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五月 17, 2007

漏丹:天下的关系

 
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5416

孔子将天下的关系分为五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 以前曾看到一种说法,看一个人怎么样,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如果他交游天下,朋友中三教九流的角色都有,那么这个人就不容小觑。至少他的人品吸引了那么多背景各异的人。在古时,那就是孟尝君、信陵君之类的角色。君王而畏其三分。也是三国演义中刘备这样的角色,前期有关张效力,后期有赵云等少将拼命,一生得诸葛亮挖心掏肺。在国外,那就是教父。 具体说交友,因为我的最短处就在这里。我的朋友不多。这些为数不多的朋友以及那些没法与我成为朋友的人,都是我的镜子。无法广交的一个严重原因是,我这个人挑剔,爱嫉妒,眼里不容人。所幸,都在改变。我失业,采访对象没有了,但是朋友却开始多起来了。 回到孔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所归纳的这些关系直到今天都还是正确的,君臣其实是指掌握权力的人与未掌握权力的人之间如何处理关系。说到义字,在古代的各类小说里面,有很多臣子宁死不背自己的国王,有时这种节气反而会获得敌方的鉴赏和宽恕,而那些被主求荣的人在没有利用价值后往往毙命,这就是"道达于天下"。 孔子说应该如何使各种关系都能恰当处理呢?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热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点就是秘诀。但是做到绝对不容易。想起我们的八荣八耻,不就教了个"勇"吗?"仁者必然勇,勇者未必仁。"comment

李翔:我们没有历史

 
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5423

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出版近两年来,国内恶评如潮,但不能阻挡它大卖特卖。她自己又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出版。 我前几天才开始读,但越读越郁闷。 恶评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张戎一开是就摆明了自己的立场,站在了"伟大领袖"的对面,恨不能一脚将其踹到 希特勒、斯大林的行列。 但这是写传记,所有作者都会想到要写故事,写事实。 这种和我们之前所接触到的截然不同的事实最让人郁闷。因为其中有些只需要简单的核对就可以真相大白,完全没那么复杂。 比如 新四军遭遇的 皖南事变。 张戎说, "但是第二天,毛突然打电报 要项英改走蒋介石特地否决的苏南路线:走苏南为好。这一路线改变,毛没有通知蒋介石。蒋介石还以为项英会按照他的要求走皖东,于1941年1月3日发电报给新四军军长叶挺,重申皖东路线,并说他沿途已令 国民党军 掩护"。 1月4日,项英的军队出发。然后皖南事件爆发。 项英急忙发电求救。9日的时候,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刘少奇――应该也是接到项英求救电报的人,发电报问毛。毛说自己从5号之后就没收到过项英的电报。而6号到9号则是两军激战最烈的4天。 张戎说:"在这些日子里,项英的电台不断发出求救的电讯,刘少奇都收到了,独独毛没收到?" 13日,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向媒体公布皖南事变,所谓"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由于张的立场,张的说法暂且存疑。 现在不是说张写得多好,只是突然震惊一些简单的事实我们都没有: 有没有第二天毛发出的命令 改变路线的电报?存不存在时间差?那些天里这些电报、电讯有还是没有,又是怎么写的?  事实一出,真伪立辩。历史遍布细节,从细节中可以窥见历史的真相。如此说来,我们真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历史都化成一个个冠冕堂皇的名词,如大唐盛世之类。   comment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三国蜀汉诸人物的!

 
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喜爱读书,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独特的视角和评论。据称关于「三国」人物,毛泽东仔细作过评点的就多达30人,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新闻午报》摘自《党史博览》2007年第2期的文章,概况了毛泽东对刘备集团中诸多要角的评价。


一、关于刘备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他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刘备的缺点,毛泽东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著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二、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说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1950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说你们南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分手时,毛泽东对这位县委书记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毛泽东还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诸葛亮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十分看重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政策,认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就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毛泽东眼中,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三、关于赵云  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著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添加上去的。这里所说的子龙,是赵云的字。  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  1973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高级将领,一开始就说:这一班五虎将都伤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 1976年4月,当在报纸上看到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包括有1500公斤以上的特大陨石时,毛泽东又不无感慨地说道: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四、关于张飞  毛泽东说,张飞的优点值得赞赏。  一是张飞「粗中有细」。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矣;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二是张飞「有高度的原则性」。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之类的张飞戏。据赵超构回忆,1944年6月,他们访问延安时,曾经陪同毛泽东看《古城会》。当剧中张飞自称「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露出那副得意神情时,毛泽东笑了起来。  1949年12月,毛泽东又谈到了《古城会》说:当时在古城的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便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三是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做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1947年,毛泽东指示在陕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务必歼灭国民党军刘   五、关于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著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寻找走散了的张子清所部三营(后来在湖南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当时有人怀疑张部有可能投降敌人。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 这说明毛泽东对关羽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毛泽东谈关羽更多的是他的缺点与不足。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对薄一波等人讲过:《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建国后,毛泽东经常以关羽「走麦城」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71年9月10日,在「林彪事件」发生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所讲述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真实姓名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三国蜀汉诸人物的!

 
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喜爱读书,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独特的视角和评论。据称关于「三国」人物,毛泽东仔细作过评点的就多达30人,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新闻午报》摘自《党史博览》2007年第2期的文章,概况了毛泽东对刘备集团中诸多要角的评价。


一、关于刘备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他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刘备的缺点,毛泽东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著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二、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说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1950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说你们南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分手时,毛泽东对这位县委书记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毛泽东还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诸葛亮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十分看重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政策,认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就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毛泽东眼中,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三、关于赵云  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著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添加上去的。这里所说的子龙,是赵云的字。  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  1973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高级将领,一开始就说:这一班五虎将都伤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 1976年4月,当在报纸上看到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包括有1500公斤以上的特大陨石时,毛泽东又不无感慨地说道: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四、关于张飞  毛泽东说,张飞的优点值得赞赏。  一是张飞「粗中有细」。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矣;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二是张飞「有高度的原则性」。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之类的张飞戏。据赵超构回忆,1944年6月,他们访问延安时,曾经陪同毛泽东看《古城会》。当剧中张飞自称「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露出那副得意神情时,毛泽东笑了起来。  1949年12月,毛泽东又谈到了《古城会》说:当时在古城的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便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三是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做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1947年,毛泽东指示在陕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务必歼灭国民党军刘   五、关于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著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寻找走散了的张子清所部三营(后来在湖南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当时有人怀疑张部有可能投降敌人。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 这说明毛泽东对关羽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毛泽东谈关羽更多的是他的缺点与不足。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对薄一波等人讲过:《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建国后,毛泽东经常以关羽「走麦城」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71年9月10日,在「林彪事件」发生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所讲述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真实姓名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美国人推广棒球及体育运动发展问题

 
http://kgblogger.spaces.live.com/Blog/cns!DC7527391FEBCC9B!3575.entry

看到闾丘露薇写到美国人在中国推广棒球的问题,也发个言。我近来对棒球有兴趣,主要是发现在美国的日本学生和美国学生比较容易用棒球玩到一起去。棒球和美式足球在美国是地位最高的运动(其中后者是第一位的大学运动)。日本学生可以和美国学生一起看比赛、打球等。中国人则喜欢题足球、打蓝球,来美国的话就要看NBA。虽然美国人也打蓝球,但是蓝球的地位远远不如棒球。NBA的地位远远不如美式足球与棒球联赛的地位。(这还不说NBA在相当一些人眼中带有的文化、种族色彩:它是一种urban black sport,和黑人hip-hop文化,这种反社会的非主流文化相联系)。所以棒球给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种便利,算是一个文化资源。日本学生成群结队的和美国学生去看波士顿Red Sox的比赛,观赏新加盟的日本著名投手松坂大�o的演出。
许多中国人过去只知道NBA,到了美国后,才发现棒球的地位在这里如此之高,首次受到棒球文化的冲击。
关于美国人想向外推广棒球,并涉及到棒球可不可能在大陆流行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棒球不会在中国流行,推广恐怕不会成功。
不可能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是,对于观赏竞技型团队运动(spectator team sports)来说,一个运动在某一个社会流行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又主要取决于几点。
一,一个运动的群众基础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运动在某个社会扎根、发展,是由种种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决定的。棒球是一种在美国以外基本就没有人玩的运动,东亚几个国家地区算是例外。日本和韩国的棒球运动是由美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传去的,而台湾是由日本殖民者在20世纪初左右传去的。
二、青少年一代所参与的体育运动。基本上,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在其小、中学阶段主要从事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那么这种体育运动也就会成为这个国家流行的运动。中学阶段的竞赛机制也尤其重要。因为它能为一个体育项目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奠定群众基础。在美国,美式橄榄球和棒球是最主要的校园团队运动,这是这二种运动的群众基础所在。再往下,就是蓝球。足球是不可能取代这些运动的地位的。所以无论怎么在美国推广足球,也难以获得成功。而在英国,主要是足球与英式橄榄球。在日本主要就是棒球。日本更有一套极其发达的全国型棒球中学竞赛体制,吸引全国性的关注,其竞赛是每年的盛会。在中国大陆,校园团体运动就是足球和篮球,地位不可能被取代。
我们看到,在现当代社会,一个国家里团体运动的流行有相当的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cy):一旦一个体育运动成为主流,并广泛地在青少年中、青少年教育机构中展开,其地位也就逐步巩固,形成一种垄断,很难被其他运动所动摇。所以,在英国推广篮球、棒球,在美国推广足球,在中国推广棒球或橄榄球在操作上都是不实际的。
另外,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而团体运动一般需要相当的场地设置器材以及人员(比如足球这样的十人运动,就需要大量的人从事各个场上位置的训练,需要相当的一个人才库,占用大量人力体育资源),所以不可能同时开展太多集体运动。比方说,在一个中学,那就是建一个足球场,加几个篮球场,然后一帮孩子玩一下。不可能同时发展篮球、足球、排球、棒球、橄榄球等多项团体运动,除非这个学校非常大,有非常多的学生。
而足球和蓝球两个项目还是比较好配合的,篮球需要的场地不大,有个架子就可以打。整个球场面积也不大。足球场不一定要正规场,可以搞五人足球。棒球就需要特别的场地了,特定的面积、设置,这就会和其他运动争场地争资源。所以我看不可行。
所以,要发展棒球运动,除非是政府干预,对这个运动进行特别的政策扶植与投资――大量建造场地设施,大量开发培养基地,大量培养人才,往里面砸钱。否则的话,按照目前的自然发展,棒球是不可能在中国取代足球和蓝球的。而从教育投资的角度看。团体运动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另外培养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意识。所以,只要有一两项就可以了,不需要重复建设。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劳民伤财。再加上棒球并非一项国际化的运动,只不过是美国带着日本、古巴等几个国家玩一玩,没有什么实际的国际影响力。所以,要把运动和国家形象乃至政治挂钩的话,投资足球这个项目恐怕更切合实际。
中国目前是有棒球运动的。我在国内时就读的中学就有棒球队和训练项目,而且它们定期参加校际联赛。中国还有棒球国家队,甚至一套棒球职业联赛。但是棒球并没有群众基础,搞出来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竞技体育,而不是群众参与的团体活动。比方说我中学的棒球队,只有他们队员进行这个项目的训练,占用专门场地,除此以外,所有的普通学生都只玩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觉得培养这种缺乏群众基础的竞技团体运动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不成熟的,落后的人才培养及竞技体系里,当然也就不太可能出现与姚明相对应的人物("棒球界的姚明",或者"中国的松坂大�o")。像松坂大�o这样的天才也是在其日本的全国中学竞赛体制里受到千锤百炼才出来的,要算做日本整个棒球体制人才培养的成功典范。
由于足球和篮球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垄断地位,有了所谓的规模效应以及相当的市场,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加之其与国际比较接轨,所以发展稳定,恐怕不会被其他运动所取代
NBA只所以能够在大陆受到如此欢迎,只能是因为篮球在中国的群众基础非常之高。它在日本的成功度就不可能达到中国的成功度。然后,反过来,NBA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青少年对篮球的兴趣爱好。总体来说,中国被纳入了世界篮球运动的体系(而美国也恰巧在这个体系之中)。
而棒球以及美式足球等等,就不在这个体系之中了。
当然,随着中国发展,资源极大丰富起来,一个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大概有可能支持好几种团体运动。但是即便如此,我认为下一个流行的运动大概也不会是棒球。

我只请你笑而已--槽边往事

 
http://www.hecaitou.com/?p=1822

贴了这张图出来,只是为了一乐,真没想到会有人从中看出了素质教育中外差异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仔细看一下图中的公式:
U=3(9.81)(5)=147.15
 Us=1/2(100)X^2=50X^2
很明显,这个学生完全理解考题,分别列出了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求解一下X就可以了。他找到了正确的公式,无非是不愿意去开方而已。事实上,如果他把g设为10N/KG,那么只需要求3的平方根。
他说有大象拦路,那是另有所指,并非真做不出这题目来,没有什么值得可以嘲笑的。
不过,中国学生在这种问题上命苦得多,绝对不会被考那么简单的问题。换了是中国学生,一样的题目,估计会考两个问题:
1、滑块从触碰弹簧到速度为零,需要的时间t=?
 2、假设滑块触碰弹簧之后,就被弹簧勾住,若不考虑弹簧质量,求其后滑块的运动周期T=?
我看见了很多很多大象

张鸣:这样的大学改革,还是歇歇吧!

 

  2007-05-17 10:11:5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知道分子之张鸣专栏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已经实行导师对所招的博士生实行补贴的制度,从表面上看,这个制度的实质是鼓励导师申请各种名目的科研课题,给学校考评指数加分,而导师可以用课题费来补助学生。显然,这种出自课题经费的补助,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博士生必须为导师完成课题而打工。南京大学就明确规定,今后博士招生,要向课题费多的导师倾斜。其实,这个制度在此时被落到实处,背后还有另外的原因。

  不消说,这种制度对文科和纯理科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些学科的教授,不太容易拿到课题,即使拿到,课题费也有限,从每年并不多的工资中扣除学生的补助费,委实是个负担。而且,这些学科的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大多为自己单兵作战,基本上不需要助手,招来学生,原本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现在却让自己白白付出,怎么想,都有点心理不平衡。当然,据说有关学校已经想到了这一层,设立了一些基金,供那些没有课题费的教授申请,只是这种对自己丝毫益处没有的嗟来之食,实在让人没有兴趣去伸手,因此,浙大的某些教授选择了不招生。不过,不招生的对抗,十有八九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校可以用招生作为教授的考评指标,不招就意味着从此不能做教授了,如果你还想抵抗的话,只有一条路――走人。

  我相信,这个来自教育部的政策,很快就会在大学里推开,落到每个教授头上是早晚的事。政策是有权力者制定并推行的,在学界谁不知道官大学问大的"铁律",只要在重点大学做个校长、院长、处长,还愁拿不到课题?对学官而言,各种名目的课题,国家级、省部级,横向课题,多得不得了,而且211学校,985学校,自身的课题就很多,都是学官在支配,有几个人不往自己身上搁?显然,这些人都不是三头六臂,不可以像孙悟空一样变身无数,课题得有人做,谁做?还不是找学生嘛。这种招生政策,明摆着就是为这些人比别人多招提供借口,让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招些廉价的劳动力。

  理工科我不知道,至少在文科和社会科学领域,某些课题特别多的教授,他们的课题基本已经被学生包办了,一个20万元的课题,只需要花上万把块钱,就可以由学生做下来。做完之后,负责的,自己还看一眼,不负责的,或者课题实在太多的,连看都不看,就结项了,反正结项的专家也是自己人,完全清楚怎么回事,一般都会高抬贵手。很多名教授被发现有抄袭现象,实际上都是学生的杰作,其中不少都来自课题。

  我们姑且不论课题本身是否有学术价值,也不论拿到课题的人,是否真的有学问、有研究能力,假定我们的课题都是学术的,拿到课题的人也都是学术健将,或者大师。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做学术研究,不是要凭兴趣的吗?不是每个考博士的人,都是要立志做学问的吗?而且,在招考博士生的面试里,考官都要考他的以往的学术经历,考他的学术计划,那么,如果学生此前已经进行了某个方面的学术研究,跟导师的课题不相干,是不是入学后,一定要放弃自己喜欢的研究,跟着导师做导师的课题?显然,在这种制度下,肯定是要这样做的,否则学生就别打算毕业。我们怎么保证,多数跟导师做课题的学生,真的对导师的课题有兴趣?没有兴趣的研究,能出来创造性的成果吗?

  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大学是在培养学生呢,还是在招学生为老师打工?我们的大学,到底是为学生办的呢,还是为老师,抑或只是为某些学官办的?

  面对问题成堆的大学、问题成堆的研究生教育,不思改善,反而围绕着既得利益者――有权者联盟的利益"改革",越改,让肥的越肥,瘦的越瘦,愈发背离教育的宗旨。我看,这样的改革,还是歇歇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