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二, 十月 23, 2007

逻辑和谬误 郭凯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10/22/07

2001年的诺奖得主George Akerlof, 是一位一辈子都在和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战斗"的经济学家,他得奖也是因为他从一个角度推翻了市场万能的想法-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可能会是一个最坏的结果。这个理论的一个直接含义是,有些市场也许强制参与是更好的,比如说保险市场。不完全信息现在当然已经早已成为主流的东西,但在George Akerlof告诉我们不对称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之前,有多少人又能意识到,在条件稍微不同的时候,市场竟然有可能会导致这么坏的结果呢?

2006年,也是这位Akerlof,在他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时候,谈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中性定理。(学经济学的应该会知道,这是五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不学经济学的也许会发现,这五个定理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对的)

1.        消费和当前的收入水平没有关系(持久收入或者生命周期假说)

2.        投资决策和当前的利润水平或者现金流无关(Modigliani-Miller theorem的一个变化);

3.       货币政策不可能对失业有长期的影响(自然失业率)

4.       货币政策不可能系统性的平滑经济周期(理性预期)

5.       李嘉图等价(财政赤字或者盈余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Akerlof接下来说的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一点点经济学家已经习惯的理性预期的假设,那么这五个中性定理就都不成立了,而所得到的结论似乎看上去更符合我们的观察(数据)。

经济学对数学的倚重,让经济学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别的社会科学难以达到水平-经济学的逻辑大概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严密的,经济学里的定理在给定的条件下应该都是正确的。经济学的整个学科是高度整合的,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学科范式下分工协作和进行知识积累。

但我在看了Akerlof的文章之后,我更加坚信了我自己一直有的一个感觉,强大严密的逻辑会把假设上的错误放大很多倍,从而使得结论错的一塌糊涂。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吧,数学就像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但如果这支军队到了坏人手里(错的假设),那这支军队造成的破坏力也会是惊人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说应该少用数学,相反数学是保证逻辑不出错的重要工具。我只是在想,因为更习惯于使用数学这种强大的工具,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理论恐怕更要格外小心才对,特别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政策讨论的时候。"休克疗法"就是不仅把经济学的逻辑加在了俄罗斯头上,更把经济学的假设也加在了俄罗斯头上,但很显然,俄罗斯并不完全符合那些假设。

有不少人,很容易把逻辑的正确当作是理论的正确,这在做理论的时候无关紧要,但在应用的时候就会大相径庭了。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