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五月 20, 2007

渐行渐远的中国书法 24小时在线博客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5449402.html

有一次我读陆灏《东写西读》,见其中一篇提到阿城讲古人执笔旋转而书,既"古人写字时,笔杆是左右转动的。"又说"你如果转成了,你就是王羲之了。"     我见这话,认为不假,但很难实现,且实现了就未必一荣具荣,还要因人而异。     七岁时,上小学。饱受旧时私塾熏陶的父亲为我定有规矩(对儿不对女):每日读古诗五篇,背诵一篇,后写大字描红一页。先是描红,"人口鼻眼手、猪马牛羊狗",记得用的是欧体,为父亲亲选。这样写了一年,父亲就买来《九成宫醴泉铭》书法册页,像风琴的老虎纸一样的正反折子,为陕西宝鸡麟游县的九成宫遗址原碑拓临帖。《九成宫醴泉铭》是属欧体,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却在我研习两年后发现:父亲亲手辅导下的欧体实际上更接近于后来出现的舒体(舒同所书)。这个叫我很不愉快,因为在那时我眼里,我与父亲所写均过于圆润,甚至偏于臃肿,横不平竖不直,缺欠了风骨。父亲也不明白为什么结果这样,就说:我们大概是写出了欧体的一支,是自成一体,还是坚持我们写的是欧体。     除了写臃肿的欧体外,父牵再做强调的就莫过于阿成所说"古人写字时,笔杆是左右转动的。"我是转了,按着父亲所说。且更有多样手段试过,如掌心握一乒乓球(因手小,否则该如古人握鸡蛋呢);如用背包带把我的身板缚于椅背,挺胸,视线平出;如秉笔竖直,在上方挂一电灯,纸面上不得留下笔影儿等等。而我的笔旋转的并非如陆灏所说那么艰难,可是即使这样,旋转于字的进步似乎于事无补。     至今我写毛笔大字,依然习惯于转笔,但渐渐退化,只在有形无形间,笔管有所变化,但是实际的意义几近于无。当看到陆灏介绍阿城如何说旋转笔法的文字时,我才恍然大悟,这其间原来有如此之多个说道,且有清朝人为此专著!实在要再次感慨中华文化之渊源深厚。     写这个主题,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有无感触,亦不知现在书法在教学里有无位置。更重要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的电脑对书法的冲击之大,以至一般的硬笔书法都在少用,而罗里罗嗦,启动繁杂的中国水墨书法就更被忽视了。最终的中国书法难道真的就要沦落(抑或是升华)为书法艺术,成为观赏,成为表演,成为少数人独具雅趣,以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古董吗? [全文完]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