730万人,普及率突破60%,几乎所有14 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8%,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 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日本文明却没有什么可夸的。文明的题目是一个大题目,笔者不敢在这里进行比较,但可以通过一些中国人非常关心的社会性指标,来管中窥豹。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着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呢? 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来问你,中国人如今的收入水平相当于1960年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真的是“仓禀实而知礼节”吗? 企业信用:前面已提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记录举世无双,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信用记录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业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每年损失税收250多亿元。 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国有 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被假冒产品侵权伪造,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犯罪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候云春,2002)。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 近年来,又添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愈演愈炽。据全国总工会公布,目前中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其中建筑业占70%以上。有些地方,包工头欠民工的钱,建筑商欠包工头的钱,追到最后,发现竟然是地方政府欠建筑商的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各地政府拖欠工程款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信用正在让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而中国的学者现在终于开始明白,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管、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不够的,还要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要构建文化资源,中国人不知从何入手。而日本却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完成现代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日本人居然将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转变成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进而建立起全社会的工商信用。 离婚率:中国人无论想不到, 2001年,“后现代化社会”的日本离婚率才0.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而传统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却每况愈下:1980年,中国的离婚率为 4.75%到1997年上升到13%,上升了8.2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令全球侧目:中国人怎么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包含两性之间神圣的关系。日益缺乏稳定的中国家庭生活,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是更加不负责任,更加追求私欲还是更多的心灵自由、更多的个性解放? 腐败: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日本还是世界上较为廉洁的国家之一。今年3月25日,着名的反腐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 “透明国际”发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对世界各地区腐败形势进行了评估。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清廉指数得分为3.4分,与斯里兰卡和叙利亚并列第66位,日本却处于最清廉的前30个国家之列。 中国现在正从追求GDP转向“科学发展观”。可是,中国已经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只剩下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才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 0.128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6公顷的21.3%。而日本的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布满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国,如今已沦为中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国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北京的漫漫沙尘,就像是中华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国,已经禁不住折腾,已经不堪重负了。 与大地一同干涸的还有中国人的心灵。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国人的心灵。 日本人何以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依然让国土保持锦绣,何以不让GDP蒙蔽了头脑,何以比中国人早走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观之路。中国人,是否应该放下“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 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比较高的。2000年统计的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69.63岁和73.33岁。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天底不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工作压力极大,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200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33岁,男性为78.33岁,均创下全球最高纪录。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已连续4年名列世界第一,而女性寿命从1985年以来一直名列第一。显然,中国人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没有日本人活得长寿。 日本是个什么国家呢?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家。可是,从一个个统计数据的比较,我们却发现,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见,并且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日本,决非等闲之辈,决非那个“幻觉”中日薄西山的国家,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出类拨萃,值得中国人认真借鉴和学习的国家。而中国,也并非“幻觉”中已经崛起并即将超过周边这个伟大邻居的国家。中国,只是一个刚刚恢复元气,有着远大前程,同时需要在各方面倍加努力的国家而已。 也许,在一些中国愤青朋友的眼里,从来不耻于与日本人为伍,更别提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不过是仇人而已。就算是这样罢,但千万请记住一句话:对于你的仇人,最好的报复是“比他活得更好”,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让对方活得更糟。 而要做到生活得比人家好,光有满腔的热血和喊破了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加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
《天下无贼》经典台词 (zz) “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小叶和四眼。他们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辈。” ―――葛优扮演的“贼头”黎叔在教训几个手下。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贼头”黎叔高瞻远瞩地告诉副手要注意考察新人。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贼头”黎叔在叹息无法把看中的王薄收入麾下。 “我最烦你们这些抢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有组织,无纪律。” ―――“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 “IP、IC、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两抢劫犯抢劫时,范伟扮演的胖劫犯的“口头禅”。 “老大,等等我先去劫个色。” ―――两抢劫犯抢劫时,范伟扮演的胖劫犯见到一美女后兴奋不已。 “没(念mo)办法呀。” ―――刘德华扮演的“贼公”王薄竟然用河北方言拉近与傻根的距离,以求骗得他的信任。 “我又不是成龙,有一百条命。” ―――王薄在火车顶的激战中不慎滑落,求救时的话。 “谁是贼呀,是贼给我站出来,你看没有人站出来,这里没有贼。” ―――傻根在火车站大喊,然后告诉同伴随身携带6万元很安全。 “笑什么笑?打劫着呢!严肃点儿!” “狼都不咬我,还能让人吃了?” 王薄(刘德华):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贼王(葛优):说了多少次了,要团结! 民工:哎……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 刘:我得给他上一课,这小孩目中无贼,气死我了 ――刘:怎么瘸来着?这样?……这样?…… ――葛:恩,脚在拖点儿地。 民工:你不是贼,就是有点儿看不起俺 民工:大姐,你要是贼,俺把眼珠子抠出来。俺说话算数。 民工:俺家住在大山里,在俺村,有人在山道上看滩牛粪,么带粪筐,就捡了个石头片儿,围着牛粪画了个圈儿,过几天想去捡,那牛粪还在。 民工:人怎么会比狼还坏呢? 葛:这趟车不打猎。 贼王助手(尤勇):俄入道的时候,你也就是个三好学生。 葛:认识一下,姓胡名黎,胡黎。 刘:那么快就怀上了?你属什么的? 刘: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 葛:仗义?那都是说给别人听的戏文。 ――警察:你俩演的这是哪出啊? ――葛:大意了,大意了……
饶毅、鲁白和邹承鲁,他们都是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科学家。11月18日,三人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中国之声Ⅱ:与时俱进》特辑上发表了《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中长期规划将留下优秀遗产、还是错失良机》的文章。在这篇堪称近年来批评中国科技体制漏洞最为尖锐的文章中,他们直接提出要科技部交出经费大权。文章甫一发出,引起国内学界关注。
杨小凯北京演讲:后发劣势 今天讲的题目是”后发劣势”,这个题目也许不太适合很多人的口味,因为现在国内都在讲”后发优势”。我讲的后发劣势在西方研究的人也不多,有一位过世的经济学家叫沃森,他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后发劣势”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么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地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20世纪之前,也就是18、19世纪,当时的英国是发达国家,而法国是发展中国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法国自大革命时期就实行专制制度,而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宪政制度。宪政制度在当时来说并不是一种民主的制度,而是一种共和的制度。所谓共和制度就是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特权阶层,只有少数有钱人才有选举权,因此你很难说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共和”的,就是说保护分权制度。共和实际是对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变成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所以共和有一种保护少数的机制。比如美国参议院不管各个州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都是一州两票,所以可以作为少数对抗多数的一个机制。美国另一个对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选举的,而是总统任命的,而且实行终身制。法官是可以对抗舆论的,所以有人说美国是言论自由,这不是绝对的。因此共和与民主是有很大差异的。我在北大教书,上次就跟他们说,你们北大老是讲民主和科学,现在应该讲自由和共和。讲民主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两极冲突,这是很不稳定的,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而共和强调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所以就形成了利益制衡。因此共和与民主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中国有好多人还对此不甚理解。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共和或自由则是要保护和尊重少数。早期英国的成功就是一种共和制度、宪政制度的成功。有了这种制度才能限制当权者的机会主义。只有对政府的机会主义限制住了,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这是英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法国当时是一种专制制度,在政治上是人治的。这种专制有些方面跟我们国家是很像的。比如说它是”薄赋轻徭”。薄赋轻徭是专制主义的一个特征,因为一个不是民选的政府不敢收太高的税,否则人民会造反的。而一个民主的政府反而会征很高的税。所以当时英国和法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英国政府平均税率比法国要高得多。但英国的税法很公平。在法国有很多人是可以不交税的,比如贵族等。这就象我们国家现在院士可以不交税一样。而在英国,任何人都要交税。正因为税法不公平,所以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法国还有一点特别像中国,就是官商勾结。当时英国的官商关系叫做”建设性的冲突”,而法国就是官商勾结。所以英国当时的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宪政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里面的东西。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国王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共产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还有一个是当时英国执政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执政党在执政的时候不能从事赢利性事业。台湾是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实行国民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分开。执政党从事赢利性事业实际上是违反宪政制度游戏规则的,就是说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不能直接去比赛。打个比方说,分饼的人绝对不能先拿饼,不能跟别人有利益冲突。 诺斯和温格尔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上面说的这样一套宪政游戏规则。这样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被限制住了,人民的机会主义也就跟着减少了,所以工业革命才会在英国发生。机会主义也就是坑蒙拐骗,这在中国目前非常盛行。个体户的坑蒙拐骗只是小事情,真正的问题是政府的坑蒙拐骗。政策初一和十五不一样,就是国家机会主义。只有在宪政制度下,政府”分饼”才能尽可能公平。比如说专利制度,它没有公私之分,政府是完全中立的;还有普通法中规定了自动注册的制度,也就是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的制度。这些使得技术发明可以赚钱,从而大大推动了技术商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了这些,才会有工业革命。而当时法国老是强调政府的科技奖励制度,就是由政府来判断奖励谁不奖励谁,这阻碍了它的技术的商业化。最近我看到一些史料,中国现在史学界有一个公论,就是温州的钱庄等民间机构在宋朝时就存在的,而不是制度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在就存在”原始资本主义”了。现在很多史学界的人都说,如果没有外国入侵,中国可能几个世纪都不会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呢?工业资本主义需要技术上的发明,这就需要专利制度和对私人剩余权利的保护(按照一个叫做默比的学者的看法,英国工业革命中50%以上的新技术没有获得专利,他们是政府保护私人企业的剩余权获得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20世纪前,靠国有企业,专制制度和中央计划绝不可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但是苏联1930年代却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曾经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很大的批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它同时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还有南北美洲发展的对比。南美洲的资源很丰富,但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北美洲的资源贫乏,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有人将此归结为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北美地区各个国家中地方权力都很大;而南美洲只是把地方看作一个个税源,地方自治性很弱,所以就很难发展起来。第二,北美是一个新教国家,南美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最近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通过一个回归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就是天主教及与此对应的普通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基督教及与此对应的大陆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诺斯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第三,北美实行的是联邦制,而南美实行单一制。这也涉及到”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的区分。坏的资本主义除了官商勾结、政治垄断等之外,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南美的基尼系数是世界上最高的,达到0.6到0.7。最近很多史学家有这样一个公论,在18、19世纪的法国,生产是为少数贵族阶层服务的,其特点是一般的人买不起,这使得市场规模很狭小,从而生产成本很高,效率很低。而当时英国的生产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市场规模大,成本低。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有人说收入分配不公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现象,这个观点是很值得反省的,因为这涉及到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之分。同时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就是说收入分配公平使得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快又使得收入分配公平。这也是好的资本主义的特点。而后发劣势跟坏的资本主义有很大关系。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日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是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有趣的是,洋务运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坚持官办企业的制度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香港和台湾的劳力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新工业化模式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却相当成功。很多乡镇企业也是相当于洋务运动中的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这种极落后的制度,在今天却被很多人说成是”制度创新”。从俄国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后起者的诅咒”。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我国家电行业的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个发展过程是个典型的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的过程。成套设备的进口是技术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政府垄断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业,电信业,并用模仿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也是中国的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的最重要弊病并不是国营企业效率低,而是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在这种制度下,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另几个中国的后发劣势的例子是电子商务,股市和期货市场。中国股市的硬件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香港,但它严格限制私人公司上市,也不给私人公司开证卷公司的许可证,因此股市成为向股东吸血来补助低效的国有公司的工具。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吃了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东”。这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制度创新”。关于期货市场,大家已看到了国有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买卖就是坑蒙拐骗,不可能成功。对于电子商务,有不少人相信网络经济中国有后发优势,但我却相信电子商务方面中国也有后发劣势。只要看看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是国有公司或合资的,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合资在洋务运动时期叫做”官商合办”,也就是说政府控制,而最近南韩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控制是要坏事的。而且中国因为政府垄断银行业,信用卡和私人支票都无法普及,而这二者是电子商务付款的主要方式,没有它们电子商务怎能发展? 所以今天中国想在政府垄断银行业和资信业的情况下获得电子商务的后发优势是绝不可能的。我国的中国50年代也自认在电子工业中有后发优势,结果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成了历史笑话。当年在电子工业方面与中国差不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实实学资本主义制度成了工业大国。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当局为日本起草了一部宪政主义(而不是将政府的无限权力制度化的苏联式)的宪法(由公民投票通过),国会又通过公平竞争法,解散了垄断性私人财阀(在美国压力下),形成经济中的战国纷争局面。宪法中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及专利制度成为日本成功的动力。 日本和中国的比较说明,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我参观浦东时,对中国的后发劣势深有所感。浦东的加工出口区,85%的企业是”官商合办”(中国国营公司占50%以上的股份),基本上是政府以地头蛇的身份,利用其对土地和其它资源的垄断权,与外国和中国私人企业直接争利。大多数自由经济中的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只是租地,提供服务,通常不经营企业。在自由经济中,私人企业很少会自愿与政府合资,而浦东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又是用”官商合办”,模仿技术和资本主义管理方法来延缓制度改革。表面上颇有成效,实际上留下制度隐患。我6月去南韩开会,了解到南韩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私人银行的控股和指派董事长的特权。金融危机后的改革也主要针对这一落后的制度, 即废止政府控股和指派大私人公司董事长的特权。但是,我从不少中国人听到的,却是他们欣赏南韩的大公司制度,说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要搞公司集团。但我在南韩所了解的事实是,南韩的大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公司,连大部分银行也是类似中国的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改革前,这些银行也象民生银行一样由政府指定董事长。这政府的特权正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我在浦东还听到政府办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事,更是大吃一惊,连风险投资这种最不宜政府做的事都偏要政府来做,而且以此推行政府的产业政策(英国成功的经济发展之特点就是没有产业政策),可见中国的后发劣势有多么严重。现在大家都在讲进WTO后,民族工业会如何受到打击。正如张维迎所言,如果打击的是国有企业,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就是好消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竞争力,他们却没搞清,没有竞争力的是中国的国有汽车工业,而不是中国的私人汽车工业。我相信,如果限制私人经营银行和汽车工业的规例被废止,中国在10年内会有世界上最大的本国私人汽车制造商。看看私人公司”远大”的经验很多人也会同意我的看法。中国到处都有”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口号,这都是后发劣势的表现,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应该提倡”制度兴国”,”民主宪政兴国”。 当然上面这些并不是说我主张立即就搞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个东西不能搞的太快、太早,我主张吸取台湾的经验。台湾一直没有搞过国有企业私有化,它搞的是”自由化”,就是对私人企业不歧视。我们中国现在包括银行、证券在内的30多个行业不准私人经营,还有20多个行业限制私人经营,这些都与WTO的原则不相符合,迟早要去掉的。所以根据台湾经验,你只要搞自由化而不必搞私有化。台湾自由化搞得差不多了,才搞大企业的私有化。这是成功的。私有化涉及到产权的大的变动,短期内一般会使效率下降,所以应该慎重,而且应该掌握时机。但是自由化是可以提早搞的。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 以下为讨论交流: 茅于轼: 下面我们请两位评议人发表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每个人只有5分钟时间。 左大培: 5分钟太短了,我就简单讲一个态度。刚才小凯讲的东西有一点我不赞成,我是持国有企业可改革好的观点的。你讲的英国宪政这些东西,不一定和国有企业挂得上钩。即使英美本身,也没有排斥国有企业。二战后英国搞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国有化。 其次,关于拉美的教训,你讲的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但是,左翼的经济学家对拉美的教训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拉美经济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大庄园经济,所以一直发展不上去。我过去不相信这个观点,现在则是百分之百的相信。拉美的阶级分化、收入差距等全是从这里来的。而美国实际上土地是公有的。每个移民进来,政府都象征性的收一小部分钱,然后给他一块地,也就是实行”小农”政策。因此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有好的私有制也有坏的私有制。如果能保障每一个农民都平等的拥有一块土地的话,我承认它就是一个好的私有制。而拉美的私有制是典型的坏私有制。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搞什么私有制。西方典型的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不愿意提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是论证私有制好而不管是什么私有制。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你要回答政府的机会主义从哪里来,否则我们就只能把这个问题解释为人种差异。这应该从历史的循环作用角度去讲。我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对此我有一个说法。当然我不可能拿出一个很完整的回答,历史这本书太难读了。但我现在要讲一点,就是小凯讲的这些东西所依据的那些经济学家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英美制度绝对优越。这种绝对优越论能不能论证,我画很大的一个问号。而且到底什么是英美制度?这个问题也是很难界定的。英美自己就不断地在变化。由于今天没给我时间,我不可能集中讨论了。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洋务运动问题。这个问题我专门问过我们社科院搞经济史的人,他们讲洋务运动的问题恰恰正在于中国政府没有禁止私人办企业,特别是对于改造落后技术的私人企业,政府从来没有禁止过。这和小凯讲的正相反。说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政府一定要坚持官办占主导地位等等好象缺乏历史事实根据。甚至到清末,政府还采取了鼓励私人办企业的措施,比如你办一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封你一个翰林等。而且说清政府不想搞政治改革,这也是不对的,最后十几年清政府确实一直想搞立宪。因此很多人提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清朝政府搞不动私人企业?其实最大的问题我认为就在于筹资渠道缺乏,想办私人企业筹不到钱。中国人也许天生不相信任,因为中国人天生互相欺诈。所以后来清政府之所以搞铁路合营,是因为不这样做就筹不到资,而并不是不让私人搞。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确实取缔过私人办的现代化缫丝厂,但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厂在当地引起很大的纷争,当地的一些小手工业者几乎要跟它打起来。所以用现在的话说,清政府处于就业问题的考虑,下令取缔这些缫丝厂。所以我只讲一条,就是经济学家所能说的只有一点,国有企业有没有道理先要查查它的帐。它是否有财政补贴?如果国有企业有补贴,那么私人企业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补贴你还竞争不过它,问题就只能出在你的心态上。但是怎么解决,我没有时间说了。 范剑平: 我和左大培的观点不太一样,我比较同意杨教授的观点。对他今天讲到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这些,我都很受启发。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在看杨教授关于后发劣势的文章的时候,脑子里老是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在一些纲领性档里面,老是强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我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更低的国度里面,要想建立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一直在讲跨越式发展,但实际上却往往是向后退的。有很多人讲是不是在技术领域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牵连到一个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问题。我觉得高科技产业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基础问题。高科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制度基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分配制度,因而这就涉及一个信用基础问题。自从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忽视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最基础的制度,就是高科技发展的文化氛围。我想,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都非常成功。美国之所以会出现象硅谷这样一种现象,是跟美国的文化氛围有关的。也就是说,美国人在政治、言论及生活作风各个方面都是非常自由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使得他们在科学技术的发明上敢于去想象。而在一个政治上始终要与中央保持一致、生活方面要求循规蹈矩、新闻舆论又有那么多限制的国家,其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也必然大大收到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觉得在市场经济道路中间,与其讲”跨越式”发展、与其找快捷方式,不如老老实实的打好基础。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仿的问题。 我就讲这些。 茅于轼:下面请小凯作一些响应。 杨小凯:我和大培早就认识。他关于企业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久前我还在网上看到他的一篇关于幼稚工业保护的文章。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有一点也跟我们的研究有关,就是现在外生的比较优势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更多地讲内生比较优势。比如说根据日本早期政府的产业政策,按当时的计算,日本是没有生产技术的外生比较优势的。但是它后天的私人部门抵制了政府的产业政策,从而实现了内生的比较优势。再比如说湖南有个”远大公司”,生产资本密集的中央空调。要从外生比较优势来看,湖南是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在资本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它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中央空调的企业之一。国内以前有句话说不要管姓社姓资,但我在分析全聚德为什么失败时,发现它的国有性质是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我对国有企业有些偏见,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个企业理论,就是私人企业的剩余权是对企业家思想的定价。如果没有这个定价机制,任何好的管理方式都不可能产生。所以在这一点上,又要有企业家精神,又没有私人剩余权的有效保护,是不可能同时做到的。 关于坏的私有制,我想我们的看法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有说英美制度是绝对优越的意思。我们最近有本书叫《发展经济学》,里面介绍了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的历史学家都强调西欧的政治不统一是制度演进的一个动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英美体制和欧洲大陆体制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个推动力量就是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间,法国有超过英国的地方。比如说英国早期是不准在大学里面教工程和技术的,它都是讲人类文化,法国则强调在大学里面教工程技术。因此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比英国有比较优势,它在许多方面包括修高速公路等都有超过英国的地方。因此两种制度是在竞争的。不过总的竞争过程中,英美制度还是占一些优势的。比如很早以前大陆国家就模仿英美的地方自治制度,法律上也在向英美普通法靠拢。 关于洋务运动时期没有禁止私人企业等等,大培说的都是事实。那时清朝政府已经痛感不进行彻底改革不行了。而且当时慈嬉太后还有一个《罪己诏》,表明要痛下决心改革。但是那个时候改革显然太迟了。因此统治者下决心改革的时间早晚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决心下得早才取得了成功。洋务运动时期政府虽然没有禁止私人搞企业,但政府同时自己也搞企业,游戏规则就破坏了。制订规则的人自己下场踢球,即使不禁止别人参加游戏,人家也是注定要输的。这就是我对大培的回答啊。 对于范剑平先生的评论,我基本同意。但我还是要说明一点,就是技术模仿在短期内还是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的。当然这个成功是很危险的。我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国伊朗巴列维改革俄国斯托雷汀改革的教训。这两个改革的特点都是只改经济不改政治。特别是斯托雷汀改革,你看它当时的统计数字比现在还好,它的农村土地私有化搞得很快,而且表现很好,成长率很高。但是因为没有改革政治制度,所以就不公平,就造成了老百姓不满,导致改革失败。因此一个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哪怕方向是对的,也可能造成意外的倒退,这种意外的倒退会使社会遭受很大的损失,有时这种损省□至是不可挽回的。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茅于轼:小凯的发言涉及面确实非常广,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我们的讨论要有全面的观点。中国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在经济上,就是在政治上我觉得成就也是很大的。虽然还有许多的毛病,但我们想想20年以前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对以后还是要有信心的。 再一点,我们天则所是提倡学术宽容的。因此既要吸收别人观点中好的地方,而且要勇敢的指出不足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发言。 盛洪:非常感谢小凯。今天讲的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或者说好私有化和坏私有化、好自由化和坏自由化、好民主和坏民主,其含义就是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不在这些概念的表面层次上谈问题,问题比概念要深入的多。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第二点,我基本赞成小凯刚才的演讲和他背后的诺斯这套理论。但是我觉得他只说了一半。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学者,我对诺斯的理论还是非常赞同的,尤其是他最近从研究有形制度转向研究无形制度,这种倾向我是非常赞同的。他后来也讲到从天主教向新教的这样一个变革对于西方制度结构的影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天主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集权的宗教,它甚至可以因为信仰杀人。当时因为”异教罪”而上火刑柱的有几十万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利益杀人的情况是非常之多的,但因为信仰杀人我想是非常严重的。由于这一点,欧洲当时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是不可能自由的。后来到了新教革命,小凯讲的非常重要,就是没有了判别信仰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连耶酥是不是三位一体这样的事情都要争论一番。因为这件事还导致了罗马教和东正教的分裂。实际上新教革命最初也是非常集权的,他们也因为异端而杀人,只是到了后来美国非宗教化以后,才逐渐走上完全根据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去理解上帝、不需要别人判决是否正确的道路。这在西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提出一个批评,刚才大培也提出来了。我最近一直在想,诺斯讲的话不全面,实际上确实有一种”盎格鲁枣撒克逊优越论”在里头,所以他的所有的东西都会使人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种盎格鲁枣撒克逊优越论认为,英美的崛起主要是靠民主、市场化、自由化、私人企业、自由贸易等。实际上历史并非如此。包括小凯举的香港的例子和美国的例子。但还有一个是印度的例子。实际上在英国崛起的时候,最初重商主义非常盛行。那时候可以说印度棉布统治了欧洲市场,而英国当时带头通过了重商主义的法案,禁止印度棉布的输入。英国的工业革命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就是个国有企业,女王在里面是占有股份的。再看看对印度的统治。当时攫取印度财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利用对印度的统治,对之强加歧视性关税,也就是说印度的棉布到英国是高关税,而英国的棉布到印度是低关税。所以这里面各种因素都是存在的,不能简单而论。包括南美和北美的对立也是如此。实际上南美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贸易保护主义,而北美是有的。所以南美无法保护它的工业发展。 第二点,我在考虑后发劣势的时候想到一件事情,就是说如果以英美模式为基础去思考,就要求我们都要从制度上去学它,否则就会永远落后。但不能忘记英美模式出现之前,什么模式占优势呢?我想中国起码在唐、宋之间的时候,在全球是领先的。但你要想到是否如果当时不学中国模式,就会永远落后?所以我觉得制度变迁有向外学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内生的一面,这非常重要。 第三点,就是要看到中国的很多特点都与法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中国在信仰上不是以某一个教廷为集权的,中国的儒教不是西方的宗教形式,它在信仰方面非常宽容。另外一点是在法律制度上,我猜测中国的法律制度就是判例法。你看过去的《三言两拍》,很清楚表现了这一点。此外,现在也不能很简单地讲私人企业不能进入了。我觉得对于80年代的改革还是应该认真的看待的,现在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技术上的模仿,确实存在一些比较深刻的变革。包括刚才讲的私人企业现在在不断地改进它的境况。刚才小凯讲的私人企业不能进入的那些行业,其实现在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特点,而且要看到我们内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英美的制度模式,可能会形成新的想法。 周其仁:小凯今天讲的东西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他把落后国家的发展概括为技术的模仿和制度的模仿。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只从技术上模仿恐怕会出问题。这一点我想是一个重要的论述。当然他在论述涉及到整个世界历史,因此难免会有很多争论。 对于小凯的观点我有一点评论,就是从中国这两年的变化来看,我们现在的制度模仿也很热闹。但我们好象对制度里面的技术部分更为偏好,而对制度里面的基础的制度总想绕开或躲开。比如我们已经有股份公司了,而且各种专业词汇层出不穷,让我们这些教经济学的人感觉很好。但在基本的关系当中应该有一个层次。比如说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有一个基础的信用关系
任仲夷:中国的改革仍未过大关
关山采访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
关:政治改革比经济改革难度大得多,谁愿意冒这个风险?
任:这一关始终得过,现在不过,以后说不准更难过。我总感到现在
的闯劲还不够。过政治改革这一关一定要有勇气、胆识,横下一条心。小
平南巡时就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
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政治改革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之
一是由于怕乱,其实政治改革不会大乱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想
乱,老百姓都希望生活安定,都痛恨腐败,人心思变。这也是中国的国情
。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办,当初拨乱反正政策几乎来个180度转向,但社会仍
然安定。只要政策、步骤、方法对头,今天政治改革一样乱不了。因为这
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
关:在中国,政治改革勇气是需要的,但也要讲策略,这方面你有什
么高见?
任:再过两三个月我就91岁了,老啦,谈不出什么高见,浅见倒有。
毛主席曾提出的种“试验田”、“一切经过试验”的办法我看可以用
。政治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先做试验,突破一点,再行推广,就可以稳步
前进。可以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领域先搞试验,取得经验,然后推广。
我认为只要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稳步前
进(先做试验就是为了稳嘛),是出不了大乱子的。
关:广东是先走一步的地方,政治改革能不能也先走一步?
任:我看可以。改革开放后,中央、国务院就明文把广东、福建定为
“综合试验省”,深圳定为经济特区,赋予先走一步的任务。这个文件直
到现在并未收回和撤销。...也曾希望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怎样增创新优势?增创什么新优势?我看关键还是要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
。
关:关于解放思想,你有什么看法?
任:我看这是进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一个领域。 中国最大的资
源是人力资源,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让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人口包袱才能变为国力优势。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兼
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政党、一个领导人,如果听不到批评的声音,是
很危险的。小平同志就说:“革命政党最怕是听不见人民的声音;最怕是
鸦雀无声。”况且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写进宪法里的,是公民的基本权
利。中央不是反复强调要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吗?
关: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任:我看政治改革还是要像经济改革那样,学习借鉴人类一切先进的
东西。用...的提法就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西方发达国家
几百年来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这说明他们管理国家积累了丰
富的、成熟的经验。这是人类的文明,肯定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关:改革的闯将,原深圳蛇口开发区主任袁庚曾主张中国应该学习借
鉴西方社会先进的政治文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任:我赞同袁庚的观点。现在腐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根本原因是权
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资本主义国家存在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三权分立”指的是这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
平衡,它的本质就是制约权力的滥用。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实践已证明,“
三权分立”对制约权力遏制腐败非常有效。就像市场经济能有效配置资源
一样,这是人类创造的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有效工具,是人类创造的政
治文明,不应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过去我们搞的“一元化”领导那
一套教训还不深刻吗?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而应该像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样,学习借鉴“三权分立”其中的科学成分,创造
性地建立...领导下的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 现在,像袁庚这样敢想
、敢说、敢闯、敢干、敢于创新的实干家再多一些就好了。
关:说到西方的政治文明。我感到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就是
透明和公开。我今年初去了一趟北欧考察,感触良多。这些国家公共部门
的一切开支、每一笔经费的去向和每个公务员的收入财产都是公开的,以
便接受市民和媒体监督。你不但可以在相关网站上找到国家领导人(包括
皇室成员)的财产和收入资料,而且可以找到任何一位政府官员公务宴请
的菜单和费用以及出差的报销清单。有一位高官只不过公务宴请时上了一
道鹅肝,就被传媒批评超标而丢了官。如果中国也这样做,想腐败都难。
任:这种办法好,简单易学,不难办到。现在电脑已经很普及,每个
单位都有,上网就是了。这又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利党利国利民,说不
准每年还可以省下1000多亿的公款吃喝费。
关:任老,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任:中国的改革仍未过大关,“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赵启正独特的语言艺术:简捷、理性与幽默兼备
赵启正:1940年生于北京。195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主修实验核物理专业。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当技术员。1974年调到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1981年被评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高级工程师,后为教授级研究员。1984年被委任为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91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后又负责筹备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并于1993年担任首任管委会主任及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1998年调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至今。
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之前,我们是先从报刊、电视、网络中了解到他有这样几个“之最”:在最著名的大学里,接受最尖端学科的教育;在最尖端的国防科技部门长期服务;在最发达的城市里参与引领中国改革的最新潮流;在最开放的部门里,为中国走向世界营造最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赵启正讲话向来崇尚清楚、简短,因为他觉得讲长了会让听话人不清楚讲话要点,让人觉得没有新意,而实际是讲话人自己把新意给淹没了。在面对外国人时,尤其要避免讲“车轮话”,绕来绕去让人不甚了然。
在讨论如何说明问题时,赵启正的一个观点是: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不一定用很复杂的话,用简洁的话说明道理比用复杂的话说明道理要高明。他认为用复杂的办法解决复杂的事情可算及格,而用复杂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就不及格了。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是最高水平,当然简单不是指粗糙和轻率地下结论。
在很多场合的发言中和在答记者问时赵启正的逻辑推理都特别通俗易懂,又都切中肯綮,可以说是举重若轻。当被问及这其中的秘诀,赵启正坦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他喜欢学习和从事科技工作的经历。
他说理科的逻辑由定律、数学和实验构成,逻辑性要求说话就要把原因和结果分列,把事实和推论分列,层次要十分清晰。在外宣工作中,实事求是是讲逻辑的基础。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批驳美国政府的谬论的发言充分显示了逻辑推理的威力。当他回答美国CNN记者问题时说,美国政府没有进行仔细调查就匆忙宣布误用了旧地图,并且三张都是旧的,正确的一张也没有使用。他在驳斥“误炸”的托词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他的知识背景。为了让大家都能识别美国的虚伪所在,他用了掷“骰子”的例子来说明。因为骰子有六面,那么某一面出现错误的概率是1/6。用三张旧地图就是掷三次“骰子”同出现一个面,这种概率是1/216。再加上其他多个“偶然的”错误就是十几个“骰子”同时出现了同一面。概率论告诉人们,这种概率几乎是零。他还补充说在卫星遥感地图已普遍应用的今天,美国空军还使用普通地图也很令人费解。这样任何人都会明白美国政府所谓的“误诈”只不过是托词而已。会后,多份报纸引用了他的这段雄辩之词。
在德国举行“中国文化周”前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为什么不带来交响乐?”他回答“德国人的耳朵已经被德国的乐队惯坏了(德国听众对交响乐队往往苛求和挑剔),该请你们欣赏欣赏中国音乐了!”接着他又介绍了中国人对德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对德国科学家的崇敬,他说“好像每个德国人都像哲学家吧?”一席话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当时正是美国“9・11”事件后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又有记者问“对于‘9・11’事件,中国的大学生有点幸灾乐祸,他们在网上有这样的表现。”赵启正回答说“中国大学生有一千多万,少数大学生想到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无端被炸和撞机事件。因此会有一时情绪的表达,但我相信这不是他们的哲学思考!”这又引起一阵掌声。
他在新闻办举行的新闻记者培训班上说,担任发言人,决不是说善于辞令就可以的。首先在于他的立场和观念,必须正确;其次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储存,对于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要先占有充分的信息。尤其是要有对最新信息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讲话如果道理不严密,就难以让人信服了。他在这个培训班上针对有的发言人回答问题像给学生讲课,滔滔不绝,或有时又像对部下部署工作那样的口吻;有时有些话讲出口后又希望不要公开发表,或由于对某些刁钻的问题反感而情绪化。他说,就一般而言,发言人要记住在新闻发布会的场合,“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这句话在国内报纸上登载后,立即被英文《南华早报》引用,并认为中国连续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具有重大意义。
熟悉赵启正的人说,他在许多即席讲话的场合,妙语连珠,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年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到浦东和赵启正共同主持合资啤酒厂的奠基仪式,他演讲时说“福斯特啤酒在上海生产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知道在澳大利亚所谓的正餐就是中餐,澳大利亚人是说英语的人当中最擅长使用筷子的,那么吃着地道的中餐,喝着澳大利亚地道的啤酒,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都能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啊!”这一番话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