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四, 五月 31, 2007

茅于轼:不应再保护耕地!

 
http://timeweekly.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34653&PostID=9802525&idWriter=0&Key=0

��
������保护耕地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却呼吁中国"不应再保护耕地"!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粮食生产供过于求,价格处于下降趋势,中国应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适量的粮食,让商业或工业价值大于农业价值的耕地作商业或工业用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但是,也有经济学家不同意茅于轼的观点。����耕地在中国被很多人视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因此中国政府有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措施。但是,茅于轼却认为这一国策是片面的,甚至是害多于利。茅于轼说了他的理由:����"问题是没有看到国际市场有很充足的粮食可以买,否则买别人的粮食都靠不住,自己生产的粮食靠得住。这个想法并没有事实的根据。中国饿死人就是应为自己的粮食生产不出来。而那个时候国际市场上有的是粮食,我们还不愿意进口。"����茅于轼说的是1959年至1961年中国发生的大饥荒,即人们常说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无计其数。当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但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1994年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经发表《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轰动世界。他说随着中国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大量进口谷物,抬高世界粮价。茅于轼说,中国的政治家太看重外国专家的预测。在他看来,布朗的观点没有根据,因为世界粮价过去五十年下降了一半。����很多人看重保护耕地的理由是因为担心中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禁运,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茅于轼说,"如果全世界对中国禁运粮食,一定是我们自己做了犯天下大忌的事。即使有粮食吃,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好不了了。"����茅于轼认为,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比生产更多的粮食更重要:����"因为城市化可以提高人的生产的能力,生产出更多的钱来,如果不城市化,让农民留在农村,就会是很穷的,如果他进城了,产出就会翻好几翻,这个产出就可以和国际市场交换粮食,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茅于轼的观点并不是认为中国不需要保留耕地,完全靠进口粮食。在他看来,偏远地区的土地只能用来种粮食或其他农作物;而在城市周边的耕地是否应该保护就要看其用作农业生产的价值是否大于用作其他用途的价值了:����"市场对一块土地有需求的时候就有人会出价来买,农业产出一年能产多少钱?转为非农业的时候,一年的产出是多少倍于种粮食的产出。当然有的地方没有这个条件,那块地就得种粮食。所以要看它周围的条件和它本身的条件,这是决定一块土地该怎么用的一个原则。"����茅于轼还说,市场经济就是瞄准利润,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瞄准需求。����对于茅于轼的观点,中国国家粮食局的经济学家于声俊表示不敢苟同。他认为,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在中国是稀有的资源,所以一定要珍惜。他的观点是,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适量进口粮食:����"要利用,象欧美的耕地多,利用他们的粮食资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常常是远水不解近渴,需要的时候,粮食不能马上运过来,而且运来以后价格非常高。比方说从国外进口的粮食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西北,运费就非常高,当地老百姓就承担不起。"����于声俊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世界上每年的大米贸易量大约为两千万吨。如果中国把这些大米全买来都还不够,何况别的国家也需要大米。����中国目前粮食已经自给自足,只是每年进口大约2000万吨大豆以及一些高级小麦。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已经给城市周边的耕地带来极大的压力,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也给官员腐败提供了机会。尽管在是否应该保护耕地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中国耕地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