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的正反作用
读者:简练 |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
FT中文网编辑: 您好。 留意到贵刊最近也开始报道了《货币战争》此书。我个人是7月在香港书展上购得此书的。此前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但和大部分批评此书的人士一样,多为看了几页后就深感阴谋论论调的严重性而弃之一边――不过在香港购纸版之后,出于不看白不看的心理,我读完了整本书。对它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
就历史部分而言,我不认为其精心构建的极品阴谋网有多少的可信度――尤其我不相信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也居然是这个惊天阴谋的一部分。
我更想指出的,是其理论有问题,其批评"债务货币"时所依据的一点无非是:央行买入国债并持有,以此为抵押发出货币,而国债之偿还的资金来源来自于政府税收,因此央行――如果它是私有的话,就等于享用了大量的全民税收。
这里混淆的概念在于:税收是什么,按照货币战争有关英格兰银行的描述,税收好像是以金币形式上缴国家并转付给英格兰银行。这显然有悖常理――金币作为商品货币受限于实际黄金产出,存量增长缓慢,若用以支付英格兰银行,显然难以持续。如果是以纸币形式支付税收,那么纸币本身又来自于中央银行,于是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显然又难以成立。
事实上,货币不过是一种既可流动作为交易媒介,又可贮藏作为一种资产维系价值的索取权凭证,它可以创造,并通过资本主义式的生产体系刺激生产的发展,前提是这种索取权不被滥造。
滥造者的历史例子有二,一类是前金融时代,很多不负责任的当政者利用政治权利乱造货币――从减低铸币成色到开动印钞机为政治行为或已经破产的政府信用融资,一类是当代金融时代,大量不从事实际生产和服务目的的货币以种种形式被创造出来,进行投机,用钱生钱――前者因为货币出路单一,立刻就蔓延到了实际社会中形成货币泛滥通货膨胀,后者因为货币可去出路多样化,如果没有蔓延到实际社会中,或实际社会中有其他途径压低消费价格,则不会引发通常经济学中所考察的通货膨胀,但它会引发资产的通货膨胀――而这正是2002-2006年为金融家们所津津乐道的Goldilock Economy: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品和中间品大量进口导致的低通货膨胀,和火热朝天的资产大牛市相互并存。
宋先生的书,其弊病和有用之处也就在于这两点。从历史及其理论依据来说,这是很多错的。书中很多立场多有矛盾之处。譬如说吧,书中欣赏的杰佛逊作为美国早年小农经济的代表人,其简单的small is beautiful理论显然难以支持工业化的需要;而汉密尔顿的美国主义"经济学",一个被从19世纪末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家简单斥之为"保护主义"的实践学说(它的确缺乏"严谨"的理论构建),恰恰在19世纪的美国经济起飞阶段大行其道,并被历史学家公认有重要的产业扶植作用;19世纪上半叶的杰克逊总统,其理论总体上是一团糟的,实践上相当不成功,在其执政后,破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运转良好的美国金融信用流转网络,使得很多美国企业不能进行必要的资金周转,却在书中简单的因为"反对银行家"而受到褒扬。
不过要说宋先生一点理论原则也没有,也不对,从整体上来看,赞成坚持黄金本位的人,他就立为正面人物,反对黄金本位的,他就立为反面人物。这在美国其实不乏其人,我在香港书展上又看到一本国外人士所写的《美元的堕落》,论调几乎和宋先生一模一样。只不过,宋先生还有点恻隐之心,称赞了一番北美独立战争以前北美人民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发明纸币参与流通,那本《美元的堕落》则干脆把大陆币也抓出来嘲笑一番。
所以无怪乎,这两本书,本来从反对当前滥用的金融体系制造泡沫来说,属于"左翼",但却都对20世纪的"最大右派"哈耶克表达了万分的崇敬,原因无它,因为哈耶克鼓吹100%黄金储备支持的货币+银行自由竞争发行银行券的货币体系(所谓"自由银行学派"――虽然在19世纪美国的狂野西部曾经有类似的政策,他们许诺的美好的政策结果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银行系统的自由竞争,就是骗子们的诈骗竞争)。
我们对比一下宋鸿兵和在Asian Times上定期发表文章的Henry C.K.Liu,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便明白《货币战争》中哪些是谬误哪些是值得参考的东西。
Henry Liu及其阵营的人,主张货币,以及金融行业,必须服从于实际生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引导――对某些行业低利率扶持,对某些行业则加以限制。金本位在他们那里,只是一种历史阶段性的产物,并不具有某种先天的优势或合法性,当金本位妨碍了实际经济的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将它废除;但如果货币体系无法无天,大量进行金融投机而不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在Henry的眼中也是不对的,也必须加以限制,所以Henry CK Liu一方面批评那些Gold Bug,比如杰克逊总统,另一方面也批评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而宋先生呢,既然凡是有违于金本位的一律都加以批判,那么那些主张放宽金锁链让货币体系弹性化的19世纪-20世纪早期的改革家们成了恶魔,当然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是罪恶滔天。歪打正着,两个缘由不同的理论,在当今的政策建议上走到了一起。
正因为如此,从实际效果上看,货币战争在中国,尤其是中国高层中的流行,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只是中国人在警醒的同时,要明白,实际原理并非是宋鸿兵所说的那么回事。
读者:简练
**************************************************************************************************************
"货币战争"一书可能刺激保守派
读者:cxz35 |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
FT中文网编辑: 读了"《货币战争》的正反作用"一文,我认为正是因为中国深刻认识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时国内金融体制的薄弱等原因,因而中国才承诺在适当时放开人民币汇率,而不去管美国一再耍淫威。 因为目前的金融体制使投机盛行,所以才会有人通过货币手段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正因如此,长远来看,货币制度应该向区域货币体系(如欧元和正在进行的亚洲元)过渡,最终形成世界统一货币体系即世界元(当然作者推行金本位)。 |
人民币汇率放开有利于推进亚洲元,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前提是自己要准备好。 如果作者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的几年出版该书,对中国是一件大好事。
如今许多年过去,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步,较过去抗风险能力加强了,开始讨论能否放开汇率的时侯,该书出版了,并且还引入了"阴谋"一词,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也居然也是这个惊天阴谋的一部分。这显然会刺激国内的保守派和利益集团,极有可能加重中国全球化进程的难度。
当然作者的本意也许不是这样,看这本书的人应该仔细思考。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