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国中转站的北大清华 郭凯旧文
Sent to you by arnold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郭凯经济笔记 on Mar 26, 2007
时不时的就有人出来骂北大清华,成了出国中转站。标准的论断是: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培养的人才,最后一走了之,为美国人服务去了。这对国家是个很大损失。我倒没有听到有人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比较愤青一点的方案是不要给北大清华那么多钱。但我想这个方案不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因为大概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有机会去北大清华。一本《哈佛女孩》能卖的如此火爆,多少也说明了很多人虽然一方面嘴上很"担心"国家损失人才,但另一方面还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流失"去了美国。
虽然作为一个暂时"流失"到美国的被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这件事情上我应该闭嘴才好,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
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个婚礼,婚礼的晚宴是在波士顿的一个有名但是很小的中餐馆里举行的。新婚夫妇都来自中科大,所以参加婚宴的中国人中很多都是毕业自中科大的。同时因为新婚夫妇都是哈佛的博士生,所以参加婚宴的有几十个哈佛的中国博士生。在剩下的中国人中,毕业自北大的应该第二多,毕业自清华的也有几位(不是因为清华不好,而是因为清华学生的主力在MIT)。我说这件事情的原因是,没错,中国名校的学生大量"流失"到美国的现象是真的。
在从饭店回来的车上,我跟同车的人说了一个我自己的观察,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观察,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我说:看看大学里的那些同学,最厉害最聪明的那些人,如果留在了北京,不管他们最初找得什么工作,最后这些人慢慢的都会在金融街或者国贸附近工作,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工资最高。我观察到这件事情的原因非常简单,去年我在国贸待了几个月,你会在那个地方莫名其妙的碰到想都想不起来的同学和朋友。我在安徽的小学同学,最后能够坐在谷主的办公桌旁成了谷主的同事,然后在超市里碰到了高中同学就在谷主的楼上上班。然后如果你看看在美国的中国人,这些人中很大的一部分最后会出现在美国的两个位置:加州或者纽约。去加州的就是做高科技,去纽约的多半要和金融咨询业沾点边,但不管怎样,这两个行业的特点是能开得出价钱。
下面我就要说自己的观点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行业尊重不尊重知识和文化,尊重不尊重智力,尊重不尊重专业知识,判断的标准相当简单:你愿意为这些付多少钱。
你不要说我掉钱眼里去了,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我终于发现,所有所谓尊重知识的口号都是假的,因为喊这些口号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对于大学校长而言,对于企业老总而言实在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你要是真的重视知识,真的觉得知识能带来价值,直接给钱最简单。美国企业就是这么干的。我认识一个哈佛的本科生,毕业时好几家企业抢他。一个公司干脆把加长林肯直接开到他位于贫民区的家门口,请他去公司里看看。最后他还是接受了另一个公司的工作,那个公司的条件比较简单:给你14万美元一年的起薪,不包含奖金和其它福利。要知道,一般一个表现出众的本科生毕业时能拿到6-7万美元一年的年薪就是相当不错了。
我要说的是,中国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需要知识,尊重知识,虽然这一状况正在越来越被改变。你不给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好的条件,好的收入,然后还说人家"流失",这不是搞笑吗?哪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不是行政第一,后勤第二,学术第三?无论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国家培养"不是卖身契,更别说现在上学越来越多是老百姓自己掏钱了。
美国做的和中国正好相反:我给你提供奖学金,你毕业之后想去哪里没有任何限制,美国的移民政策甚至有点限制外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美国人为什么不担心流失人才?因为他们他们能用最好的条件来证明他们不是嘴巴上说尊重人才。
我是一个下定决心要回国的人,所以我不是在为自己辩解。我只是觉得,不能看到美国人做高科技,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就觉得好像我们只要把人才都留住然后做高科技就能很快赶上一样。一个国家要是不在根本上尊重知识,所有的其它做法都是徒劳的。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on 郭凯经济笔记
- Subscribe to 郭凯经济笔记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