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五, 五月 27, 2005

几个社会现象

 
几个社会现象
  
  
  一,教育部下令在教育网BBS推行实名制和禁止校外访问
  
  2005年3月1日,一份来自浙江大学某BBS的内部文件被公布,并迅速在教育网内传
播开来,主要内容是教育部下令在教育网BBS推行实名制和禁止校外访问,但各大BBS
“不约而同”地禁止对此事的询问和议论。据悉,这是教育部17号文件的要求,文件细
节尚不得而知。3月3-5日,先后有水木清华(最高在线2.3万,目前教育网内排名第一
的站点)、北大未名、南大小百合(最高在线1.2万,目前教育网内排名第二)、浙大
海纳百川、武大珞珈山水、上海交大饮水思源、西安交大兵马俑、南开大学我爱南开、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等多个高校BBS进行“系统维护”,或暂时关站,或关闭部分服务
(如校外访问、新用户注册等)。目前几个主要的教育网BBS尚未完全恢复服务,最严
重的是南京大学小百合站,从3月4日起全站只读已有一周,其次是北大未名站,校外IP
一律无法登录,水木清华站暂停新用户注册,且其重点版面清华特快仅允许校内访问,
而一些高校BBS已经开始按照文件要求执行。一时间,教育网内哀声一片,人心惶惶。
  
  二,外逃资金总额是中国全民储蓄额的百分之三十四
  
  关于中国外逃官员的数字,以及携款的数额,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答案。以至
2004年8月1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请给公众关于贪官外逃的准确数字”
的文章。文章说: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贪官携款外逃?中国外逃资金究竟有多少?这恐
怕是一笔糊涂账。笔者汇总了一下从去年开始媒体报道的有关数据资料,结果如下:2
003年,《半月谈》6月上半月刊统计说,中国共有至少4000名贪官携款50亿
美元外逃;2004年2月4日香港《文汇报》援引内地统计数字说,单是2003年
上半年,内地外逃党员干部高达8000多名,具体携款数目不详;7月23日《法制
晚报》报道说,公安部在5月份召开的新闻发会上公布目前我国尚有外逃的经济犯罪嫌
疑人500多人,涉案金额700多亿元人民币;8月16日《法制晚报》报道说,据
商务部首次披露的数字显示:我国目前尚有4000多名贪官外逃,共卷走资金高达5
00亿美元……不过目前最高的估计是:外逃官员为15000人(改革开放以来),
郎咸平估计中国大陆外逃的资金已经达到了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约合3千7百多亿美
金。而根据统计,到2002年,中国全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万7千亿元人民币。这就
是说,外逃资金总额是中国全民储蓄额的百分之三十四。
  
  三,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
  
  2005年3月11日,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共同在暨大举
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
大学生4年的花费,此一尖锐问题反映出,高校逐年飙涨的学费已成了中国普通百姓不
能承受之重。
  据广州日报3月12日报导,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指出,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
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
左右;加上食、衣、住、行等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据调查,
有25.5%的学生因为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因此而不愿再升入大学。
  中国年城镇居民2004年平均纯收入是9422元,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仅有2936元。以
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
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中国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
分地区甚至超过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四,官员花去全国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强
  
  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的两会上透露,根据非正式统计,2004年中国官员
用车耗费3000亿元,招待用费2000亿元,出国考察另花费2000亿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
全国财政收入2兆6356亿多元的四分之一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因为决策失误、乱搞形象
工程和政绩工程所造成的浪费。
  
  五,全国人大代表70%是领导
  
  2005年,我国共有将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但有近70%的代表,是来自行政和企
事业单位的领导。
  “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官员代表大会。”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针对我国现行的人大代表的构成现状,非常认真地提出,我国人大代表的数量之多
创世界之最,代表中的官员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
  
  
  六,中国的学术界正在加速制造学术垃圾?
  
  据认为,中国的顶尖大学,也就是北大和清华,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位於200名之
外。它们不仅在世界上落后,即使在亚洲也算不上是一流。有人统计,在2000到2002这
三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六所
全国最强的学校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总共发表了27篇论文,仅及哈佛大学的
6%,剑桥大学的15%,东京大学的20%。(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4中国一流大学评
价揭晓 15所大学入围)。考虑到这六所大学的规模(师生人数)都至少在哈佛大学的两倍
以上,因此可以说,一所哈佛大学的科学产出相当于大约200所中国一流大学
(12÷6%=200)。这就是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另外,根据发表论文产生的影
响,也就是论文引用率,来衡量,2002年中国的物理学在世界上82个国家中居第66位,
与新加坡、白俄罗斯、古巴不相上下。排名最高的中国大学是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
学,分别为第551和552位。靠在国内刮起SCI旋风起家的南京大学,其学论文总数在
1992-2002年间排在世界第41位,但如果按平均引用次数来计算,它的排名却一落千
丈,居第675位。(缥缈孤鸿:可怜的中国物理!可怜的科大、北大、南大、复旦、清华
!)。所以说,中国的学术界正在加速制造学术垃圾。

金岩石:没有全时段的全流通 与股权分置可并存

 
金岩石:没有全时段的全流通 与股权分置可并存

  证券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交易双方彼此交易的不是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变动的预期。看涨看跌的不同预期构成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所有预期都必然以现行交易规则为前提。现行规则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只要大家约定共同遵守同一规则,就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因为在同一时点上的交易,没有道理,只有规则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

  证券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交易双方彼此交易的不是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变动的预期。看涨看跌的不同预期构成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所有预期都必然以现行交易规则为前提。现行规则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只要大家约定共同遵守同一规则,就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因为在同一时点上的交易,没有道理,只有规则。

  当业界普遍认为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必须切除的毒瘤之时,全流通似乎成了解救中国证券市场各种弊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我们了解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历史,再把这段历史和各国证券市场的创始阶段相比较,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全流通不能替代股权分置

  毫无疑问,全流通是各国证券市场的主流形态,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如果现在创办一个新的证券市场,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全流通。但是当中国证券市场在初创阶段已经选择了股权分置的情况下,以股权分置为前提的交易规则和价值取向就构成了市场的基本规范,这种规范以契约形式同时约束着证券市场的发行人、投资人和监管机构。因此,以全流通替代股权分置等于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全盘否定,或者说是“推倒重来”。当我们强调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时,公开指信息披露,公平指交易行为,而公正指的是交易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是对市场公正性的唯一解释。

  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于一个两难选择:或者是选择股权分置,或者是没有证券市场。当法律法规还不承认私人产权的时候,当制度安排只能接受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市场之时,中国开办了一个股权分置的证券市场,巧妙地回避了市场和法制的冲突。以股权分置为基础的中国证券市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使我们在过去14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初创证券市场三、五十年的路。时至今日,两市合计有1300多家公司上市,而开市100多年的纽交所上市公司目前有2800多家,其中在1995年以前上市的不到1500家。

  虽然在上市公司家数上中国已经不逊于许多成熟市场或新兴市场,但目前流通总市值只有1.1万多亿人民币,仅相当于一个汇丰银行。股权分置使60-70%的股票不能流通,假如我们在一日之内实现全流通,则全流通市值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就翻了三倍。但这仅仅是一个假说,因为60-70%的非流通股无论以什么方式转变为流通股都必然带来价格的急剧下跌,结果恐怕仍然是1.1万多亿的流通市值。当人们倡导以全流通替代权股分置的时候,似乎没有想到市场上的投资人和发行人能否承受资产如此迅速流失的后果。当专家学者们提出上千种方案来解决资产流动和资产定价之间的逆向运动之时,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能够提出上千种方案就等于没有方案。

  市场契约不能随意修改

  股权分置和全流通是两种制度,同时也是流动性和成长性的置换,控制权和自由度的置换。美国的上市公司有144限制股,公司的发起人或控制人可以在很低的价位上购买一年或两年内不能流通的144限制股。到期可以流通的时候,144股的持有人必须通过注册程序取消144股的限制并公告后才能卖出股票。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144股的持有人放弃了一年或两年的流动性(也放弃了同期的银行利息收入),因此获得了价格上的折让。如果在这一两年之中,公司的经营非常成功,144股的持有人以这种被锁定的“忠诚”获得了更高的投资收益。反之,144股的持有人就承担了非流动性的风险。在这样一个时间和利益置换的市场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限制股和流通股的持有人在市场上各得其所,以不同时点的利益完成了彼此之间的交易。

  这种交易的公平性在于限制股的持有人放弃流动性而取得长期成长性;流通股的持有人则享有流动性而降低成长预期。流动性是证券市场上最具交易价值的商品,控制权作为对流动性的放弃,其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为获得控制权而放弃流动性,是公司经营者与市场投资人之间的交易。

  因此,每个证券市场都必然有相当比例的非流通股,其差别在于主动放弃流动性和被动放弃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市场永远没有全时段的全流通。

  中国证券市场上股权分置起源于控制权的非流动性,这是被动放弃或强制放弃,是当时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制度选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控制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日益产生了流动性需求,这是全流通制度的内在动因,也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合理诉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合理性的冲突:一是已生效契约的合理性;二是控制权流动的合理性。因此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公婆辩论殃及子孙。但是,就像父母不能选择是否承认已出生的孩子一样,市场也不能由于理念和标准的变化而随意修改已生效的契约。

  华尔街的灵魂是关于时点的经济学,其宗旨是竭尽全力来建立和维持投资人对证券流动性的信心。它之所以能够把企业的成长转化为高流动性和高分散性的交易行为,关键在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把权益分配在不同的时点。证券市场通过在不同时点上发生的交易所完成的权益分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因此一个市场得以建立起来的基本契约神圣不可侵犯。以全流通替代股权分置的倡导者经常打着保护中小股东的旗号,而这种替代却是大股东在已经享受成长利益和控制权的前提下还要获得资产的流动性,这本质上是以违约的方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在股权分置的市场上,全流通的声浪一起,股价就必然应声下跌。

  证券市场和所有其他市场一样,都是商品交易的市场。证券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交易双方彼此交易的不是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变动的预期。看涨看跌的不同预期构成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所有预期都必然以现行交易规则为前提。现行规则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只要大家约定共同遵守同一规则,就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因为在同一时点上的交易,没有道理,只有规则。

  股权分置和全流通市场可以并存

  早期证券市场发源于咖啡吧,后来才有了会所制的交易所,这就是英美证券交易所富人俱乐部体制的起源。富人俱乐部有人举牌子,有人敲锤子,但举牌子和敲锤子的人都是会员,彼此知根知底,谁也骗不了谁。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从英国移民的“爱尔兰帮”搞起来的,它延续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拍卖制。拍卖制的发行程序和现在的古董拍卖一样,是由交易所设定标准或门槛,发行人设底价竞拍成交。所以,当时证券发行非常频繁。纽交所的会员资格至今仍然是家族世袭,中小券商觉得不公平不合理就搞了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是券商间开放式报价交易平台,实行做市商制度,并赦免了上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的条款。早期做市商没有电脑,买卖价格之间的差价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外汇买卖差价一样。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只要能找到足够数量愿意承担交易风险的做市商就可以了。没有盈利的公司风险很大,敢于参与这种风险交易的券商有时很少,因此就会有股票的买价两元,卖价十二元,两个券商之间做市可以分十元钱的差价。这种交易规则合理吗?大多数人都会说不合理。但由于有这十元钱的利益驱动,中小企业上市了,并可能由于上市而成长了,于是参与做市的券商就逐渐增多了,买卖之间的差价就缩小了。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交易越频繁差价越小,交易越清淡差价越大,一个看似不合理的交易规则就这样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并最终降低了交易成本。以至于美国证券业协会主席列维茨在2000年卸任时骄傲地说:“我们在30年前创立了纳斯达克市场,现在纳斯达克市场上最活跃的20家股票买卖之间的差价低于纽交所最活跃的20家股票,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功。”

  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故事应该给我们一个启示:制度差别并不决定市场的成长,投资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在股权分置和全流通市场的选择之中,可以替代也可以并存。如果全流通可以被接受,为什么不能开一个试试,让投资人自行选择呢?没有人能在经验上证明股权分置市场的种种弊端在全流通市场就不存在,也没有人能在逻辑上论证全流通市场就必然优于股权分置市场,以全流通替代股权分置所能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大股东会因此获得流动性。而由于在证券市场上彼此交易的是成长预期,任何有可能改变交易规则的讨论,都会对市场注入交易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伤害市场投资人的信心。当这种不确定性日益增多之时,沉默的多数就会选择退出。在这里,沉默的多数恰恰就是那些“被保护”的中小股东

读书笔记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里有了土地。――南非图图大主教

项目管理

 

项目开始时浪费的一天和最后阶段浪费的一天对项目造成的伤害是同等的。

 

有无数种方法可以浪费一天的时间……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拿回一天的时间。

 

规格文档中的含糊标志着不同的系统参与者之间存在着未解决的冲突。

 

面对冲突,请记住:我们都站在同一边;跟我们对立的,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将你置于死地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正是你知道绝不会置你于死地的东西。

 

读书笔记-critical Thinking

 

摘选他论文的某些段落:

“文化人类学对民族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研究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如何影响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宗教行为。比较有名的代表是文化人类学家哈里斯(Marvin Harris)。他发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无理性的一些民风教俗,从生态角度分析来看却是合理的制度安排(Harris 1974) 。例如,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印度瘦弱的“圣乐”在大街上游荡不许宰杀等,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种无经济效益的行为;哈里斯则认为有自然的道
理。猪肉是一种可口的食物,能量转化率非常高,但猪不爱动,喜欢潮湿,而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干旱草场的载畜量有限,要经常迁徙,若喜欢上猪肉的话,老百姓就不愿迁徙,就会危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猪肉先变成贵族的奢侈品,价格昂贵到大众无法消费的时候,就变成一种宗教的禁忌。因而,禁食猪肉在干旱的游牧地区是生态经济约束下一种合理的文化制度安排。为此,哈里斯发展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推广马克思主义学说到文化人类学(Harris 1980)。”――《东西方文明的分歧和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

这里有一点牵强:奢侈品变成宗教禁忌,这一点没有解释清楚。

“我曾问过我的朋友钱世锷,你在中国有可能作出这样重大的发明吗?他回答可能很小。我也计算过自己的例子。在美国几乎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在想科学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灵感都得之于和竞争学派的交锋或同边缘领域专家的讨论。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但很少有领先世界的学者可以作交叉领域的对话。原因在于科学文化气氛的不同。西方科学界鼓励”critical Thinking”,中国强调实用和模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互相分割,互不合作,所以原创性边缘性的开创工作在国内难以生长。”――《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

这里的关键,是交叉学科的碰撞和交锋,才能引起突破,我们最缺的,就是这一点。


陈平还对我国目前的统一大社保提出了异议――很有见地!

《京城玩家》:大玩家王世襄

《京城玩家》:大玩家王世襄

新华网 ( 2004-04-12 10:35:33 )
稿件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

《京城玩家》一书记录了王世襄从顽童“玩儿”到大家的经历,特摘录几件典型事例,请读者体会他的玩性到底有多大。
王世襄和袁荃猷
玩什么有什么
王世襄老爷子得说是北京岁数比较大的玩家了。他属虎,1914年生人,今年90岁了。您说,像他这岁数的玩家还多吗﹖他有话,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是这话:您别小瞧这个玩家,它能陶冶人的性情,能让人长寿。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比如跑狗架鹰,比如斗蛐蛐养鸽子。这些俗的玩意儿,在老爷子的笔下都成了文化。北京人管那些玩出道的人叫玩什么有什么,这话用在王世襄老爷子这儿正合适。
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世襄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比如老北京人玩獾狗、玩鹰、玩秋虫和冬虫儿,但具体怎么个玩法,文字记载却很少。世襄老人的《北京的鸽哨》、《秋虫篇》、《獾狗篇》、《大鹰篇》等都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资料。世襄先生玩的东西多,但玩得最上心、最过瘾的是古典家具。他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髹饰录解说》等大部头著作,已成为今人研究古典家具的经典。现在一般玩古典家具的,无一不备世襄先生的这部大作。
怀揣蝈蝈葫芦念大学
世襄先生在燕大曾被同学视为怪才。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教室温度当然比外面高,蝈蝈在世襄怀里呆得挺舒坦,自然要振翅高歌,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学校开茶话会,燕大校长司徒雷登请外籍教授出席,世襄先生也西服革履、仪容潇洒地参加。座谈会上,他用英语跟外国教授对答如流,让司徒雷登对他刮目相看。但是第二天,他却上边穿着铜纽扣的对襟棉袄,下边穿着鹿皮套裤,架着大鹰在校园里出现,这派头,让同学们觉得他实在匪夷所思。软磨硬泡收杌凳
王世襄在《捃古缘》一文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50多年前,他在北京通州鼓楼北小巷一个老太太家看到一对杌凳。这是明朝留下来的,无束腰,直根,四足外圆内方,用材粗硕,十分简练朴质,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老太太要价20元,王世襄马上掏钱,老太太见他没还价,马上改了口不卖了。两天以后,世襄先生路过东四的挂货铺,看见打小鼓的王四坐在这对杌凳上,觉得这回再不能让这对杌凳“跑”了。可那天他恰恰忘带钱包了,王四要价40,他连定钱也拿不出来。等他带着钱回到挂货铺,杌凳却已经被红桥的梁家买走了。
世襄先生跑到梁家,想把这对杌凳买回来。谁知梁家兄弟就是不卖。世襄锲而不舍,一次不行,两次,隔三差五到梁家买这对杌凳。为了买到手,他不断地加价,历时一年,他跑了二三十次,最后花了400块钱,才从梁氏兄弟手里把它买下来,这价钱正好是当初通州老太太要价的20倍。
世襄先生对这对杌凳当然格外看重,买回去又重新拾掇了一番,其图片收录到他的《明式家具珍赏》中,当然,其价值也许值400元的20倍了。
事后他说:“搜集文化器物总有一个经历。经历有的简单平常,有的复杂曲折。越是曲折,越是奇巧,越使人难忘。”往事追忆:王世襄费尽周折追国宝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成立,由马衡和梁思成两位先生的推荐,“清损会”主任委员杭立武认为世襄是难得的人才,便派他参加了“清损会”平津地区办公室的工作,职务是助理代表。
当时,世襄先生正是风华正茂的20多岁小青年,精力充沛,又对文物有浓厚兴趣,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清理文物上。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同仁一起干了六档子在中国近代文物史上可圈可点的大事,为国家追回数千件珍贵的文物。第一件事,没收了德国商人杨宁史非法占有的青铜器。杨宁史是德国禅臣银行的经理,沦陷时期河南等地出土的重要青铜器,大多被杨宁史买了。这些青铜器当时被杨宁史秘藏在台基厂外商运输公司百利洋行,但他谎称东西在天津的宅子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文物。为了不使这些文物流失,世襄费尽周折,最后在朱启钤家见到了宋子文,他详陈利弊,终于将杨宁史手中的一批共240件青铜器没收。这批青铜器中有“宴乐渔猎纹战国壶”、“商饕餮纹大铖”,以及鼎、卣、爵杯、玉柄戊等。第二件事,收购了京城大玩家郭葆昌的藏瓷。郭葆昌是古玩铺学徒出身,为人精明干练,后为袁世凯管总务。郭葆昌懂瓷器鉴定,曾在景德镇管理窑务,设官窑,为袁世凯烧制“洪宪瓷”。致富以后,个人收藏大量的古瓷,他生前将家中所藏瓷器编成燕瓷图谱,名《觯斋瓷乘》共二十册。郭葆昌是民国时的京城陶瓷专家,以精鉴别、富收藏闻名中外。郭于1935年病故,所藏瓷器为其子女郭昭俊等人所有。世襄先生听说郭葆昌死后,这批珍贵瓷器有可能散失,于是回到北京以后,马上找到郭昭俊,他说老父亲留下来的瓷器已被兄弟姐妹分成几股,但完好无缺,并未出售,如果公家收购,求之不得。世襄为收购这批文物真是不遗余力,通过桂老朱启钤,他见到了宋子文,几经周折,宋子文同意付给郭家十万美金,以“捐献”的名义,将郭瓷收购,并给郭昭俊在中央银行安排了一个工作。世襄先生与周士庄先生一起对照《觯斋瓷乘》的照片及注明的尺寸,逐箱逐件地清点后装回原箱,加贴上故宫的封条。世襄先生办的第三件事是追回美军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一批瓷器。第四件事是1946年7月,受命去天津张园接收溥仪存放在保险柜中的一批重要文物。此时张园已被美军借用,美军进驻张园之前,发现屋里有两个保险柜,一个已被打开,里头空无一物,另一个上着锁,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当然,如果有东西肯定不是俗物。于是由世襄代表“清损会”,美军代表克利夫斯,加上敌伪产业处理局驻津办事处代表,到张园开这个保险柜。为了开柜,专门找来修配铁柜钥匙的师傅,试用了几种办法都打不开柜门,最后只好用加氧气的喷火器把柜门愣给烧开,一看里面有手提式保险匣21个。因事关国宝的遗失问题,三方代表只能先贴上封条,次日由七八个士兵押送,坐火车运到故宫御花园绛雪轩。沈兼士、马衡、葛莱等要人都在场,并由十多个工作人员一起打开保险匣,清点造册,总数为1000多件珍品。其中古玉有数百件,如商代鹰攫人头玉佩等;宋元人手卷4件:宋马和之赤壁赋图卷,老子像道德经书卷,这些手卷都高不足一尺,但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胡轩珐琅烟壶、痕都斯坦嵌宝石玉碗、嵌珠宝珐琅表、黄扬翡翠扳指等更是价值连城,这些物品现均收藏于故宫珍宝馆。世襄先生做的第五件事是帮助桂老朱启钤将存放在长春的200多件丝绣运回北京。说起这事还有点曲折。民国初,桂老搜集了一批从宋代到清代的缂丝、刺绣,大约200件。桂老对缂丝早有研究,将这些藏品一一著录,撰写了一部书稿《存素堂丝绣录》。后来,桂老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影刻宋版《营造法式》编印明岐阳王世家文物图册,需要大批钱,才忍痛割爱,以20万元的价儿卖给了张学良。张学良买到手以后,一直存在东北边业银行内。日寇侵占东北,伪满洲国将这批丝绣定为“国宝”,在日本印成原册图录,名叫《纂组英华》,成为世界闻名的文物。1946年5月,长春已被解放大军包围,形成孤岛,桂老生怕丝绣毁于战火。恰逢宋美龄从南京路过北京去长春督战,桂老得知这个消息,马上把世襄先生叫到家中,让他以“清损会”平津地区办公处及个人名义,写一个呈文,建议把这批丝绣空运到安全地点。世襄写好以后交给了桂老,经桂老从中斡旋,这批丝绣从长春空运到北京,交给了故宫博物院。世襄先生干的第六件事是代表故宫接收了海关移交的德商德孚洋行的十几箱物品,这批物品原来是德国的一个研究民俗学的机构或博物馆所搜集,其中有木佛、近代工艺品、明清服装、年画、皮影、剪纸、日用铜器、锡器等。(刘易/整理)

调寄《踏莎行》

 
调寄《踏莎行》

携酒寻花
倚楼观月
晓风吹动星明灭
少年游侣总贪欢
闲时歌舞朝逐夜

雨后梨花
风前黄叶
韶光易逝身如借
恍然回顾镜中人
鬓头新覆天山雪

对联

 
====================================

上:翠柳含烟 ,波心月冷 .一叶芭蕉如扇 ,驱不散愁丝恨缕.月染西山,渔舟唱晚,知己
无从觅,怎携手同游人间?

下:晓寒醉舞,绿竹无心。飞觞醉月似锦,终可获拨云见日。南窗秋雨,一叶飘然,飒
飒逍遥意,唯戴月荷锄归。

===========================

上:红尘谁与对,任大漠苍凉小楼凄楚,狭路相逢,一剑轻生死

下:孤旅独漫步,凭上交不谄下气怡声,康庄任行,百炼弃荣辱。

===========================

上:经百难未死,方称剑客

下:历千险得生,难诩英雄

===========================

上:红尘碧落,多少腾蛟起凤,纵横八荒?君不道立尽斜阳,一杯残酒,大笑死生寂寞

下:徜徉羁旅,几番缺兴失意,独缩角落?未曾见沧海桑田,半盏粗茶,轻叹人生苦短

===========================

上:云笛横夕,秋凉一管千山瘦
下:江山入画,悲情满卷万古青

===========================

陆游 唐婉之《钗头凤》

陆游.唐婉之《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会再次翻出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诗,这真实一个执著于爱情的典范。志向高远、才华横溢的陆游,竟在唐琬去后四十年后都不能忘情,如此忠于情的才子,若生于今世,不知要迷倒几许佳人。感慨感慨......... 


    在百度上查到关于陆游夫妇的故事,给个故事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爱国诗人词人。他二十时(绍兴十四)与舅父唐意之女唐琬结婚,婚后情爱甚笃。但陆母对唐琬不满意,逼令他们分离,陆游在二十三岁左右迫于母命忍痛与唐琬分离。陆母不能容忍唐琬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陆游排行第三,不能由“恩荫”取职,通过科举考试是他取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父母希望他考中进士,认为夫妻情深,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功名前途就无望了。况且陆游在结婚前不久在临安应进士举落第,原因是他指斥朝政,主张抗战复国,触怒当权的秦桧。而唐意、唐琬的抗金爱国思想对陆游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陆母迁怒于唐琬。其二,可能与唐琬不能生育有关。唐琬婚后两三年没有孩子(可与陆游继娶王氏一年后即生儿子对比),后来嫁给赵士程也没有生儿育女的记载。封建社会里,“无后为大”,凭这唐琬难逃厄运。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这两条“罪状”在当时是极为严重的,兼以陆母的封建家长专制的压力,这对恩爱夫妻终于被拆散。 
  
  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人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