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年轻人的胜利.
法国大选:年轻人的胜利.
世人瞩目的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终于揭晓,右派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萨尔科奇以53%的得票率击败左派社会党候选人罗亚尔,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从结果揭晓后刹那两党总部门前的气氛对比,乍一看很难分辨出孰胜孰败:落败的罗亚尔总部门前欢呼阵阵,群情激昂,获胜的萨尔科奇总部门口却秩序井然,波澜不兴。这在某种程度上恰是两位竞争对手最后冲刺阶段表现的缩影,民意指数一路领先的萨尔科奇越来越沉稳中性,从"极右化"的激进语言巅峰不断悄然后退,回归保守稳健的传统右翼立场,其最后一场竞选活动是前往东部上萨瓦省格利叶高地凭吊二战法国抵抗运动纪念碑,更是对其戴高乐派正统传人形象的进一步强化;而处于挑战地位的罗亚尔则在初选后纵横阖捭,打破惯例和已被淘汰的贝鲁电视辩论、在与萨尔科奇的公开辩论中咄咄逼人,其最后的竞选活动是不断提醒选民,萨尔科奇是危险人物,当选后将给法国社会带来动荡和割裂,结果证明,在冷静与激情、稳健与冲击之间,法国人选择了前者。
这次选举是年轻一代的选举,这当然不仅指胜利者萨尔科奇比对手小一岁,更是指这次大选中的年轻气息:两位决选候选人都是战后一代,创造西欧战后投票率最高纪录的选民主流也同样是年轻一代。竞选结果揭晓后,两位候选人不约而同在最后演讲中向年轻选民表示敬意,事实上,正是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的关键选择,让左右两派分出了最后高下:在逐渐回归传统右翼立场的萨尔科奇和"史上最右的左派候选人"罗亚尔唇枪舌剑的背后不难看出,双方在许多问题,如非法移民、欧洲一体化、非洲政策等方面立场相距不远,分歧最大、也最为普通选民所关注的在于"公平与效率"关系方面,前者主张通过对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大胆改革提高社会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法国竞争力,后者则坚持诸如"35小时工作制"等现有制度,在不触及社会公平原则前提下稳步改革。众所周知,由于青年就业率的低下和机会的渺茫,近年来法国青年一代对效率的渴望已愈益强烈,并造成多次社会风波,此次他们终于用民主、文明的方式,把自己的选择明白地写在选票上,印在选举结果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次大选真正的胜利者,正是法兰西的年轻一代。
然而法兰西的传统――理想主义、博爱和独立自主――是根深蒂固的,左右翼对峙的格局也同样稳健不拔。罗亚尔最后阶段的一些不稳健表现让选民选择了萨尔科奇,但当选后的萨尔科奇立即在即兴演说中接连三次宣称"是全体法兰西人的总统,不论倾向、阶层、肤色、族源",并特别向"弱势群体"表达了自己的关怀,并喊出"我将向每个法国人伸出自己的手"的口号,体现出他已充分意识到,在法兰西这样一个提倡包容和尊重的国度,任何变革都必须建立在各阶层的团结和公平基础上;获胜后萨尔科奇一反"亲美"的传统面孔,在重申法美伙伴关系的同时公开提醒"美国朋友":法国"并非一定在每个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并创造性地提出"环地中海一体化"主张,声称"欧洲一体化已进行了60年之久,现在到了文化、历史渊源更深厚的环地中海地区开始一体化步伐的时候了",这个包涵三洲两洋四大宗教的广大地域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历史上几大帝国、几大文化的发源地,这样的主张和口号,无疑是法国独立自主思想和大国意识的体现,也反应了萨尔科奇继承戴高乐派衣钵,努力在世界发出"法兰西声音"的决心。
正如结果揭晓后社会党总部前支持者气势不减所体现的,罗亚尔虽然惜败,但社会党和左翼并非一无所获:47%的支持率和1700多万张选票已是10多年来他们获得的最高票数,罗亚尔选后称,她将努力借助选举中的支持率和良好气势,推动左翼的整合和社会党的改革,并将继续活跃在法兰西政治舞台上,可以想见,不论胜利者或失利者,此次大选中脱颖而出的新一代政治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法国政治舞台的主角和欧洲、世界政坛中令人瞩目的明星。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