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有多少学者是学贼 袁岳
(学术界现在太浆糊了!)
http://blog.sina.com.cn/u/489548eb01000c06《科学》杂志曾列出1981-1990年间世界上最高产的20位研究人员,其中俄罗斯化学家斯特拉可夫以10年间作为948篇论文的署名作者而名列第一,这就是说他平均每3.9天便发表一篇科学论文。1991年论文发表最多的是匹兹堡大学的外科大夫斯塔泽尔,当年发表155篇论文,平均每2.4天便发表一篇。不言而喻,中外许多的高产论文发表者往往是有权有势有名有望的资源型专家,人们要么是因为需要与借重他们的名望,要么是需要利用他们掌握的研究条件,要么是因为学术研究上的尊卑关系,而把不少这样的权威人物弄成了共同的署名作者。在国内,这种典型的联署行为发生在年轻的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间、青年研究人员与资深研究人员间、青年教师与有学校行政职衔(校长、院长、系主任)的研究者之间、学术研究者与政府主管官员之间。
除了不当署名外,学术界的不当行为还广泛地表现在剽窃他人论文、捏造数据与研究信息、篡改研究数据与实验记录、一稿多投等。国际研究表明,1990-1996年左右是剽窃、篡改、不当署名行为的高峰期,其后在各国学界的共同重视下,这种学术歪风有所下挫。由于缺乏系统审核机制、学术裙带关系风盛行,不当学术行为在我国甚为风行。虽然我还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但我至少可以经验化地列出以下7种十分普遍的不当学术行为:1.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极为普遍的剽窃现象;2.硕士与博士生导师在研究生论文中极为普遍的不当署名;3.学术期刊杂志允许大量的低品质关系论文发表与出版,尤其在期刊作为某学术单位刊物而需要照顾本单位教学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需要的时候;4.极为普遍的一稿多投现象,同一研究者的近似论文多处使用的情况十分普遍;5.数据滥用、不正规的数据使用、不准确的数据解读方法;6.作者社会与行政地位对于其论文可利用性的不当影响;7.利用语言差距而大量地剽窃与拷贝其他语种的学术成果。
我与研究团队的同事在与一些国际大学的研究者合作的时候,经常需要认真而细致地沟通关于学术研究伦理方面的工作条款。我也曾体验到美国公共卫生与福利部审查研究伦理的研究诚信办公室(CRI)的研究资格审查的细致性。不久前我的一位学术好友也受困于在参与评审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剽窃与被指剽窃风波。我深深感到,在中国的学术界,学术活动与学术研究人员缺乏象样的研究条件支持但却往往受到业绩主张的压力而被迫或多或少依靠不当学术行为而在学术圈混着,我觉得学术圈这个江湖越来越象浆糊,因为:其一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诚实学术行为规范,严格的学术伦理要求应作为从事各类具体学术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其二缺少常规而中立的不当学术行为的审查机构,因此人们的举报投拆或者当事人申诉均缺乏权威性的受理调查与评价机构,这一点使当与不当易成混战,而少公论;其三学术杂志泛滥而低质,学术期刊管理流程陈旧而低质,从而导致不当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成司空见惯的现象,学术杂志少而精、匿名评审、独立发表均需考虑;其四重量不重质的学术研究管理模式,导致学术圈子大规模放大,大量的低品质博导、教授、专家充斥其间,本质上学术圈从其构成上已经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注水专家"应该可以少评点了;其五绝对行政主导的科研资助体系,会更加强化学术圈的功利、浅薄、官本位和意识形态化倾向,应逐步放开民间学术基金的发展,并对政府学术基金的管理参照国际学术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造。
本日场景:从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到纽黑文只有两小时,飞机还提前到了。耶鲁在纽黑文的市中心。耶鲁为世界学者计划成员准备的房子真不错,很舒服的套间,厨房里东西很全,灶火很强,宽带很畅,软和的床,抛抛的那种被子与枕头,我最喜欢的。哈,紧挨的还就是一条美食街,考验我的神经啊。
本日小诗
模特
那样美的眼,
却只有空洞的神。
在光鲜的装饰外,
哪儿藏你的魂?
美人,
你的内心是明还是浑?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虾糯蒸藕
用活小龙虾肉三两切碎,半个面包压碎,二两糯米饭揉柔,相互和在一起,加食盐适量。用两只藕,按节切下,从较大那头把米虾肉塞进藕孔,用蒸屉蒸至二十分,取出切片可食。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