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这场争论事关大局:创新或毁灭
(这场争论个人感觉和中国自己研发支线飞机有点类似,本人现在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发展民族产业与全球化的矛盾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 这场争论事关大局:创新或毁灭
> 作者:陈光
>
> � 仅在数年前,中国人在铁路运行车辆方面还有一点自豪感,因为绝大多数的车厢和车头都是自己造的,是国产的。但仅仅几年过后,一连串的噩耗传来,国产高速列车项目统统下马,与此同时,铁道部却发起了一次次的火车大提速。这就让人纳闷,自己研发的机车都下马了,哪来的新机车让铁路提速?原来铁道部来了个大进口,所有所谓D字头子弹头动车组机车都是进口货。今年4月21日,高速列车D12次列车连续三次晚点,工作人员称制动不灵,但却修理不好,原因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只有人家才知道设计背景和故障原因。外国的机车可以出毛病,而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机车螺丝松动了一点就要停运,薄此厚彼,今天的铁道部究竟怎么了?
> ��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中,一封来自原科技部科技干部局局长金履忠、名为"铁道部丢失了自主创新优良传统"的汇报材料,令人惊讶。
> ��
> ��据金履忠的汇报材料,详细披露了近年国产高速列车研究的系列不幸遭遇:我国铁道部实际从1993年就开始通过系统合作和国际合作研究高速铁路机车。1999至2003年,先后成功研制出"蓝箭"、"先锋"、"中华之星"、"长白山"等型号的高速列车;"奥星"、"天梭"等高速电力机车;"西部之光"、"DF8CJ"等内燃机车。但由于铁道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决策,这些机车在国内市场化过程受阻,基本全军覆灭,具体情况是:
> ��
> �� 1.八列"蓝箭"高速动车组,经广深线运营数年,技术已经成熟。沈大线(沈阳至大连)新订了四列,经前任铁道部领导认可、并支付了预付款后,2003年却遭到现铁道部无端的封杀,致使价值数千万元的配套进口部件(国有资产)至今还被废弃在库房,订单被取消。
> ��
> �� 2."先锋号"高速动车组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不但完成了研制和运行考核,还按程序通过了国家验收。在有望小批量投产、供进一步提速运营时,被铁道部压制,无限期封存。
> ��
> �� 3."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在通过了全面型式试验和秦沈客运专线上50多万公里的运行考核后,2005年年初即将遭遇象"先锋号"那样被封杀的命运时,由于52名院士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真实情况,2005年8月"中华之星"才又投入试运营。但是,2006年8月,在完成了29万多公里载客考核后,再次被无限期封存的命运。
> ��
> �� 4."长白山"高速动车组2003年研制完成即被就地封存。2005年用来进行了2次"提速200公里/小时综合试验"(目的是考核新线路并非考核车辆),在成渝线做试验时,由于媒体正面报道了自主研制的高速列车,触犯了铁道部某些领导的忌讳,立即再被封存至今。
> ��
> �� 5."奥星"高速电力机车,2005年在完成100万公里运行考核后,既不允许继续使用,也不允许回厂拆解研究,现停在郑州机务段任凭风雨侵蚀。
> ��
> �� 6."天梭"高速电力机车,运行了10万公里,现停在郑州机务段。
> ��
> �� 7."西部之光"内燃机车,完成了30万公里运行考核,现停在资阳工厂。
> ��
> �� 8.DF8CJ型内燃机车,完成了15万公里运行考核,现停在戚墅堰工厂。
> ��
> �� 金履忠对"中华之星"的遭遇最为惋惜,据介绍,"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是原国家计委安排的重点产业化项目,投资1.3亿,由12个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共同完成,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动力集中技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很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同要求列车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通过运行考核、并达到年产15列的产业化能力。全部完成原国家计委的要求后,由于铁道部有关领导施压,2005年7月北京阶段验收总结会上,迫使参与鉴定的专家和研制单位代表把"中华之星"定性在160公里/小时下运营。在这个速度下,"中华之星"载客安全运营了29万多公里后进行检修。检修中,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又以"发现了某螺栓松动"为由,取消了它的运营资格。
> ��
> �� 金履忠认为,当初实验时,限定这些高速列车只许跑160公里/小时速度,铁道部是有明确意图的,就是为进口2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的高速列车制造借口,使国内自主研究高速列车止步即将开盘的高速铁路市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华之星"动力车的前身,即同为200公里/小时的电力机车"奥星"号,早在2004年就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至2006年底已运行了上百万公里,且经历了摄氏零下50℃的严寒考验,其间虽也暴露了一些技术问题,但都能很快解决。2006年,"奥星"又获两台订单,并成为哈萨克国家铁路百年纪念邮票的形象代表。金履忠想不通的是:外国都相信我国制造的机车可靠,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后的"中华之星",我们自己为什么反而不用?这究竟是依据什么作出的决策?
> ��
> �� 金履忠的另一个痛来自"雪域神州"号内燃机车,本来,这一型号的机车是专为青藏铁路设计的,已经完成运行考核,情况良好。可铁道部2003年突然决定进口机车。甚至在采购招标时,不允许国产机车单独投标,只能作为外国公司的附属公司参与。结果GE公司原装的内燃机车中标。
> ��
> �� 其实,"雪域神州"在平原和高原的功率都比GE大。据实验,在最高海拔即5072米处,GE的功率还达不到要求的2700KW。GE车虽有某些优点厂,但价格比"雪域神州"贵一倍,性价比不如"雪域神州";在运行工程,CE车还发生过制动器失灵、柴油机连杆断裂等重大事故;并不比"雪域神州"可靠。
> ��
> �� 金履忠由此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铁道部作为政府采购重大装备,理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购国产设备。为什么不许国内企业平等地参与投标? 为什么性价比远优于GE的"雪域神州"得不到铁道部
> 的扶持,却去支持GE机车?此外,"中华之星"只因发现有螺栓松动,就被铁道部"枪毙",不许投入营运;GE车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故,为什么却可以在青藏线正式营运?铁道部为什么如此宠爱外国公司?他直斥这些现象是"咄咄怪事"。
> ��
> ��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铁道部的主要领导同志,急于想在我国的几大干线尽快实现铁路客运的高速化,造成轰动效应,因而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自主创新的方针,结果事与愿违。
> �� 大量实践证明,铁路客运的现代化、高速化,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靠买是买不来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的多、人口少得多的韩国、西班牙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国人口这样多,国土面积这样大,能够买来一个铁路客运的高速化吗?
> ��
> �� 如果不汲取以往其它产业的教训,高铁搞不好又会陷入到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尴尬境地。高速列车大量从国外进口,不但会巨额消耗我国的外汇资源,还将国内的研究机构排斥在整个技术进程之外,让国内研究机构失去与其同生共长的可能性,如果这一态势长期持续,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都可能下滑为国外企业的配套车间。
> ��
> �� 更多专业人士担心,按照这样的合作模式,高速铁路完全可能再现我国汽车业遭遇的发展陷阱----在"以市场换技术"20年之后,中国依然没有诞生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巨头。而中国汽车市场,已在全球位居第二,中外合资的汽车厂商在这个市场呼风唤雨,大赚特赚,但上汽、一汽等"国家队",依然需要通过收购国外二、三流厂商的技术平台和知识产权,来开发自己的产品。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