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日, 二月 05, 2006

沉默不等于哑巴 (王晓渔:书中自有……)

 
  王小波之后,“沉默的大多数”成为各色知识分子的“口技”。不少文化精英自称要为弱势群体代言(我不太同意“文化精英”和“弱势群体”的二分法,这里姑且用之),仿佛“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哑巴,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发出声音。在我看来,“代言”只不过是更为隐蔽的消声装置。那些文化精英“挟持”弱势群体上演“双簧”,双簧放大的只是文化精英的声音,所谓“弱势群体”依然只有假嗓。说得刻薄一点,这些颇具道德感的文化精英,比那些被指责为不关心民生疾苦的文化精英更为缺乏道德感。他们在谴责某些工厂主的同时,也参与到他们所批判的“剥削”进程,在弱势群体身上榨取着剩余的文化价值。

  把弱势群体当作自己的扩音器,还是把自己的扩音器让给弱势群体?这种区别非常重要。在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华南民间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中间》(2005年夏季号),有一篇安徽阜阳南唐村村民杨云标的文章《乡村民选的团队尝试》,这里无法全文录下,只能打出小标题:“团队的力量”、“两个参与层次的动员”、“当选后弥合村庄伤口”、“沉默的大多数与乡村民主的妥协”、“落选后我们没有失败”、“推进民主的只能是民主的团队”。《东方早报》2006年1月25日报道了临行前在火车站献血的外来务工者,请他们写下对上海的感言,一位来自山西忻州的36岁的初中学历的献血者这样写道:“行政公开对老百姓的事事事关心到位”。这种文字对我的触动远远超出那些文化精英的道德文章。

http://www.vankeweekly.com/blog/鬼头鬼脑/archive/2006/01/28/25244.html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