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独特的语言艺术:简捷、理性与幽默兼备
赵启正独特的语言艺术:简捷、理性与幽默兼备
赵启正:1940年生于北京。195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主修实验核物理专业。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当技术员。1974年调到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1981年被评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高级工程师,后为教授级研究员。1984年被委任为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91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后又负责筹备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并于1993年担任首任管委会主任及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1998年调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至今。
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之前,我们是先从报刊、电视、网络中了解到他有这样几个“之最”:在最著名的大学里,接受最尖端学科的教育;在最尖端的国防科技部门长期服务;在最发达的城市里参与引领中国改革的最新潮流;在最开放的部门里,为中国走向世界营造最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赵启正讲话向来崇尚清楚、简短,因为他觉得讲长了会让听话人不清楚讲话要点,让人觉得没有新意,而实际是讲话人自己把新意给淹没了。在面对外国人时,尤其要避免讲“车轮话”,绕来绕去让人不甚了然。
在讨论如何说明问题时,赵启正的一个观点是: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不一定用很复杂的话,用简洁的话说明道理比用复杂的话说明道理要高明。他认为用复杂的办法解决复杂的事情可算及格,而用复杂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就不及格了。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是最高水平,当然简单不是指粗糙和轻率地下结论。
在很多场合的发言中和在答记者问时赵启正的逻辑推理都特别通俗易懂,又都切中肯綮,可以说是举重若轻。当被问及这其中的秘诀,赵启正坦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他喜欢学习和从事科技工作的经历。
他说理科的逻辑由定律、数学和实验构成,逻辑性要求说话就要把原因和结果分列,把事实和推论分列,层次要十分清晰。在外宣工作中,实事求是是讲逻辑的基础。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批驳美国政府的谬论的发言充分显示了逻辑推理的威力。当他回答美国CNN记者问题时说,美国政府没有进行仔细调查就匆忙宣布误用了旧地图,并且三张都是旧的,正确的一张也没有使用。他在驳斥“误炸”的托词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他的知识背景。为了让大家都能识别美国的虚伪所在,他用了掷“骰子”的例子来说明。因为骰子有六面,那么某一面出现错误的概率是1/6。用三张旧地图就是掷三次“骰子”同出现一个面,这种概率是1/216。再加上其他多个“偶然的”错误就是十几个“骰子”同时出现了同一面。概率论告诉人们,这种概率几乎是零。他还补充说在卫星遥感地图已普遍应用的今天,美国空军还使用普通地图也很令人费解。这样任何人都会明白美国政府所谓的“误诈”只不过是托词而已。会后,多份报纸引用了他的这段雄辩之词。
在德国举行“中国文化周”前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为什么不带来交响乐?”他回答“德国人的耳朵已经被德国的乐队惯坏了(德国听众对交响乐队往往苛求和挑剔),该请你们欣赏欣赏中国音乐了!”接着他又介绍了中国人对德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对德国科学家的崇敬,他说“好像每个德国人都像哲学家吧?”一席话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当时正是美国“9・11”事件后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又有记者问“对于‘9・11’事件,中国的大学生有点幸灾乐祸,他们在网上有这样的表现。”赵启正回答说“中国大学生有一千多万,少数大学生想到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无端被炸和撞机事件。因此会有一时情绪的表达,但我相信这不是他们的哲学思考!”这又引起一阵掌声。
他在新闻办举行的新闻记者培训班上说,担任发言人,决不是说善于辞令就可以的。首先在于他的立场和观念,必须正确;其次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储存,对于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要先占有充分的信息。尤其是要有对最新信息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讲话如果道理不严密,就难以让人信服了。他在这个培训班上针对有的发言人回答问题像给学生讲课,滔滔不绝,或有时又像对部下部署工作那样的口吻;有时有些话讲出口后又希望不要公开发表,或由于对某些刁钻的问题反感而情绪化。他说,就一般而言,发言人要记住在新闻发布会的场合,“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这句话在国内报纸上登载后,立即被英文《南华早报》引用,并认为中国连续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具有重大意义。
熟悉赵启正的人说,他在许多即席讲话的场合,妙语连珠,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年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到浦东和赵启正共同主持合资啤酒厂的奠基仪式,他演讲时说“福斯特啤酒在上海生产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知道在澳大利亚所谓的正餐就是中餐,澳大利亚人是说英语的人当中最擅长使用筷子的,那么吃着地道的中餐,喝着澳大利亚地道的啤酒,在澳大利亚和中国都能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啊!”这一番话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