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二月 05, 2006

新闻和学术谁是谁的先锋? (小知分子的新闻八卦)

 
每行总有每行的难处,和袜子(郑国庆)、王晓渔海侃了一个下午,在这之前,我其实不大懂得学术的运作方式的,甚至一直在动再次考学搞学术的心思。那天下午的聊天倒是让我对中国的学术丝毫没有兴致了。根据我理解的,学术的工作流程,和我在三联做社会的过程有点类似,就是你发觉什么重要或者你有兴趣,你能尽力在采访(学术是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独特的东西,学术和新闻一样,独特的发现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的在于,在三联做新闻,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就报题,报完题目就马上飞过去,然后中间可以通过种种采访和研究材料去发觉新的亮点。而他们的困难在于是,我们选题的批准权在主编手上,他们要做课题的经费权力在教育部手上,上传下达手续很烦琐,条件很苛刻,本身还有资历啊等级啊各种和想法无关的问题,关于材料的取用,我们做新闻知道是事实是什么就可以判断提看法,他们要提任何一个看法,都要用种种前人的观点来支撑,越新的观点在这样的体制下越容易受到攻击,而且要发表,他们也要到指定的刊物才算课题成了,这又有和编辑怎么处好的问题,很多都是要自己掏钱买版面.再有,以前我一直纳闷,比如我做历史题材的题目,那些研究者就是没有和后裔有太多联系,我当时是把他归为学者的懒惰,这次才知道,因为做课题的经费原因,如果一折算,很多课题根本没有钱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四处找人甚至打电话都要考虑,更别说到现场了。
  我当时开玩笑说,多亏学术不开放,让我们做深度报道的多了些便利。我举了个例子,以前做13亿人口未富先老的时候,关于老龄化的问题,我看几本国外的著作,引进个观点――市场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和社会的催老剂,就很新鲜,因为国内的基本没有涉及这个,做海南台风的时候,我发觉关于海南和台风形成的那种脆弱的依存,也没有人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或者引进的许多东西,就很有新意了,甚至我刚才提过的那些被社科院纳入他们的研究材料,作为一个学术观点发在他们自己的相关刊物和网站上.
   我当时说做新闻做到成了学术观点,不知道是中国学术的悲哀还是中国新闻的骄傲?
  王晓渔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看法,“本来学术是应该为新闻争得报道空间,应该是新闻的先锋,现在反而中国的学术体制决定了中国的学术甚至比新闻还保守,让新闻成为了学术的先锋了。”他说你看,关于社会的最新思考,多少是学术提供――都是新闻做到的。
  谁应该是谁的先锋,我是这么理解的,或许在一线的信息获取上上肯定还是新闻,但是思想领域的开拓上或许应该是学术吧。观点有助于知道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提供给学术做观点研究。然而,也确实,中国的学术空间似乎被抢占了一些。我开玩笑说,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做深度报道就像做伪学术,每次要报道一个东西,在那么短时间里尽快看材料,尽量找资料,尽可能找新的说法,找到新的发现才算完成任务,但这些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样搞鼓出来的,有时候难免观点偏颇或者有漏洞也难免出一些小差错。
   关于我这个说法,晓渔回答是,那是因为学术的机制导致了一些空白,这才给新闻让出空间。我说,而新闻因为有外资竞争的关系拼命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就确实正在开始取代一些学术的功能了,特别是学术书店出身的三联生活周刊。

http://blog.sina.com.cn/u/47132c32010001ol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