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发表谢韬 辛子陵新作: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附]奚兆永的批评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谢韬 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
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宣称公有制、国有化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隐瞒马克思关于在公有制、国有化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张。这一理论上的修改,后果极其严重。我们以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个行之则一言可以兴邦,违之则一言可以丧邦的大问题。
马克思设想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道路分为两步:第一步,把原属于资本家的大公司、大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由政府控制起来;第二步,政府要寻找一定的形式将社会财富回归社会,回归人民,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意思见《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力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到写《资本论》第3卷的时候,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使马克思不仅找到了把生产资料"当作共同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的形式,而且找到了"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见《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中文版第502页)。股票这种占有方式,是"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恩格斯《反杜林论》,大字本第6分册第334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小小一张股票,体现了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的统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统一,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统一。重建的这种个人所有制,既包括共同占有、个人有份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由这个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派生出来的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是一种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马克思对公有制的定义,就是让自然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有份。这就是社会化,这就是公有制,而不是政府所有制。
列宁、斯大林,包括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革命取得成功后,忽视马克思关于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句最重要的话,把公有制异化为政府所有制,实际上变成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剥夺,这是前苏联、东欧与改革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理论根源。他们先把大企业收归国有,然后又对中小企业、手工业和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体制,一切归公。
那么谁代表"公"呢?回答是国家;谁代表国家呢?共产党执政的政府;谁代表政府呢?被委派到企业的干部,以及领导这些企业干部的政府官员。名为公有制、国有制、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一较真,一落实,实际上蜕化成一种"官有制"。把本该回归社会的财富抓在政府手里,由政府控制全部资源,政府包办所有企业,政府成为高度垄断的总资本家,全国人民都成为政府的打工仔。恩格斯早就告诫不要把"俾斯麦的国有化,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否则,皇家海外贸易公司、皇家陶瓷厂,甚至陆军被服厂,也都是社会主义设施了"(恩格斯《反杜林论》大字本第6分册第332页)。
长期以来我们所受的政治教育就是公有制、国有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公有制、国有化的比例越高就越好。这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所有制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原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适合,私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公私合营、中外合资等等所有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必须由国家垄断的企业(如铁路、航空、银行),私人无力兴办的企业(如核电站、石油、天然气),以及公益性企业(如城市公共交通、邮政、自来水)。这些企业带有全民福利性质,不以赢利为主,要靠国家投资和补贴。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是混合经济,是所有制多元化。"一大二公"的追求是一种"左"倾愚昧。
不执行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这一条,实行绝对的国有化,这就注定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热情,注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永远赶不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注定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将作为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方式被历史淘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原因可以说出许多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观察,最根本的是没有重建个人所有制。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定制的那种政府垄断生产资料,名义上属于全民实际上人民没份的占有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5月第136页),取消"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条,就割断了人民与"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一切联系。劳动人民欢呼革命之后发现,政府成了"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自己的"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地位并没有变化,所谓"全民所有"是一种空话。这使人民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一个著名口号:"一切为了人民,但一切不要人民参与"(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35页引)。执政党不仅"代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而且在经济上"代表人民"掌控全国财富;在舆论上执政党还"代表人民"讴歌这种剥夺了人民一切的制度是"共产主义天堂"。年深日久,官有制企业必然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成为产生特权阶层的土壤。官僚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必然会尖锐化起来。前苏共党员、现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语中的地指出:"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1995年8月 10日答记者问)。
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执行马克思的第二步,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可以发展起来,跻身先进国家行列的。中国毛泽东时代的停滞衰退和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这一套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是非的不是尘封的历史文献,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改善程度。邓小平时代的劳动生产率比毛泽东时代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3倍。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战胜"左"倾主义、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真社会主义战胜假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的持续努力,还是这个中国共产党,还是这个中国,还是这些中国人,中国崛起了。2004年5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上宣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9年到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加到11万69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8.4倍;同期,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了 21万亿元。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政纲是"打土豪,分田地"。第一步是没收地主的土地,第二步是将土地分给少地、无地的农民。这和马克思主张的第一步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第二步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张是一致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纲具有极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的中国土地革命和农民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援。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的那场全国土地改革是正确的,问题出在立刻搞合作化和公社化,"一大二公",把分给农民的土地又收回来,打破了农民建立个人所有制,发财致富的梦想,用共产主义的大话和空话教育农民。我们党取消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纲,也就失掉了农民的支持,遭到了几乎毁掉一切的惨败。
为了使大家明了这个矛盾的尖锐性,我们讲一个村子里的真人真事。据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1960年在浙江省富阳县环山村环二大队的调查,一个劳动日日值是三分钱,就是说农民劳动一天挣来一根冰棍钱(当时最便宜的冰棍三分钱一根)。富阳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民历来丰衣足食。公社化后一个中等劳动力在队里干一年活,只分二元五角三分,换不回口粮。全队二百二十四户,户户倒挂,都欠队里的债。全队共有人口803人,人均欠债48元1角8分(《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共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这欠款并不是社员借钱娶媳妇、盖新房了,欠的是口粮钱。人民公社竟是这么一种制度,连社员的饭都供不起,人民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还奢谈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是农民对"一大二公"的报复。国家斩断了农民和公有财产——土地和粮食——的任何联系,破灭了农民勤劳致富的任何希望,他们怎么会有劳动积极性?
极左路线到此并没有止步。合作化、公社化还不够,还得割资本主义尾巴。农家母鸡生了蛋,老太婆拿到集市(自由市场)多卖几角钱买灯油都不行,这叫资本主义尾巴,得割掉,低价卖给供销社,拿到国家手里。国家的触角就这样直接伸向老太婆手里那几个鸡蛋。这就是按照斯大林模式,要消灭每时每刻都产生资本主义的小农经济所采取的政策。农民当然要反抗,当他们退社的要求被镇/压后,他们不敢再索要自己的土地,只要求包产到户。这种经营方式,和多劳多得挂钩,和个人利益挂钩,是部分地"重建个人所有制"。但又不允。为了一个包产到户,从中央到基层,多少为民请命的好干部被整得家破人亡啊!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实行了三年,饿死了3000多万人。这不是个别政策失当,是根本理论的错误,是根本路线的错误,是根本道路的错误,是既不能带来富裕,又不能带来平等的空想社会主义,应予彻底否定。
在空想社会主义道路走至几乎山穷水尽的日子里,毛泽东退居二线,让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放开手脚,挽救已近崩溃的国民经济,制止饿死人事态继续发展,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些和私有制沾边的政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调动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刘少奇等所采取的政策,举其荦荦大端就是所谓"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和包产到户。"三自一包"的政策像一支巨大的强心剂一样,给奄奄一息的6亿神州注入了活力。广袤的农村复苏了。农民又有了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的希望。196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3750亿斤,比上年增加350亿斤,农业走出了低谷。对于实行"三自一包"政策,刘少奇等心里并不踏实,是一种战战兢兢、忐忑不安的心态。因为按照列宁主义和当时毛泽东的指示,这些政策具有右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刘少奇等只是暂时利用一下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政策,并没有准备走多远,一旦国家渡过危机,就赶紧回头,害怕被抓住小辫子,费力不讨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他们更没有话语权,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毛泽东手里。果然,危机缓解以后,毛泽东同志高扬列宁主义旗帜,批判"三自一包",说这是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饿死百姓的三大政策——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还被称为"三面红旗"高举着,还被说成是对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地发展;救活百姓的"三自一包"倒成了弥天大罪,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党内同志都知道"三自一包"挽救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危机,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三自一包"是正确的,都得跟着毛泽东批"三自一包",直到毛逝世后为刘少奇平反,仍不敢肯定刘少奇的"三自一包"政策是正确的,是为国为民做了好事。这就是话语权的厉害。所谓话语权在当今中国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刘少奇只在政策上拨乱反正,没有在话语权上拨乱反正,承认毛的话语权,让各级干部和全国人民喊着"三面红旗"万万岁去搞"三自一包",尽管救了国家,救了百姓,但毛泽东同志一变话,刘少奇的盖世功劳立即变成弥天大罪。秉政者不懂得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或在话语权上妥协投降,是要吃大亏的。
今天我们就较较真:"三自一包"究竟符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是谁违反马克思主义?提到理论上说,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和包产到户就是马克思说的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三自一包"的继承和发展,是"三自一包"的发扬光大。从农村的联产承包制到城市国营中小企业承包、租赁、卖给个人经营,大企业改为股份制,都是要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明明是马克思的主张,左派同志却一口咬定这是复辟资本主义。他们的论据是列宁、斯大林,也包括晚年毛泽东同志的话。改革派直接去请教马克思。结果发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才是正确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才是社会主义的正路。倒是列宁、斯大林和晚年毛泽东的论著中,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有许多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起码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是彻底地错了,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性失败证明错了,被苏联饿死1300万人、中国饿死3000多万人的血淋淋的事实证明错了。斯大林和晚年毛泽东搞的那个穷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不应成为衡量今日之是非的标准。我们要高举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马克思主义旗帜胜利前进。
我们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是为了在13亿中国人民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让大家尽可能多地积累一点财产。尽管客观和主观条件不同,富裕的程度也会不同,但要让大家共同富起来。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到贫穷的大祸饭的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靠不正当的手段发财的社会主义,都是假社会主义,都是假马克思主义,都是对这一马克思主义路线的背离。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目标是要让全国人民,包括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牧民,都过上小康以上水平的生活;要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条件下,经过平等竞争,造就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就是出了比尔·盖茨那样的冒尖户也要保护。
避免两极分化是对的,但认识上有误区。有两种分化,一种是同向分化,一种是反向分化。所谓同向分化,就是大家的收入普遍增加,有的增得多一点,有的增得少一点。反向分化是少数人增加,多数人减少,多数人减少的部分进了少数增加者的钱袋。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是反向分化;对同向分化不能反对,这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一反同向分化,必然要走向平均主义,导致整个社会的停滞不前。有人看到比尔·盖茨有500亿美元财产,住那样豪华的房子,就产生极大的义愤。他们没看到比尔·盖茨对美国、对人类作出了多大贡献。比尔·盖茨振兴了美国乃至世界的IT业,美国经济增长80%来自IT业,解决了无数人的就业问题。他和妻子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他们拿出来救助非洲穷人的慈善捐款就达 288亿美元,占他的财产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对这样的人没收财产,把他下放农村劳动,灭了这个冒尖户。所以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还自我欣赏说我国劳动人民地位高。现在中央改变了这种狭隘的、短视的、哗众取宠的平均主义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的过程中,给有本事的人(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充分的发展空间,制定《物权法》,保护他们个人合法所得的财富,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成功不仅属于个人,也给整个社会增加了财富,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不是修正主义,不是复辟资本主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的持续努力,开创了以重建个人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服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遗教,继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彻底脱离苏联模式,回归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原载《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
[附] 奚兆永:评谢、辛新论《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 几个月前,谢韬先生在《炎黄春秋》今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他为辛子陵先生的一部书稿写的序言即《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由于文章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作者的观点又存在明显的错误,因此文章发表后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批评。我从2月到6月也写了16篇评论文章,对其错误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还没有看到谢先生的回应文章。不过在《炎黄春秋》今年第6期上却看到了谢韬先生和辛子陵先生合写的新论《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由于作者是老对手,论题又是我过去曾经研究过的问题,谢、辛的新论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 比较前后两篇文章,《模式》一文涵盖的问题比较多,牵涉的面比较广,而《试解》一文所讨论的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理论问题,涉及的面比较窄,但是它们都同样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值得我们给予一样的关注。我在阅读新论的过程中发现:在前一篇文章中用得最多、强调得最厉害的"民主社会主义"一词(作者甚至喊出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口号)在新论里没有再出现,而对论敌们提出的种种质疑也没有给予任何答复。人们要问,是不是谢、辛们已经放弃了他们原来的观点了?情况当然没有这样简单。从两篇文章的比较里我们可以看到,后一篇文章虽然较前一篇文章有所收敛,但是,他们在所有制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并没有任何改变,相反,他们更加强化了否定公有制、要搞私有化的主张。因此,我们要像剖析、批判其前一篇文章一样开展对于其后一篇文章剖析和批判。 一、无中生有的所谓"隐瞒"、"修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说 谢、辛在《试解》一文中说,"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宣称,公有制国有化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隐瞒马克思关于在公有制、国有化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张。这一理论上的修改,后果极其严重。我们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个行之则一言可以兴邦,违之则一言可以丧邦的大问题。" 谢、辛 的这段话完全是无中生有。试问,谁"隐瞒"、"修改"了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关于"重建"的说法出自《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中。原话是这样说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832页)马克思的这段话,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会造成社会革命,阐明了建立土地和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历史必然性。严格地说,"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而只是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说的一句话,将其扩大为一个"理论"并不恰当。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自1867 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来,马克思自己曾经在文字表述上作过细微的修改,但是从未有他人加以"隐瞒"和"修改"的问题。事实上,因为《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生前就已出版的著作,并未经过任何编者的编辑和整理,他人也根本不可能对其加以"隐瞒"和"修改"。在这方面,且不说德文原版,马克思在世时出版的法文版、俄文版,显然都不存在所谓的"隐瞒"和"修改",就是马克思去世后出版的英文版及其它文字的版本,也都不存在所谓的"隐瞒"和"修改"的问题。以中文版来说,无论是郭大力、王亚南翻译解放前由读书出版社在1938年出的第一版、在1948年出的第二版,还是解放后由人民出版社在1953年出的修订版、在1963年出的第二版,抑或是由中央编译局翻译、由人民出版社先后在1975年和2001年出的两个版本,也都不存在所谓的"隐瞒"和"修改"问题。在今天,任何人只要读《资本论》第一卷,不论是读什么版本,都可以读到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知谢、辛的"隐瞒"和"修改"说所出何据?在我看来,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无中生有,是毫无根据的捏造。 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这一说法,不仅不存在什么"隐瞒"和"修改",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不止一次地对这一说法进行过解释。首先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的是恩格斯,他在《反杜林论》中解释说,"靠剥夺剥夺者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为了使甚至6岁的儿童也能明白这一点,马克思在第56页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并且说,'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些话甚至对杜林先生的黑格尔化的头脑来说,也是足够清楚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474页,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恩格斯的这一解释表明,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并不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所指的只是消费品。应该说,恩格斯的这一解释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因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付印前曾经将该书读给马克思听过,也就是说,该书的观点是得到了马克思的同意的;而且,恩格斯在解释时还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里有关"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进行了佐证,那么,这样理解正符合马克思在其他地方对同一个问题的论述。对这个问题在我国理论界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理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认为,马克思所讲的所有制应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是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应该说,提出这种怀疑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定恩格斯的解释而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解释却是很不郑重的。为此,我曾在 1991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对各种各样的新解释进行了评论,并且着重支持了余名汉同志关于《资本论》中译本对Eigentum一词存在误译的观点。(余文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拙文见《中国经济问题》1991年第1期)由于在德语里,Eigentum一词具有"所有制"、"财产"、"所有权" 等不同含义,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分别选取不同的含义进行翻译。在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上,由于individuelle Eigentum只限于消费品而不包括生产资料,因此它应该翻译为"个人财产",而不应该译为"个人所有制"。事实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就明确指出过,"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但是一些人还是继续坚持把"个人"所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起来,谢、辛的观点也是这样。显然,这是和马克思的原意格格不入的。 谢、辛强调说,搞不搞所谓"个人所有制"是一个"行则一言可以兴邦,违则一言可以丧邦的大问题",在我看来,对于《论语》里的这句话应该取分析的态度。并不是言语对国家兴亡具有多么了不起的作用,问题在于这个言是不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果它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它就能够兴邦,否则它就不能兴邦,而要丧邦。在谢、辛们看来,仅仅搞公有制、国有化就要丧邦,而大搞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就可以兴邦。在我看来,情况正要相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这才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套用谢、辛的话,这才真是一个"行之则一言可以兴邦,违之则一言可以丧邦的大问题"。试想,如果忘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最基本的理论观点,那还叫搞马克思主义吗?如果忘记了共产主义的大目标,那还能叫共产党吗?如果不知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知搞私有化,那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 二、无中生有的所谓马克思的"两步走""设想"的杜撰和伪造 《试解》一文说,"马克思设想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道路分为两步:第一步,把原属于资本家的大公司、大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有政府控制起来;第二步,政府寻找一定的社会形式将社会财富回归社会,回归人民,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意思见《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在资本主义时代成绩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力(原文为劳动,而非劳动力——奚注,成就,而非成绩——编者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读谢、辛的这段话,联系他们在上一篇文章里大肆吹嘘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和否定暴力革命的观点,显然很矛盾:既然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没有暴力革命发生,这里怎么又出现了"革命胜利后"的字样了呢?莫非他们已经改变了上一篇文章的观点?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自然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表现。但是,作为一个对读者负责任的作者,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总应该向读者说明这个观点是怎样改变的,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才是,而事实是没有。在这方面,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已经指出的,作者的观点其实并没有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所说就和前一篇文章的观点互相矛盾,出现了逻辑混乱,自己跟自己打架了。这样的情况在一篇理论文章里是不应该出现的。 更重要的是,谢、辛所谓的马克思关于"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两步""设想"是毫无根据的。按他们的说法,"这个意思见《资本论》第1卷第 832页",可是,在那里,连"两步""设想"的影子都没有。关于《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应该论述的全文,我已经在本文第一部分作了引述,读者可以认真地找一找,看是不是有谢、辛所说的那个"意思"在里面?实际上,马克思在那里讲的是两个否定:一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以雇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一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什么也没有说,有何来什么"两步走" 的"设想"?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是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阐明资本主义是怎样取代小生产的,而资本主义又怎样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至于说未来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那根本不是马克思所面临的任务,而是未来的人的任务,马克思不想制造"乌托邦",他怎么会提出什么"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设想"呢?对马克思来说,重要的问题了是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这个公有制只限于生产资料,至于消费品,那还应是个人的财产,因为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需的一个条件。这一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和消费品的个人所有是同时实现的,这里也根本不存在谢、辛所说的"两步走"的问题。 总之,所谓马克思提出"两步走"的"设想"完全是谢、辛无中生有的杜撰,是强加于马克思的伪造的假理论,理应予以推倒。 退一步说,即使谢、辛未把所谓"两步走""的"设想"说成是马克思的,而是作为他们自己提出的观点,也是很错误的。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国家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本身就是国家作为社会代表所采取的行动。恩格斯说,"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631页)这就是说,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是国家真正作为社会代表所采取的行动,国家所有也就是社会所有,根本不存在国家再将这些生产资料 "回归社会,回归人民"的问题。而且,"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同上)也就是说,当国家代表整个社会时,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了,哪里还有什么第二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根本就不应该把已经公有制或已经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再变成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这对任何一个稍谙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来说都是和不言而喻的。 三、驳所谓"股票"既是"社会财产"又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形式"的谬论 谢、辛在《模式》一文里曾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里有关股份公司的论述用来论证马克思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遭到了人们的批评,在《试解》一文里,他们又用同一个论据来论证"个人所有制"问题。文章说,"到写《资本论》第3卷的时候,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使马克思不仅找到了把生产资料'当作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的形式,而且找到了'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 这里又一次暴露了谢、辛对于马克思《资本论》创作过程的不了解。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指出,马克思是在写好了《资本论》全部草稿以后才开始对第一卷进行加工润色的,因此第一卷是在写了第二、三卷草稿以后才出版的,而后来马克思因为进行新的研究,一直未能对第二、三卷的草稿进行加工和整理,这个工作是在他去世以后由恩格斯完成的。因此要说《资本论》的写作时间,实际上是第一卷晚于第二、三卷。而按照谢、辛的说法,是先写了第一卷,然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写第二、三卷的;在写第一卷时还没有股份公司,只是"到写《资本论》第一卷的时候"才有"股份公司出现"。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资本论》的创作史,也不符合股份公司出现的历史。事实上,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早得多,当然它的大发展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资本论》里有关股份公司的论述不仅出现在第三卷,也出现在第一、二卷里。比如,在第一卷里,马克思就讲到,"还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不是在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引起国家对私人的补助,……另一方面,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这种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3页》)他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同上,第688页)《资本论》第二卷里论述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地方比第一卷更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问题在于,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又哪里来什么"股份公司"和"股票"呢?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许多地方都说得非常清楚。比如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些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就是说,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里,没有商品,也不存在价值,当然也就更不存在作为"增殖价值的价值"的资本,哪里还有股份公司和股票这样一些东西呢?谢、辛说什么马克思由于出现了股份公司因而"不仅找到了把生产资料'当作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的形式,而且找到了'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所有 '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形式,这就是股票",其实,马克思说的"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所有"正是共同所有,而谢、辛居然硬把它说成是"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完全是对马克思极其粗暴的强加和歪曲! 谢、辛在《试解》一文中还引证说,"股票这种占有方式,是'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恩格斯《反杜林论》,大字本第6分册第334页)。" 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极其严重的歪曲!试问:恩格斯在这里是论述"股票这种占有形式"吗?根本不是。这里我们不妨把恩格斯的论述完整地摘录在下面,让大家看看谢谢、辛究竟耍了一些什么花招: 恩格斯说:"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在这里,恩格斯论述的明明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让位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的状况,而到了谢、辛手里却变成了是论述"股票这种占有形式"的。在恩格斯的论述里,所谓的"股票这种占有形式"提都没有提到,连这个词的一点影字都没有,而谢、辛居然可以无中生有,把它当成是恩格斯论述的主词,如此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哪里是做理论工作,简直就是变戏法糊弄人!为了糊弄人,谢、辛还故意不用人们容易找到的《选集》本,而用过去发行量极其有限的大字本,一方面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一方面也想用此法让别人难于找到他们所引用的话,好欺骗人。用这样的手段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读者,从学风上来说是极其恶劣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为人,实在也是很下作的。 不仅如此,谢、辛还做了这样的发挥: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小小一张股票,体现了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的统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统一、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统一。重建的这种个人所有制,既包括共同占有、个人有份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由这个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派生出来的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是一种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马克思对公有制的定义,就是让自然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有份。这就是社会化,这就是公有制,而不是政府所有制。" 对于这一段话,我以为应该把开头的一句话——"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首先删去,因为在这句话后面讲的一切,有的是杜林的杜撰,有的是谢、辛自己的思想,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人的思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惟独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惟独不是什么属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的东西,而恰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明确坚决反对的东西。 我们知道,把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说成是所谓"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的统一"的,不是马克思,也不是恩格斯,而是杜林杜撰出来强加给马克思的。杜林说,"既然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那么这里正表现出黑格尔的更高的统一"。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驳斥道:"我们先把否定的否定放在一边,来看看'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杜林先生把这叫作'混沌世界',而且他在这里令人惊奇地确实说对了。但是很遗憾,处于这个'混沌世界'之中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先生自己。……在这里他也可以不大费力地按照黑格尔来纠正马克思,把马克思只字未提的什么所有制的更高的统一硬加给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73页)谢、辛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竟然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的思想,什么是杜林强加给马克思的思想,再一次重复和杜林一样的错误,实在是很可悲的。 在这方面,谢、辛不仅重复了杜林的同一个错误,还进一步发展了杜林的错误,提出什么"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统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这两个所谓"统一"也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先说所谓"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统一"。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紧接法国纲领中关于占有生产资料是生产者自由的前提这句话之后,应添上下面这几句,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能有两种形式:或者是个人占有这一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对于生产者来说都从来没有作为普遍形式存在过,而且一天天地越来越被工业的进步所排除;或者是公共占有,这一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的前提都已经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本身造成了;所以,必须以无产阶级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来为生产资料转归公共占有而斗争。"他还强调,"因为工业的进步本来就在排除个人占有,所以社会主义的利益决不在于维护个人占有,而是在于排除它,因为凡是个人占有存在的地方,公共占有就成为不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90、491页)在这里,恩格斯说得够清楚了:公共占有和个人占有是互相排斥的,二者的关系不是"既是……又是……"的关系,而是"或者是…… 或者是……"的关系;无产阶级的任务,社会主义的利益,都要求为生产资料转归公共占有而斗争,而决不在于维护所谓个人占有。谢、辛把公有制说成是"以工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是"让自然人拥有生产资料,人人有份",等等,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原理,居然还说成是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现在再说所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时,根据社会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第二部类是生活资料。前者用于生产消费,后者用与生活消费。当然,有一些产品既可以用于生产消费,也可以用于生活消费。马克思就说过,"谷物不仅可以用作生产工人等等的生活资料,而且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用作酿酒,制淀粉等等的原料。牲畜(肉用牲畜或役畜)也不仅可以用作生活资料,而且可以为许多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即毛皮、皮革、油脂、骨、角等等,同时还可以部分地为农业本身,部分地为运输业提供动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555页)但是,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这些规定也就改变。"(《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975年版,第207页)就是说,一个产品虽然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它的作用是一定的,它成为生产资料就不再是生活资料,成为生活资料就不再是生产资料。在这里并不存在什么"既是……又是……"的问题,更不存在什么"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这样的"混沌世界"。实际上,恩格斯对于"重建"问题已经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生产资料有社会占有,而个人占有的只是生活资料。在我看来,界限是如此清楚,谢、辛提出什么二者的统一之类的"理论"不过是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制造理论根据罢了。 四、要害是要在中国实行私有化 谢、辛在《试解》一文里大谈所谓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理论兴趣,想解决这个在理论界有争议的问题。他们的意图其实很清楚,就是通过这问题来否定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否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为在中国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实现私有化开辟道路。这一点,在他们的文章里也是说得很清楚的。他们说: "列宁、斯大林,包括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忽视马克思关于'在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句最重要的话,把公有制异化为政府所有制,事实变成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剥夺,这是前苏联、东欧与改革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理论根源。他们先把大企业收归国有,然后又对中小企业、手工业和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体制,一切归公。" 在谢、辛看来。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错了,因为他们都忽视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们都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剥夺",真是大言不惭、荒诞不经,就凭他们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极其错误的理解,就把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这三位伟人否定了?就把苏联、东欧和中国半个多世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给否定了?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谢、辛未免太过高估了自己、太自不量力了,历史和事实早已铁板钉钉,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岂是你们这些"半瓶醋"所能动摇得了的? 说到消灭私有制,那不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提出来的,恰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这一庄严宣告成了一切想搞私有化的人的一个最大的理论障碍。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一会儿说翻译有问题,一会儿说这个私有制是指什么而不是指什么,还有就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上做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并没有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现在谢、辛再次拿"重建"做文章,其结果也决不会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谢、辛否定列、斯、毛,但是并不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也不否定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不敢正视"消灭私有制"的论述,只好在歪曲"重建"上做文章。这本身就暴露了他们的虚弱。对于邓小平,他们也不敢涉及,因为邓小平也是主张公有制、主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也是肯定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他一再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好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现在有些人不大喜欢邓小平强调公有制的这句话,而喜欢引用邓小平说的没有提到公有制的另一句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第373页)其实,这后一句话里就包含着消灭私有制和主张公有制的内容。试想,如果不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让私有制万岁,又怎么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果不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而让一些人掌握着对于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又如何能够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道理是如此清楚,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谢、辛在否定列、斯、毛时,说他们"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体制,一切归公。"这里用了两个"一切"——"消灭一切私有制"和 "一切归公",我认为这是谢、辛在故意制造混乱。事实上,无论是马、恩,还是列、斯、毛,都没有说过这两个"一切",恰恰相反,他们只主张生产资料归公共占有,而并不主张"一切归公"——连生活资料也归公。这是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里就已提出的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区别,因为这些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是模糊的"财产公有"——他们把生活资料也列入了公有的范围。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财产"(生活资料),正是对这一原理的运用。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也非常注意关心人们的个人利益,并没有搞什么"一切归公"。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苏联集体化过程中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了然。该示范章程规定,从公有化的土地中为每个集体农户拨出1/4到1/2公顷(不包括住房用土地,个别地区可达1公顷)作为宅旁园地(菜园,果园)。章程还规定,在畜牧业发达的种植区,每个集体农户可以自养 2-3头母牛,外加小牛,2-3头带仔猪的母猪,20-25只绵羊或山羊,家禽家兔不限,蜂20箱以下;而在种植业没有任何意义的游牧区,每个集体农户更可以自养8-10 头母牛,外加小牛,100-150只绵羊或山羊,马10匹,骆驼5-8头,家禽不限。(见《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关于经济问题的决议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577页)怎么能说他们是"消灭一切私有制"和"一切归公"呢?至于毛泽东,他也不否定个人利益,甚至还说过"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公有私'"这样的话。当然,中国也犯过刮共产风这样的错误,但是毛泽东很快就发现并且纠正了这个错误。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谢、辛们还硬要批评什么"公有制、国有化的比例越高越好",不知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谢、辛在文章里还说,"在所有制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原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适合,私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公私合营、中外合资等等所有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谢、辛的这些说法对吗?按照这样的说法,只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不复存在的所有制形式岂不都是社会主义经济了吗?因为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任何一种经济成分,它们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它们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应该说,奴隶制的、封建制的所有制关系在历史上也都曾经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它们也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了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每一种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因为它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那么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经济成分之间还有什么质的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我们剖析和批判了谢、辛的种种错误观点,那么,谢、辛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些经不起推敲的错误观点呢?答案很清楚,他们提出这些观点,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在中国实行私有化制造舆论。要害就在这里。他们自己也说得很明白:"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是混合经济,是所有制多元化。'一大二公'的追求是一种'左'倾愚昧。"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的公式只能是:消灭私有制,让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虽然消灭私有制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但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决不是什么混合经济,而必然是公有制经济。尽管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既然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将来还要搞共产主义,在思想上就不应忘记要消灭私有制,并将代之以公有制,否则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谈不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大目标而奋斗了。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教育与学术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