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星期五, 二月 03, 2006

共产党五十年前的民主承诺?读大陆新书《历史的先声》邵明


> 共产党五十年前的民主承诺?
> 读大陆新书《历史的先声》
> 邵明
>
>
>
> [按:大陆新书《历史的先声》将五十几年前国共内战时毛泽东的演讲和中共机
> 关报的社论编辑发表,披露共产党当年如何以民主和自由的高调,配合苏联在国际上赢
> 得了西方媒体的好感,把对手国民政府塑造成一个腐败独裁的形象。中共的这些苦心宣
> 传最终使美国错误地以为共产党是一个进步的力量,起码可以和国民党组成联合政府。
> 这些在野党的空头支票也争取了许多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人心,帮中共获胜上台。后
> 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美丽的谎言毕竟是100%的谎言。现在的问题是,大陆人民还有没
> 有权利要求中共现政权履行其五十年前的承诺呢?--编者]
>
>   「十一」五十周年前夕,官方宣传一波接一波,各方均予配合。个别纪念颇
> 有创意。
>
>   日前逛小书店,见有九月才出版的历史文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论
> 选: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汕头大学出版社)。
>
>   文章选自共产党机关报社论。从所选辑的抗战末期、内战前夕共产党机关报
> 社论(其中不少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亲自执笔)看来,共产党与国民党争权时,
> 对国人作出了很多进步的承诺,绝不亚于今天民运奋斗的目标。
>
>   全书分为九章,章名和内容依次为《没有民主,一切只是粉饰》,抨击国民
> 党独裁无法团结全民一致抗日,《争民主是全国人民的事情》,呼吁各界争民主;《民
> 主主义的利刃》,高度赞扬美国的民主,《让思想冲破牢笼》,提倡言论自由,抗议国
> 民党压制;《中国需要真正的普选》、《学校要作民主的堡垒》呼吁大学生搞民运;
> 《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一党独裁,遍地是灾!》引用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文章
> 和讲词,包括毛1941年11月22日所讲的「共产党只有与党外人士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
> 排斥一切垄断一切的权利」;《谁使中国不能安定?》。章名相信是编者「笑蜀」根据
> 该章所选各文的中心思想而拟的。
>
>   毛泽东说民主统一才是真统一
>
>   全书最具震撼性的也许是第一篇毛泽东1944年8月12日对中外记者团的发言
> 《中国的缺点就是缺乏民主,应在所有领域贯彻民主》,原载次日的《解放日报》。其
> 时国共内战呼之欲出。毛泽东以在野革命党党魁的身分闸释对统一的立场,表示共产党
> 「很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筑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才是真统一。希望国民政府、国民
> 党及一切党派「从各方面实行民主……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
> 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政治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立
> 在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中国共
> 产党所已做和所要做的,也就是这些。」如果不说明这是毛泽东的话,恐怕会以为出自
> 李登辉或魏京生的口。
>
>   周恩来说有言论自由才是真民国
>
>   第二篇是周恩来1944年3月12日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19周年的演说《人民
> 真有发言权的国家才是真民国》。周基本上重复毛将抗战成败系于国民党是否搞民主的
> 论点,但作为实践者,相当于搞理论的毛,用词具体得多,指「国民党执政已经18年
> 了,至今还没有实行民主」。接着引用毛的话说「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而
> 「有了民主自由,抗战的力量就会源源不绝地从人民涌现出来;…: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 有三个: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开放党禁: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但目前人
> 民的住宅随时可被非法搜查,人民的身体随时可被非法逮捕,被秘密刑讯,被秘密处
> 死,或被强迫集训,人民集会结社的自由是被禁止,人民的言论出版受着极端的限制和
> 检查。一只要把「抗战」改成「改革开放」,国民党改成共产党,今天的民运言论几乎
> 可以照抄周恩来。
>
>   最有趣的一章是《民主主义的利刃》。共产党当时面对军力强大得多的国民
> 党,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至少使美国在中国内战中中立,大捧美国的民主。毛1944年
> 对美国驻华官员谢伟思(John Service)等人说;「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兵都应当成为民
> 主的活广告。……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我们欢迎它。」(原载中共中央党史
> 研究室等编《党史通讯》1983年第20至21期)但六年后就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
> 战争。
>
>   封底摘录的编者序言也很有意思:
>
>   「重读五十年前的文字,还使我们看出,中国人民不仅能进行一场史无前例
> 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能将这一改革的成果深入更深刻、更为艰巨的管理体制:这是因为
> 早在半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并为今后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
> 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将是下一个世纪中国人民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取之不竭、用之不
> 尽的宝库。
>
>   「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为的是明天能一起走向未来。
>
>   一谨以此书纪念五十年前民主与独裁的历史性决战:谨以此书纪念所有为此
> 决战前仆后继的中华英烈!」
>
>   这里的「管理体制」或可视为政治体制的别称。若此,以一句话总结全书,
> 也就是中国知识界有人意图以中共当年的承诺作为今后政治诉求的依据。这本书的出版
> 别具匠心,似乎令人想到中国的政治改革还有希望。
>
>
>
>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